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業產業發展情況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縣鎮位于最北端,距縣城23公里,與區、區、區和三臺縣交界,地處兩市五縣(區)八鎮交匯之地,是北部重鎮,素有“北大門”之稱。全鎮幅員面積81.88平方公里,下轄16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109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總戶數15492戶,總人口39901人,非農業人口4665人。全鎮有耕地面積39901畝,其中:水田18300畝、旱地21601畝。
二、發展優勢
交通:
水源:
區位:一是地處八鎮交匯之地,近鄰百萬人口城市,流動人口對比常住人口成倍增加。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經濟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鄉村休閑旅游消費需求和需求量更加突出。
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帶,溫暖濕潤,日照充足,雨量適中,無霜期長,農業生產條件好。
三、農業產業現狀
我鎮按照“山上林果藥、田里稻魚蝦”的生態農業模式,依靠科技進步,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扶持模式,大力發展優質糧油、特種水產、生豬和蠶桑養殖、多經產業四大產業。
四、下步產業發展重點
按照省委《關于做好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實施方案》等“1+24+1”工作方案和市、縣農業發展規劃,立足鎮糧油+水產特色產業實際,實施產業基地提升工程。推動“12316”工程(1指“1個鎮種養循環農業發展園區”,2指“建設片以產業大道為主線的產業核心區,青市片以花巖村為主的稻魚綜合種養產業核心區”,3指“優質糧油2.5萬畝、特種水產8000畝和優質牧草10000畝”三大主導產業,16指“16個行政村,每個村著重建設一個‘一村一品’產村相融示范片”)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連片建設規模化、良種化、標準化產業基地。把縣眾合糧食發展中心建設成全省首家功能齊全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基地,把正大龍泊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建設成為川北特種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建設.“鳳凰熊貓草”科研示范基地,為把省委1+24鄉村特色產業試點鎮建設落到實處作出努力。
五、存在的困難
1、資金不足:無工業無稅收收入,運轉靠財政轉移支付。敢想無錢干事。無法跳出看未來的發展和定位,無法高起點做出特色農業小鎮全域產業和發展規劃。
2、建設用地困難:可用建設用地和一般耕地太少,完全不利農旅融合發展。
3、水庫不能合理利用。農旅融合休閑旅游缺乏亮點。
六、對策和建議
1、規劃先行。以區域性特種水產小鎮、對外窗口和后花園定位,請專業機構高起點量身定制規劃。
一、工作成效及創新舉措
(一)傳統糧食種植不斷提質。我鎮傳統小麥種植面積49000余畝,平均畝產600余斤。今年以來,通過宣傳發動,開展技術培訓,在全鎮推廣石4366、輪選103、樂土808三個節水抗旱優質小麥品種1萬余畝,小麥單產產量大幅提高,畝產達1200余斤,比傳統小麥種植畝產增加600余斤,農戶收益也相應翻倍。
(二)新型農產品培育不斷擴規。一是依托村豐富旅游資源優勢,創辦了集觀、食用、藥用為一體的百畝。今年又爭取到省級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再擴大玫瑰種植面積100畝,并對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目前,入口及道路兩側綠化已完成,共栽植各類樹種300余株;二是積極探索農民增收新路徑,村支村委干部帶頭試種50畝,用實實在在的收益成效,引導農民轉產增收。
(三)發揮新型經營主體作用,打造優勢農產品品牌。我鎮目前花椒種植面積達7000余畝,為進一步壯大花椒產業,今年6月份,我鎮成立了縣首家花椒協會,吸收1000余戶花椒種植戶為會員。目前,花椒協會正發揮其引領帶動作用,組織人員考察地理氣候特點,聯系相關部門申請花椒地理標識產品認證。同時,樂豐莊豐綠蔬菜種植合作社已成功申請注冊豐綠商標,并開發5斤到20斤裝五種精品包裝蔬菜配送。通過一系列品牌營銷策略,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占有率,使優勢農產品優質、優價、暢銷。
(四)強化政策宣傳引導,規范畜牧養殖發展。
我鎮是一個畜牧養殖大鎮,現有養殖戶583戶,其中規模養殖場19個,散養戶564個,豬存欄32000余頭,雞存欄46000余只,其他牛、羊、鵝等存欄12000余只。為進一步規范畜牧養殖,提高養殖科學化水平,我們一是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倡導綠色養殖。在全鎮發放《發展綠色養殖、保護生態環境》的宣傳單和《致廣大畜禽養殖場(戶)環境保護責任告知書》700余份,養殖戶全部覆蓋,并上門為群眾講解相關環保政策。二是積極采取行動,規范畜牧養殖。今年,在相關村和養殖戶的配合下,共取締養殖場燃煤鍋爐8個;積極爭取到省市糞污資源化利用處理設施建設項目6個,對養殖場糞污進行防雨、防滲、防溢處理,目前已完成2個。通過環保措施的不斷深入,逐步引導養殖戶向規范、綠色方向發展。
二、存在問題和短板
(一)農業產業鏈條不完整。我鎮的花椒種植面積不少、產量不小,但由于當地沒有交易市場,花椒交易全靠“馬路市場”,既存在安全隱患,又存在價格受制于人的現象,導致椒農的收益達不到最大化;藥用花卉儲存時間短,由于沒有烘干設備,新鮮花卉采摘后,必須在一天內運到聞喜等地進行烘干,嚴重影響花卉的品質和銷售價值。
(二)農產品優質不優價。我鎮的優質小麥面積已達一萬余畝,但是由于小麥銷售渠道單一,與面粉加工企業、超市等對接不夠,導致優質小麥價格不優。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鎮將堅持問題導向,結合鎮情實際,以合作社、公司、協會等組織為引領,引導農業產業向著高效化、規模化、優質化方向發展,提高我鎮農業產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一)打造三大產業。結合各村區位優勢和產業發展實際,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在全鎮打造三大產業:以花椒協會為引領,發展花椒種植產業。為進一步壯大花椒產業規模,花椒協會積極引領村民規劃種植花椒3000畝;為解決椒農交易難題,保障椒農交易安全,籌劃在張家莊村南花椒集散地建設花椒交易市場;為延伸花椒產業鏈條,提高花椒品質,計劃投資100余萬元,新上花椒烘干設備,對花椒進行粗加工,增加椒農收益。以惠澤專業合作社為主體,發展藥用花卉種植產業。惠澤專業合作社投資100余萬元,新上藥用花卉烘干設備,對玫瑰花、進行加工,解決農民烘干和運輸難題,并計劃于明年新發展500畝。同時,將藥用花卉的觀價值和村文化旅游資源相結合,于明年5月份在村舉辦“文化周”活動。以文峰小麥種植合作社為依托,發展優質小麥種植產業。文峰小麥種植合作社發揮其自身優勢,積極爭取上級項目支持,規劃打造3000畝優質小麥示范區;為讓農民更多的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合作社將積極與面粉加工廠、超市等對接,探索開發優質小麥產品,并打通銷售渠道,并打通銷售渠道,讓優質小麥價格更優。
通紅甸鄉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鄉,農民85℅以上的收入都來自于農業。近五年來,鄉政府高度重視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培育工作,全面實施了“生態立鄉、產業活鄉、科技興鄉”三大發展戰略。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培育鄉域優勢產業為目標,以解決“三農”問題為出發點,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順應新形勢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調整工作重心,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發展高原特色農業,這使通紅甸農業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服務體系培育建設日趨完善。現將通紅甸鄉農業發展情況與服務體系培育情況匯報如下:
一、通紅甸鄉農業產業發展情況
(一)通紅甸鄉農業產業取得的成效
1、農業產業經濟發展迅速。堅持“圍繞農民增收調結構,依據鄉情建產業”,重點抓好煙、畜、菜、果四大產業,探索發展高原特色中藥材產業。2017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3702萬元,比2013年的11555萬元增長2147萬元,增18.58%。全鄉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235元,比2013年末5026元增加2209元,增長44.95%。一、二、三產業比例為53.6:24.9:21.5,農業在我鄉產業支柱地位突出。
2、農業種植結構趨于合理,農業產業成效明顯。2017年,糧經比例調整為37.7:62.3,特色農業發展加快,走出了一條“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保護產業化的發展路子”,全鄉柑桔種植面積累計2.25萬畝,比2013年的1.13萬畝,增長49.78﹪,產量3.1萬噸,產值1.2億元;蔬菜發展勢頭強勁,蔬菜種植面積達2.28萬畝,比2013年1.05萬畝增長117.14%,實現產值3205萬元;累計種植核桃33298畝,比2013年的15489畝增長114.91﹪,產量1695噸,比2013年的63.2噸增長2500.81%。農業種植結構趨于合理,農業產業成效明顯,農民收入顯著增加。
3、畜牧產業持續發展。2017年畜牧產業持續發展,畜牧生產總值3103萬元,其中:肉牛產值130萬元,肉羊產值282萬元,生豬出欄收入2398萬元,家禽等其它出欄收入293萬元。建立了長麥地肉牛養殖示范村和么波沖肉羊養殖示范村,養殖帶領作用逐漸增強。
4、中藥材種植效益凸顯。2017年,全鄉示范種植中藥材686畝,比2013年647畝增長6.02%,產值達411.6萬元,比2013年323.5萬元增長27.23%。中藥材種植效益凸顯得益于近年來引進華寧永強中藥材種植等龍頭中藥材企業,實行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
5、龍頭企業發展不斷壯大。以龍樹柑桔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玉溪華冠柑桔有限公司和華寧老區柑桔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柑桔千畝連片種植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
6、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初見成效。通紅甸山地柑桔以早熟、優質、果型好、果皮細膩而受廣大消費者青睞,通過龍樹柑桔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注冊紅山橘(通紅甸山地柑桔)柑桔品牌,通紅甸山地柑桔知名度越來越高,慕名而來的外地客商越來越多,平均銷售單價比盤溪高0.8-1.0元,比華溪高0.4-0.6元。
7、農業生產條件不斷夯實。小得勒、山羊母農產品交易市場和通紅甸柑橘批發市場建設正全力實施。貫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6個村委會土地確權頒證工作正有序推進。成功打造1個柑橘千畝提質增效示范點和6個百畝以上連片蔬菜核心區;加大土地綜合整治力度,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1000畝;發展組建核桃、柑橘種植和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12個,成立柑橘協會1個,為提高種植、養殖業的組織化程度奠定了基礎。
通紅甸鄉生態莊園建設項目總投資430萬元,于2017年12月30日竣工并投入使用。生態莊園是集旅游觀光、休閑娛樂、餐飲住宿、科普基地、培訓基地等多位一體的示范基地,對宣傳通紅甸、打造通紅甸山地柑桔品牌將起到積極的宣傳作用。
(二)工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把產業發展工作作為工作的首要任務。鄉政府高度重視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培育工作,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工作的首要任務,成立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和派駐保存工作組,確保產業發展各項工作落在實處。
2、加大基礎實施投入力度,夯實農業發展基礎,著力改善農業產業發展環境。以“扶貧開發整鄉推進”為契機,強力推進公路網絡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修復水毀災損農業設施和水利工程,加強水利薄弱環節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設,著力改善農業產業發展環境,實現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和農業提質增效。
3、繼續優化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在抓好現有優勢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通過試驗示范,篩選出適合發展的優勢品種,淘汰劣勢品種,進一步調優農業產業結構,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4、加快一、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通紅甸鄉產業發展正處于從小規模分散種植逐步走向規模化種植的關鍵時期,加快開發旅游業和休閑農業發展,促進旅游觀光、休閑娛樂、園區采摘觀光為主要內容的休閑農業發展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5、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促進農產品從量到質的提升。進一步降低化肥、農藥和地膜的使用密度和強度,促進土地肥沃度的提高和綜合地力水平的提升,推動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農膜等農業廢棄物等通過現代技術轉化為生物能源,深入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進一步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6、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通過柑桔、核桃、蔬菜、養殖等培訓,不斷提高農戶的種養技術水平,提高農產品單產和質量,促進效益提高。
7、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隊伍和條件建設,努力培養一批農業創新人才、農業技術人員和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提高農業產業服務質量和科學技術在農業產業發展的應用效果。
重點圍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訓資金資源,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統籌安排、產業帶動的培訓機制,提高農民工技能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深入推進現代青年農場主、林場主培養計劃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探索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農民。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會管理鄉土人才。
(三)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