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醫解剖學基礎知識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Abstract:Human anatomy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science in Chinese medicine, integrativ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in higher institu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olleges. Currently, there are a number of significant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anatom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the learning of anatomy course is complex and cumbersome.Based in recent years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we will explore the teaching ideas, measures and experiences in human anatomy.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uman anatomy;Teaching Practice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古老、經典的基礎醫學必修課程。高等中醫院校人w解剖學研究人體各部器官的形態、結構、位置和功能,為進一步學習人體各器官形態、機能、診斷和防治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高等中醫院校醫學生的必修課。在醫學相關課程的學習中,人體解剖學的學習至關重要,其教學方法的研究都受到各高等中醫院校的重視。
1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筆者曾先后教授中醫學、中西醫結合、護理學等專業的解剖學課程,發現高等中醫院校學生學習人體解剖學主要存著以下問題。首先,由于人體解剖學這門課程復雜性以及專業特性,大一新生學習往往感到枯燥,很難產生興趣,導致學習勁頭不足;其次,本課程具有內容、名詞多,學習、記憶難的特點,不少學生感到難學、難記、難懂,從而產生畏難情緒;再次,現有教學模式中,課程基礎知識與臨床嚴重脫節,使學生到了臨床還需從頭來過;最后,由于傳統教學方法常采用教科書、圖譜、標本和模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學生仍然難以形成立體感和位置空間感,因此許多學生反映解剖學的內容過于抽象,更容易忘記。
2方法與對策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傳統的教學方法并結合以下教學手段及措施,提高教學質量,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1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我們通過人體結構本身、相關疾病或者生活經驗引入每次課堂的內容。例如運動系統可以通過自身能夠摸得到,看的到的結構引入正題,逐步深入,詳細的講解各個結構;其他的各大系統都可以通過一些學生熟知的疾病引入人體結構,學習相關功能。在高等中醫院校人體解剖學的學習多數大學第一年即開展本門課程。學生對醫學知識還知之甚少,卻充滿著憧憬和期盼,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在此時至關重要。
2.2結合PBL教學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近年來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學受到重視,這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1975年,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 HS提出:教學中采用了"問題箱"的方式教學,其方法是通過提出問題的解決、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持續發展。這是目前發達國家仍然常用的教學方法,強調創設合理、復雜、有實際意義的問題情境,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有機結合,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小組討論,通過合作學習解決問題,獲得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知識,培養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1]。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在我國也有人提出結合PBL教學,可以使課堂更加豐富,并增加授課的趣味性、加強師生交流[2]。以上方法可以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教師更能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
2.3結合3D教學,加強學生對人體器官結構的空間位置關系的理解力 近5年我們統計了582名(2006級至2011級)中醫學、中西醫結合專業的畢業生(每年級在畢業時做問卷調查),在調查問卷中發現,我們發現65%的學生都認為課本太枯燥,無法形成立體的解剖空間,很難想象出各個器官的空間位置關系。然而,日益復雜的數學模型,圖像處理和可視化工具的生物醫學成像技術逐漸催生了結構復雜的三維(3D)解剖結構[3]。3D解剖軟件在2008年即被國外用于解剖學教學,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網絡上廣泛流傳著3D body 軟件,在解剖學教學中,學習一些位置關系復雜的結構時我們結合了3D解剖軟件教學,彌補了解剖標本的不足,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把抽象的語言具體化、立體化。
2.4密切聯系臨床,體現專業特色 人體解剖學教學在高等中醫院校針對多種不同的臨床專業,如中醫學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針灸推拿專業、護理專業等。雖然各個專業在高等中醫院校多是90學時或72學時相似的人體解剖學教學大綱,但是不同的專業,學生的關注點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專業同時還要通過密切聯系臨床,根據專業特點體現出專業特色。針對中醫學專業的學生,應引入一些病例分析,通過疾病認識人體的解剖結構。針對針灸推拿專業的學生,必須加強人體體表標志、局部解剖的介紹。針灸的穴位主要依靠人體的體表標志來定位,所以必須對解剖學關于骨性體表標志和肌性體表標志做重點介紹和討論。針對護理專業的學生應該重點在護理解剖方面的內容[4]。
2.5加強實驗課的教學 目前高等中醫院校實驗室存在著標本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缺點。每個教師帶領70~80個學生上實驗課,每一組十多個學生,導致實驗課教學質量比較低,學生與老師無法有效溝通,使學生學習的興趣大減。我們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小班級教學,每個班級不超過30人。此外,我們還需要增加高質量的標本,增加標本數量,把標本室變成開放性實驗室,醫學生隨時都可以來標本室參觀學習。最后,還可以讓實驗員協助實驗課教學,并承擔一部分實驗課的內容,以增加實驗課的趣味性,提高實驗人員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3結論
總之,人體解剖學雖然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但是引入高等中醫院校的教學也只有幾十年的時間。高等中醫院校人體解剖學教學對象和西醫院校有所不同,故在課程設置上也有些差異。我們教學的出發點是讓學生更能產生興趣,更容易接受。通過上述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各種方法相互滲透,相互結合,我們希望可以為社會輸送更合格、更適合于臨床的醫學生。
參考文獻:
[1]Barrows HS,Mitchell DL.An innovative course in undergraduate neuroscience. Experiment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with 'problem boxes'[J].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1975,09(4):223-230.
[2]章明星,劉建衛,趙偉.中醫院校人體解剖學教學方法探索[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32):142-143.
中醫院校由于突出中醫特色,只在骨傷、針灸專業開設局部解剖學,而護理專業由于受培養方案的制約,教學學時的限制,沒有開設局部解剖學。但局部解剖學中的部分內容又是護理專業必須應用的基礎知識,因此,在正常人體解剖學教學時,我們將與護理臨床密切相關的局部解剖學內容融入正常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實現正常人體解剖學與局部解剖學的融匯貫通。如增加與小兒頭皮靜脈注射術相關的額頂枕區軟組織的層次結構;與小兒頸外靜脈穿刺采血相關的頸部器官與血管、神經的位置關系;與三角肌注射術相關的三角肌區解剖;與測血壓相關的臂前區解剖以及與成人采血、注射相關的肘前區解剖和與肌肉注射術密切相關的臀區解剖等。李龍騰等[1]進行了臀部肌注并發癥解析及臨床應用,將局部解剖學與護理臨床應用相結合,探索臀部肌注時如何避免并發癥的發生。因此,我們讓學生在系統學習了正常人體解剖學內容的同時,又了解與護理操作技術相關器官所在區域的層次、毗鄰,血管、神經走行,這將有助于學生護理知識的掌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增加與人體解剖學相關的部分護理知識
隨著醫學教育模式的轉變,臨床上病人對護理工作者的要求不斷增加。這不僅要求護理工作者要有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而且還要有倫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以及熟練掌握護理操作技術如靜脈注射、心內注射、肌內注射、洗胃、灌腸、插管等。因此,我們在教學中,結合所授內容,有針對性地增加護理知識,如在講授靜脈血管時,適當引入靜脈注射術,介紹小兒股靜脈穿刺護理體會和淺靜脈穿刺注意事項。如張莉[2]報道在淺靜脈穿刺中損傷了橈神經;再如講授男性尿道時,增加男性導尿術知識,強調為男性病人導尿時,要注意男性尿道的兩個彎曲,為避免損傷男性尿道,應將上提,使恥骨前彎消失。這樣講授使解剖學知識和護理學知識有機結合,開拓了學生思路,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增加了啟發性、實用性,為培養實用型護理人才奠定了基礎。
增加活體觸摸內容
為豐富課堂,激發學生參與教學實踐,增加記憶,我們在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尤其注重人體活體觀察,主要觸摸人體體表標志、器官、動脈搏動和體表投影。如采用個體觸摸即在自己身上觸骨角判斷第二肋、觸摸肱動脈搏動幫助測量血壓和觸摸橈動脈搏動確定脈搏次數等;對于在自己身上不易觸摸的有些結構也可相互間觸摸,如心尖搏動、心臟體表投影、腎區、闌尾根部體表投影等。通過課后調查,學生普遍反映此種方法較好,認為可使枯燥乏味的人體解剖學變得生動形象,從而提高人體解剖學教學質量。
轉變人體解剖學實習模式
根據所調整的內容,適當改變傳統實習模式即教師示教,學生自己觀察,教師課后總結。為充分發揚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我們在上實驗課時,采取學生自己觀察,教師指導,總結的方式。這種方式要求掛圖、模型、標本數量要多[3]。而且,為適應課程改革,還必須購置與護理操作技術相關的模型如男、女導尿術模型、心肺復蘇術模型等以及一些局部解剖學標本,才能滿足教學需要,培養實用型、創新型人才。
討論
關鍵詞:興趣教學;CAI;解剖學教學
解剖學是最古老和最經典的醫學基礎課之一,是基礎醫學科學中的支柱學科,是醫學生的必修課,解剖學是學習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各學科不可動搖的基石,醫學中大量名詞、術語均來源于解剖學[1]。正因為人體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抽象復雜,解剖學概念多,使教與學都面臨巨大挑戰。目前,中醫院校的解剖學教學已通過普及多媒體技術,結合圖譜、標本和模型等方法以彌補理論知識的枯燥、抽象等不足。
盡管如此,在解剖學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因沒有醫學基礎和臨床經驗,無法將理論知識與將來可能遇到的臨床實踐聯系起來,進而失去對這門課的興趣,影響教學效果和他們后續課程的學習。因此,將興趣教學和多媒體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uction,CAI)兩種方法結合,發揮互補優勢,才能更好地提高解剖教學的課堂效果。
1興趣教學
主動地、有興趣的汲取知識才是學習的本質,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探求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每一位一線教師思考的問題。通過解剖學教學,得出一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1.1注重課程導入 課程導入是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的第一步,在解剖學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李明秋等老師[2]將解剖學知識與生活中相關的理論聯系起來,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比如將眼球與相機的成像原理聯系起來,利用學生都很喜歡數碼產品,當講到眼球時,可從相機成像開始,先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出眼球的相關知識。因此,教師在課程設計時,多查閱相關資料,將多學科和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融合,根據每節課教學內容的不同,注重課堂導入,為調動學生積極性打好基礎。
1.2 PBL教學法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目的是使學生獲得知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技能,鼓勵學生發展自我學習的能力、評判思維的能力。近年來,該方法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已有廣泛的研究,如神經解剖學教學[3]、心血管系統教學[4]等等。結果顯示,采用PBL教學法或將PBL與傳統教學法結合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一定程度上引導了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啟發了學生進行自主思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3結合臨床培養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就一些與自己或周圍人相關的疾病來請教,說明學生對臨床知識有強烈的興趣。解剖學教學一般在大學一年級,學生在該階段學習的基本都是基礎學科,并無機會將解剖課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聯系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不同專業的臨床特點,把基礎知識有針對性地和臨床應用結合起來,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5],如講解運動系統骨學部分可以聯系臨床常見的骨折病例,讓學生根據結構特點分析損傷后的臨床表現;學習門靜脈時可以和臨床肝硬化聯系起來,學生也可以根據門靜脈收納范圍、走行來推論患者可能出現的臨床表現。這樣在講解枯燥無味的解剖學基礎知識時,學生會認為學習解剖學對臨床知識的重要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能夠有效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解剖學教學質量和效果[6]。
1.4重視實驗教學 實驗課是學生最能直觀、深刻認識到人體形態結構的機會。目前,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都采取示教標本的形式,也就是在制作好的標本上給學生講解結構,學生剛接觸時,出于好奇,比較感興趣。隨著課程的深入,加之甲醛氣味的刺激性,學生也就逐漸失去了興趣。在實驗教學中一方面要提倡多觀察多動手,促進自主學習,減少老師在實驗課仍然不斷重復理論知識,避免部分同學認為聽完老師的講解任務也就完成的思想;另一方面,可以嘗試在部分實驗課中引入融合性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激發學習興趣。此外,還要充分發揮使人體解剖學標本陳列室的作用,提高其在教學中的作用,為實驗教學提供完善、形象的直觀教具。標本陳列室的建設和使用能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看稀奇到看門道,使學生能更準確、形象地掌握人體解剖學基本結構。
2 CAI
CAI已經全面應用于大學課堂中,教師在使用中發現其具有明顯的優勢。比如在解剖學教學中,運用CAI引入形象生動的圖片和動畫等,使解剖學教學課件更加豐富,與教學內容進一步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認識人體結構、理解相關功能。但在CAI使用日益普及的過程中,有研究者也發現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多媒體課件養成教師惰性、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不注重實用性、教師的教學主體作用日益淡化等等[7]。因此,要合理地將其與傳統教學法相結合,取長補短使之成為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
總之,興趣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教師不單單在課堂上對學生"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更應該進一步引導學生喜愛人體解剖學。將興趣教學與CAI相結合,教師根據自己所教的內容合理地設計和使用課件,并將傳統教學與之交互使用,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柏樹令.系統解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
[2]李明秋,王瑩,楊春壯,等.興趣教學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8):1005-1006.
[3]楊玲,張力華,羅向東.寓創造性思維于中醫院校神經解剖教學[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2:22-24.
[4]張志軍,金國華,呂廣明,等.PBL與LBL相結合的教學法在心血管系統解剖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1,11(9):1094~1097.
[5]連輝,方方.病例教學法在解剖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2,24(4):53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