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固定資本與不變資本范文

固定資本與不變資本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固定資本與不變資本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第1篇

譯序說:李嘉圖接受了斯密教條,并“以為資本主義的生產的直接目的,也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生產只受資本的限制,任何數量的資本都能投在生產的用途上,只要生產出來,就不愁賣不出去,因為生產物總是用生產物或服務來購買的,貨幣只是交換的媒介,買和賣是不會脫節的”。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因為李嘉圖沒有看到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有可能使買賣分離(但只從這方面批判李嘉圖的危機理論是不夠的,因為認為買賣不會脫節,就應該否認任何危機,包括局部的和普遍的,但李嘉圖卻承認局部危機而否認普遍的危機,所以李嘉圖危機理論錯誤的根源并不在于其貨幣理論的不正確);他也看不到固定資本的折舊和更新,從某個工廠看必然是不一致的,而從全社會看,要使其一致,需要具備許多條件,也是很難做到的。但是,這些并不是李嘉圖獨有的思想,而是薩伊的“銷路說”和老穆勒的“買賣均衡說”或“供需均衡說”;李嘉圖本人的“生產消費均衡說”是植根于斯密教條的,這一點譯序倒沒有強調。

李嘉圖信奉斯密教條,認為商品中的舊價值C,是不斷地分解為收入V和M的。同樣,薩伊、老穆勒、西斯蒙第、馬爾薩斯,甚至是凱恩斯也是這樣認為。這一教條今天仍影響著經濟學界。正是由于李嘉圖認為全部價值最終被分解為收入,而收入又是用于消費的,因此,即使不是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而是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李嘉圖認為生產同樣等于消費(個人消費),這樣,普遍的生產過剩的危機就不可能發生了。當然在李嘉圖生活的歷史時代,資本主義世界還未發生普遍的危機,歷史的局限性使他否認普遍的危機,以及發生這種危機的可能。在這一點上,斯密和他不同,斯密從構成收入的物質資料出發,看到有的收入是體現在生產資料如鋼鐵、機器等物質上的,是不能進入個人消費的。所以,斯密雖然是斯密教條的始祖,但是沒有提出生產等于消費的理論。而李嘉圖卻完全從概念出發,得出收入可以全部進入個人消費、生產等于消費、否定普遍危機的錯誤結論。

二、混淆利潤、平均利潤和剩余價值的原因

《資本論》第1卷出版前,馬克思寫信給恩格斯說:“我的書最好的地方是:……研究剩余價值時,撇開了它的特殊形態……利潤、利息、地租等等。……古典經濟學總是把特殊形態和一般形態混淆起來,所以在這種經濟學中對特殊形態的研究是亂七八糟的”。“李嘉圖從來沒有離開剩余價值的特殊形式——利潤(利息)和地租——同它們分別開來考察剩余價值”。除了特殊的場合,李嘉圖確實是混同了平均利潤、利潤和剩余價值的。

利潤和剩余價值兩者在量上雖然相等,但在質上卻是不同的。剩余價值是從生產和創造的角度考查的,是勞動創造的,這是科學的視角;利潤是從分配和實現的角度考查的,是資本獲得的,這是不科學的視角。生產價格和價值的不同在于,生產價格包含平均利潤,價值則包含剩余價值,因此混同平均利潤和剩余價值,就必然混同生產價格和價值。

原因何在?譯序對此有一段很長的解釋:李嘉圖“只考察了比較次要的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區別,并且將這種區別同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別混淆起來。因而他也就混同了利潤與剩余價值的區別,進而混同了生產價格與價值的區別。為……地租的規律下了錯誤的前提”。這段解釋是參考了《剩余價值學說史》的,但我認為仍需要討論。我們知道,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的區分,是從生產價值和剩余價值的角度著眼的,在相等的資本中,可變資本占的份額不同,生產的剩余價值也就不同;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的區分,是從取回預付資本經歷的時間著眼的,在一次生產過程中取回的是流動資本,在多次生產過程中取回的是固定資本,這既不涉及剩余價值的生產,也不涉及利潤的獲得,因為固定資本雖然有所用資本(全部)和所費資本(折舊)的差別,但是,卻按全部資本獲得平均利潤。就是說平均利潤的獲得,不論是否區分或混同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這兩組資本,只要每組資本的總數是相同的,就能獲得相等的利潤,即平均利潤。因此,兩組資本的混淆并不是混同利潤和剩余價值的原因。

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們知道,只要認為工資是勞動的價值,剩余價值來源就無法說明,就必然被歪曲為資本的產物,被歪曲為利潤。李嘉圖正是這樣。至于他為什么混同平均利潤和剩余價值,以及生產價格(自然價格)和價值,其原因是:第一,缺乏抽象力,將自由競爭中形成的平均利潤看成是剩余價值。第二,對斯密的批判不徹底,當斯密說由三種收入構成價值時,他是反對的,因為他認為收人從價值分解而來;但是,當斯密拐了一個彎,說具有自然率的三種收入構成等于價值的生產價格(自然價格)時,他就接受了斯密的觀點,并認為斯密作了“極為精確的討論”。

譯序又說:“利潤與剩余價值、生產價格與價值,在只有資本全部為可變資本的條件下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這樣的條件是根本不存在的”。這段話是參考了《剩余價值學說史》的,但是也有譯序作者自己的思想在其中。

如前所述,孤立地看,利潤和剩余價值是一回事,兩者在數量上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當聯系到“生產價格與價值”時,由于生產價格包括的是平均利潤,因此,“利潤與剩余價值完全一致”中的“利潤”指的就應該是平均利潤。那么,是否只要在資本全部為可變資本的條件下,平均利潤與剩余價值,以及生產價格與價值就完全一致了呢?當然不是,在這個條件下,只能是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完全一致。問題在于:平均利潤是社會總剩余價值由社會總資本平均分配的結果,它不可能無條件地等于個別資本中的可變資本生產的剩余價值。那么,要在什么條件下,平均利潤才與剩余價值一致,生產價格才與價值一致呢?只有具備中位的資本有機構成和中位的資本周轉時間的條件下的資本,由于所使用的可變資本是屬于社會中等條件的,其生產的剩余價值才等于平均利潤,生產價格等于價值,并且這種生產價格,不受工資變動和利潤的反變動的影響,永遠等于由勞動決定的價值。它就是李嘉圖孜孜以求的不變的價值尺度。

三、否認絕對地租的原因和地租的實體

譯序對地租有所說明:從勞動創造的價值是各種收入的來源這一前提出發,李嘉圖指出“工資等于工人及其家屬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利潤等于商品價值超過工資的余額,地租是商品價值超過工資和利潤的余額”。這里對利潤的簡單化處理,必然使地租為零。因此,不應簡單地處理利潤,應該提出利潤差額的概念。兩份農業資本之間的利潤差額構成級差地租,工、農業資本之間的利潤差額構成絕對地租。這樣,就涉及譯序對絕對地租的理解,“對于絕對地租,李嘉圖是從其勞動決定價值的原理出發,把它輕易地否定了。他以為,如果承認了絕對地租的存在,就是承認了同量勞動因其加工要素或材料的不同(如不同豐沃程度的土地)會創造出不同的價值。這樣就承認了不是勞動時間,而是某種另外的東西決定價值了”。這里包含的理論邏輯是:工、農業的等量資本,要獲得等量利潤,即平均利潤。但是,農業要繳納的地租是多于平均利潤的,那么,它們之間的差額是從哪里來的?如果不是農產品的出售價格高于價值,就是勞動以外的自然因素能創造價值了。這兩者都是李嘉圖反對的。因此,他否認絕對地租。

但是,我認為譯序對李嘉圖否認絕對地租的說明,有嚴重的錯誤。我們知道,絕對地租是所有租用土地都有的,是土地私有權在經濟上的表現,與土地的豐沃程度(還有位置)絲毫無關,與此有關的倒是級差地租的第一形態。40年前,我提出這一點時,王老師回信說:“陳其人同志指出,括號內‘如豐沃程度的土地’幾個字是不應該有的。這個意見是正確的。這句話,本來是摘自《剩余價值學說史》上的一句引文,在作文字修飾時將引號去掉了,后來又加了個注釋性的括號,原意是想特別指明,將同量勞動投在不同于加r52業的勞動對象的土地上,就會創造出不同的價值。……沒有想到會產生相反的解釋,會想到級差地租方面去。現在既然陳其人同志指出來.就府該去掉它”。

譯序正確地認為,李嘉圖否認絕對地租的存在,除了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外,原因還在于,“如果承認絕對地租的存在,農產品的價格就要高于價值,但這是同等價交換原理相違背的州”。但是,問題并沒有得到完全解決,在說明重農主義的地租理論時,譯序說:重農學派主張“地租來源于土地特別肥沃性的自然恩施”。不知道這種說法有何根據?據我所知,重農學派諸子都認為地租就是土地的純產品,即從使用價值角度看的農業產出大于投入的差額。這個差額是自然的恩賜,與土地的肥沃與否沒有關系。當然,不毛之地是不能生產出純產品的,也是無人耕種的。但是,這是土地被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耕種的條件,而不是純產品的產生條件。

還有一個問題:譯序對李嘉圖地租理論的總說明:“他從勞動決定價值的原理出發,認為地租來源于農業中的超額利潤,這種超額利潤是在土地有限,需求大于供給的條件下,由于優等地與中等地上的農產品價格大于由劣等地條件所決定的社會價值而產生,并固定在農業中的。農產品是按照價值出售的。決定價值的劣等地沒有超額利潤,當然也就不會有地租……”。這里的說明有不清楚和混亂的地方。不清楚的是:“農業中的超額利潤”。我們知道,除了經營劣等地的農業資本只有一種大于工業資本的超額利潤(其起因是農業資本有機構成較低,它轉化為絕對地租)外,其他的農業資本有兩種超額利潤:一種是兩份農業資本之間的超額利潤,它轉化為級差地租,另一種是農業資本大于工業資本的超額利潤,它轉化為絕對地租。這里的“農業中的超額利潤”指的是一種還是兩種,指代不清楚。從“農產品是按照價值出售的”看,是兩種地租的來源,因為農產品的價值高于其社會生產價格的超額利潤是絕對地租的來源,而優良地和中等地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由劣等地調節的社會生產價格的超額利潤則是級差地租的來源。李嘉圖否定絕對地租,原因是混淆了價值和生產價格,看不到農產品的價值高于其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因此,為了排除轉化為絕對地租的那種超額利潤,“農業中的超額利潤’’最好改用李嘉圖的原話:“地租總是使用兩份等量資本和勞動而獲得的產品之間的差額”。

這里的“社會價值”應該是單個農產品的社會價值,全部農產品就按此價值出售,而這里的“農產品價格”與社會價值相對照,也應是單個農產品的價格。但是,這樣一來,單個農產品價格大于單個農產品價值,而按價值出售,就不可能有任何超額利潤了。如果說這里的“農產品價格”是總價格,那么,與此對照的社會價值也應是總社會價值,而只有以總價格出售,且大于總社會價值,才有超額利潤。但是,譯序又說:“農產品是按照價值出售的”,這就無法說明超額利潤產生的原因了。

四、不提原料的原因是資本理論有缺陷和勞動價值理論不徹底

《原理》第一章第三節“影響商品價值的不僅是直接投在商品上的勞動,而且還有投在這時協助這種勞動的器具、工具和工場建筑上的勞動”,即影響商品價值的,不僅是生產商品的活勞動,而且還有生產資料上的物化勞動,但后者并不包括原材料。對此譯序作者指出:“在李嘉圖的公式中,未曾包括原材料中的勞動卻是一個缺陷”。郭大力老師也認為:“沒有說到這種勞動于以支出的對象,即材料之類的東西。是一種疏忽。”但這兩位經濟學家對這一問題的論述僅限如此,并沒有進行深刻的探討,這是遠遠不夠的。我認為原因是很深刻的,涉及到李嘉圖有缺陷的資本理論和不徹底的勞動價值理論。

李嘉圖資本理論的缺陷:只從流通的角度將資本區分為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因此,看漏了原材料。李嘉圖對于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作用的資本,不從創造價值的角度將其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而從流通的角度,即根據取回這些預付資本的時間長短,將其區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這種區分是有缺陷的,因為固定資本的特點是,使用價值全部參加勞動過程,但價值卻部分地轉移到商品上去,并且要在多次資本周轉中才能取回。而流動資本(工資除外)的特點是,使用價值全部參加勞動過程,價值也全部轉移到商品上去。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由于它推動的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所以不存在價值轉移問題,但從流通的角度看,其價值和流動資本一樣,在一次資本周轉中便能取回,這和固定資本不同。李嘉圖離開多次或一次資本周轉便能取回投下的資本的價值這一點,單純從取回時間的長短來區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其原因在于不理解不同部分的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有不同的特點。

將兩種資本作這樣的區分時,李嘉圖沒有把購買原料的資本列人流動資本,原料在這里被省略了。他說:“維持勞動的資本和投在工具、機器、廠房上的資本的比例也可能有各式各樣的配合方式”。因為,在一種行業中,“流動資本(也就是用來維持勞動者生活的資本)可能很少”;在另一種行業中,所使用的資本額可能相等,但主要是用來維持勞動者的生活。在這里,他都把原料排除在外。馬克思指出:李嘉圖將“固定資本=勞動資料,流動資本:投在勞動上的資本。維持勞動的資本,是從亞當·斯密那里抄襲來的陳詞濫調”。斯密的這種理論,同重農主義相比確實是后退了。重農主義正確地從生產資本出發,將投在農業生產中的資本分為原預付和年預付,前者是多年才能取回價值的,后者則是一年便能取回價值的。斯密雖然正確地將這一范疇擴大到工業部門,并用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來代替原預付和年預付,但是卻錯誤地把與固定資本相對立的流動資本,和那些屬于流通領域的資本形式即流通資本混同起來。

我們知道,從資本循環的角度看,資本要經過兩次流通過程和一次生產過程,經歷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形態。斯密把貨幣資本和商品資本這兩種在流通領域的資本形式,混同于流動資本,把工人的消費資料本身,而不是把它的價值看成是流動資本。同樣,重農主義也錯誤地認為,農業生產中消耗的消費資料的價值,會不變地轉移到農產品上去。于是,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便不可能,這兩者的對立同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對立的區分更是不可能了。

李嘉圖之所以把流動資本看成只是工人的消費資料,有兩個原因:第一,我們知道,由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組成的資本有機構成的差別,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有決定性的作用;而固定資本的耐久程度或使用壽命的差別,則沒有這樣的作用。但如果不從剩余價值生產的角度看,而從剩余價值在不同的生產部門的資本中進行分配的角度看,那么這兩種差別對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和價值向生產價格的轉化,則發生同等的作用。因為在相同時間內使用的等量資本,不管生產的剩余價值如何不同,分配到的剩余價值卻是相同的。第二,從生產剩余價值的角度看,在資本有機構成中,同一價值量的不變資本,其中勞動資料和原料各占多少。是毫無關系的;從投下的資本何時能取回的角度看,在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對立中,同一價值量的流動資本,其中原料和工資各占多少,也是毫無關系。從前一角度看,勞動資料和原料要放在一起,而和可變資本相對立;從后一角度看,工資和原料要放在一起,而和勞動資料的固定資本相對立。

因此,投在購買原料上的那部分資本的價值,不出現在任何一方,它消失了。它不適合于放在固定資本方面,因為在取回投下的價值的方式上,它與固定資本不同,而與工資相同;它不應該放在流動資本方面,因為這樣一來,從斯密流傳下來的把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對立同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對立混同起來的做法,就站不住腳。馬克思指出:“李嘉圖有豐富的邏輯本能,不會不感覺到這一點,所以,這部分資本就在他那里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不徹底。馬克思指出:在寫上述的第三節時,第四節已經在李嘉圖的腦子里。他由于混同了價值與生產價格,就認為利潤率的變動,會影響生產價格(具有中等資本有機構成和中等資本周轉的部門的產品例外),而利潤率的變動是由工資的變動引起的,兩者的變動方向相反,因此,就錯誤地認為,這種變動也是決定價值的因素(這樣,勞動價值理論就不能堅持了)。他在《原理》第一章第四節表述到:由于資本的比例不同和資本的經歷時間不同,由工資變動引起的利潤反變動,其對生產價格(他誤認為是價值)的影響,只限于在第一次生產過程以后。因為在李嘉圖看來,第一次生產過程,產品的價值,是由活勞動和體現在生產資料上的死勞動一起決定,而在第一次生產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勞動,從第二次生產過程開始就獲得利潤了,這利潤加到產品上,其生產價格(他誤為是價值)就大于由這次生產過程中生產該產品而耗費的活勞動,就是說,有勞動以外的因素參與決定價值。我們知道,原材料是在一次生產過程中就消耗掉的,這就不能成為第一次生產過程以后的積累勞動,固定資本則可以在多次生產過程中存在,所以,無論利潤怎樣變化,原材料不會從獲得利潤方面影響價值,固定資本則必定從這方面影響價值。因此,有豐富邏輯能力的李嘉圖,在分析生產資料的價值對商品價值的影響時,將要到下一節才能說明的問題考慮好,而將原材料從生產資料中去掉。他的具體說明如下。

第一,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比例不同。他舉了這樣的例子(甲例):假定兩人各雇100人勞動一年,分別制造兩架機器,另一農場主雇100人種植谷物,年終每架機器和谷物的價值相等,因為他們是等量勞動生產出來的(假設不消耗生產資料;下同)。下一年,一架機器所有者雇100人利用機器制造毛呢,另一架機器所有者運用機器制造棉布,農場主則和以前一樣雇100人種植谷物。第二年終,毛呢和機器,棉布和機器,是200人勞動一年,或100人勞動兩年的結果,谷物是100人勞動一年的結果,前兩者的價值就應為后者的兩倍。但李嘉圖認為實際上不止兩倍,因為前兩者的“資本在第1年中的利潤已經加入到各自的資本之中,而農場主的資本在第1年中的利潤卻被消費和享受掉了……商品價值的大小便不會恰好與各自所投入的勞動成比例,也就是,比例不是二比一,而是大一些,以便補償價值較大的一種被送上市場以前所須經過的較長的時間”。例如,假定每個工人每年的工資為50鎊.100人則為5000鎊,平均利潤率為10%,第1年終,每架機器和谷物的價值都是5000鎊+(500(3鎊xO.1)=5500鎊。第2年終,機器作為固定資本使用,它要求產生550鎊利潤,則毛呢和棉布的價值都是6050鎊。毛呢、棉布和谷物耗賀的勞動時間相同,前兩者的價值所以比后者多550鎊,那是因為他們生產時使用了價值5500鎊的固定資本,它要求利潤550鎊。

第二,在資本結合比例不同、商品上市時間不同條件下的工資漲落。承接上述甲例,李嘉圖認為工資上漲,利潤就下降,但兩者相加的數額不變。現在假定由于工資上漲,利潤從10%下降為9%。根據工資和利潤之間關系的原理,谷物的價值不變,仍為5500鎊(可見它是由勞動決定的價值),毛呢和棉布的價值也是5500鎊,但由機器獲得的利潤卻從550鎊(5500鎊×0.1)下降為495鎊(5500×O.09),利潤加到毛呢和棉布上去,它們的價值(其實是生產價格)便從6050鎊下降為5995鎊。因此,固定資本越大,商品價值下降也就越大。如果工資下降,情況就相反。他把生產價格的變動,看成是價值的變動。毛呢和棉布的情況相同,其相對價值不變。

現在,我們進一步看到,李嘉圖談論商品價值決定中的間接勞動時,為什么只提機器之類的固定資本,而不提原料之類的流動資本的原因了。因為機器存在的時間事實上超過一次生產過程,利潤率變動,利潤也變動,由利潤構成的生產價格也變動,而李嘉圖則把它看成是價值的變動;原料存在的時間以一次,t產過程為限,此后它再也不能獲取利潤了。利潤率的變動對它毫無影響,而在一次生產過程中,李嘉圖始終認為價值是由勞動決定的。

李嘉圖不了解他看到的這個現象的實質是:工資變動,即剩余價值率變動,由平均利潤構成的生產價格也變動,其變動情況要取決于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比。他應該把機器和原料等列為不變資本,再從可變資本的變動、平均利潤率的變動來考察生產價格的變動。

第2篇

本章講的資本的流通過程,既包括單個資本的循環和周轉,又包括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屬于廣義的流通過程。通過廣義資本流通過程的學習,了解單個資本循環連續性的實現條件、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和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和實現條件以及不能滿足這些實現條件所造成的嚴重不良后果。

2.重點和難點

本章的重點是: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及相繼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產業資本循環連續性的實現條件;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特點;固定資本的兩種磨損及原因;影響預付資本總周轉速度的因素;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社會資本的概念;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出發點、核心問題和理論前提;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和實現條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和根源。

難點: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產業資本循環的連續性及實現條件;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特點;固定資本的磨損和折舊;社會資本的概念;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和實現條件。

3.講授時間:12學時

第一節資本的循環

一、研究資本循環必須以產業資本為對象

產業資本是投在工業、農業、交通、建筑業等物質資料生產部門的資本,它不僅占有剩余價值,而且直接生產剩余價值。它的運動不僅包括生產過程,而且包括流通過程。只有產業資本的運動,才能反映資本運動的全貌

二、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及相繼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

(一)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

1.購買階段

(1)含義:資本家在市場上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把手中的貨幣轉化為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

(A代表貨幣,W代表商品,A代表勞動力,P代表生產資料)

(2)性質:不是一般的購買階段,而是資本運動的特定階段。因為在購買的商品中包括勞動力特殊商品,這里的貨幣既是流通手段,又是資本的預付形式,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都是生產要素。

(3)前提條件: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所有制,或者說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分離。

用貨幣購買勞動力是一種商品貨幣關系,但這種關系的前提是:買者是資本家,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賣者是雇傭工人,是勞動力的所有者。因此這種買賣關系實質上是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階級關系,“而這種關系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勞動力實現的條件-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已經作為別人的財產而和勞動力的所有者相分離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5頁。

(4)要求:購買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性質上相適應,在量上成比例。

2.生產階段

(1)含義:資本家用購買的商品從事生產消費,生產出新的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P…..W

(其中P表示生產過程,虛線表示流通過程的中斷,W代表包含剩余價值的新商品)

(2)性質:不是一般的生產階段,而是資本循環的特定階段。因為這里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既是生產的物質要素,同時又在執行資本的職能,不僅生產出商品,而且生產出剩余價值。

(3)地位:資本循環的決定性階段。因為它通過勞動力的使用和生產資料的耗費,生產出新的商品,創造出剩余價值,實現資本增值的目的

3.銷售階段

(1)含義:資本家把生產出的商品拿到市場上出賣,從而把商品轉化為貨幣。用公式表示即:W''''-G''''

(其中,W''''代表新生產出來的商品,G''''代表實現的價值和剩余價值)

(2)性質:不是一般的銷售階段,而是資本運動的特定階段,因為在銷售的商品中包含著預付資本的價值和雇傭工人為資本家創造的剩余價值

(3)地位:關系到資本再生產能否順利進行、資本再生產規模的大小和資本家的命運。

(二)產業資本中循環中相繼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

1.貨幣資本:就是表現在貨幣形式上的資本。它的職能是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為生產剩余價值準備條件。

2.生產資本:就是以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它的職能是補償資本家價值,創造剩余價值

3.商品資本:即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資本。它的職能是銷售商品,實現包含在商品中的價值和剩余價值。

在這里應特別注意,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不是三種不同的資本,而是同一產業資本的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或者說職能形式。

三、資本循環的概念和理解

(一)什么是資本循環

資本循環就是產業資本依次經過三個階段,相繼采取三種職能形式,發生了價值增殖,并回到原來出發點的全部運動過程。用公式表示即:

(二)資本循環概念的理解

1.資本循環過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

在資本循環中生產過程起著決定作用,只有生產過程才能生產商品,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但資本運動也不能離開流通過程,流通過程是生產的前提和實現條件。

2.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是相互依存、緊密銜接的。

資本只有不停地從一個階段轉入另一個階段,才能正常地進行循環。如果在某一階段停頓下來,資本循環就會中斷。當然,資本循環本身又要求資本在各個階段中,在一定時期內相對地穩定。

四、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

(一)貨幣資本的循環

1.什么是貨幣資本循環

貨幣資本的循環就是以貨幣資本為出發點和回歸點的運動。用公式表示即:

馬克思說:“貨幣資本的循環,是產業資本循環的最片面,從而最明顯和最典型的表現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第71頁。

2.貨幣資本循環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最典型性:把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是獲得剩余價值,表現得最明顯;

最片面性:不僅把貨幣作為過程的開始和終結,而且直截了當地表明貨幣資本可以帶來更多的剩余價值,似乎貨幣本身可以產生更多的貨幣。

(二)生產資本的循環

1.什么是生產資本的循環

生產資本的循環就是以生產資本開始,并以生產資本為終結的運動。用公式表示就是:

2.生產資的本循環與貨幣資本循環的區別

第一,貨幣資本的循環不表示資本的再生產,而生產資本的循環則表示資本的再生產。

第二,貨幣資本的循環以生產過程為媒介,兩頭是流通過程;而生產資本的循環則以流通過程為媒介,兩頭是生產過程。

3.生產資本循環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告訴人們剩余價值不是來自流通過程,而是來自生產過程。

片面性:又創造了一種新的假象,好像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為了追求剩余價值,而是為生產而生產。

(三)商品資本的循環

1.什么是商品資本的循環

商品資本循環就是從商品資本開始再回到商品資本的運動。它的公式是:

2.商品資本循環的特點

第一,起點和終點都是商品

第二,作為起點的商品資本價值發生了增殖

第三,先是兩個流通過程,最后是生產過程

第四,不僅包括生產消費,而且包括個人生活消費

3.商品資本循環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表明全部商品產品的消費(包括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是資本循環的首要條件

片面性:又造成了一種資本主義生產是為了滿足社會消費,而不是為了價值增殖的假象。

上邊講的三種循環形式可用一個綜合公式來表示。這個公式就是:

從以上分析的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中,不難看出,每一種形式都以一個側面表現出資本運動的特征,同時又都有自己的片面性。因此,只有把三種循環形式統一起來考察,才能全面了解資本運動的實在。事實上,任何一個單個的產業資本都是同時處在這三種循環形式之中,這三種循環形式是連續地并列進行的。

五、產業資本循環的連續性及實現條件

1.什么是產業資本循環的連續性

產業資本循環的連續性就是產業資本在各個階段和各種職能形式上不間斷地順利運動。

2.產業資本循環連續性的實現條件

第一,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保持并存性。

這就是說,資本家必須把全部資本按照一定比例分為三部分,分別并存于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上。經常掌握一部分貨幣資本,用來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經常掌握一部分生產資本,使生產能夠正常進行;經常掌握一部分商品資本,以便通過出售取得貨幣。這樣,產業資本即可同時處在循環的三種形式中。

第二,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中時間上保持繼起性。

這是說,資本的每一部分都必須相繼通過循環都三個階段,依次變換三種職能形式,完成各自的循環。貨幣資本要順序轉化為生產資本、商品資本,最后回到貨幣形式上;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也要分別按順序轉化為其他兩種形式,最后回到各自的出發點。這樣,三種形式的資本即可同時進行循環

3.產業資本循環連續性的兩個實現條件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

首先,繼起以并存為條件。

每一部分的相繼運行,是由各個部分資本的比列存在所決定的,沒有并存性就沒有繼起性。

其次并存性又以繼起性的結果。

資本各部分的并列存在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每一部分資本依次經過各個不同階段的運動,沒有繼起性也就沒有并存性。資本價值同時地、并列處于三種形式上。每種形式都同時地、不斷進行自己的循環,即產業資本三種循環形式的統一。只有種三種循環的統一中,才能實現總循環的連續性,而不致發生上述的中斷。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產業資本連續進行的現實循環,不僅是流通過程和生產過程的統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種循環的統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19頁)

第二節資本周轉

一、資本周轉時間、次數和速度

(一)資本周轉的概念

1.什么是資本周轉

資本周轉就是周而復始、不斷反復的資本循環。馬克思說:“資本的循環,本不是當作孤立的行為,而是當作周期性的過程時,叫做資本的周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122頁)

2.資本周轉和資本循環的區別

揭示的問題不同。資本循環理論是從資本運動的連續性方面揭示價值增殖是怎樣在產業資本循環中產生和實現的;資本周轉理論則是從資本運動的速度方面揭示資本周轉快慢對剩余價值生產對影響。

(二)資本周轉時間及構成

1.什么是資本轉周轉時間

資本周轉時間就是從預付一定形式的資本時起,到這個資本帶著剩余價值以同樣形式回到資本家手中到時間。資本周轉時間由流通時間和生產時間兩部分組成。

2.資本的流通時間是資本處在流通領域的時間,又包括購買時間和銷售時間兩部分。

3.資本的生產時間是資本處在生產領域的時間。生產時間由勞動期間、自然力對勞動對象的作用時間、生產資料的儲備時間和停工時間等四部分構成。

(三)資本周轉次數

資本周轉次數,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通常為一年)資本價值周轉等次數。資本周轉次數等于一年等時間除以一定資本周轉一次的時間。用公式表示就是:

(四)資本周轉時間、次數和速度的關系

資本周轉速度與資本周轉時間成反比,與資本周轉次數成正比。

二、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1.馬克思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根據或標準

馬克思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根據是生產資本各部分的價值周轉方式不同。

2.固定資本的概念和特點

固定資本是以機器、設備、廠房、工具等形式存在等生產資本。它的特點是,物質形態全部參加生產過程,而價值逐步轉移到產品中去,并隨著產品的銷售逐步收回。

3.流動資本的概念和特點

流動資本是以原料、燃料、輔助材料和勞動力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它的特點是,物質形態一次投入生產過程,并在一次生產過程中全部消費,價值也一次轉移到產品中去,并隨著產品的銷售一次收回。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不存在轉移問題,但它是資本家一次支付給工人,工人中生產過程中一次補償過來,本隨著產品的銷售一次收回。所以從價值周轉方式看也屬于流動資本。

4.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別

第一,價值的周轉方式不同

第二,周轉時間不同

第三,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

第四,物質更新方法不同

5.馬克思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與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別

第一,劃分的根據不同。馬克思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根據是資本各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中的不同作用;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根據是生產資本各部分的價值周轉方式不同。

第二,劃分的目的不同。馬克思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是為了揭示剩余價值的源泉;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是為了闡明資本周轉的速度及其對剩余價值生產對影響。

第三,劃分對內容不同。不變資本中的機器、設備、廠房、工具等單獨構成固定資本;不變資本中的原料、燃料、輔助材料等和可變資本共同構成流動資本。

6.固定資本的兩種磨損及原因

(1)固定資本的兩種磨損是指物質磨損和精神磨損

(2.)固定資本的物質磨損又叫無形磨損,是固定資本的物質要素的損失。引起這種磨損的原因是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

(3)固定資本的精神磨損又叫無形磨損,是固定資本在它的有效使用期限內發生的價值的損失。精神磨損發生的原因總起來說是科技進步,具體原因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新技術的發明及應用。

7.固定資本的折舊、折舊費和折舊率

為了保證再生產的連續進行,在產品出售后必須把固定資本轉移到產品中去到價值提取并積存起來,以便在價值和物質形式上更新固定資本,這種做法叫固定資本折舊;每年提取的貨幣資本價值叫折舊費;折舊費與固定資本原始價值的比率叫折舊率

8.固定資本的維持和修理

三、預付資本的總周轉

1.什么是預付資本的總周轉

預付資本的總周轉是指預付資本在價值上的周轉,是它的不同組成部分在價值上的平均周轉。

2.預付資本總周轉次數的計算方法

預付資本總周轉次數等于一年內固定資本周轉價值額與流動資本周轉價值額之和,除以與付資本總額所得的商數

其計算公式是:

預付資本總周轉次數=

3影響預付資本總周轉速度的主要因素

第一,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本身的周轉速度

第二,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在預付資本中的比重。

四、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生產對影響

1.加速資本周轉可以節省資本家對預付資本,特別是流動資本。

2.加速資本周轉可以避免或減少固定資本無形磨損

3.加速資本周轉可以增加資本家的年剩余價值量。

年剩余價值量是資本家一年內所獲得的總剩余價值量,它通常用M來表示,M=m.v.n

4.加速資本周轉可以提高資本家的年剩余價值率

年剩余價值率是年剩余價值量與預付可變資本的比率。它與剩余價值率有兩點區別:一是計算方法不同;二是說明的問題不同。

第三節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

一、個別資本與社會總資本聯系和區別

1.什么是個別資本

個別資本就是為個別資本家所占有并獨立發揮資本職能的資本。

2..什么是社會總資本

社會總資本是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個別資本的總和,簡稱社會資本。

3.個別資本運動與社會資本運動的聯系:運動的內容、形式、過程、目的相同。

4.個別資本運動與社會資本運動的區別

個別資本運動只包括生產消費和資本流通,不包括生活消費和簡單商品流通;而社會資本的運動既包括生產消費和資本流通,又包括生活消費和簡單商品流通。

二、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出發點、核心問題和基本理論前提

1.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出發點:社會總產品,又叫社會總商品資本。

只有社會總產品,才包括用于生產消費的生產資料,又包括用于個人生活消費的生活資料。

2.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核心問題: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即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替換問題。

(1)什么是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是指社會總產品各個組成部分的價值如何通過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貨幣形式收回,用于補償生產中預付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并獲得剩余價值。

(2)什么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物替換是指社會總產品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價值轉化為貨幣形式以后,如何再轉化為下一次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

(3)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為什么是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核心問題

因為:第一,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是社會資本正常運行的基礎。

第二,社會總產品的實物替換是保證社會資本運動正常進行的關鍵。

3.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基本理論前提: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和實物構成以及社會生產的兩大部類原理

馬克思按照最終用途,把資本主義社會總產品從實物形態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類,與此相適應把社會生產部門分為兩大部類,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為第一部類,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為第二部類;同時,把資本主義社會總產品從價值形態分為C、V、M三部分。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研究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替換問題。

三、社會資本的簡單再生產和流通

(一)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概念和地位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就是整個社會的所有資本家都把剩余價值用于生活消費,不進行資本積累,整個社會的生產在原有的規模上重復進行。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是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礎和組成部分。

(二)研究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必須作的幾點假設

第一,社會生產全部為資本主義性質,只存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第二,不變資本價值一年全部轉移

第三,商品價格和價值一致且不變

第四,沒有對外貿易

第五,剩余價值率為100%

(三)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實現過程

1.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圖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圖式說明:社會總產品的價值為9000,其中6000是生產資料,3000是消費資料。在6000生產資料中,4000用于第一部類的再生產,1000V和1000M分別用于雇傭工人和資本家的生活消費;在3000生活資料中,2000C用于再生產,500V+500M分別用于雇傭工人和資本家的生活消費。

2.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實現過程中的三大交換關系

第一,第一部類內部各企業之間的交換,即第一部類4000C代表的產品的實現

4000C所代表的產品為什么能在第一部類內部全部實現呢?請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1)在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下一年第一部類進行再生產需要投入多少不變資本?(很明顯是4000,因為進行簡單再生產)

(2)這4000不變資本從什么地方來呢?(只能從賣掉產品的收入中提取,因為它是轉移價值)

(3)假如產品已經賣掉,已經提取4000C,生產能否進行呢?(不能。因為還需用4000C買到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

(4)這些生產資料在社會的那些生產部門才能買到呢?(顯然第一部類,因為只有第一部類才生產生產資料)

這樣,第一部類4000C所代表的產品就在本部類內部實現了。

實際上第一部類各企業買和賣是同時進行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賣者是從W-G,目的補償價值;買者是G-W,目的是實物替換。每個商品生產者既是賣者,又是買者,結果使第一部類價值4000的產品得到實現。

第二,第二部類內部各企業之間的交換,即第二部類500V+500M所代表的產品的實現

第三,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即第一部類1000V+1000M代表的產品和第二部類2000C代表的產品的實現

這樣,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產品實現過程中的三大交換關系可用下圖表示:

Ⅰ4000C+1000C+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四)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基本實現條件: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與剩余價值之和必須等于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M)=ⅡC

公式表明,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之間互為前提、互相制約的內在聯系。說明兩大部類之間的供給和需求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平衡比例關系。第一部類的生產資料生產和第二部類的消費資料生產只有保持了這個基本比例關系,才能具備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

2.兩個派生或引申條件

第一,第一部類的全部產品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的不變資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ⅡC

公式表明,第一部類的生產資料生產同兩大部類不變資本補償價值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內在平衡比例關系。這是從全社會生產資料供求關系角度考察的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第二,第二部類的全部產品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Ⅱ(C+V+M)=Ⅰ(V+M)+Ⅱ(V+M)

公式表明,第二部類的消費資料生產必須同兩大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對消費資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間保持價值上相等、事物上相互替換的內在平衡比例關系。這是從全社會消費資料總供求關系角度考察的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四、社會資本的擴大再生產和流通

(一)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兩個前提條件

第一,在第一部類的年產品中除了維持兩大部類簡單再生產所必須的生產資料以外,還必須有一個余額,以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對追加不變資本對需要。用公式表示就是:Ⅰ(C+V+M)›ⅠC+ⅡC,即Ⅰ(V+M)›ⅡC

這個條件為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追加生產資料提供了前提保證,它是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前提條件。

第二,在第二部類的年產品中除了滿足兩大部類資本家和原有工人的消費需要之外,也必須有一個余額,以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時追加工人對消費資料的需求。用公式表示就是:Ⅱ(C+M-M/X)›Ⅰ(V+M/X)(其中,M-M/X表示資本家用于積累部分的剩余價值,M/X表示資本家用于消費部分的剩余價值。

這個條件為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追加勞動力需要的生產資料提供了前提保證。

(二)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圖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圖式與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圖式,有何區別?為什么?

2.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產品實現過程中的三大交換關系

假設,第一部類資本家把剩余價值的一半用于積累,兩大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不發生變化。這樣,第一部類產品的價值按照擴大再生產的用途就重新組合為: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

Ⅰ4400C+1100V+500M/X=6000

為了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根據社會資本再生產中兩大部類之間必須相互交換產品的原理,第一部類要求第二部類產品價值必須作如下的重新組合:Ⅱ(1500C+100C)+(750V+50V)+600M/X=3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兩大部類產品價值經過重新組合,為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情況下社會產品的實現創造了條件。這一實現過程可用下圖表示:

Ⅰ4400C+1100V+500M/X=6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通過上述三個方面的交換,社會總產品得到全部實現,下一年的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就能夠順利進行。在下一年的擴大再生產中,如果剩余價值率仍為100%,那么,兩大部類生產出來的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3.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基本實現條件:第一部類的原有可變資本加上追加可變資本,再加上本部類資本家個人消費的剩余價值之和,必須等于第二部類原有不變資本加上追加不變資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V+M/X)=Ⅱ(C+C)

這個公式表明,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的產品之間,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和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平衡比例關系。

(2)派生或引申實現條件

第一,第一部類年產品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原有和追加的不變資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C)+Ⅱ(C+C)

這個公式表明,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生產資料生產同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和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平衡比例關系。

第二,第二部類的年產品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的原有和追加可變資本及資本家個人消費的剩余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Ⅱ(C+V+M)=Ⅰ(V+V+M/X)+Ⅱ(V+V+M/X)

這個公式表明,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消費資料生產同兩大部類對消費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和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平衡比例關系。

練習:第一年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是: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OM=3000

假設第一部類資本家把剩余價值的一半用于追加資本,進行擴大再生產,兩大部類原有的資本有機構成不變,剩余價值率不變,都是100%。根據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進行計算,并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第三年社會產品的總價值是多少?

(2)第三年社會產品的總價值比第二年增長百分之幾?

解: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是:

根據這一條件和題中的假設,第二年進行擴大再生產以前社會總產品價值必須重新組合如下

Ⅰ4400C+1100V+500=6000

Ⅱ1600C+800V+600=3000

因為兩大部類的剩余價值率都是100%,而且不變,所以,第二年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結束后產品價值構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同樣道理,第三年進行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以前社會總產品必須重新組合為:

Ⅰ4840C+1210V+550=7260

Ⅱ1760C+880V+560=3200

在剩余價值率100%不變的情況下,第三年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結束后社會產品的價值構成是:

Ⅰ4840C+1210C+1210M=7260

Ⅱ1760C+880V+880M=3520

通過以上計算,我們可以看出,第二年社會產品總價值為9800,第三年社會產品總價值為10780,第三年比第二年增加了980,第三年社會總產品比第二年增長了10%[(10780-9800)/9800X100%]

五、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資料優先增長原理

1.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原有

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因為,在技術進步、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原有的預付資本以及由剩余價值轉化而來的追加資本中,轉化為不變資本的比重愈來愈大,而轉化為可變資本的比重越來越小,因而追加的生產資料要多于追加的消費資料,這在客觀上要求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速度快于消費資料的增長速度。

2.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內容

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增長最快的是生產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其次是生產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最慢的是消費資料生產。

3.要正確全面地理解生產資料優先增長原理

第3篇

本章講的資本的流通過程,既包括單個資本的循環和周轉,又包括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屬于廣義的流通過程。通過廣義資本流通過程的學習,了解單個資本循環連續性的實現條件、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和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和實現條件以及不能滿足這些實現條件所造成的嚴重不良后果。

2.重點和難點

本章的重點是: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及相繼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產業資本循環連續性的實現條件;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特點;固定資本的兩種磨損及原因;影響預付資本總周轉速度的因素;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社會資本的概念;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出發點、核心問題和理論前提;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和實現條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和根源。

難點: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產業資本循環的連續性及實現條件;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特點;固定資本的磨損和折舊;社會資本的概念;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和實現條件。

3.講授時間:12學時

第一節資本的循環

一、研究資本循環必須以產業資本為對象

產業資本是投在工業、農業、交通、建筑業等物質資料生產部門的資本,它不僅占有剩余價值,而且直接生產剩余價值。它的運動不僅包括生產過程,而且包括流通過程。只有產業資本的運動,才能反映資本運動的全貌

二、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及相繼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

(一)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

1.購買階段

(1)含義:資本家在市場上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把手中的貨幣轉化為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

(A代表貨幣,W代表商品,A代表勞動力,P代表生產資料)

(2)性質:不是一般的購買階段,而是資本運動的特定階段。因為在購買的商品中包括勞動力特殊商品,這里的貨幣既是流通手段,又是資本的預付形式,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都是生產要素。

(3)前提條件: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所有制,或者說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分離。

用貨幣購買勞動力是一種商品貨幣關系,但這種關系的前提是:買者是資本家,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賣者是雇傭工人,是勞動力的所有者。因此這種買賣關系實質上是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階級關系,“而這種關系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勞動力實現的條件-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已經作為別人的財產而和勞動力的所有者相分離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5頁。

(4)要求:購買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性質上相適應,在量上成比例。

2.生產階段

(1)含義:資本家用購買的商品從事生產消費,生產出新的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P…..W

(其中P表示生產過程,虛線表示流通過程的中斷,W代表包含剩余價值的新商品)

(2)性質:不是一般的生產階段,而是資本循環的特定階段。因為這里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既是生產的物質要素,同時又在執行資本的職能,不僅生產出商品,而且生產出剩余價值。

(3)地位:資本循環的決定性階段。因為它通過勞動力的使用和生產資料的耗費,生產出新的商品,創造出剩余價值,實現資本增值的目的

3.銷售階段

(1)含義:資本家把生產出的商品拿到市場上出賣,從而把商品轉化為貨幣。用公式表示即:W''''-G''''

(其中,W''''代表新生產出來的商品,G''''代表實現的價值和剩余價值)

(2)性質:不是一般的銷售階段,而是資本運動的特定階段,因為在銷售的商品中包含著預付資本的價值和雇傭工人為資本家創造的剩余價值

(3)地位:關系到資本再生產能否順利進行、資本再生產規模的大小和資本家的命運。

(二)產業資本中循環中相繼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

1.貨幣資本:就是表現在貨幣形式上的資本。它的職能是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為生產剩余價值準備條件。

2.生產資本:就是以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它的職能是補償資本家價值,創造剩余價值

3.商品資本:即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資本。它的職能是銷售商品,實現包含在商品中的價值和剩余價值。

在這里應特別注意,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不是三種不同的資本,而是同一產業資本的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或者說職能形式。

三、資本循環的概念和理解

(一)什么是資本循環

資本循環就是產業資本依次經過三個階段,相繼采取三種職能形式,發生了價值增殖,并回到原來出發點的全部運動過程。用公式表示即:

(二)資本循環概念的理解

1.資本循環過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

在資本循環中生產過程起著決定作用,只有生產過程才能生產商品,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但資本運動也不能離開流通過程,流通過程是生產的前提和實現條件。

2.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是相互依存、緊密銜接的。

資本只有不停地從一個階段轉入另一個階段,才能正常地進行循環。如果在某一階段停頓下來,資本循環就會中斷。當然,資本循環本身又要求資本在各個階段中,在一定時期內相對地穩定。

四、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

(一)貨幣資本的循環

1.什么是貨幣資本循環

貨幣資本的循環就是以貨幣資本為出發點和回歸點的運動。用公式表示即:

馬克思說:“貨幣資本的循環,是產業資本循環的最片面,從而最明顯和最典型的表現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第71頁。

2.貨幣資本循環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最典型性:把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是獲得剩余價值,表現得最明顯;

最片面性:不僅把貨幣作為過程的開始和終結,而且直截了當地表明貨幣資本可以帶來更多的剩余價值,似乎貨幣本身可以產生更多的貨幣。

(二)生產資本的循環

1.什么是生產資本的循環

生產資本的循環就是以生產資本開始,并以生產資本為終結的運動。用公式表示就是:

2.生產資的本循環與貨幣資本循環的區別

第一,貨幣資本的循環不表示資本的再生產,而生產資本的循環則表示資本的再生產。

第二,貨幣資本的循環以生產過程為媒介,兩頭是流通過程;而生產資本的循環則以流通過程為媒介,兩頭是生產過程。

3.生產資本循環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告訴人們剩余價值不是來自流通過程,而是來自生產過程。

片面性:又創造了一種新的假象,好像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為了追求剩余價值,而是為生產而生產。

(三)商品資本的循環

1.什么是商品資本的循環

商品資本循環就是從商品資本開始再回到商品資本的運動。它的公式是:

2.商品資本循環的特點

第一,起點和終點都是商品

第二,作為起點的商品資本價值發生了增殖

第三,先是兩個流通過程,最后是生產過程

第四,不僅包括生產消費,而且包括個人生活消費

3.商品資本循環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表明全部商品產品的消費(包括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是資本循環的首要條件

片面性:又造成了一種資本主義生產是為了滿足社會消費,而不是為了價值增殖的假象。

上邊講的三種循環形式可用一個綜合公式來表示。這個公式就是:

從以上分析的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中,不難看出,每一種形式都以一個側面表現出資本運動的特征,同時又都有自己的片面性。因此,只有把三種循環形式統一起來考察,才能全面了解資本運動的實在。事實上,任何一個單個的產業資本都是同時處在這三種循環形式之中,這三種循環形式是連續地并列進行的。

五、產業資本循環的連續性及實現條件

1.什么是產業資本循環的連續性

產業資本循環的連續性就是產業資本在各個階段和各種職能形式上不間斷地順利運動。

2.產業資本循環連續性的實現條件

第一,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保持并存性。

這就是說,資本家必須把全部資本按照一定比例分為三部分,分別并存于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上。經常掌握一部分貨幣資本,用來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經常掌握一部分生產資本,使生產能夠正常進行;經常掌握一部分商品資本,以便通過出售取得貨幣。這樣,產業資本即可同時處在循環的三種形式中。

第二,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中時間上保持繼起性。

這是說,資本的每一部分都必須相繼通過循環都三個階段,依次變換三種職能形式,完成各自的循環。貨幣資本要順序轉化為生產資本、商品資本,最后回到貨幣形式上;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也要分別按順序轉化為其他兩種形式,最后回到各自的出發點。這樣,三種形式的資本即可同時進行循環

3.產業資本循環連續性的兩個實現條件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

首先,繼起以并存為條件。

每一部分的相繼運行,是由各個部分資本的比列存在所決定的,沒有并存性就沒有繼起性。

其次并存性又以繼起性的結果。

資本各部分的并列存在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每一部分資本依次經過各個不同階段的運動,沒有繼起性也就沒有并存性。資本價值同時地、并列處于三種形式上。每種形式都同時地、不斷進行自己的循環,即產業資本三種循環形式的統一。只有種三種循環的統一中,才能實現總循環的連續性,而不致發生上述的中斷。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產業資本連續進行的現實循環,不僅是流通過程和生產過程的統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種循環的統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19頁)

第二節資本周轉

一、資本周轉時間、次數和速度

(一)資本周轉的概念

1.什么是資本周轉

資本周轉就是周而復始、不斷反復的資本循環。馬克思說:“資本的循環,本不是當作孤立的行為,而是當作周期性的過程時,叫做資本的周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122頁)

2.資本周轉和資本循環的區別

揭示的問題不同。資本循環理論是從資本運動的連續性方面揭示價值增殖是怎樣在產業資本循環中產生和實現的;資本周轉理論則是從資本運動的速度方面揭示資本周轉快慢對剩余價值生產對影響。

(二)資本周轉時間及構成

1.什么是資本轉周轉時間

資本周轉時間就是從預付一定形式的資本時起,到這個資本帶著剩余價值以同樣形式回到資本家手中到時間。資本周轉時間由流通時間和生產時間兩部分組成。

2.資本的流通時間是資本處在流通領域的時間,又包括購買時間和銷售時間兩部分。

3.資本的生產時間是資本處在生產領域的時間。生產時間由勞動期間、自然力對勞動對象的作用時間、生產資料的儲備時間和停工時間等四部分構成。

(三)資本周轉次數

資本周轉次數,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通常為一年)資本價值周轉等次數。資本周轉次數等于一年等時間除以一定資本周轉一次的時間。用公式表示就是:

(四)資本周轉時間、次數和速度的關系

資本周轉速度與資本周轉時間成反比,與資本周轉次數成正比。

二、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1.馬克思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根據或標準

馬克思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根據是生產資本各部分的價值周轉方式不同。

2.固定資本的概念和特點

固定資本是以機器、設備、廠房、工具等形式存在等生產資本。它的特點是,物質形態全部參加生產過程,而價值逐步轉移到產品中去,并隨著產品的銷售逐步收回。

3.流動資本的概念和特點

流動資本是以原料、燃料、輔助材料和勞動力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它的特點是,物質形態一次投入生產過程,并在一次生產過程中全部消費,價值也一次轉移到產品中去,并隨著產品的銷售一次收回。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不存在轉移問題,但它是資本家一次支付給工人,工人中生產過程中一次補償過來,本隨著產品的銷售一次收回。所以從價值周轉方式看也屬于流動資本。

4.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別

第一,價值的周轉方式不同

第二,周轉時間不同

第三,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

第四,物質更新方法不同

5.馬克思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與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別

第一,劃分的根據不同。馬克思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根據是資本各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中的不同作用;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根據是生產資本各部分的價值周轉方式不同。

第二,劃分的目的不同。馬克思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是為了揭示剩余價值的源泉;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是為了闡明資本周轉的速度及其對剩余價值生產對影響。

第三,劃分對內容不同。不變資本中的機器、設備、廠房、工具等單獨構成固定資本;不變資本中的原料、燃料、輔助材料等和可變資本共同構成流動資本。

6.固定資本的兩種磨損及原因

(1)固定資本的兩種磨損是指物質磨損和精神磨損

(2.)固定資本的物質磨損又叫無形磨損,是固定資本的物質要素的損失。引起這種磨損的原因是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

(3)固定資本的精神磨損又叫無形磨損,是固定資本在它的有效使用期限內發生的價值的損失。精神磨損發生的原因總起來說是科技進步,具體原因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新技術的發明及應用。

7.固定資本的折舊、折舊費和折舊率

為了保證再生產的連續進行,在產品出售后必須把固定資本轉移到產品中去到價值提取并積存起來,以便在價值和物質形式上更新固定資本,這種做法叫固定資本折舊;每年提取的貨幣資本價值叫折舊費;折舊費與固定資本原始價值的比率叫折舊率

8.固定資本的維持和修理

三、預付資本的總周轉

1.什么是預付資本的總周轉

預付資本的總周轉是指預付資本在價值上的周轉,是它的不同組成部分在價值上的平均周轉。

2.預付資本總周轉次數的計算方法

預付資本總周轉次數等于一年內固定資本周轉價值額與流動資本周轉價值額之和,除以與付資本總額所得的商數

其計算公式是:

預付資本總周轉次數=

3影響預付資本總周轉速度的主要因素

第一,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本身的周轉速度

第二,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在預付資本中的比重。

四、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生產對影響

1.加速資本周轉可以節省資本家對預付資本,特別是流動資本。

2.加速資本周轉可以避免或減少固定資本無形磨損

3.加速資本周轉可以增加資本家的年剩余價值量。

年剩余價值量是資本家一年內所獲得的總剩余價值量,它通常用M來表示,M=m.v.n

4.加速資本周轉可以提高資本家的年剩余價值率

年剩余價值率是年剩余價值量與預付可變資本的比率。它與剩余價值率有兩點區別:一是計算方法不同;二是說明的問題不同。

第三節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

一、個別資本與社會總資本聯系和區別

1.什么是個別資本

個別資本就是為個別資本家所占有并獨立發揮資本職能的資本。

2..什么是社會總資本

社會總資本是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個別資本的總和,簡稱社會資本。

3.個別資本運動與社會資本運動的聯系:運動的內容、形式、過程、目的相同。

4.個別資本運動與社會資本運動的區別

個別資本運動只包括生產消費和資本流通,不包括生活消費和簡單商品流通;而社會資本的運動既包括生產消費和資本流通,又包括生活消費和簡單商品流通。

二、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出發點、核心問題和基本理論前提

1.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出發點:社會總產品,又叫社會總商品資本。

只有社會總產品,才包括用于生產消費的生產資料,又包括用于個人生活消費的生活資料。

2.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核心問題: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即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替換問題。

(1)什么是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是指社會總產品各個組成部分的價值如何通過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貨幣形式收回,用于補償生產中預付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并獲得剩余價值。

(2)什么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物替換是指社會總產品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價值轉化為貨幣形式以后,如何再轉化為下一次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

(3)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為什么是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核心問題

因為:第一,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是社會資本正常運行的基礎。

第二,社會總產品的實物替換是保證社會資本運動正常進行的關鍵。

3.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基本理論前提: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和實物構成以及社會生產的兩大部類原理

馬克思按照最終用途,把資本主義社會總產品從實物形態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類,與此相適應把社會生產部門分為兩大部類,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為第一部類,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為第二部類;同時,把資本主義社會總產品從價值形態分為C、V、M三部分。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研究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替換問題。

三、社會資本的簡單再生產和流通

(一)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概念和地位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就是整個社會的所有資本家都把剩余價值用于生活消費,不進行資本積累,整個社會的生產在原有的規模上重復進行。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是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礎和組成部分。

(二)研究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必須作的幾點假設

第一,社會生產全部為資本主義性質,只存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第二,不變資本價值一年全部轉移

第三,商品價格和價值一致且不變

第四,沒有對外貿易

第五,剩余價值率為100%

(三)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實現過程

1.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圖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圖式說明:社會總產品的價值為9000,其中6000是生產資料,3000是消費資料。在6000生產資料中,4000用于第一部類的再生產,1000V和1000M分別用于雇傭工人和資本家的生活消費;在3000生活資料中,2000C用于再生產,500V+500M分別用于雇傭工人和資本家的生活消費。

2.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實現過程中的三大交換關系

第一,第一部類內部各企業之間的交換,即第一部類4000C代表的產品的實現

4000C所代表的產品為什么能在第一部類內部全部實現呢?請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1)在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下一年第一部類進行再生產需要投入多少不變資本?(很明顯是4000,因為進行簡單再生產)

(2)這4000不變資本從什么地方來呢?(只能從賣掉產品的收入中提取,因為它是轉移價值)

(3)假如產品已經賣掉,已經提取4000C,生產能否進行呢?(不能。因為還需用4000C買到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

(4)這些生產資料在社會的那些生產部門才能買到呢?(顯然第一部類,因為只有第一部類才生產生產資料)

這樣,第一部類4000C所代表的產品就在本部類內部實現了。

實際上第一部類各企業買和賣是同時進行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賣者是從W-G,目的補償價值;買者是G-W,目的是實物替換。每個商品生產者既是賣者,又是買者,結果使第一部類價值4000的產品得到實現。

第二,第二部類內部各企業之間的交換,即第二部類500V+500M所代表的產品的實現

第三,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即第一部類1000V+1000M代表的產品和第二部類2000C代表的產品的實現

這樣,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產品實現過程中的三大交換關系可用下圖表示:

Ⅰ4000C+1000C+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四)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基本實現條件: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與剩余價值之和必須等于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M)=ⅡC

公式表明,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之間互為前提、互相制約的內在聯系。說明兩大部類之間的供給和需求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平衡比例關系。第一部類的生產資料生產和第二部類的消費資料生產只有保持了這個基本比例關系,才能具備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

2.兩個派生或引申條件

第一,第一部類的全部產品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的不變資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ⅡC

公式表明,第一部類的生產資料生產同兩大部類不變資本補償價值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內在平衡比例關系。這是從全社會生產資料供求關系角度考察的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第二,第二部類的全部產品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Ⅱ(C+V+M)=Ⅰ(V+M)+Ⅱ(V+M)

公式表明,第二部類的消費資料生產必須同兩大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對消費資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間保持價值上相等、事物上相互替換的內在平衡比例關系。這是從全社會消費資料總供求關系角度考察的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四、社會資本的擴大再生產和流通

(一)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兩個前提條件

第一,在第一部類的年產品中除了維持兩大部類簡單再生產所必須的生產資料以外,還必須有一個余額,以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對追加不變資本對需要。用公式表示就是:Ⅰ(C+V+M)›ⅠC+ⅡC,即Ⅰ(V+M)›ⅡC

這個條件為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追加生產資料提供了前提保證,它是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前提條件。

第二,在第二部類的年產品中除了滿足兩大部類資本家和原有工人的消費需要之外,也必須有一個余額,以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時追加工人對消費資料的需求。用公式表示就是:Ⅱ(C+M-M/X)›Ⅰ(V+M/X)(其中,M-M/X表示資本家用于積累部分的剩余價值,M/X表示資本家用于消費部分的剩余價值。

這個條件為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追加勞動力需要的生產資料提供了前提保證。

(二)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圖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圖式與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圖式,有何區別?為什么?

2.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產品實現過程中的三大交換關系

假設,第一部類資本家把剩余價值的一半用于積累,兩大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不發生變化。這樣,第一部類產品的價值按照擴大再生產的用途就重新組合為: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

Ⅰ4400C+1100V+500M/X=6000

為了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根據社會資本再生產中兩大部類之間必須相互交換產品的原理,第一部類要求第二部類產品價值必須作如下的重新組合:Ⅱ(1500C+100C)+(750V+50V)+600M/X=3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兩大部類產品價值經過重新組合,為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情況下社會產品的實現創造了條件。這一實現過程可用下圖表示:

Ⅰ4400C+1100V+500M/X=6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通過上述三個方面的交換,社會總產品得到全部實現,下一年的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就能夠順利進行。在下一年的擴大再生產中,如果剩余價值率仍為100%,那么,兩大部類生產出來的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3.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基本實現條件:第一部類的原有可變資本加上追加可變資本,再加上本部類資本家個人消費的剩余價值之和,必須等于第二部類原有不變資本加上追加不變資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V+M/X)=Ⅱ(C+C)

這個公式表明,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的產品之間,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和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平衡比例關系。

(2)派生或引申實現條件

第一,第一部類年產品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原有和追加的不變資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C)+Ⅱ(C+C)

這個公式表明,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生產資料生產同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和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平衡比例關系。

第二,第二部類的年產品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的原有和追加可變資本及資本家個人消費的剩余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Ⅱ(C+V+M)=Ⅰ(V+V+M/X)+Ⅱ(V+V+M/X)

這個公式表明,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消費資料生產同兩大部類對消費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和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平衡比例關系。

練習:第一年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是: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OM=3000

假設第一部類資本家把剩余價值的一半用于追加資本,進行擴大再生產,兩大部類原有的資本有機構成不變,剩余價值率不變,都是100%。根據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進行計算,并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第三年社會產品的總價值是多少?

(2)第三年社會產品的總價值比第二年增長百分之幾?

解: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是:

根據這一條件和題中的假設,第二年進行擴大再生產以前社會總產品價值必須重新組合如下

Ⅰ4400C+1100V+500=6000

Ⅱ1600C+800V+600=3000

因為兩大部類的剩余價值率都是100%,而且不變,所以,第二年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結束后產品價值構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同樣道理,第三年進行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以前社會總產品必須重新組合為:

Ⅰ4840C+1210V+550=7260

Ⅱ1760C+880V+560=3200

在剩余價值率100%不變的情況下,第三年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結束后社會產品的價值構成是:

Ⅰ4840C+1210C+1210M=7260

Ⅱ1760C+880V+880M=3520

通過以上計算,我們可以看出,第二年社會產品總價值為9800,第三年社會產品總價值為10780,第三年比第二年增加了980,第三年社會總產品比第二年增長了10%[(10780-9800)/9800X100%]

五、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資料優先增長原理

1.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原有

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因為,在技術進步、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原有的預付資本以及由剩余價值轉化而來的追加資本中,轉化為不變資本的比重愈來愈大,而轉化為可變資本的比重越來越小,因而追加的生產資料要多于追加的消費資料,這在客觀上要求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速度快于消費資料的增長速度。

2.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內容

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增長最快的是生產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其次是生產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最慢的是消費資料生產。

3.要正確全面地理解生產資料優先增長原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日韩不卡在线视频| 美女把尿口扒开让男人添| 国产黄大片在线观| 中文字幕不卡一区| 最近2019中文字幕mv免费看|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综合678|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电影| 无主之花2025韩语中字|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没带罩子的英语老师| 午夜两性色视频免费网站| 被强制侵犯的高贵冷艳人妇| 国产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五月婷 | 爱呦视频在线播放网址| 又黄又刺激视频| 豪妇荡乳1一5|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5566中文字幕|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jizz国产精品网站|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午夜无码免费|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 污污的文章让人起反应的| 免费a级在线观看播放| 精品国产人成亚洲区| 四虎影在线永久免费四虎地址8848aa | 八戒网站免费观看视频| 老子影院dy888午夜|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卡四| 黄色软件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57pao一国产成视频永久免费 | 亚洲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又爽免费| 人妻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午夜成人免费视频| 美女一级毛片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