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教案設計教學反思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宇宙空間分布著大小不同的天體系統。
2、宇宙是運動變化的,膨脹的,組成宇宙的天體也是運動變化著的。
過程與方法:
1、對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研究,發現一些有效信息。
2、學習利用數據、文字、圖表、模型來表述研究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中,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2、意識到宇宙是運動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宇宙的結構和運動,建立宇宙系統的概念。
【教學難點】學習利用數據、文字、圖表、模型來表述研究過程。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宇宙的圖片、照片、課件、錄像資料、書籍等。
學生準備:課前收集有關宇宙的信息。
【教學過程】
一、膨脹的宇宙
1、情境導入:同學們,2003年我國載人航天飛船“神舟5號”的發射成功,讓我們中國“千年飛天夢,今朝變成真”。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乘坐“神舟號”飛船到太空遨游,繼續去探索宇宙。
(板書課題)
2、師:我們先來到地球家園的所在地——太陽系,回想一下,太陽系是怎樣一個星系?
(太陽系是以太陽這顆恒星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一個天體系統。)
3、提問:太陽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嗎?
4、學生思考回答。
(引導學生們認識:太陽雖然是太陽系里唯一發光的恒星,但是太陽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數也是和太陽一樣發光發熱的恒星,它們有的也會組成類似太陽系一樣的天體系統,太陽系和眾多的恒星一起組成的一個恒星集團,被人們稱為銀河系。)
5、(出示銀河系俯視和側視的圖片)讓我們看看銀河系的模樣吧!說說你們覺得銀河系像什么?
(銀河系俯視像一個巨大的漩渦,側看像一個中心略鼓的大圓盤。)
6、閱讀課本第61頁資料,說說銀河系中有多少顆恒星?銀河系有多大?
(銀河系大約由1000億~2000億顆恒星組成,直徑有10萬光年。)
7、太陽在銀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來嗎?光年是一個什么單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銀河系,你們有什么感受?
9、講解:銀河系還不是宇宙的全部,類似銀河系一樣的星系還有100億個,人們把它們統稱為河外星系。
10、討論:我們已知的宇宙空間到底有多大呢?
(說明:現在人們用天文望遠鏡已觀測到距我們120億光年的宇宙空間深處,但仍沒有看到宇宙的邊緣,而且科學家發現宇宙正處于青年時期,還在長大,還在膨脹之中!教師簡單介紹紅移現象。)
二、充滿活力的宇宙
1、師: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樣的呢?我們來了解一下它們。
2、組織學生觀看相關的錄像資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幾個重要階段的圖片和資料。
(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氣體和塵埃緊縮——原恒星——燃料消耗殆盡,膨脹變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變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氣體和塵埃緊縮——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變成紅巨星——燃料耗盡而縮小變成白矮星——能量耗盡變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沒有收集到這方面的資料。
4、學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資料。
5、小結:如同人體的細胞在新陳代謝一樣,宇宙中每時每刻都有許多恒星誕生,同時也有許多恒星消亡。同時,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運動,有些恒星自身在有節奏地膨脹和收縮,有的恒星在向外拋射物質……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宇宙充滿了活力。
三、人類對宇宙的探索
1、談話:自古以來,人類就對宇宙充滿了幻想,向往著飛向太空。我們看到的這些資料,正是人類不斷地對宇宙進行探索的結果。
2、你知道我國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嗎?
(1、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火箭發源地。2、我國的航天技術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圓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現在“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又發射成功,不久的將來,我國宇航員還將登月考察。)
3、你還知道在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們分別有哪些貢獻?
4、學生們談自己的想法。
5、教師補充相關資料,并選擇性的詳細介紹。
6、小結: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是探測工具不斷改進的過程,體現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國宇航事業的發展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民族的尊嚴和自豪感;我們更不會忘記,無數科學家和宇航員為實現人類遨游太空的偉大理想,體現出的前赴后繼的獻身精神;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是沒有止境的。
四、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課后繼續收集各種有關宇宙和人類探索宇宙方面的資料。
(1、引導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影視等各種方法收集;2、指導學生對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如天體資料、探索工具、航天故事等;3、引導學生通過黑板報、科技手抄報等形式進行展示交流。)
板書設計:
8、探索宇宙
一、宇宙空間的天體系統: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宇宙
1、知道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2、初步感知“大小一定的物體,比水輕的會浮,比水重的會沉”。
知識:
1、能制作簡易的科學模型。
2、有用簡單器材做的簡單的觀察實驗,并做實驗記錄。
3、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數據,對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
4、能做控制變量的簡單探究性實驗。
情感: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教學重點:
知道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教學難點:
制作簡易的科學模型。
教學方法:
實驗研究。
教學準備:
鐵釘、氣球、小玻璃杯、石子、燈泡、木棍、四個大小一樣的塑料瓶、砂、鹽、鋸末、兩塊大小不同的木塊、兩個大小不同的螺母、裝有水的水槽、天平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教師提問:玩潛水艇時,我們發現潛水艇里水的多少決定潛水艇的沉浮,一般物體的沉浮又與什么有關呢?
2、推測我們準備的這些材料如鐵釘、氣球、石子等放入水中是沉還是浮?
3、觀察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把物體放入水中觀察,看看有沒有推測錯的物體,把水中上浮的物體和水中下沉的物體分成兩堆,并在教材上記錄。
二、制定研究計劃,進行研究.
1、小組討論:物體在水中浮與沉,可能與哪此因素有關?學生分小組討論推測,并將推測結果記錄在教材上。
2、教師出示并介紹本次科學探究活動的實驗器材及名稱。
3、教師演示實驗:兩塊大小不同的木塊放入水中都浮了起來,兩個重量不同的螺母放入水中都沉了下去。
教師提問:這和同學們的推測一樣嗎?有的同學說大的會浮、小的會沉,可是小木塊也浮起來了;有的說重的會沉,輕的會浮,可輕的螺母也沉下去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們怎樣來研究?
4、小組討論并制定研究計劃和方案,教師引導各小組商討,制定盡量完善、有效的觀察、測量、記錄方法。
5、各小組匯報研究計劃,教師可以就學生制訂的方案中的不足進行指導。
(這里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學生們不容易想到用剩下的一個塑料瓶裝水來進行實驗,不容易將“水的重量”作為物體沉浮的一個“界線。同時由于塑料瓶有一定重量的關系,有可能會影響實驗效結果,在實際數學中,建議盡量用小塑料袋,減小同于容器重量對實驗結果造成的影響。)
三、觀察記錄,總結交流.
1、各小組按照自己制訂的計劃,進行一次物體沉浮的實驗活動,并做好記錄。
2、實驗完成后可將實驗情況記錄通報全班。
3、聯系實驗中觀察到現象,討論物體沉浮的影響因素是什么。
4、讓學生匯報本課的研究與發現,并做好記錄。同時讓學生對自己此前的猜測,并進行分析、討論、找出自己認知上的誤區,修正自己的思維。
四、拓展與應用.
1、說一說潛水艇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鐵塊會下沉,可萬噸巨輪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學生討論、匯報,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沒有科學道理.
課題:自由研究
探究:培養學生運用求異思維,創建性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知識:拓展學生對物體在液體中沉浮規律的認識。
情感:培養學生從小學科學,愛科學。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運用求異思維,創建性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物體在液體中沉浮規律的認識。
教學方法:
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教學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死海的故事與事實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1、教師提問: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同學們了解了不少物體沉浮的秘密。現在有一個問題請大家幫助老師想辦法解決。
2、有一個新鮮的馬鈴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辦法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二、制定研究計劃,進行研究。
1、演示:把一個新鮮的馬鈴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辦法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2、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并且要引導學生求異思維,尋找與他人不一樣的辦法。
三、觀察記錄,總結交流。
1、各小組按照自己制訂的計劃,進行實驗活動,并做好記錄。
2、實驗完成后可將實驗情況記錄通報全班。
3、聯系實驗中觀察到現象,討論: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不用工具,不改變馬鈴薯也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4、啟發思考,為什么人可以躺在死海中看書看報?
四、拓展于應用。
1、說一說馬鈴薯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鐵塊會下沉,可萬噸巨輪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2、能實事求是地觀察、記錄實驗現象。
3、能自己制定標準對各種物質進行分類。
4、能設計分離與混合物體的方法啊。
5、能舉例說明有一些變化是可逆的。
6、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設計的分離混合物的方法。
7、能實事求是地觀察、記錄實驗現象。
8、能用自己的話說明溶解的含義。
9、能用可逆變化的原理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10、恩能夠描述汽水生產的基本過程。
11、能舉出生活生產中人們利用分離與混合技術的實例。
(一)導入新課: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需要將一種或幾種物體與其他物體混合在一起,例如沖糖水、炒菜等。物體混合之后會發生什么變化?混合后的物體還能分離嗎?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吧!
(二)學習新課:
1、混合。
(1)師:將沙、鐵粉、食鹽、鋸末、白糖分別防如水中會發生什么現象呢?
(2)學生猜想,并提出注意事項。
(3)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匯報實驗結果。
(5)師:根據物體在水中的變化情況進行分類,并將自己確定的標準和分類結果記錄下來。
(6)學生進行分類。
(7)討論:物體在水中的變化有什么不同?食鹽和白糖到哪里去了?
(8)教師小結:像食鹽或白糖這樣,在水中變成極小的微粒,均勻分散到水中的過程叫做溶解。
(9)師:我們還知道哪些物體容易在水中溶解?
2、分離。
(1)師:怎樣把活動1中不溶解于水的物體與水分離呢?想想辦法,選擇工具自己動手試一試吧!
(2)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教師進行巡視指導)
(3)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匯報實驗結果。
(5)師:溶解在水中的食鹽或白糖能從水中分離出來嗎?課后查找資料設計分離方案。
(6)學生閱讀科學在線,確定溶解于水的物質怎樣分離的方法。
(7)學生用加熱的方法進行實驗。
(8)匯報觀察結果。
(9)討論:夏天人出汗后,為什么會在衣服上留下一些白色的東西?
(10)教師小結:像上面實驗中的物體(如沙、鋸末、鐵粉、鹽等)那樣,與水混合后又能從水中分離出來,恢復到原來的樣子,這種變化過程是可逆的。
3、汽水。
(1)師:氣體能否像食鹽那樣溶解在水中,又從水中分離出來呢?
(2)師:打開汽水瓶蓋,觀察有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
(3)學生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4)教師小結:氣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溶解在水中,并能從水中分離出來。
(5)教師講解汽水的生產過程。
(6)學生描述汽水的生產過程。
(三)鞏固練習: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18鹽到哪里去了
像食鹽或白糖這樣,在水中變成極小的微粒,均勻分散到水中的過程叫做溶解。
混合 分離
可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