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網絡專題的特點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 “兩會”專題 網民的兩會 變平的“兩會” 我的“兩會” 古代的“兩會” “兩會”專題實戰演練 2006年全國兩會專題 2011年兩會新聞的特點 “兩會”話題新聞大平臺 圖片新聞?兩會表情 淺談兩會新聞采訪創新 細品兩會網絡盛宴 “兩會”上的青聯委員 “兩會”上的青聯人 海洋――“兩會”的“熱門詞匯” 今年兩會新的看點 發自“兩會”的聲音 未被采用的兩會提案 兩會的企業信號 兩會之后的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藝術 > “兩會”網絡新聞專題的特點 “兩會”網絡新聞專題的特點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周次敏")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海量信息,分欄梳理,信息的數字化壓縮和存儲技術使得網絡媒體具備了無限的容量,而且如今,分欄梳理已經咸了新聞信息處理的最基本方式。在這次“兩會”報道的專題中,各大網站圍繞會議、報告議題、與會代表和社會各界的反映等方面,設置了常規欄目(相同或類似的)和自己的特色欄目(獨特的、具有不替代性)。
即時刷新,全程跟蹤,網絡新聞的近乎零時差傳遞是任何其它媒體所無法比擬的。人民網、新華網和南方網都在專題首頁上采用了滾動條即時播報新聞的方式。網絡新聞專題還采取“跟隨”式的報道策略,對所關注的對象進行“貼身”報道,并著重表現事件發展的過程性和連續性,試圖呈現和還原事件每個發展階段的即時情景,從而使受眾獲得完整的信息認知。
文圖聲像,立體傳播,網絡新聞專題的“超文本結構”顛覆了傳統報道中相對單調的新聞表現形式。“超文本結構”能使文字、聲音。圖片、表格、動畫和影像等多種文本交錯互連,并將這些多種媒體信息集成在一起,構成全新的信息網絡形態。運用這種超文本結構,網絡新聞專題突破了傳統媒體的技術限制,讓新聞內容圖文并茂、視聽共賞。在央視國際的專題里,僅“視聽兩會”這一個欄目就有50個視頻文件,提供給受眾在線觀看。新華網開設了特色欄目――“互動FLASH聞”。
傳受互動,媒體聯動.除了選擇電子郵件、論壇、聊天室、留言板和在線調查等方式,受眾還可以通過手機短信與網絡形成互動,參與到網絡新聞專題中去,變新聞事件的“旁觀者”為“參與者”。新華網和人民網都采用了手機短信的互動方式。通過這些方式,網絡新聞編輯可以知曉受眾反饋回來的意見和要求,并加以權衡,適時有明確目標受眾群的信息,考慮暫時微調新聞編輯方向,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對最新信息的欲求。
【關鍵詞】新聞專題 版面編輯 深化
新聞專題是網絡媒體在重大、突發性事件中常用到的新聞資源整合方式,集中體現了一個網站的新聞制作水平。幾乎每一個突發事件或重大事件的發生,各個主流新聞網站都會推出自己的專題。在網絡新聞專題的編輯中,會出現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新聞專題追求的是客觀性、全面性,而另一種新聞專題則追求更有針對性,并帶有一定的主觀評價,它們可以分別稱為客觀性專題和主觀性專題。①其中,我們認為新浪網的新聞專題屬于客觀性專題,這種客觀性新聞專題的制作更需要網絡編輯把握全面、客觀、平衡的原則。
一、 網絡新聞專題的構成和編排規律
一個典型的新聞專題往往是由若干欄目組成。利用欄目,將最新新聞、事件進展、各方反應、事件影響等各類文字、圖片、音視頻信息集成在一起,同時,輔以歷史資料與相關知識介紹。而網友評論以及互動調查,也往往會成為專題中不可缺少的手段。②專題版面的設計,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版面的美感。新浪網的專題在頁面的頂部標注“印度孟買發生連環恐怖襲擊”,以大字標注在恐怖襲擊的相關照片上。再將剩下的版面依垂直方向分成基本上等寬的三個部分;在頁面四分之一的部位,用一則廣告將新聞專題隔開。版面的前三分之一多用文字的形式,輔以少量的圖片;中間三分之一的版面多用圖片、視頻的形式,其中在大約二分之一的地方用Flas的形式簡要地展現了孟買恐怖襲擊的主要地點;緊跟其下的版面以圖片配新聞的方式,將“9?11”以后全球重大恐怖襲擊事件做了回顧;剩下的版面則以純文字的形式刊登了“最新消息”、“視頻報道”、“圖文報道”、“分析評論”和往期專題回顧。中國人民大學彭蘭教授認為新浪網的版式是“日”型。如圖1.1所示。其中網絡新聞專題的欄頭設計,是吸引受眾注意力的第一個要素,專題的欄頭設計需要遵循幾個原則:(1)醒目搶眼;(2)文字表達準確;(3)情緒傳達到位。③
版式分割成中規中距的形式,各個欄目之間界限清晰,閱讀時視線流暢,容易使受眾接受。
重大事件的網絡專題版面安排一般應該遵循這樣的規律:最新消息、圖片――各方反應――分析評論――深度背景分析與類比溯源,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對事件進行全方位、多側面、實時全時的報道,輔之以“在線調查”與受眾進行在線互動,這是符合受眾心理期待的。技術賦予網絡的互動特征,使網絡媒體和受眾之間的心理互動較之于傳統媒體更為深入,因此,從這一視角研究網絡新聞編輯規律更易貼近與深入問題的實質。
二、網頁版面編排的原則
網頁版面設計就是要對網頁的各個構成要素進行優化配置,這種配置主要是由視覺元素所決定的。各個欄目要互相呼應,既有利于受眾閱讀,又能夠為受眾節約時間,營造出一種和諧的美感。如圖1.2所示,新浪新聞專題的上部。
新浪網孟買連環恐怖襲擊專題
1、版式平衡性原則。平衡性原則不是要求各個欄目之間僅僅保持版面面積上的平等,而是要在網頁版面編輯的時候,給受眾以視覺上的平衡感。這種平衡包括欄目版面面積的平衡、版面色彩的平衡、文字報道與圖片報道、視頻音頻報道之間的平衡。版面總體的平衡感可以通過暖色調與冷色調之間的調配和各欄目版面面積的協調來把握。在版面色彩平衡里,新聞專題要體現出一種莊重、理性的基調,體現硬新聞“硬”的感覺。暖色系里主要有紅紫、紅、橘、黃橘、黃等顏色;冷色系里主要有藍綠、藍青、藍、藍紫等顏色;中性色系里主要有紫、綠、黑、白、灰等顏色,冷色與暖色調都是相對而言的。例如:白色和黃色給人感覺較輕,而紅色和黑色給人感覺較重;暖色感覺柔和、柔軟,冷色給人堅實、強硬。對于文字一般采用灰黑色為主,只有當受眾點擊閱讀相關標題之后,標題才會變為紅色,表示受眾已經閱讀過此新聞,以示區別,同時與周圍灰黑色的標題相對應。在新浪網“孟買連環恐怖襲擊”專題中,通欄的大標題和下面的新聞圖片主要都是暖色調,周圍文字版面都是灰黑、藍色為基調。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冷暖和諧的大版面。
2、重點突出原則。在頁面中的眾多欄目中必須設置一個或幾個重點欄目,吸引受眾注意,通過重點欄目的引導將受眾引向深入閱讀。重點欄目一定要放置受眾最急于獲知的信息。通常重點欄目要在頁面的上部,這樣就避免了受眾用鼠標向下滾動搜索信息的過程,從而在第一時間就把握住受眾的閱讀心理。在新浪網“孟買連環恐怖襲擊”專題中,“最新消息”、“視頻報道”、重要新聞都放在受眾打開專題頁面就可以看見的版面位置,隨后受眾稍微向下滾動鼠標就可以獲知“”和“人質解救”的信息,從而將受眾的閱讀引向深入。
3、合理布局原則。在對版面進行安排的時候,一定要在版面上留有空白的余地。但凡版面編輯比較成功的網站,幾乎都會合理運用空白。一般來說,在橫著的版面中,空白的運用是分階梯狀的:上半部和下半部版面之間用空白帶適當地隔開,或是用兩個空白帶將整個版面隔出三個部分;在豎著的版面中,用一個或兩個空白帶作為版面的間隔。如在新浪網“孟買連環恐怖襲擊”專題中,兩個空白帶將整個版面分成豎著的三大塊。空白的使用,使網絡版面流暢明快,布局清晰,沖淡和避免了版面色彩過多可能造成的布局紊亂。如果版面用某種色彩做底色,則一定不是新聞版面;版面底色采用色彩給人一種私人化的空間和休閑的感覺。這是與受眾長久以來的閱讀習慣有密切關系的。所以,硬新聞的網絡專題則一定會運用白、灰做底色。
三、網絡專題內容的編排原則
網絡新聞專題中可以包含文字、圖片、視頻、Flash等各種形式的新聞,因此,怎樣合理安排它們出現在受眾視覺里的順序,需要仔細考量。
1、文字和圖片為主原則。美國斯坦福大學和佛羅里達大學波伊特(Poynter)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網絡讀者首先看的是文本。整個測試的結果是,新聞提要的注目率是82%,文章本身是92%。網頁上出現的圖片64%受到注意。④筆者認為新浪的“孟買恐怖襲擊”專題制作基本上體現了這一研究成果。專題將最重要的動態新聞消息和重要圖片放在版面的最上部,充分吸引了受眾的注意力。視頻和Flash是動態的、轉瞬即逝的,對于硬新聞的受眾來說,他們愿意對硬新聞有更多的思考,文字報道依然是引導受眾思考的主角,視頻和Flash只是對文字和圖片新聞的補充和裝飾。新浪網“孟買連環恐怖襲擊”的Flash新聞制作就簡明扼要地點出了襲擊事件發生的地點、時間等主要信息。但是Flash新聞的制作,也彌補了新聞媒體現場報道素材缺乏的遺憾,更好地突出表現了主題。
2、人們長久以來的閱讀習慣是“從左到右,從上而下”。根據這一習慣,我們把最吸引受眾的內容放在左上角,例如在新浪網“孟買連環恐怖襲擊”專題中,左上部就是孟買恐怖襲擊現場的系列照片,在受眾瀏覽網頁的第一時間抓住受眾的注意力。這些照片應該是反映專題報道的一個重要基調。首屏的左邊部分是視頻或焦點照片,它們共同構成第一屏中的視覺沖擊中心(CVI)。⑤再按照遞減性原則,安排有充裕時間或對該新聞有興趣的受眾繼續向下閱讀較為次要和背景性的新聞。盡管網絡媒體具有超文本的特征,但對于受眾來說,依然需要遵循紙媒的閱讀習慣。美國學者艾德蒙?阿諾德指出,讀者的目光大致從左上往右下移動,好像一個“Z”字。版面的右上角和左下角,叫做休閑角。設計時對這兩個地方要特別關注,因為讀者的視線不會自動地移到那里。⑥
3、實時化和全時化。在追求“即時”、“實時”的同時,網絡新聞的“全時”化觀念也逐漸建立起來,那就是:網絡新聞不僅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對個別的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同時還要作為一個“全天候”的媒體,在一切新聞報道中爭取最強的時效性,同時保證對新聞事件的全程關注。⑦突發性事件的報道,完全顛覆了時空的概念,在信息傳遞極為發達的時代,網絡媒體要24小時關注世界各大媒體對某些重要突發事件的最新報道。漏報、緩報會使網絡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失去競爭力。“孟買連環恐怖襲擊”就是一個極為典型的例子:襲擊事件不斷發生,此起彼伏;發生地點呈現出多點散布狀;恐怖襲擊在時間上不分白天黑夜,其持續時間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次恐怖襲擊。這樣持續的、災難性的突發事件,對于國內媒體而言,幾乎需要大量轉載西方媒體的信息,如何保持報道的及時和準確,對國內網絡新聞編輯是個巨大考驗。
4、避免新聞報道“碎片化”和“瞬時化”。網絡新聞為追求時效性往往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進行頻繁的動態更新,容易造成新聞的“瞬時化”和“碎片化”。一些新聞只能支離破碎地展示新聞事件發展的各個片段,很難全面深入地體現新聞事件的本質。單從新浪網“孟買連環恐怖襲擊”第一級頁面來看,這些現象還不是很嚴重,但是到第二級頁面的時候,視頻、文字等新聞數量大增。網絡的時效性,也給受眾帶來信息消費的快餐化。全時化新聞也會造成不易于新聞的過濾,虛假有害信息易于傳播;而且更新的速度之快易于淹沒一些有價值的新聞信息,造成信息泡沫。⑧新浪網“孟買連環恐怖襲擊”專題中的重要信息,同時也不同程度地出現在其他網絡媒體上。
四、網絡新聞專題版面的不足
以新浪網的新聞專題編輯為例,其版面長度占到了接近9個電腦屏幕,也就是說,其整個網頁從上到下的長度有9個電腦屏幕的長度。這樣的長度對于一部分受眾肯定是難以接受的。并且專題最后的“最新消息”、“視頻報道”和“圖文報道”顯得與版面上方的新聞有重復;同時這三個板塊的左側和右側都留有大量的空白,從而使版面顯得比較單調,三個板塊連接起來的長度也顯得過長。這都需要在將來的網絡版面設計中有所改進。■
注釋
①彭蘭:《中國網絡媒體的第一個十年》,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205頁
②彭蘭:《中國網絡媒體的第一個十年》,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89頁
③彭蘭:《網絡新聞編輯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72頁
④彭蘭:《網絡新聞學:原理與應用》,新華出版社2003年版
⑤彭蘭:《網絡新聞編輯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74頁
⑥李良榮:《當代西方新聞媒體》,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277頁
⑦彭蘭:《中國網絡媒體的第一個十年》,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83頁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 網絡專題 智利地震
突發公共事件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根據2006年1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規定,“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過程、性質和機理,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四類。”
突發公共事件因為其突發性、復雜性、多變性、破壞性、持續性、刺激性等特點,最大限度地契合了新聞價值的標準,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相關新聞報道也由此成為媒體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網絡新聞專題,指的是網絡編輯基于對某一個新聞事件或者某一新聞主題價值大小判斷的基礎上,將相關信息挑選出來并將其組合、編排成為一個整體,使之作為一個特設欄目在線駐留,供網民瀏覽、閱讀、立體掃描與透視的一種新的新聞表現樣式①。
網絡新聞專題是“網絡新聞整合的一種重要方式,好的選題與角度,出色的專題制作,是網站原創能力的重要體現”②。在目前互聯網的采訪權還不夠放開的情況下,很多網站都把網絡專題作為其發揮新聞報道原創性的中心環節,而重大國際突發性公共事件因其新聞價值較大更是成為各大網站國際專題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僅以2009年國內商業門戶網站新浪和網易國際新聞專題報道為例,突發性公共事件新聞專題分別占國際專題的59.6%和58.6%(表一)
表一 2009 新浪和網易國際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專題統計
鑒于突發公共事件在網絡國際專題中的顯著地位,本文以新浪2010年“智利地震”網絡專題作為個案,針對國內網站對國際突發公共事件進行專題報道時的操作特點做出以下分析和探索,以期為實務操作提供借鑒。
一、時間要素:第一時間搶占、實時表達、全時跟蹤,以最快速度介入事件,對事件進行即時、密集、持續的報道。
新鮮及時是新聞的基本特征,突發性公共事件因其突發性和破壞性,使受眾對于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爆發方式、程度等難以預料和準確把握,受眾在求快和自危心理的驅使下,希望在第一時間了解事件對人類生命、精神和財產的破壞性,以指導自己的行動。英國危機公關專家里杰斯特提出危機處理的“3T”原則,強調了危機爆發時期信息的重要性,即Tell it your own (告知你所知道的情況);Tell it fast(盡快提供情況);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況)③。因此在事件初發期受客觀因素的限制,網絡媒體的首要報道任務不在求全而在求快。至于求全,則是進入持續期后,再對事件進行實時表達和全時跟蹤,以最快的速度報告事件的詳細進程,滿足受眾的求全心理。
智利在北京時間2月27日14時34分發生8.8級特大地震,針對這起突發國際公共事件,新浪在當日14時53分轉發了《環球時報》的一條快訊,稍后就以每幾分鐘一條滾動新聞的速度,實時報道事件的最新情況,截止3月17日共各類消息700余條,對地震進行了即時、實時和全時的報道,從時間要素上最大限度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
對于國際突發公共事件,網站要始終憑借網絡的迅捷性,凸顯報道中的時間優勢。在確定事件屬于重大事件后,應該在第一時間新聞后迅速組織第二波專題報道,快速組織人員和資料,用網絡技術的快速特點保證專題報道的內容充實豐富,同時又充分體現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從而達到專題報道形式上的豐富和快捷。
二、內容要素:形式多樣、內容多面、層次豐富,多元化呈現事件。
因突發公共事件的不穩定性和復雜性,當事件進入持續階段后,受眾往往不會滿足于最初的獲知基本新聞要素,而是需要更豐富、更全面、更準確的信息,甚至需要針對事件的相關方面觀點、評論。這時候如何滿足受眾的求全心理是擺在媒體面前的迫切問題。
新浪網“智利地震”專題在傳遞事件最新消息的時候,按信息傳遞的符號形式,在首頁設置了三個版塊:文字滾動報道、圖集報道、視頻集報道,發揮網絡的多媒體優勢,全方位呈現事件的面貌。
在三大版塊之下按照內容又細分為頭版頭條、“最新消息”、“關注華人華僑”、“現場目擊”、“災區現狀”、“傷亡救援”、“震后民生”等具體版塊。頭版頭條挑選出當天最重要新聞,放在專題最顯眼的位置,有重點地呈現。“最新消息”根據時效性排序,報道事件最新進展。“關注華人華僑”挑選跟華人相關的新聞報道,發揮了新聞報道的接近性原則,在這個已經是“地球村”的時代,任何一個遙遠地方發生的事情,都有可能與你和身邊的人相關聯,這些人的安危到底如何,也是國內一大批與他們有關系的人所共同關心的。因此,把遠方的事件拉近,就是讓新聞價值中的“接近性”增值。“現場目擊”、“災區現狀”、“傷亡救援”、“震后民生”四大版塊各自圍繞自己的報道主題進行新聞組合,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和內容進行關注。在新聞敘事視角上,宏觀和聚焦相結合,專題標題欄用新聞要素的形式,簡單介紹了地震發生時間、地點和傷亡情況,讓受眾對于地震有一個宏觀的把握,避免網絡新聞的碎片化,同時又有自己重點關注的領域,即把目光聚焦于災難的受害者身上,以人為本,兩者做到有機結合。
該專題除了新聞信息之外,還提供了背景知識,做到告知功能和服務功能相結合。從人的本性來說,人們會下意識地關注災難發生后如何自救的一些具體實用的知識。新浪網“智利地震”專題中“相關信息”版塊,專門提供中國駐智利大使館的聯系方式,另兩版塊“震中周邊城市介紹”、“地震海嘯知識”則提供周邊一些城市情況的介紹和有關地震海嘯的知識,便于人們了解這種地質災害,同時提高自己的保護意識。
在整合了客觀的信息和知識之外,該專題還提供權威觀點以供受眾參考,注重事實和觀點的結合。“權威觀點”版塊刊登了相關專家對于此次地震的解讀以及對于地震趨勢的預測,為受眾提供了專業角度的分析,讓人們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對于重大國際突發公共事件,網絡專題應運用全息式的開放報道框架,運用各種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開掘新聞,強調信息內容層面的開放,信息維度更加豐富,信息層次更加深入,事件的“新聞富礦”被充分挖掘。
三、傳受關系:注重受眾的參與性,發揮受眾的主動性
與傳統媒介的受眾不同,網絡受眾不僅僅是接受者和旁觀者,他們可以更多的加入到傳播過程中,提出自己對信息的需求,對傳播的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還可以將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信息放到網上傳播,甚至可以通過網絡互動宣泄自己的情感。即使突發性公共事件發生在國外,但從心理學角度講,人類內心深處都存在同情、同感和共情能力。因此網絡應該運用其互動性的特點,為受眾參與傳播提供技術基礎,也為受眾宣泄自己的情感提供平臺。
新浪網“智利地震”專題中的“博友關注”版塊,提供了受地震影響的普通網友的相關博客,以普通人的視角傳遞最新情況。通過“向遇難者獻花”、“悼念”版塊,網民可以發送電子、留下悼念詞表達自己的同情、同感和共情之心。在“微博關注”版塊,廣大網民對地震相關情況進行探討,從而形成網絡輿論。
本文從新浪網關于“智利地震”專題報道的時間要素把握、版面安排、編排思想等方面入手,管窺當前網站國際突發性公共事件新聞專題報道的編排特點,希望業界在了解這些特點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總結并不斷發展和創新,以優化網絡傳播效果,使國際突發公共事件的網絡專題報道更有針對性、更到位,以服務大眾需求。■
注 釋
①朱寶奇,《網絡新聞專題探析》[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5)
②彭蘭,《網絡新聞專題的特點、發展及編輯原則》[J].《中國編輯》,2007(4)
③ 郎爽,《災難新聞的受眾心理分析》[J].《新聞傳播》,2008(8)
參考文獻
1、董天策、蔡慧,《我國災難新聞的報道模式的轉變與突破――以汶川地震報道為例》[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9 (12)
2、陳友良、鄧如,《災難新聞的敘事策略》[J].《新聞窗》,2008(3)
3、王蕾,《論我國災難新聞報道理念的轉變》[J].《新聞大學》,2008(4)
4、田中初,《如何報道國外災難新聞――從對日本東北部地震的報道說起》[J].《新聞記者》,2003(7)
5、黃朔、唐智奇,《網站財經新聞專題編排操作特點――以騰訊和新浪“通用汽車申請破產保護”專題為例》[J].《新聞世界》,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