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音樂課已不再是單一的教會學生認識“do、re、mi”,會唱一二首歌曲了。現在的音樂課更加重視豐富學生的樂理知識,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表現能力、欣賞能力和樂器的演奏能力。音樂欣賞教學作為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規定的一項重要內容而進入了課堂。通過欣賞教學,可以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開闊音樂視野,從音樂中獲得情感的體驗和理性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認知,辨別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然而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知識層次有限,以及教師對音樂欣賞教學的理解不同,使得音樂欣賞課比起其它的課更為難上,容易上得枯燥乏味,失去欣賞的情趣。如何使音樂欣賞課上的生動、活潑、有趣起來呢?下面是我在教學中對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一些做法和粗淺的體會。
一、營造氛圍,激發學生音樂欣賞興趣。欣賞課不像唱歌、舞蹈等內容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我在教學中選擇適合學生心理、年齡特點和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欣賞習慣和音樂想象能力。如:欣賞蘇聯作曲家羅科菲耶夫的交響童話,《彼得與狼》,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從童話故事本身入手,將生動有趣的故事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利用形象的畫面,讓學生通過看,張開想象的翅膀,引導啟發學生敘述故事內容,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和動物來幫助學生理解主題。學生對童話故事主題的理解為欣賞交響童話主題的理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高了音樂欣賞教學的效果。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表演的技能,又培養了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能力。其次,我還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音樂氛圍,精選好音樂作品入課堂。人們都知道一個良好的環境,有利于促進人的健康發展,尤其是兒童、青少年,試想在一個校風差,校風歪的學校里,學生將如何健康接受教育?這又何談讓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呢?作為老師,對社會的大環境,我們難以改變,但可以在這個音樂小堂里,精心選擇優秀的音樂作品,創造良好的音樂環境,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除了要讓學生欣賞分析一些好的歌曲、樂曲外,還經常播放一些富有時代氣息和教育意義的音樂作品,如《讓我們蕩起雙漿》、《閃閃紅星》等佳品,自然而然地激發學生對祖國、對黨的崇敬和熱愛,感受歡快活潑的氣氛,使學生的高尚情操等審美能力都得到培養,如:在欣賞《青春舞曲》時,我播放有關新疆風景的一些畫面,還讓學生欣賞新疆的一些樂器,好聽的歌曲,優美的新疆舞蹈,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促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二、 以欣賞為主,將唱歌、樂理知識、基本技能和技巧訓練融會貫通。欣賞是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應該把欣賞作為教學的基本內容,占有主導地位。因此,在教學中,我把欣賞作為教學的基礎和前提,通過歌唱和樂器演奏對欣賞起到一個再認識的作用。同時,將基本樂理知識與基本技能技巧訓練融于欣賞、唱歌練習和樂器演奏之中,這樣做是對學生自身能力提高的一項重要手段。如欣賞歌曲《小白船》時,我先利用多媒體出示幽靜的畫面,接著我在用鋼琴演奏《小白船》的旋律,最后在通過播放歌曲《小白船》的旋律,這樣將視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幫助學生感知歌曲的節奏、速度、力度和情緒起伏,使學生更加投入到音樂所展現的情景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主旋律的記憶,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美。
三、“聽、看、唱、想、動、說”全方位引導,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知識的飛躍。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聽、看、唱、想、動、說”的參與方式。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活動都必須依賴于聽覺,因此“聽”是參與音樂欣賞教學的關鍵。而對比法聽是聽的深入,也是音樂欣賞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傾聽中的對比有節拍、節奏、速度、力度、音色、風格、形式等方面的對比,可以從同一作品中進行對比,也可以對不同的作品進行對比。“看”是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同時通過視覺的結合來感受美,這一點我在平時教學中里利用多媒體的教學來實現的,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具有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特點,因此我借助多媒體,通過觀看動畫、繪畫、剪貼畫及情景表演進行直觀欣賞教學。其次,音樂欣賞是以聽為主的。但“唱”主題是欣賞作品的基礎,因為音樂主題是作品的核心,是音樂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要素,引導學生聽前唱主題,有利于學生把握主題形象,使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準確辨認主題的重復和變化,使學生的音樂思維真正調動起來,更好地獲得音響體驗。而“想”是學生在聆聽音樂中,根據音樂展開聯想和想象。由于音樂藝術不同于文學和美術,它由情而動,由感而發是有抽象性、多樣性、模糊性等特點。因此,通過音樂欣賞能開闊學生思維視野,培養學生想象的廣闊性、獨立性、新穎性和創造性,這也是我們欣賞教學的最終目的,接著“動”是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同時與美術相結合使學生動起來。音樂與美術作為藝術的兩種不同形式,有著難以割舍的情緣,在音樂欣賞教學當中正當地添加美術成分,大膽地嘗試,讓學生親自動手描繪所欣賞的音樂情景,培養他們的情趣、動手、動腦能力,有效地將美術融入音樂中,讓學生從聲音、圖像兩方面去感知美、欣賞美,并創造美。最后“說”就是讓學生說出了聆聽作品后的感受。我在教學中注重學生說的參與,及時引導學生說出聽后感,這樣不僅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有利于教學信息的及時反饋,使我們及時了解教學目標與教學效果間的差距,使學生的欣賞過程能在理性認識的指導下,步步深入,達到深刻、高級的階段,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表達能力。
1.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主要是引導學生掌握四美:
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實踐美。感受美是指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聆聽音樂來感受音樂所描繪的內容是某種事物、意境及情感等。
理解美是指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音樂要素在創造事物美、情感美所引起的作用。通過感受美,我們掌握了音樂所描繪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應引導學生了解各音樂要素在創造樂曲意境中所起的作用。
表現美是指學生在體會音樂描繪事物的基礎上,理解樂曲可以用什么形式來表現其內容。表現音樂美有多種形式,如:語言、舞蹈、美術作品等。通過這些姊妹藝術形式來輔助、深化樂曲內容,強化樂曲的深度,豐富樂曲的表現。
實踐美是指教師在指導學生欣賞音樂后,讓學生親自實踐音樂美。例:《春節序曲》里描繪了“秧歌”的場面,在欣賞音樂中,可以組織學生來學一學、跳一跳,增添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而音樂的實踐美,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各種活動中。
2.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要讓學生掌握四美
那么,運用什么樣的欣賞教學方法,并針對小學生的特點來培養提高學生“四美”的素質呢?我認為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這樣做。
2.1要注重音樂課堂的紀律
紀律,是課堂教學的保證。眾所周知,音樂課由于課程特點,課堂紀律往往不如語文課、數學課。而課堂紀律的好壞是根據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程度以及班級的班風、學風來決定的。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從低年級開始,注重音樂課堂紀律。一方面可以和班主任加強配合;另一方面,應該在教學中使學生對音樂欣賞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自覺遵守課堂紀律;但最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可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以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可將學生分成2―4組,在課堂上進行比賽,對各年級紀律、積極發言情況分別進行“加減小音符”的獎勵與懲罰,課后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獎勵“大獎杯”、“音樂花”、“音樂娃娃”等。激發學生的競賽意識,確保一個既安全又活躍的課堂教學環境。
2.2選擇簡便可行、適合小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
2.2.1、閉目聆聽。指學生通過閉上雙眼,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聽賞音樂上,并積極發揮想象力來欣賞音樂。這適合于旋律較優美、抒情、寧靜的情緒以及某些意境式的音樂片段。
2.2.2、拍手法。指學生跟隨音樂及教師的拍擊,拍打音樂中的各節拍。適合于歡快、活潑、熱烈、緊張等情緒的歌、樂曲。
2.2.3樂器演奏模仿法。指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各種類型的器樂曲時,出示相關的主奏樂器掛圖,并指導學生用投入的演奏姿勢來參與音樂的方法。例:《我是人民小騎兵》、民樂獨奏曲《豐收鑼鼓》、小號獨奏曲《那不勒斯舞曲》(柴可夫斯基曲)等。
2.2.4、旋律與舞動。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跟隨教師或自創律動、舞蹈動作的表演來參與音樂的方法。在童聲合唱《我的小雞》(阿塞拜疆兒歌)中,教師可以用律動表演來表現小雞的形象和內容;而一些具有民族風格的歌、樂曲,如:《快樂的羅嗦》,就可由教師教授簡單的黎族舞蹈動作,讓學生正確體會樂曲的風格特征。在教學中,教師還可組織學生自創律動、舞蹈表演。電子琴獨奏曲《我若是小小鳥》、音樂專題《可愛的動物》等,可讓學生在理解了樂曲描繪的內容后,自己跟隨音樂創編律動、舞蹈表演的形式來參與音樂。通過這種形式,還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力和創造性思維。
2.2.5、看錄像。學生通過觀看歌樂曲的錄像,可以把對音樂的感性認識通過表象得到對音樂知識的進一步深化。觀看錄像可以是樂器、樂隊的演奏圖象,也可以是描繪歌、樂曲內容、意境的圖象。通過觀看錄像的形式,使學生既感興趣,又集中了注意力,這是音樂課綜合欣賞中的一種較完美的、切實可行的、學生所喜愛的教學方法。
2.3培養音樂鑒賞力應注重適時對各階段音樂知識進行總結
關鍵詞:小學音樂; 欣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3-082-001
傳統的小學音樂課大多是老師教學生唱歌,以學生學到音樂知識,掌握音樂的技能、技巧來評價教學效果。但筆者通過學習和實踐逐步認識到,小學音樂課應將音樂欣賞作為教學的重點。
首先,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必須依賴于聽覺,這就決定了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培養小學生的聽覺的重要性。
其次,從思維方式看,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從情感上看,他們易興奮、不夠穩定,對音樂能夠表現出愉快的心情并產生美感;但從意志上看,他們的意志品質比較薄弱,如果要學習較難的音樂技法,會產生畏難情緒,從而不愿意學習音樂。
再次,人們欣賞音樂,這是所有人都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所以,在新的音樂課程標準中,把提供給學生感受音樂的機會放在首要的位置上。這明確地指出了我們小學音樂課的重點應放在音樂欣賞教學上。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上好音樂欣賞課呢?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在這方面作了一點嘗試,現總結出來和同行們共同探討。
一、要精選教材
音樂的教材很多,包括有課本、音響、音像、錄音帶、錄像帶、光盤、輔助材料等。但我們一定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生活背景精選學生能夠理解的,能引起興趣、產生共鳴,并能使學生產生美感的樂曲,讓學生欣賞。
二、要以欣賞音樂為主,以討論講解為輔
以欣賞音樂為主,目的是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便發揮他們的想像力,進而對音樂作品作出自己的理解與評價。一些老師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把樂曲的作者、樂曲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樂曲的曲式結構等內容作為重點,詳細講解,唯恐學生不能理解,結果講得多聽得少,學生無興趣,無形中扼殺了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也有的教師在音樂欣賞中不講或很少講解,只讓學生自己去聽。由于小學生的音樂知識了解甚少,文學藝術修養還很淺,對音樂的理解只能處于音樂音響的感知和膚淺的認識上,很難達到欣賞的目的,更無從談起培養學生鑒賞音樂美的能力了。
筆者認為,音樂欣賞教學在教學方式上,可采用先聽后講,再聽最后討論的方式。講解主要向學生講清兩點內容即可。一是音樂的形式因素,二是音樂的背景因素。如:這部作品是聲樂曲還是器樂曲。是聲樂曲,那么它是哪種演唱形式的歌曲,女高音獨唱、童聲表演唱還是混聲四部合唱等;如是器樂曲,那么它是哪種類型的器樂曲,是獨奏、重奏,是西洋交響樂還是民族管弦樂。背景因素,即是圍繞樂(歌)曲的產生而折射出的社會歷史狀況。一般來講,一部優秀的作品都會在當時的社會中產生一定的社會漣漪,它能使人們的思想得到感化、受到教育和鼓舞,能引起人們對某種事物或社會意識的導向性思維。如我們在了解了香港、澳門及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后,再來聽聽唱唱伴隨香港、而生的《東方之珠》和《七子之歌》,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同學們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對其它內容可根據情況作簡要的介紹。
三、要恰當地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
音樂作品常以模擬、象征等手法,將現實生活中的現象用音響表達出來,有時還借助直觀的視覺來輔助聽覺感知,刺激人們的大腦,產生思維聯想和想像,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因此,在組織教學時應盡量運用VCD和多媒體教學,讓孩子們通過直觀的視覺效果感染、感受作品情感。如在欣賞《小青蛙》時,如果用Powerpoint幻燈片教學,隨著音樂的旋律、節奏、力度的不斷變化,在視屏上分別出現花好月圓的夜晚,小青蛙玩耍、捉害蟲、在荷葉上跳躍的場面;小青蛙勇敢地面對暴風雨的侵襲,風雨過后,太陽在公雞的啼叫聲中升起,小青蛙繼續勞動在湖面上的情景。這樣能有效地將視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孩子們受到作品美的感染,加深孩子們對作品的理解和對主旋律的記憶。
四、要讓學生動起來,參與到音樂中去
隨著音樂邊聽邊動,能幫助孩子們感知音樂的節奏、速度、力度和情緒起伏,營造良好效果和課堂美感,使孩子們更能投入到音樂所展現的情境中去。比如通過學生跟著音樂打節奏,或通過敲擊打擊樂模仿生活中的聲音,培養樂感,激發學習的興趣。在欣賞《鐘表店里》時,可以讓孩子們用不同樂器三角鐵、小鈴、沙球分別敲擊節奏來表現大鐘、小鐘、秒表在鐘表店里開音樂會的歡樂場面。在欣賞法國作曲家圣?桑的作品《水族館》時,讓孩子們用口琴、沙球、小鈴分別模仿了海水流動、魚兒吐泡泡、海洋生物狂歡的樂聲,這些都加深了孩子們對樂曲的理解,培養了樂感。
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音樂具有不確定性。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欣賞,各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這與人的性格、氣質、修養及所處的時代、民族風俗等有一定的關系。因此,音樂欣賞要注意音樂的這種不確定性,不能強求一律。
另外,在進行音樂欣賞時,教師可通過一系列帶有啟發性的提問,如節奏是歡快的還是舒展的?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哪些樂器發出了什么聲音?你能描述表現的內容嗎?讓學生從心靈深處來感受音樂,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使學生更深一步地理解音樂。
同時可以通過聽辨、欣賞,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音高感,掌握理解音的高低、長短、強弱的變化,從而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
六、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判斷音樂藝術是非標準,提高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