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安全應急教育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目標任務
通過開展“安全教育進課堂,應急演練全覆蓋”活動,切實做好學校各項安全防范工作,進一步提高廣大師生的安全意識和防震應急反應能力,增強師生在災害降臨時的自救自護能力,推進 “平安校園”建設。
二、組織領導
1、工作領導組
組 長:程潤祥(聯校校長)
副組長:張午紅 趙拴明(聯校副校長)
成 員:聯校工作人員和各校校長、幼兒園園長
領導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周愛琴擔任。
2、督查分工組
趙拴明包點水峪中心、郝潤祥包點移穰中心
張午紅包點連莊中心、趙來存包點巨城中心
李寶平包點龍莊中心
三、教育對象:巨城聯校各學校所有師生
四、時間安排和時間安排:
3月28日上午安全教育
3月28日下午防火應急演練
五、實施過程
1、正式演練前一周準備工作:
(1)學校通過主題班會等形式組織全體師生學習防震防火減災知識,普及《防震防火減災安全知識問答》內容,讓師生明確演練的必要性和基本步驟。
(2)在學校的顯要位置利用宣傳畫、板報等形式加大宣傳,進一步提高全校師生防震防火減災意識,明確開展演練的意義。
(3)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學習防火減災知識,并進行安全撤離演練。
(4)安全撤離動作要領:(可各校根據實際情況自定)
當聽到總指揮在校園廣播上發出信號時,教師喊:“開始撤離!”在上課教師的指揮下,迅速、有序的、抱頭唔鼻撤離教室。以就近撤離為原則,一樓的班級直接跑向指定地點,二樓以上的班級按樓層依次按兩班同時沿靠樓梯口的一側按一路隊伍向外撤離。在樓道里不要驚慌,不要喊叫,不要擁擠,避免踩傷,摔傷,沖出教學樓,沖向學校指定的安全地帶后,各班迅速集合、班主任清點人數,了解災情,然后,由年段長把整個年段的情況(災情)及時、準確地報告校領導。
疏散原則:
(1)以年級(樓層)為單位,疏散。
(2)以班為單位,靠近樓梯的班先疏散,接著再疏散相鄰的班。各班教室的前后門必須敞開(平時上課也不準關),①靠近門的學生先疏散,②1、3組學生從前門依次疏散,2、4組學生從后門依次疏散,疏散時要有序,動作要迅速,且不得慌亂、擁擠,避免踩踏事件的發生。
2、正式演練前一天的準備工作。
(1)通過廣播進行最后動員部署,并提出注意事項(如安全、口令等)。
安全方面應強調:
①撤離總體要求是“安全、有序、快速”,而首先要保證“安全、有序”。學生在撤離過程中,特別在樓梯口,不準相互推、拉、擠。
②整個演練過程應保持緊張、嚴肅,不準喧嘩、嬉鬧。醫務人員要做好擔架急救準備,并在發生傷害事故時及時與120聯系。
3、正式演練
聽到號令后,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排隊撤離,安全而有序地集結到附近大操場指定的位置上。在疏散途中,如發現擁擠、摔倒,后面的學生或老師應大聲喊“站住”,同時停止不動,等險情排除后,在組織學生有序撤離。
撤離地點:各校自定。
六、工作要求
1、各學校、幼兒園要提前安排部署,精心設計方案,確保集中教育和演練活動全覆蓋。各校(園)長是本學校此項活動的主要責任人,必須制定好學校的活動方案,組織實施好學校的防火應急演練活動,確保本校師生全員參與,全過程參與。同時,各學校要加強宣傳和引導,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使廣大師生通過活動,進一步提高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掌握實效有用的安全常識和應急避險技能。
2、安全教育活動要注重實效,精選主題和載體,突出師生全體、全過程參與。各學校要根據安全工作的特點,精心設計安全教育方案,精選安全教育內容,確保組織開展兩項以上的安全專題教育活動。同時,各學校(幼兒園)要通過宣傳櫥窗、校園廣播、黑板報、宣傳標語、班(隊)會、觀看安全專題片、舉辦安全知識講座、國旗下安全教育講話等形式進行安全常識宣傳和安全教育,逐步建立安全教育的常態化機制。
充分認識做好安全事故應急處理工作的重要意義,始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方針,努力將事故危害降到最低水平,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建設“平安目標要求,維護教育的安全和穩定,確保學校教育教學秩序正常。
二、應急處理預案范圍
指發生在市境內所有學校、幼兒園內或由學校組織的師生活動中發生的交通安全事故、火災事故、危房倒塌事故、食物中毒事故、溺水事故、通道及樓梯擁擠造成的事故、觸電事故、傷害事故、治安刑事案件及其它涉及師生生命、學校財產安全的事故。本預案所稱的安全事故。
三、安全事故處理指揮機構及職責
1、安全事故應急處理指揮部
總指揮:市教育局局長
副總指揮:市教育局分管局長
成員:局機關各科室負責人、市直學校及各鎮、街道中學、中心小學校長
辦公室成員由局機關各科室分管安全工作的人員組成,總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辦理日常安全工作。
2、安全事故應急處理指揮部的職能
1迅速及時地向市政府、市安監局、市教育局及有關部門匯報事故的基本情況。
2應急求援命令、信號。力爭將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3組織協調相關部門及有關人員迅速開展現場的安全保衛、事故市域警戒和治安管理。
4做好事故現場的交通疏導和人員疏散工作。
5必要時向上級及有關部門請求緊急救援。
6配合上級部門開展事故調查。
7做好傷亡事故調查。
8適時公告。
四、現場處理機構的設置及職能
現場指揮長:由總指揮指派副總指揮擔任。
常務副指揮長:由事故發生單位的主要領導擔任。
成員:由市教育局相關科室的負責人及事故發生單位的有關領導擔任。
下設警戒維護組、緊急搶救組、信息聯絡組、后勤保障組、善后處理組、預備機動組?,F場指揮部。
現場指揮部職能:
1及時向總指揮部報告事故發生的態勢及救援情況。執行總指揮的命令,指揮現場處理。
2搶救傷員。
3調配現場處置力量。指揮現場。
4具體負責善后處理工作。
五、事故現場應急處理分工及專項小組職責
1、為了對安全事故開展科學的有針對性的處理。由指揮部辦公室根據指揮部的決定指令局機關相關科室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
1交通安全事故、溺水事故、觸電事故、傷害事故、治安刑事案件等事故由辦公室負責處理。由督導室、綜治辦、基教科、職成科、學前辦、人事科等相關科室配合處理。
2危房倒塌事故、樓梯擁擠造成的事故、火災事故、重大財物失竊事故、食物中毒由計財科負責處理。由勤儉辦、基教科、職成科、學前辦、人事科等相關科室配合處理。
3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由基礎教育科、職成科、學前辦、團委等科室負責實施。
4學校教干、教師違規違紀事件由監察室、人事科負責處理。
5網絡安全工作由儀器站和教研室負責處理。
6科室組織的活動中發生的安全事故由組織科室負責處理。
指揮部可隨時指令各科室協同參與處理。以上所列的安全事故及其他安全事故。
2、事故現場應急處理專項小組分工及職責
主動或配合做好現場保護、危險市人員撤離、維護現場秩序、勸說圍攻群眾離開事發現場等。警戒維護組:由指揮部指令有關人員組成。
其職能主要是開展現場施救。緊急搶救組:由指揮部指令有關人員組成。
保持與上級及相關部門的聯系,信息聯絡組:由指揮部指令有關人員組成。保持信息暢通,及時、準確地向上級匯報事態發展的情況,向相關部門通報有關信息。必要時向有關部門發出緊急求援。
負責現場施救人員及其他人員的食宿安排,后勤保障組:由指揮部指令有關人員組成。組織救援物資,協助做好救援工作。
做好勸解、安撫、慰問等工作,善后處理組:由指揮部指令有關人員組成。妥善處理善后事件,消除不穩定因素。
預備機動組:由指揮部臨時確定隨時聽候總指揮的調動、使用。
學校安全教育應急預案一
為了切實貫徹執行《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學校安全的通知》與市、教育局、教育辦關于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管理的通知精神,保護全體師生的生命安全,在積極預防的基礎上,特制定如下預案:
一、領導指揮小組:
組長:
副組長:
組員:各班主任、科任老師及xxx(保安)
二、等級劃分:
一般事故:房屋發生局部開裂、傾斜現象,有倒塌危險。
重大事故:房屋已經開始壓塌或者局部已經倒塌,將會引起大面積倒塌的危險。
三、應急流程:
一般事故發生時,及時廣播通知全校處于應急狀態,終止上課,啟動應急預案。班主任與副班主任立即趕赴教室組織學生進行疏散,立即報告上級主管部門,并隨時關注事故的變化,避免擴大。
流程:警報——疏散——報告——總結
重大事故發生時,應立即疏散學生(在堂教師為第一責任人),班主任立即趕赴本班教室進行組織。在第一時間內電話報警(廣播室教師或者電話旁的教師),廣播或者長時間的電鈴為警報信號,認真做好事故后期處理。
流程:報警——疏散——報告——搶救
四、其他事宜:
1、倒塌事故發生時間如果是下班時間,在校教師與門衛應及時報告校領導,及時組織搶救與事故處理,流程不變。
2、學生在校期間發生房屋倒塌事故,應把疏散學生放在首位。
3、事故發生后,組長負責向上級與相關部門報告,副組長與組員負責組織人員疏散及救助。
4、人員疏散:
學生疏散時要以有序迅速為原則(不帶書包、不拖時間);
教師應在最后離開危險區域;
教學樓通道為東西樓梯,由班主任組織有序進行,疏散順序為:一樓四個班——二樓(東為202、203班,西為301、302班)——三樓(東為401、402班,西為501、502班)——四樓(東為601班,西為602班),臨時聚集地點為校外公路旁,指揮小組指定教師進行人員清查與紀律監督。
5、協助疏散:
確保樓梯口的暢通,門衛應及時打開校門;
操場學生應臨時組班,不回本班教室;
各班負責人疏散學生后應及時清點人數,報告領導小組,排查遺漏學生。
6、傷病救助:
發生事故后,傷病人員及時送往醫院進行搶救,由曉霞老師總負責。
不提倡在警報解除前進入倒塌現場進行搶救,而應在專業搶救人員的指揮下進行。
事故發生后,指揮小組及時通知學生家長到校,特別是受困或者受傷學生家長,妥善處理后期事項。
學校安全教育應急預案二:
為了加強與改進學校安全檢查工作,保障全校師生員工健康,平安地學習、工作、生活,打造平安校園,防范師生安全事故發生,并能快速、及時、妥善處理突發安全事故,切實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危害,依照上級有關要求及有關法律法規,從我校實際出發,特制定本預案。
一、安全事故應急領導組織機構。
學校成立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全校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
安全事故應急領導小組履行下列主要職責。
1.指揮有關教師立即到達規定崗位,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2.安排教師開展相關的排危搶險或者實施求教工作。
3.根據需要對師生員工進行疏散,并根據事件性質,報請上級部門迅速依法采取緊急措施。
4.根據需要對事件現場采取控制措施。
5.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程序進行督察指導。
6.突發事件發生后,應急處理領導小組應根據“生命第一”的原則,決定是否啟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并在第一時間內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
二、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教師在一切教學活動中,都要有“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安全責任重于泰山,安全工作警鐘長鳴”的意識,萬一遇到突發安全事件,要沉應對,首先確保在場人員的生命安全,及時上報,學校安全事故應急的領導與成員聞迅后迅速趕赴現場組織指揮、搶險求助。
(一)、火災事故應急預案。
學校全體師生發現校園火災均應及時報警,迅速向學校領導匯報。發生在教育場所的火災,教育活動必須立即停止,并對人員進行安全轉移或疏散。如果有傷員,及時搶救。
1.發生火災事故時,在場教職工及搶險救災組人員迅速疏散學生,撤離到安全區域。
2.迅速切斷有關電源。
3.在向119消防指揮中心報警的同時,立即報告上級主管部門。
4.積極配合消防人員滅火。
5.在進行滅火的同時,采取有效的隔離措施,防止火勢蔓延,確保師生的生命安全。
(二)、食物中毒應急預案(主要是小賣部的零食)。
1.發現師生有類似食物中毒癥狀時,應迅速送醫院診治。
2.迅速向上級主管部門、衛生防疫部門報告。
3.做好所食用食物的取樣工作,以備衛生部門檢查。如是食用校外食物所致,也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取樣。
4.迅速排查食用致毒食物的師生名單,并檢查他們的身體狀況。
5.做好家長、家屬的工作。
6.積極配合上級有關部門做好診治、調查事故處理等工作。
(三)、交通事故應急預案。
1.發生交通事故時,對受傷人員及時送醫院搶救,并要記清肇事車輛的型號、牌號。
2.保護好事故現場以及重要物品、證據。
3.迅速向交警部門報告,再向學校、家庭、上級主管部門報告。
4.做好家長、家屬的工作。
5.配合交警部門做好調查、取證、事故處理等工作。
(四)、惡性傷亡事故。
當學校內發生人員傷亡的惡性事故時,應立即保護現場,并報告學校應急預案處理的領導,對未死亡人員,學校應采取現場急救,無法或無能力救治,或者無法判斷傷亡情況的,應及時向相關部門(公安部門、醫療救治中心等)報警。
對惡性傷害事故的原因要進行及時調查,實事求是配合部門提供相應證據證件,事故的處理根據調查結果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條例處理。
(五)、傳染性疾病暴發、流行。
應當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對傳染病病人與疑似傳染病病人采取就地隔離、就地觀察、就地等待醫療部門治療。加強預防控制措施,防止造成疫情擴散,發生重大傳染病疫情或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等,應及時采取如下措施:
1.對全校師生員工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發放必要的防護用品。在公共衛生場所完善洗手設備,提供流動水、洗手液、除菌消毒肥皂。
2.所有教室、辦公室,人群聚集場所要增加通風的時間與強度,教育師生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注意勞逸結合,注意個人衛生,增強抗病能力。
3.建議師生員工盡量避免接待外地來訪的客人,各種集體性人員聚集活動推遲或取消,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會議與集體活動。
4.一旦發生疫情,嚴控外來人員進入,教育學生自我保護,限制學生去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對我校外出工作人員,學生實行登記制度,經醫院進行必要的身體檢查,才能復校。
5.學校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六)、地震、洪災等自然災害,
發生自然災害必須以生命安全第一,學校經請示后可以采取必要的停學,對影響師生安全的教育活動,都應及時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在上下學路上可能危及學生生命安全,應及時告知家長接送或在路上擴送,也可以報警,對可預見性自然災害,應在未發生災害前,作出安全部署,對不可預見的自然災害如地震、龍卷風等,應盡力采取保護與自救措施,事后應及時施救,并將事實情況通過匯報程序匯報。
(七)、人為破壞。
1.加強校園保衛,阻止外來人員進入校內。
2.發生暴炸等惡性事故,及時報警,學校應保護生者,進行人員安全疏散,對傷員進行救治。
3.發生綁架等突發事件,及時報警,并配合公安部門提供相關破案線索。
4.發生打架斗毆致人傷殘等突發事件,報警,及時送傷者入醫,保護現場,調查原因。
(八)、其他傷害事故應急預案。
1.如發生師生身體受到意外傷害時,應及時送傷者到醫院診治。
2.及時向學校、家庭與有關部門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