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心理健康的發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促進;中職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7-0273-02
有些中職生容易出現不正常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個人的行為、表情、情感看出來。下文首先談及中職生心理亞健康的表現,方便觀察出某位中職生是否存在心理亞健康問題。之后談及心理健康對中職生的影響,希望能引起大家對中職生心理健康的重視,最后提出促進中職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幾個方法。
一、中職生心理亞健康的表現
通過了解中職生心理健康出問題的表現,從而確定學生心理是否出現問題,做到及時治療。可以說,學會觀察他們心理亞健康的表現,是治療他們心理問題的第一步驟。
1.自卑。有些中職生的學習能力比大學生低,甚至連普通的高中生都不如,而學歷也成為他們自卑的重要原因。一些中職生感覺自己身份比不上大學生、研究生、碩士生,他們會覺得,既然本科畢業生找好工作都那么難了,更何況自己。這一切都成為他們內心自卑的原因。平常觀察內心較自卑的學生,例如出去活動總不敢走在前面、隨便選擇位置時總喜歡坐后面等等的自卑表現,就要留意他們的心理問題。
2.迷茫。由于中職生學歷遠遠低于本科生,加上社會競爭力強,人口眾多,這些都是中職生對未來感到迷茫的原因。平常的學習生活中,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怎么辦,都是走一步算一步。在學校放長假時,一旦一個人獨處太久,就容易產生迷茫的心情。
3.低沉。低沉是迷茫的更深表現。往往是在考試失敗后、思考嚴峻的未來問題時,會出現心情低沉。偶爾的心情低沉是正常的,但據目前觀察,中職生比起本科生心情低沉的次數也越來越多。
從上面三個最具代表性的表現我們也可以看出,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需要我們努力去幫助他們,促進他們心理健康地發展。
二、中職生心理健康對其發展的影響
心理健康出問題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呢?了解這些影響,我們才知道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發展是多么重要的。在中國對心理健康還不太夠重視,有些學校不是等到大問題出現都不想去治療,特別是不了解這些問題對個人發展的影響,就更不會重視這些問題。
1.成績下降。最短時間看出的影響是成績下降。時常迷茫和低沉,會影響一個人學習的興奮度,會經常提不起勁來學習,盡管個人也覺得應該要學習了,但感覺就像沒有力氣那樣。中職生主動學習能力差,這跟他們心理健康出問題有關,健康的心理會讓他們有更多精神抓緊時間學習,而低沉的心態會讓他們白白浪費時間,無心向學。
2.身體健康出問題。心理學家已經證明,人的心理會影響人的身體。如果中職生長期處于消極的狀態,體能含有的毒素會增加。此外,生氣對個人神經系統的影響、免疫調節的影響,也都是很大的。這也是為什么內心健康的人往往比較活躍,而內心消極的人往往看起來有點病態。
從上面兩方面我們也看出,促進中職生心理往健康方面發展,對他們學習、生活、身體健康都有好處,而長期的消極狀態,會影響到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促進中職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方法
1.樂觀對待生活。教會中職生樂觀對待生活,既然我們不能改變自己的生活,那么我們就改變自己,學會樂觀對待生活,對事物持積極態度。這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自己身邊的人,讓自己身邊的人都活躍、樂觀起來,相信會讓中職生的學習生活變得更加開心。樂觀是個良性循環的過程,一個人樂觀,會讓大家無意中變得樂觀,大家樂觀,又會讓個人更加樂觀,從而促進心理健康地發展。
2.尋找問題所在。教會中職生學會找到影響自己生活的問題,然后想辦法解決問題。許多人感到生活不如意,但是卻不懂得去找出問題,更不懂得去解決問題。事實上,很多問題都可以靠自己來解決,只是大家不肯付出努力去解決。曾經有位中職生對我表示他過得很不開心,我問他為什么過得不開心,他想了想說,因為朋友很少。于是,我教會他怎么去交朋友,時間一長,他的生活就充滿了友情。從這個例子我們看出,該中職生感到生活不好時,并沒有去思考為什么會讓自己感到不好,更沒有去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3.閱讀勵志故事。勵志的書籍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韓國女總統樸瑾惠曾提過,在她人生低谷時期,她曾閱讀中國哲學史來激勵自己。
4.樹立人生目標。目標是旗幟和方向,許多中職生感到迷茫,是因為缺少一個人生目標,沒有目標,人生的方向就會迷茫。幫助中職生樹立一個符合實際的目標,他們才會朝著這個目標前行,不會漫無邊際地游走。
以上三種方法,是基于中職生的心理問題所提出的建議,我的實踐證明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相信大家也能利用這些方法來幫助中職生心理健康地發展。
四、結束語
中職生也是我國社會的一分子,他們的心理健康影響到他們個人的發展,間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從多方面來研究這個問題,而不僅僅限于本文的描述。關注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發展,有助于我國綜合實力的發展,以更快更好地實現民族的復興。
參考文獻:
[1]丁志凱.加強員工心理疏導促進勞動關系和諧——員工心理健康維護問題淺議[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2,26(4):48-50.
[2]俞國良,曾盼盼.論教師心理健康及其促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1):20-27.
[3]顧大成.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路徑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27(4):49-53.
關鍵詞: 心理健康 體育鍛煉 和諧發展
一、關于心理健康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我國學生大多心理健康,但也有約占2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據統計,重慶市10萬大學生中約16%以上的學生分別患有恐懼癥、焦慮癥、多疑癥、強迫癥、抑郁癥、情感危險等。從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對500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調查的結果來看,19%的學生存在心理障礙,70%的學生有心理問題。
2.心理健康定義。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心理和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所能達到的良好功能狀態。也就是說,個體心理具有平穩的、良好的狀態,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身內環境有良好的適應性,并具有良好的功能狀態。
二、體育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1.體育與智力。正常的智力水平是指人們從事各種活動最基本的心理條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須有健康的神經系統和身體。學生的學習效率是由大腦的高級神經系統決定的,經常從事體育活動和身體鍛煉,可促進肌體的新陳代謝,提供神經系統的活動能力,增強呼吸和循環系統的功能,使大腦供養充分,進而使記憶力增強,思維更敏捷靈活。學生恰恰相反,體育鍛煉可使學生緊張的大腦得到休息,學習效率提高。
2.體育與情緒。情緒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體驗,情緒幾乎參與人的所有活動,對人的行為活動起著很大的調節作用。良好的情緒對人的行為具有增力作用,消極的情緒會影響人的正常學習工作,還會對人的身體心理產生許多不良影響,長期的情緒壓抑、憂慮和緊張,還會導致疾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經常參加體體育鍛煉,可使機體產生極大的舒適感,在各種運動項目中感受運動的美感、力量感、韻律感,陶冶情操,開闊心胸,激發生活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形成豁達、樂觀、開朗的良好心境。
3.體育與人格。人格,也稱個性。體育教學的功能之一就是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目標及健康、積極、進取向上的人格。體育競賽中的取勝催人奮發向上,有利于個性形成。但失敗也是對人格的考驗,挖掘失敗中的有利因素,使學生看到成功的希望。體育運動能提高學生的心理耐挫水平,使學生正確地面對和處理各種挫折和困難,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獨立的個性。
4.體育與心理適應。人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條件,而且是獲得心理健康的主要方法。所以要讓學生善于與他人相處,建立互敬、互愛、相互理解的良好人際關系。
體育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機會。體育游戲、教學比賽等各種項目都能增進學生的友誼,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由此可見,體育運動在加強人際關系,促進心理相容,培養心理適應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體育與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主要是自信心、勇敢精神、競爭意識、意志力、自制力及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等。相對體育而言,意志頑強十分重要。參加體育活動既是鍛煉身體,更是考驗意志。鍥而不舍、勇于拼搏是體育精神的充分體現。讓學生通過參加體育活動,體驗運動的樂趣,展示自己的風采,自信地加入各項活動中,使學生初步了解人類意志和精神力量是不可戰勝的。
三、心理缺陷與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對克服心理缺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特殊的作用。
1.急躁、易怒的體育療法。學生遇事容易急躁,容易沖動,針對可引導學生參加下棋、慢跑、長距離步行及游泳等緩慢持久的運動項目。這些體育活動加上教師有針對的引導教育,能幫助學生調節神經活動,增強自我控制能力,穩定情緒,使容易急躁沖動的情緒得到改善。
2.遇事緊張的體育療法。遇到重要事情容易緊張、失常的學生,引導他們參加公開激烈的體育競賽,如籃球或競技性強的游戲。因為運動場上形式多變,比賽緊張激烈,只有冷靜沉著地應對,才能取得優勢。如能經常在這種場合中接受考驗,久經沙場,那么學生遇事就不會那么緊張,更不會驚慌失措,學生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會更加愉悅。
3.孤獨、怪癖的體育療法。有的學生不合群,不習慣與同伴交往,教師應該引導他們選擇籃球、足球、接力跑、拔河等集體項目,堅持參加這些體育項目的鍛煉,接受更多與學生在一起的集體運動機會,對幫助學生慢慢地改變孤僻習性,逐步適應于同伴交往,慢慢養成開朗的性格。
4.靦腆、膽怯的體育療法。有的學生膽子小,做事害怕,容易臉紅,易難為情,教師應多引導他們參加溜冰、單雙杠、攀巖等翻越障礙的活動,這些運動要求學生不得不克服害怕摔倒、跌疼等各種膽怯的心理,以勇敢無畏的精神戰勝困難,掃除障礙。
5.自負、逞強的體育療法。有的學生好強、自負,教師可選擇一些難度較大、多種復雜的活動,如長跑、技巧等體育項目。對于喜歡下棋、打球的學生,教師可以找些實力水平超過他們的學生與他們進行比賽,甚至親自上陣,不斷提醒學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能驕傲自滿。
體育鍛煉作為心理糾正的治療方法,教師要注意一定的強度、質量和時間的要求。每次鍛煉的時間在30分鐘左右,運動量從小到大,循序漸進,連續的同時注意防止發生意外事故。
四、體育對培育學生健康心理的作用
1.體育運動能促進身體發展,為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堅定的物質基礎。心理健康發展必須以身體的正常發展,尤其以正常健康發展的神經系統和大腦為物質基礎。通過體育運動,促使身體正常、健康地發展,為心理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是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
2.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水平的矛盾,成為推動心理發展的一種動力。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滿足學習運動項目的需要。例如:籃球比賽中帶球上籃,因為要了解隊員位置,要求較大的注意范圍,既要帶球前進,又要防止對方攔截,還要善于分配注意。這種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征,就一個人的自然發展水平來說,并不能滿足運動學習和運動精神的需要。但是,在學生不斷提高自己運動水平或戰勝對手而進行的活動中,原有心理水平慢慢提高。也就是說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動了心理的發展。
3.推動自我意識的發展。體育運動有助于學生認識自我。體育運動大多是集體性、競爭性的活動,自己能力的高低、修養的好壞都會明顯表現出來,通過運動使自己對自我有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認識。體育運動還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較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上,自覺或不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認識和行為,培養和提高社會所需的心理品質和各種能力,使自己成為更符合社會需要、更適應的人。
4.體育運動能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體育運動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相對抗及競爭性強的特點。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通過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精神,有助于培養學生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的意志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
五、關于體育與心理健康和諧發展的建議
1.針對高校的特點,要求對普通教師和醫務工作人員等進行心理衛生知識教育的同時,對體育教師也要進行心理衛生知識的教育,讓每位體育教師都認識到身心健康是緊密聯系的,應結合體育的特點,給學生心理衛生教育,使學生在進行體育運動時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全面發展的合格的大學生。
2.針對心理障礙的變化過程和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狀況,應不失時機地在新生入學教育周進行心理衛生教育,幫助學生逐步認識到他們將會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可能產生的心理困擾,使他們接受現實和幻想沖擊的心理準備,認識到產生這些障礙的必然性。還要有機劃、有步驟地開展“大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科學用腦”、“應急與健康”、“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等講座,讓學生掌握抵消心理壓力、釋放心理能力及自我心理保健的科學知識和鍛煉方法。
3.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活動,充分發揮體育在健身、健心、娛樂和文化傳遞等方面的作用,組織許多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如院、系、班級的球類比賽、拔河比賽、登山比賽和越野跑等集體活動,充實大學生的業余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一、儒家視角下的生存標準
“生存標準立足于個人生命存在,目標是最有利于保存與延長生物學壽命,故強調無條件適應環境,絕對順從社會世態(主流文化)”。由此可知,生存標準認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該能夠保存和延續生命,并將其視為首要的目標,而實現目標的手段是無條件適應環境,以獲取盡可能多的資源。很顯然,生存標準是將人視為普通生物中的一員,一個心理健康的個體其心理機能應該是最有利于滿足生物學需要的,而這種健康追求無疑主要是源于生物本能。
孔子肯定人的生物需要的合理性,《禮記?禮運篇》記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男女是人生的基本需求,是人的生命的起始,也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類似的論述還有如“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論語?里仁》),“貧而無怨難”(《論語?憲問》)。孔子同時提出對于民眾“既富之”,則“教之”,這是指滿足人們的生物需要是人的發展需要產生的重要前提。宋明儒家則似乎否認人的生物需要的合理性,提出“存天理,去人欲”,被后世解讀為“天理”與“人欲”是相對立的,要求每個人都超脫于個人欲望而追求成為無私寡欲的“圣人”,這是否定了心理健康的生存標準。
孔子有云:“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這句話通常被解讀為要因材施教。筆者認為,關于中人上下的劃分也可以解讀為:世界是多樣化的,對于人們的評價也應該是差異化的。由于個人先天條件的限制,每個人可資獲取外部資源的能力是不同的;同時“社會是人現實的生活世界,是人與人的關系及結果,是每一個生命個體存息、發展的空間,體現人的意義與價值、豐富性與創造性的舞臺。沒有社會就沒有人。”而在大多數歷史時期,由于現實社會狀況的限制,很多人要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都很困難,更無從去奢想發展。因此在現實社會中,依據“眾數原則” ,確立心理健康的生存標準是合理的與必要的。
二、儒家視角下的發展標準
“發展標準著眼于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冀求最有價值地創造生活,強調能動地適應和改造環境,通過開掘個人最大身心潛力求得身心的滿足,成為崇高、尊嚴、自康的人。”發展標準源于人本主義的闡發,其中馬斯洛的理論影響最廣泛。馬斯洛提出,自我實現的人是其內在本性充分發展的人,而自我實現的人才是心理真正健康的人,因此心理健康的標準應依據自我實現者的共同心理特點來確定。
儒家倡導君子之道,據統計,“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出現107次,在《孟子》中82次,《易傳》中84次。君子作為理想人格為古代儒士不懈追求,君子可以被視作最健康的人,因此君子具備的特征便可以視為心理健康的發展標準。依據這一標準,一個健康的個體不僅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而且更善于將個人的需要與大的群體的需要結合起來,即承擔起社會責任,由個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會,由民族而世界,其個人價值的實現端在于促進了整個大環境的和諧發展、提升了人類的精神境界。由此可知,君子這一標準更強調責任而不是個人的權益,相對而言,西方文化以個人為本位,如馬斯洛強調個人潛能的發揮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君子首先要求能夠“行仁”。《中庸》云:“仁者人也”,即修己以實現仁乃是完善自我之道。仁的起點是每個人自身,然后由己及人,逐步向外推,父母、兄弟、朋友,再及至國家、天下和世間萬物。這是將源于滿足生存需要的動力擴充而至發展需要,將二者聯結起來,認為順序發展的狀況是合理的。這一點不同于源于基督教傳統的近代西方文化,將靈與肉對立起來,充滿不可調和的緊張感。《論語?雍也》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質”可以理解為本性的流露,而“文”可以理解為后天教化的結果,人的本性中生存動機占主導地位,而后天的教化使人們生出發展動機,二者在人的心理結構中比例合理,生存需要和發展需要都得到恰當的滿足,方是心理健康的人。
儒家認為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君子,這一點與人本主義認為每個人都具備自我完善的潛質的觀點類似。但不同的是,儒家認為成仁需要持續的修煉,既離不開本性,同時也要不斷地學習與實踐,需要“克己”,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而馬斯洛則將自我實現視為充分地發揮本性和潛能,“自我實現也許可以大致描述為充分利用和開發天資、能力、潛能等等”, “自我實現者是一些已經走到,或者正在走到自己力所能及高度的人” 。
另外,與人本主義的自我實現觀相對照,仁的實現并不要求特定的客觀標準,“子曰:仁乎遠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泰伯》)“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論語?里仁》)一個人只要有主觀意愿,只要肯努力,就可以實現仁。并不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沒有取得顯赫的成就或修養沒有達到一定高度便不可稱之為“仁”。根據馬斯洛的觀點,現實中只有極少數人可以做到自我實現,“自我實現只有在為數很少的人那里才是相對完成的‘事態’。在大多數人那里,自我實現只是希望、向往和追求。”【7】這兩種發展標準顯然有很大區別。
不論如何確定心理健康的標準,認同哪一類標準,其實都離不開一些內在的假定,即:人的本質是什么?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了人們對心理健康標準的不同解釋。因此心理健康標準的確定絕不是心理學一個學科的事情,并且需要考慮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同時,大眾心理健康的維護還與有賴于健康的社會,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能充分滿足大眾的生存需要,并為滿足大眾的發展需要提供較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