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特色街道設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城市街道的空間景觀構成中,街道是首要要素,是構成街道景觀的主要部分。城市街道景觀的構成要素主要可以分為動態和靜態景觀兩種。對于動態景觀,主要是指街道交通和人為活動。在街道交通景觀中,不僅要解決由于街道帶來的視覺狹窄問題,而且還要把街道周邊的環境建設好,帶動周圍的經濟建設和歷史文化的保護等。人為活動也是作為街道空間景觀的主體存在,在設計前,要充分考慮人們在街道的主要行動和活動,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設計思路,若是交通比較擁擠的街道路段,應以車輛通行順暢為主要考慮因素;若行人為街道的主體,應該注重街道周邊的環境建設,為人們提供一個綠色,舒適的行走環境。靜態景觀,顧名思義指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自然景觀是指城市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依靠這些自然資源,城市街道建設會更加優美;人工景觀,實際上是街道空間的構成元素,例如建筑、道路交通設施等等。
2城市街道景觀設計要點
2.1街道設計思路的多樣化
伴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街道交通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傳統的街道景觀設計已經滿足不了現今人們生活的需求,不僅在速度上要得到充分的滿足,而且還要有一定的美感,帶來視覺的沖擊和享受,應在古樸的街道文化中融入現代元素,在最大限度地保留街道文化的同時,也給行人帶來不一樣的行走空間。因此,在進行街道景觀設計時,要從不同的視角,多方面去設計街道,要結合當地街道的文化,在展現街道特色景觀的同時,宣傳城市的歷史文化。這樣不僅能從城市的歷史中得到充分的設計素材,滿足人們對過往經典的留念,而且街道文化也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和傳承。
2.2林綠帶化與景觀設計
城市街道的綠化,對街道和人們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能改善街道周邊生活小區的環境和氣候,凈化由于行車帶來的空氣污染,而且還能減少由于車輛和行人造成的嘈雜聲響,對交通路線的劃分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此外,還能起到預防火災和美化城市環境的作用。在街道綠化時,應主要考慮以下幾點的設計:防護綠帶,一般設置在人行道和街道旁邊的建筑物中間,主要是降低由于行人和過往車輛產生的噪音;人行道綠帶,又稱步行街道綠帶,位于人行道和行車道中間,一般種植喬木等,有助于防止塵埃飛揚和降低噪音;分車綠帶,主要是把快車道與慢車道分開,保障行車的安全;最后是其它區域的綠化,如廣場、停車場等位置,也要注意綠化設計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對于綠帶的植被選擇也很重要。一般選擇樹冠較大,樹枝比較濃密、生命力頑強,并且不易引發蟲害、落葉晚的植被,這樣的植被不僅易于管理,而且能有助于城市街道的建設。
2.3標識系統和細節設計
在城市街道的通行過程中,必要的交通標識符不僅能幫助車輛的行駛,為其指引方向,而且完整的標識系統標志著一個城市交通體系的健全。隨著交通系統的不斷升級,標識也逐漸趨向于人性化、系統化和智能化,各種各樣的交通標識符的出現,豐富了城市街道的建設,大大提高了行車和行人的通行效率,減輕了交通運輸的壓力。在保障車輛通行的前提下,更加要注重對街道景觀細節的設計,設計要呈現出人文氣息和人性化的考量,因為街道細節的設計直接關乎著城市的特色和城市的文化。例如,鋪在街道上的石頭材料,在滿足行人通行的前提下,要達到美觀、環保的效果,同時還要和周圍的環境設施相適應,起到相互輝映的效果。
3結束語
【關鍵詞】:地域文化;城市街道;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地域文化是由特定區域的地理環境、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在我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由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在近十幾年間快速發展,在此趨勢下,時有“建設性破壞”的發生。急速的城市擴張和舊城改造中,老街道逐漸陳舊狹窄,新街道往往忽略對城市歷史人文的挖掘。聊城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經過了數千年歷史的積淀和文化的積累,已形成了自身的地方特色。隨著城市框架的拉大,聊城市按照100萬人口規劃的道路已經呈現先天不足的弊端,面對主城區人口610(2011年統計數據)多萬,其中常住人口560多萬的現實,聊城加速了道路的規劃建設。快進的后果就是:傳統街道被國際化的現代化街區取代,街道景觀趨同。
一、聊城古城區的現狀及問題
古城區十字大街中,樓東大街為傳統商業街,樓西大街是旅游商業街,樓北大街設置為餐飲美食街,樓南大街為文化商業街,四口大街為古城次干道,道署(東、西)街設置為政治中心,其中府衙、依綠園、府文廟、老糧庫、雜技團禮堂和萬壽宮遺址都在此街,這里也是古城重要的旅游游覽區。由于城市的快速發展,街道的設計也在盲目追趕潮流,生搬硬套,引入的造景和綠化模式與傳統街道的尺度、風格極不相稱。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街道景觀無地域特色,強調現代化的大尺度,造成比例失調,缺乏層次感。
(2)缺乏完整統一的藝術形象,沿街建筑與環境之間的協調有待進一步完善。
(3)缺少必要的人往、休憩空間。綠化不足,同時缺乏景觀構成元素。
(4)車輛占道嚴重,造成視覺環境影響。
二、地域文化特色及在街道景觀營造中的作用
聊城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此地域形成了東昌文化、臨清文化、戰國高唐文化等,具有深遠影響。弦子戲是聊城著名的地方戲曲劇種,自清道光年間流傳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是聊城城鄉居民文化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還有具有線條豪放、形式樸素、鄉土氣息濃厚特點的茌平剪紙,面塑花樣豐富,題材廣泛的郎莊面塑,流傳在茌平縣的洪屯鄉泊渡口村和賈寨鄉一帶的平調秧歌,發揮了凝聚中原文化力量的作用。地域文化特色包括了地域性和文化性兩部分。地域特色是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的根基,文化是街道景觀內涵的代表,體現的是城市的精神和可持續發展。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應該積極地理解和綜合運用地域文化,強調整體與統一,著眼于地域特色,創造有個性的城市街道景觀。
三、街道景觀的設計原則
(1)尊重和體現地域文化原則
不同城市的發展脈絡不同,歷史是街道魅力與個性的體現,深入研究城市的歷史演變、自然地理風貌、傳統風俗習慣,結合新材料、新技術、新形式來營造街道景觀,提升城市形象。
(2)整體性原則
從城市的整體角度出發,既要考慮街道的個性問題,也要考慮城市的整體發展布局。在統一的基礎出上求變化,在變化中找統一。
(3)以人為本原則
街道景觀設計的目的是滿足人們在城市環境中的活動需要。人群的活動也是景觀角度的一個方面,因此景觀應該服務于不同人群,根據不同的愛好、行為習慣,合理布置公共設施和綠化,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目標。
四、古城區街道景觀的特色營造
聊城市古城區的街道大致可以分為交通、商業、步行和其他生活類街道。街道的景觀特色可以根據城市或某個區域的個性,結合整體形象來營造。
(1)承擔交通的街道往往連接著城市的各個區域,路幅寬、交通量較大,道路除了車行道,還有人行步道。當路幅寬度超過30m時,人的視覺尺度已經無法與空間進行連接。這類街道景觀的設計目的是滿足快速行進過程中的欣賞。沿街建筑物、行道樹、標志物等構成的街景是這類道路中比較典型的景觀,因此,建筑物的連續性、建筑輪廓的統一性、綠化的完整性都是為了營造均衡、適度的空間。可根據道路所在的地區的個性,布置標志物或雕塑來豐富景觀,通過道路鋪裝和地域植物來強化地域特色。
(2)商業街通常地處城市核心區,兩側或單側由店鋪組成。由于步行的人流量較大,街道的寬度要考慮商業街的性質和規模以及機動車道和步行道之間的矛盾。商業街道一般是由沿街建筑、行道樹、標志物構成,景觀模式比較固定,因此需要注意建筑物和街道的連續和統一,適當地通過構筑物和街道家具創造均衡的空間,突出商業街特征的同時也突出文化地域特點。
(3)步行街是商業街的另一種形式,一般設置在城市中心區,除了滿足居民購物、休閑、文化、娛樂的需求,還承擔著展示城市魅力的職能。東昌樓東大街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上可追溯至宋代。解放前后的樓東大街是聊城城區最繁華的街道,當時街道長400米,寬18米,既短又窄,卻“天天如趕會,日日似過年”。隨著商業向多元化發展,新的樓東大街集商業、娛樂、休閑、美食、文化、旅游為一體,使得這條百年老街重新煥發生機。值得注意的是地域文化不應只集中在個別要素的設計上,而應采用反映街道整體個性的設計手法。其次街道的步行人流量大,密度高,且步行持續時間較長,因而需要設置人群休憩空間及設施來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在步行街中,因為商業店鋪的聚集,使人的活動有一個誘導性的、集聚性的規律,街道設施和小品的設計可成為既滿足功能又有個性的街道景觀亮點。比如座椅、雕塑、指示牌等都可以被賦予地域文化內涵,為人群提供舒適、識別、便捷的功能,同時起到烘托、點綴和美化環境的作用。
(4)生活類街道是為城市各個功能區服務的。這類街道的氛圍與本地居民的生活密切相關。聊城市古城區現還留存了部分體現城市個性特征的和歷史文化的街巷、牌匾,是生活類街道的特色部分。從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角度來看,老街道比起城市大道更為重要。它們給人以歷史感和對往事的回味,因此對待這些道路要慎重,改建時要注意不要改變道路基本形態。在尺度較小的街道空間,應盡量避免各種設施及構筑物的妨礙。在街道綠化方面可采用單行種植、自然式種植的多樣形式,結合局部的裝飾性鋪裝,還原一定的風貌。沿街建筑的修葺和道路的修補應符合街道的地域特色,街道上遺留的水井、石碾等生活物件要盡量保留,它們可以還原老街的生活場景,展示當地百姓長年積累的民俗文化。
結束語
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地域特色的流失問題我們應予以重視。街道承擔了展示城市地域風貌的使命,街道景觀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城市的特色。作為“城市窗口”,其內容性質都是豐富而復雜的。營造街道地域文化景觀,要從環境的整體出發,正確處理地域的與世界的關系,通過藝術手段協調景觀要素,揭示要素與地域文化之間的深層關系,對城市既有街道進行整合改造,保留地域文化的豐富性,對于新的城市街道,則賦予其深刻的精神內涵。
參考文獻
【1】朱光亞、楊國棟:《城市特色與地域文化的挖掘》,《建筑學報》,2001
關鍵詞:環境小品;原則;方法;定向;自然;模仿;人工
Abstract: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city streets in shaping characteristic environmental details design problems, causes, to the city streets characteristic mould in environment design sketch a new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creation of the design key points, and put forward the city streets in grappling with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 shape design method.
Keywords:environmental embellishment;principles;method;orientation;nature;imitation;artificiality
中圖分類號:TU985.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7-0123-03
1 緒論
近年來,隨著城市環境建設的飛速發展,城市街道環境小品,已經逐漸演變成表達城市文化內涵的最佳表現形式之一,在溝通文化、連接空間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下,街道環境小品的設計也從過去孤立的、單獨的個體化設計模式,逐步向能融合自然環境與建筑環境、人文環境的聯系性設計模式轉型。這類模式的轉換,不僅增強了環境小品設計的現實意義,而且為現代化城市環境發展提供了更高的精神內涵。同時,基于城市街道特色的環境小品設計理論研究與實踐成果,能為國內街景整治規劃及環境藝術設計實踐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2 城市街道環境小品的基本原則
城市街道環境小品不僅要與環境相融合,還要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和審美情趣,這就需要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尊重人對生活舒適的需求,考慮實用性以及觀賞性。
2.1系統性原則
城市街道環境小品作為一個特定范疇,設計時要與街道特色風貌和精神文化內涵相結合,進行系統性設計,綜合考慮環境相關的各類因素。
2.2以功能為本的原則
城市街道環境小品設計,不僅應滿足人們對環境小品物質功能的要求,還應傳達出精神功能的需求。在功能原則的范圍內還應注重作品的安全性以及舒適性,創造出功能齊備的城市街道環境小品。
2.3人性化原則
城市街道環境小品作為城市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體現出人文思想,設計時,考慮不同人群對環境小品的不同使用需求,盡量滿足人們的各種要求,提高人們在戶外環境活動中的生活質量。
2.4與環境協調原則
城市街道環境小品設計不僅要注重設計本身,也要充分考慮與街道其他元素相協調,使環境小品與環境空間相融合,展現人文氣息和地域特色,共同塑造街道特色風貌。
2.5美學原則
城市街道環境小品應該注重現代審美原則,遵循協調性、層次性、比例性以及均衡性的美學原則。實踐中,應該將美學原則貫徹到城市街道環境小品的設計創作中。
2.6可持續性原則
城市街道環境小品設計,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對空間環境的影響,選用低能耗、可循環利用的材料,做到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合理設計,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圖1-垃圾桶設計(圖片來源:ELEMENTOS URBANOS)
3 城市街道環境小品的設計方法
對于城市街道環境小品,設計師應在確定設計目標的前提下,對其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再依據相適應的設計原則,最后選用較為合適的方法來設計。通過對目前國內部分城市街道相關的環境小品設計的調查,以及對家具與產品等相關設計方法的歸納與剖析,結合深圳市城市街道環境小品設計的實際,在此歸納出三種城市街道環境小品的設計方法,即定向設計法、組合設計法和模仿設計法。
3.1定向設計法
所謂定向設計法,是一種帶有目的性的方法,它是依據城市街道環境小品的不同特點以及使用人群的不同需求進行設計,同時它也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設計方法,是城市街道環境小品設計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
定向設計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也有很好的使用價值。城市街道環境小品的設計受所處街道環境及該地區人文、地理條件和使用人群的性別年齡、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所以,要想設計出一件滿意的作品,這些因素在設計時都應該納入考慮范疇。
現有城市街道環境小品設計中目前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一些因功能欠缺而引起的形態問題,周圍環境不能與小品自身相融合以及地域特色無法體現等問題。具體而言,垃圾桶的設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呼吁要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倡導使用綠色節能、可回收利用的產品,現在城市街道上雖然看到很多分類回收的垃圾桶,但仍然存在一些并未分類的垃圾桶,這樣不僅削弱了人們的環保意識,也不便于人們的使用,影響了城市的整體形象。所以,我們應該通過定向設計法,將垃圾桶的形象具體化、定向化,從而體現出垃圾桶的形態意義與使用價值。圖1所示的垃圾桶設計除標注了可回收、一般性垃圾的投放,還設計了廢舊電池的投放口,使垃圾的分類更細致,也使環境保護在行動上更為人性化。
3.2組合設計法
組合設計法是按照一定的科學規律和藝術形式將現有技術、原理、形式、材料等有效地組合在一起,使它們相互作用產生新的功能。城市街道環境小品的設計中,組合設計方法的應用能夠使環境小品的形態更為豐富,也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比如空間的節省和成本的節約。組合設計法可以分為三種類型:附加型組合、異類組合以及同類組合。
3.2.1附加型組合
主體附加型組合是在原有小品為主體的基礎上,添加新的功能或形式。這種“錦上添花”的組合形式,是通過在原來已經被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上,利用其他產品現有的多種新功能來改進原有產品,給它帶來新的亮點,從而使設計出來的產品更具有生命力,能夠更好地為人們服務。
在城市街道環境小品設計中,主體附加型的設計應用頗為廣泛。許多城市街道環境小品在未進行改造之前已經獲得了人們的認可,但人們潛意識里仍覺得這樣的設計存在著某些缺憾,渴望更好的設計概念融入其中。如可移動式的售貨商亭,在原有商亭的設計上,加上了滾動的滑輪,與之前相比,整個設計就顯得更加實用方便,整個設施的維護和移動也更加自如,使用起來也倍感舒適。
3.2.2異類組合
異類組合是將不同特點的兩個物體組合成一個整體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將功能作加法,將形態作減法的設計理念,從而使設施更方便人們的使用,節省街道環境空間(如圖2)。
城市街道環境小品的設計中,異類組合的實例非常常見,如廣告牌和車站、花池和車檔的組合;廣告牌與導向牌的組合等等。異類組合設計是一種更加具有開發價值和說服力的設計,這種組合方式需要構成組合的環境小品間存在一條可引導組合設計的主線,就像路燈與廣告牌的組合,二者都需要支撐桿,這樣的設計組合方式不僅節約空間,還能使廣告在夜間有更好的宣傳效果,一舉兩得。人的精神審美需求也是異類組合的重要主線,如花池和車檔的組合,在步行街上逛逛擺放車檔,難免會顯得有些單調,而將車檔和花池組合在一起擺放在步行街上,視覺上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功能上也完全發揮了作用,既美化了環境,也起到了空間分割的作用。
3.2.3同類組合
同類組合是把若干個同一類環境小品組合在一起,在保留自身功能和外形特征的同時,相互之間緊密聯系、相互契合,為人們的使用帶來更多的便利。
在城市街道環境小品的設計中,同類組合的表達方式更多地體現在形式上的重復與疊加,如指示牌的組合、休息坐具的組合等等。這樣的組合形式能夠產生群體效應,它們的功能會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在節省空間的同時,也能使整個街道更加有秩序感。
總而言之,組合設計法著重體現在對其功能上的研究。如今的城市街道環境小品的分類不斷細化,組合設計的方法也日益增多,組合設計法已然成為當前小品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方法。
3.3模仿設計法
模仿設計法是一種通過對已經存在的形態進行提煉、簡化或變形而得到的物質形態的造型方法。根據模仿對象的不同性質可分為自然形態模仿法和人工形態模仿法兩種方法。
3.3.1自然形態模仿法
自然形態模仿法是指模仿自然界的形態或動植物形態的一種設計方法。根據模仿對象的有無生命性,還可細分為無生命的自然形態模仿法和有生命的自然形態模仿法(如圖4)。
3.3.1.1無生命的自然形態模仿法
無生命的自然形態模仿法是指對自然界中行云流水、山川怪石等無生命的事物進行模仿的方法。這種方法使設施與環境融為一體,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于自然的渴望與向往,使用時也會感覺更加親切,更能接近自然。由于與環境的關系非常密切,這種方法運用較為廣泛。
3.3.1.2有生命的自然形態模仿法
有生命的自然形態模仿法,俗稱仿生設計法,是通過模擬的形式,將生物系統的某些原理進行整理、分析、構思和提煉,設計出與生物系統的某些特征相近的一種新的設計思維方法。
產品設計中,仿生設計法的應用十分廣泛。大自然中的部分物種在某些方面都具有特定的能力,自然界中優勝劣汰的生存原則也是值得學習和研究的,如果將這些好的部分應用到生活中,融入到設計中,便能設計出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的設施。仿生設計,就是將產品賦予生命。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與自然爭斗的同時,也在不斷向往與追求自然。仿生設計的出現,是人們追求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產物。
仿生設計在城市街道環境小品中的應用更多體現在造型上,將小品賦予生命,使小品顯得更加生動,富有靈氣,從而能夠與人們產生互動,也能張揚出小品自身的特點與個性。
3.3.2人工形態模仿法
人工形態模仿法是把前人或他人創造的某種類型形態用于其它類型產品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在街道環境小品設計中比較常見(如圖5)。
置身于城市街道的城市街道環境小品,其風格要與街道周邊環境相一致。特別是一些具有獨特地域風貌的街道上,其環境可以很大程度地影響到小品的設計,所以人工形態模仿法在這里就更加得以體現。如對周圍建筑及結構的模仿就是人工形態模仿最常見的例子,這樣的設計組合能夠使街道在空間上的風格更加統一、整齊。
圖2-路燈設計(圖片來源:ELEMENTOS URBANOS)
圖3-同類組合的城市街道環境小品(圖片來源:ELEMENTOS URBANOS)
圖4-石凳設計(圖片來源:ELEMENTOS URBANOS)
圖5-公交車站設計(圖片來源:ELEMENTOS URBANOS)
4 結語
定向設計法、組合設計法和模仿設計法在城市街道環境小品設計中各有側重點。定向設計法更加注重設施本身的形態個性,如在功能上、地域上更加突出城市環境小品的特點;組合設計法使環境小品的功能更加集中,使形態更加豐富;模仿設計法則是從環境出發,讓城市街道空間與環境小品的相互融合、協調,同時也能與人的精神產生共鳴。三種設計方法在城市街道環境小品設計中可相互補充,而非孤立獨行,根據街道功能不同,環境不同,設計要求上各有側重,具體設計時,可兩種或三種自由組合。
參考文獻:
[1]安秀.公共設施與環境藝術設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鮑詩度,王淮梁,孫明華. 城市家具系統設計.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