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小學生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現代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小學教育階段,是教育的基礎,也是創新教育的基礎。在這一階段,創新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培養小學生具有"創新意識"的個性品質。此階段的創新意識主要指培養學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熟悉的獨立性"、"自由思索"、"懷疑態度"、"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等內容。這些東西雖然還不是創新品質,但這卻是創新品質的源頭活水。
小學《生活和勞動》教育課程是小學各科中的基礎學科,在小學各學科教學中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課堂教學要求學生既動腦又動手,手腦并用。這種教學實踐活動,正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發揮學生創造性的最佳機會。創造性勞動教學終極目標是鼓勵和引導學生增強創新意識,投身創造實踐,探索創造途徑,養成創新習慣。
在小學《生活和勞動》課課堂教育中落實素質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要注重學生多種能力,非凡是觀察、思維、創造能力的培養。那么,如何在《生活和勞動》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我在以下幾方面作了嘗試。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基礎。
《生活和勞動》課中有一部分內容涉及到一些特定的社會場所,如摘要:郵局、醫院、車站等。由于小學生的社會活動范圍較窄,因此,對這些場所缺乏了解。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有目的地帶領學生進行參觀,使他們獲得正確、鮮明的感性熟悉。通過參觀使學生得到的知識,往往比教師單純在課堂上講解效果好得多。
以三年級《幫爺爺寄信》一課為例,三年級學生絕大部分從未寄過信,郵局對他們來說是一個生疏的地方。假如教師能夠帶領學生參觀一下郵局,請郵局的工作人員介紹一下郵局每一個窗口的用處,并讓學生親眼看一看別人寄信的過程,那么這堂課還用得著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嗎?三年級還有一課是《郵政編碼的用處》,上這堂課時,假如教師能讓學生參觀一下郵局工作人員分揀信件的過程,并讓工作人員現場介紹一下他們是如何根據郵政編碼來分揀信件的,那么,學生對于這個費解的三級六位數的郵政編碼也就不費解了。當然,參觀前教師必須做好充分的預備工作,制訂出參觀計劃,明確參觀目的,進行精心的組織,參觀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指導,參觀后還須進行總結。
小學《生活和勞動》課本上有許多插圖,為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要充分利用課本上的每幅圖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同時還要經常引導學生到室外進行觀察,觀察校園花壇、樹木、體育設施等,還要組織學生參加訪問農村、工廠、商店、賓館、飯店等,了解自然,了解社會生產,觀察要同說、做結合起來,使學生看得懂,說得清,會操作。
(二)注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創新能力發展的基礎。
英國教育學家斯賓塞認為摘要:"堅持一個人無論怎樣也不過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應盡量鼓勵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探索,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得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創造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這就要求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
小學生由于知識面較為狹窄,輕易對四周的事物產生一種強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強。我們要利用小學《生活和勞動》課中一切可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激發學生。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喜好,不僅適用"導入新課"的環節,可以產生一種"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更應該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使外在的情境不斷刺激和內在的好奇,需要不斷撞擊,不斷協調,從而促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心境,自覺地參和學習和探究過程。
例如在教學《炒青菜》一課時,教師先給學生講述了炒青菜的方法,接著就讓學生嘗試練習,然后讓學生嘗嘗自己炒的青菜并談談品嘗后的感受。結果,學生紛紛匯報摘要:有的說青菜炒得太咸了,有的說太淡了,有的學生將青菜燒焦了,有的還沒炒熟……老師并沒有批評,而是向學生提出了一個新問題"你們失敗或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時出示了老師做的炒青菜,讓學生觀察、品嘗。老師又提問摘要:"你們還想再來做一次嗎?"學生又躍躍欲試,氣氛高漲。緊接著讓學生再實踐。經過多次操練,學生吸取了一次又一次的經驗教訓,炒出了油亮、細嫩、可口的青菜。學生在嘗試實踐中,大膽探索,及時總結,直至成功的過程,就是他們自己動手獲取知識把握技能的過程,也是創新能力發展的過程。
(三)注重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是培養學生探索活動和創新活動的基礎。
愛因斯坦說過摘要:"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小學生時期是想象力表現最活躍的時期,只有創新的想象,才有創新的活動。
小學低年級學生無意注重占主導地位,在教學中創設富有生氣,美的情境,輕易引起學生的注重。如在教學第三冊《有趣的面具》一課時,教師事先預備多種漂亮的面具,直接展示給學生看,也可制作成投影展示。小學生看了多種多樣的面具之后,感受到了美,從而激發了他們制作的欲望。教師這時便不失時機地予以引導摘要:"這節課,我們就制作有趣的面具,希望同學們做得更漂亮。"這樣學生的情趣被調動起來了。這些形態各異的面具不僅喚起了學生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通過這些面具的啟迪,他們做出了一個又一個別出心裁的面具。他們都給自己的面具取了好聽的名字,"豬八戒"、"孫悟空"、"多面人"……他們的創新意識被激發了。
《生活和勞動》課上通過想象,可以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作品,有了豐富的想象力,就可以使作品思想活躍、開闊。所以在《生活和勞動》教學中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創新,每節《生活和勞動》課,都為學生創造想象的機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這樣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
(四)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是學生樂意創新的基礎。
皮亞杰指出"兒童只有自發地、具體地參和各種實際活動,大膽形成自己的假設,并努力去證實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才能發展思維。"《生活和勞動》課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只有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實踐,才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小學《生活和勞動》課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方面和其他各科相比,有著獨特的途徑--實踐操作。《生活和勞動》課的實踐操作既可以通過課堂教學進行,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如摘要:帶領學生參觀,組織學生課外實踐,也可以開設喜好小組等。不管是在課內,還是課外的實踐操作,都要充分重視到學生的想象力、發散思維、合作意識、成功的,這些是培養創新意識最基本的要素。
(1)在實踐操作中豐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們的大腦對已存儲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亞力士多德指出摘要:"想象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性活動的源泉。"要創新就必須會想象,因此,在《生活和勞動》課實踐操作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對動手操作過程的喜好,來調動學生思索新問題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展開豐富的想象,是培養學生和發展學生創新意識的必要手段。
例如,教學《塑料瓶的妙用》一課時,我先教學生做成了清新悅目的鮮花、樹葉和花籃。接著讓學生自由想象,自己設計符合自己意愿的裝飾品。通過挖掘教材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積極性。一會兒,學生們分別制作出了發夾、垃圾桶、動物盆栽花卉等栩栩如生的作品。學生做出的東西非常多,有的連老師都沒想到,這時,教師就要適時表揚那些學生,對其作品給予鼓勵和肯定,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創作喜好。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2)在實踐操作中發展發散思維。
發散性思維就是在對新問題的解答或者對于解決新問題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種,或者多種多樣的演繹和推導。在教學中設計開放性的新問題,引導學生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通過嘗試和探索,對原有的制作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是發展學生發散思維的有效途徑。課堂上的實踐操作對整個課堂教學非常重要,在整個課堂教學占較大的比例,在這一過程中要不斷積累學生點點滴滴具有創新意識的閃光點。
例如,在教學第七冊《自制筆筒》一課時,教師只教了筆筒的基本設計思路,讓學生自己來設計并制作他所設想的筆筒,有一學生雖然設計出了筆筒,但是利用現有的材料很難制作出他所設計的筆筒,這時,我沒有叫此學生重新設計,而是鼓勵這個學生讓他試著做一做,后來,他從家里帶來的一些材料,真的制作成功了。所謂"觸類旁通",正來自思維材料和知識的遷移。
(3)在實踐操作中強化合作意識。
在實踐操作中,以小組活動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競爭機制,激勵全體學生之間互相合作。小組之間開展競爭,使每一名學生的個性得以發展,特長得以鍛煉,素質得以提高,最終走向成功。追求學生人人進步為最終目標,以合作學習小組為運行載體,以全員激動為操作手段,以小組團體成績評價為導向,激發競爭活力,強化合作意識。
在教學中,我總是將學生分為幾組,最后,評一評哪組做得最好,激勵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強調學生個體心理品質的練習、健康心理素質的養成、互助協作的團隊精神的形成,使學生不以自我為中心,而從集體的利益出發,讓他們明白成功的作品屬于自己,也屬于集體。
(4)在實踐操作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摘要:"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非凡強烈。"每個學生總是希望自己成功,總是能得到老師的贊賞,可見,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是非常重要的。
教師應盡力滿足學生的成就需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達到成功和從知識的獲益中得到滿足,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在教學過程中總是能保持濃厚的學習喜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促使每一個學生學會學習,達到愿學、樂學、會學、善學。
例如,在教學中,不管學生最后的作品做得怎樣,教師總是能肯定學生的作品,總是能肯定學生為作品付出的一切勞動。教師還應當眾表揚一些成績平平的學生,他將終生受益。斯賓基說過摘要:"求知假如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快樂,即使無人督促,也能自學不輟。"
動手操作是智力結構的五大要素之一。學生的親身感受體驗和感知利于獲得感性經驗,從而實現其熟悉的內化,促成其理解力和判定力的發展,學生正是通過擺弄客體獲得有關客體的表象,進而上升為理性熟悉。教師盡量給予學生更多的動手操作實踐機會,提供豐富的材料,使他們可以親自進行結論,并發現創造性的結果。小學生的生理決定了他喜歡動手善于動手的特征。動手,可使人的大腦發達;動手,可使小學生把想象變為現實。當小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得到創新成果時,他會感到無比喜悅和自豪,會激起他不斷創新的喜好。
五)課外勞動實踐活動是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主要方式。
美國一位聞名教育家說摘要:"知識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高生活和勞動教學的效率,不僅要立足課堂,更要面向生活,走進生活。這就要求生勞科教學構造知識教學圈,把學生的課外、校外生活提高到生勞課堂教學的高度來規劃,組建一條由"課堂--校園--家庭--社會--課堂"構成能力的練習"驛道",按照"課中學--課中練--生活用"的能力練習直線系列,發揮多方面的優勢,互補共存,在生活實踐中求得創新能力的發展。
譬如在教學《怎樣乘公共汽車》時,教師首先要在課堂上使學生學到如何乘公共汽車的知識摘要:①找到哪一路車,看清方向;②停穩后按秩序上車;③乘車要有禮貌等等。其次可帶學生到社會上實地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使所學知識實踐化。最后回歸課堂,讓學生談談乘公共汽車還要注重什么。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活化,實踐創新。
人或動物的生存與植物的關系
不久前,我們家搬入了現在的新房子。剛搬完家,叔叔阿姨們就送來了好幾盆花和幾株樹。門口、客廳里、房間里和陽臺上都擺上了盆景。我對爸爸說:“我們家都有成植物園了,擺那么多的植物干嗎?”爸爸笑著說:“植物能制造氣氛,凈化空氣,人和動物誰都離不開它們,離開了它們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動物離開植物后不能生存?為什么人或動物離開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將信將疑。決定做幾個小實驗來證明這個問題。
星期天,我從車庫里抓來兩只老鼠。這兩只可憐的小老鼠即將成為我的實驗品。它們不停地掙扎著,圓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著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瓏老鼠放在一個大魚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嚴嚴實實的,生怕瓶里的空氣與外界的空氣相通。我仔細地觀察著,只見小老鼠沿缸著壁,繞著缸底快速地向前竄。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嗎?難道爸爸說的不是真的?可是,沒過幾分鐘,只見小老鼠繞圈的速度越來越慢,直到停滯不前,奄奄一息的樣子。頓時,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輕輕拿開,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進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葉茂的植物。然后輕輕蓋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魚缸,只見小老鼠驚慌地亂竄。過了好久也沒要咽氣的樣子。這個實驗證明了植物可以輸送動物所需要的氧氣。
為了進一步證明人類和動物對植物的依賴性。我來到我們老家附近一個飼料加工廠。那兒的空氣里到處彌漫著一股噥噥的灰塵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難受。然后,我又跑向我們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個空氣新鮮的地方,我感覺極為清爽。這個實驗證明植物可以凈化空氣。使人呼吸順暢。
1、深入接觸,了解情況。了解是教育的前提,為了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工作,我決定更加深入地和莊接觸,了解他的真實世界。為了打開他的心靈世界,我盡量避開教育主題,尋找他感興趣的東西,慢慢打開他的話題。時間久了,我們成了朋友。終于有一天他向我這個朋友敞開了心扉:他四歲時父親因病去世,母親改嫁他人,他和年邁的爺爺生活在一起。再加上自己是聾啞人,小伙伴總嘲笑他、欺負他,所以他很自卑。到了學校以后,由于不能迅速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導致學習基礎沒有夯實,再加上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老師不喜歡他,同學欺負他。于是他常常用拳頭和同學“對話”,捍衛自己的尊嚴。其實他非常仰慕品學兼優的同學,出于自卑和自衛的心理,便更加排斥優秀的同學。
2、把握特點,制定個別方案。 根據掌握的資料,我認真分析了莊的家庭情況、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又和他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溝通。我對他說:“莊,其實你是一個很優秀的孩子。你有很強的獨立生活能力,思維敏捷,關心比你弱小的同學,你可以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他驚訝地說:“品學兼優!老師,我可以嗎?”我肯定地對他說:“是的!只要你努力,一定會,老師相信你。我們共同努力,好嗎?”通過和莊的接觸,我發現莊有很強的自尊心。于是我在心中給他制定了一個成長方案:(1)尋找優點,樹立信心。(2)改正缺點,爭取進步。(3)完成學業,全面發展。
3、有效幫助,實現轉化。為了克服莊的自卑心理,樹立他的自信心,我努力的在莊身上尋找閃光點,予以放大。同時要求莊每天為自己找一個優點,和我共同分享。莊喜歡畫畫,我找到美術老師讓他多幫助、多鼓勵他。于是美術老師經常在課堂指出莊的畫的優點,還經常把他的繪畫作品在校內櫥窗展出。讓莊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慢慢的樹立了莊的自信心。這讓莊冰封的心靈逐漸融化,愿意聽老師的話,有話也愿意主動和老師交流。于是,我因勢利導指出他身上的不足,引導他認識、改正自己的錯誤。為了提高他的學習成績,我在課堂教學中給予莊較多的關注。通過多種方式吸引莊的注意力,了解莊的知識掌握情況。課后經常給他“開小灶”,幫助他解決學習上的困難。我還特意安排班級學習最優秀的同學和他結成“學習對子”,在每天晚自習的時候幫助他復習功課,讓他感受同學之間的團結與友愛,樹立積極向上的心態。同時針對莊的特殊家庭情況,我在生活上給予莊積極的幫助,經常給他買些生活用品,帶他去理發、洗澡。莊生病了,我就帶他去看醫生、打點滴,給他買可口的飯菜。
經過努力,莊漸漸融入了學校這個大家庭。他變得樂觀向上,能和同學友好相處,學業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1、以生為本,尊重學生 。作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接觸的教育對象都是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缺陷的孩子。由于殘疾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許多聾人很自卑,自暴自棄,會養成諸多不良習慣。所以我們特教教師更應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尊重每一位學生。教育的過程既是一種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滿了人情味的心靈交融。所以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心靈相通的愛心橋梁。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對于莊這樣特殊的學生我們老師更應該放下師道尊嚴,走進他,親近他。敞開心扉,以教師博大的愛來撫慰他受傷的心,融化他冰封的心靈。用師愛去溫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說服他,從而幫助他克服人生成長道路上的一個個障礙,快樂生活,快樂成長。
2、榜樣熏陶,友情感化。同學的榜樣作用和關心幫助對一個有問題的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同學的力量有時勝過老師的說教。同學之間一旦建立起友誼的橋梁,他們之間就會無話不說。偶像同學是學生的益友,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端正學習態度具有很好的推動和催化作用。莊由于自卑和自衛的心理,非常排斥同學特別是優秀的同學。如何讓莊走出心靈的陰影,幫助他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是我工作的一個重點。我讓班級的同學特別是品學兼優的同學慢慢的接近他,與之交朋友、幫助他學習,從各方面影響他。讓他感受同學的信任,感受同學的友情。在交往的過程中盡量尊重莊的想法、做法,保持他的自尊心,提高他的自信心,讓他體驗和同學友好相處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生活。通過同學的榜樣教育、感染,進一步促進同學間的情感交流,達到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效果,取得了很好的轉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