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超市采購年前工作計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有關資料, 2004年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4元,比上年同期實際增長5.5%,同比增幅降低0.9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1063元,實際增長4.2%,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的統計資料還同時指出,上半年全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醫療保健消費169.2元,占全部消費性支出的6.65%,而農民人均醫療保健消費45.3元,占全部生活消費現金支出的6.82%。剔除其中的一些不可比因素,仍然可以看出,醫療消費在城鄉人均消費構成中的比重差距并不大,但農民的醫療成本卻高于城市,農村居民人數基本是城鎮居民人數的兩倍以上,如按實際數字計算雙方醫藥銷售金額應當大致相近。今年上半年,由于多種因素,全國醫藥市場銷售額723億元,而其中農村銷售額35.5億元,僅占全國銷售額的4.9%。城鄉醫藥市場消費差距之大,確實發人深思。
現 狀
農村市場藥品供銷渠道混亂
目前農村醫藥行業主要集中在鄉村集鎮上。由于農村面積廣闊、村落分散、網點稀少,客觀上造成了農民買藥的困難。需求的客觀存在,供貨相對的脫節,也造成了農村無證經營現象十分嚴重。一方面就供應商而言,無證藥販活動猖獗。一些鄉鎮衛生院、個體診所、藥店、村衛生室受利益的驅動,在采購藥品時,只問價格、不看質量,致使一些販賣偽劣藥品的游醫藥販有空子可鉆。農村成了過期失效藥品、假冒偽劣藥品的集散地。另一方面就終端零售商而言,保健品商店、小型超市等農村零售商業超范圍經營藥品。不少保健品商店、小型超市以經營保健品、食品為名,暗地里經營醫藥商品和醫療器械。藥品購銷無記錄,藥品來源和去向均無法查核,供應、銷售的渠道十分混亂。
農村市場藥品質量低劣
近幾年,藥品監督管理體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城市藥品監管力度明顯加強,市場規范化經營明顯好轉。一些無證藥販在城市無法經營,只能把目標轉向農村。他們以種種手段搶占農村醫藥市場,憑借多年經營的經濟實力和經驗,憑借各種社會關系網,將過期失效、假冒偽劣藥品、未通過GMP認證企業生產的大輸液和不合格的醫療器械,如一次性輸液器等,銷往農村地區,造成廣大農村地區藥品質量嚴重下跌,不合格藥品隨處可見,嚴重威脅著農村父老的身體健康。據有些地區對農村基層藥店、診所、衛生室抽檢,藥品不合格率竟高達70%,而那些無證經營的零售店、保健品店、診所還不包括在內。歸納起來,主要問題就是藥品過期失效、霉變蟲蛀、淘汰假冒、未加工炮制的原藥上市等幾個方面。
農村市場藥品價格混亂
農村醫藥市場由于價格信息閉塞,價格方面又無實質性的管理機制,市場價格十分混亂。藥品價格就高不就低、看漲不看降;加上進貨渠道的不同,往往同一生產廠家所生產的同一品種、同一規格的藥品在同一鄉鎮藥品零售店之間、村與村衛生室之間、鄉鎮衛生院和零售藥店之間價格往往都不一致。消費者往往因此而無所適從;特別是一些抗生素類藥,價格出現成倍的差別。
農村市場藥品管理松弛
由于農村市場面積寬廣、村落分散、經濟構成零碎而復雜,以及自上而下的醫藥監管體制剛剛涉及到縣級區域,造成目前農村許多地區藥品經營基本處于無管理機制狀態。在農村的偏遠地區,藥品監管幾乎成為空白。縣級藥品監督管理機構許多地、市尚未建立,剛建立的地、市、縣級執法力量也十分薄弱,人員少、素質差、經費缺、交通工具無等問題嚴重影響藥品監管部門的監管。由于一些客觀因素,大幅度增加監管力量,又會成為地方財政的很大負擔。
農村醫藥市場的現狀確實讓人擔心,它影響了醫藥行業在農村中的聲譽,造成了農民群眾購藥的困惑和困難,同時農民群眾在用藥的安全問題上也存在較大的風險。農村村落的分散和網點的稀少,進一步增加了農民買藥的困難。
癥 結
針對農村醫藥市場的實際狀況,我們分析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造成:
農村醫藥銷售市場藥品供應問題,計劃經濟時代主要靠國營醫藥批發機構下伸農村和委托代批來解決。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體制等因素分割了農村醫藥市場,造成了原有的農村醫藥批發機構不適應多種經濟渠道、多種經濟成分、多種消費層次的農村醫藥市場現狀。舊的渠道不適應,新的能夠擔當此任務的渠道卻至今沒有建立起來。村鎮小店、醫務所和行政村的衛生室藥品進貨渠道出現青黃不接的狀況,農村分散在最基層的銷售網點藥品供應基本處于無秩序狀態。
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或地段,競爭過度,競銷過熱;經濟相對貧困、人口相對稀少的地區,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眾多的村落、村鎮藥品的銷售網絡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就是人口相對集中的集鎮,醫藥品種也明顯不足,根本滿足不了農民消費的需要。有的人認為現在農村集鎮藥店已經很多了,有的已經虧本;殊不知原有許多集鎮上有近10家藥店,現在人口增了3倍~5倍,集鎮的規模也成倍地擴展,藥店不是多了而是規模、機制不對頭。何況眾多的村落、村鎮也是農村人口重要的集散地,網點空白,給農民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各種經濟成分自成體系,各類經濟成分網絡中心按照自己所在城市經營的習慣,遙控指揮身處農村鄉鎮的銷售網點。購銷脫節,造成了農村醫藥商品不能適銷對路。一些企業還片面地追求高差價、高價格、高利潤藥品的銷售,造成了農村醫藥商品的同質化;而農民真正需要的醫藥商品、醫療器械、售后服務,特別是傳統的中醫項目,卻很難得到滿足。
經濟實力雄厚、品種齊備的醫藥公司熱衷于在城市拼殺,無暇顧及占領農村醫藥市場的問題,造成農村醫藥市場銷售力量的單一和薄弱。市場藥品種類不全,低價、低利潤的商品無人經營,傳統的繁瑣薄利的藥店,售后服務也基本看不到。
在農村許多地區,由于鄉鎮衛生院固定資產投入等超常規發展,造成單位經濟負擔過重,影響了業務的正常開展。為了提高經濟效益,許多衛生院抓住了行政村衛生室的藥品采購工作。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多數供應給衛生室的藥價往往高于市場上一般零售店的進價。管理嚴格的鄉鎮,有些村級衛生員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對上實行明頂暗抗,偷偷摸摸地在無證藥販處購藥。他們甚至八小時在衛生室上班,業余時間在家里行醫,成了一證多攤。管理松一些的鄉鎮,由于經營的分散性,村級衛生員采購藥品基本處于監督管理的空白狀態。
筆者認為這許多因素歸結起來,基本上可分解為兩個方面:一、農村醫藥市場監管工作非常需要加強和規范;二、農村醫藥市場藥品流通渠道非常需要疏理。藥品監管工作好,藥品流通渠道就通暢。只有藥品流通渠道通暢,農村醫藥消費才能正常發展。
農村患者
藥品消費心理和習慣分析
農村醫藥消費者的價值取向
農民及小城鎮居民購藥,首要考慮的因素是價格,其次是療效。在多數經濟欠發達的農村或小城鎮,消費者在購藥時往往先對比價格,無論醫生或OTC店員如何解釋藥物療效的重要性,他們都會認真地考慮價位能否承擔得起,因為在經濟承受能力上他們確實是弱者。因此,在大多數農村市場中高檔次的藥物很難形成大量的銷售。
患者購藥考慮的因素
那些價廉而療效好的藥品在農村及小城鎮就成為農民首選的藥品。農村患者是哪里的藥便宜就到哪里買,為了幾片藥,可以貨比多家,然后選擇一個最便宜的藥店購買。一些小病多不服藥,靠自行痊愈,實在感到扛不住時,才去購買一些廉價藥物。
農村醫藥消費者對療效的認識
農村患者認為,癥狀減輕或消失,就是好藥。西藥2天~3天必須見效,中藥5天~7天必須使癥狀減輕,否則他們認為無效。他們吃藥1瓶~2瓶必須見效,否則改換品牌,他們大多無錢也無耐心把一種藥吃5盒以上。因此,在農村市場很難培養品牌的忠誠度。對于這一問題,醫務工作者普遍的回答是:我們認為療效最重要,但患者購藥時卻是以價格作為取舍的,況且只要是真藥,都有療效。對于價格的認知與感受是這樣的:
慢性病:醫務人員及藥店老板一致認為,鄉鎮居民對于不可能根治,只能控制癥狀的慢性病:如咳喘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必須長期用藥的,價格就成為他們購藥時惟一考慮的因素。他們甚至會計算每周、每月每種同類藥品的花費,然后選一個最便宜而又效果相對較好的品種,但有一點被調查者普遍認同,即患者認為沒有療效或者不適合自己的藥品,就是再便宜也不會購買。
對于偶然得上的急性病:一次性購藥花錢多少是其考慮的重大因素之一,一般情況下,如果藥品零售價超過10元,購買時他們會較為謹慎,反復權衡再做決定。一些醫生反映,在開處方時也會考慮患者的承受能力,即價格高低。一般一個處方單超過50元,農民就較難接受。
農村患者價格高低的判斷標準
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農村患者判斷藥品價格高低的標準有兩點:
一是以市場上同類藥品的平均價格水平來作為某個企業產品價格的高低判斷依據,而不管你是否是新藥。二是按自己的支付能力,也就是經濟收入狀況來判斷:除了特效藥如嗎丁啉外,藥品的價格超過了他的承受能力,就是店員和醫生推薦,他也可能認為貴而不接受。一些醫生說,有時鄉鎮居民也知道某種藥品療效好,但就是因為買不起而作罷。說到底,鄉鎮居民還是囊中羞澀,購買力是制約其選擇不同品種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農村醫藥消費者藥品信息的來源
重要途徑為媒體,依次是電視(央視、省視、地視)、廣播、店頭POP、墻體廣告;鄉村醫生、藥店營業員介紹;人際傳播。
營銷創新方法
營銷隊伍建設及培訓
開發市場時的員工配備是:省級市場主管人員由公司總部招聘,培訓后委派到某一省區,而地、市級區域市場人員則采取當地招聘與總部委派相結合,而縣級農村市場大多就地招聘。在開發某一縣級農村市場時,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建設好市場營銷隊伍。一般遵循以下原則:
1.農村市場一般以縣城為營銷中心,再分片設立分支營銷機構。根據具體縣城的規模及分支機構的多少,確定縣級營銷中心的負責人及相應的定員。 2.每個營銷片區的分支機構要保證有兩名以上員工。
3.招聘業務代表要求是常住當地的,但不能集中在某一片區招聘。
4.根據企業宣傳工作的具體要求,招聘若干名專兼職宣傳人員。
5.為保證員工隊伍的穩定性,招聘員工時不能片面追求學歷,但亦不能太低,一般以高中文化為宜,誠實、吃苦耐勞應首選,招聘后要簽訂相應的勞務合同,同時應有相應的制約措施。
當員工招聘工作完成后,就應當對員工進行培訓。各個員工來自不同的地方,差異較大,再按照企業的要求對新聘員工進行崗前培訓,同時還應在上崗以后,進行定期的階段培訓,確保營銷隊伍有文化思想、有組織紀律、有統一的企業形象。
詳細的市場調查
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盲目或一知半解地制定市場計劃,難免造成失誤和浪費。
1.市場調查的內容:①鎮(鄉)、村的數量及相應的人口數量;②主要經濟來源;③多發病、常見病;④醫院、衛生院、村衛生室的分布情況及數量;⑤醫藥公司、藥材公司及批發部的分布情況及數量;⑥集市、廟會的日期及習俗;⑦主要行政部門及人員、當地各鎮(鄉)、村有影響的人士;⑧交通狀況;⑨其他與市場相關的情況。
2.市場調查的方法:①采用政府部門(統計局)提供的數據;②執行經理、業務主辦直接實地調查。
3.市場調查的要求:真實、準確。
4.市場調查的分類:市場啟動前的調查、市場啟動后宣傳情況調查、銷售情況調查、員工狀況調查。
工作計劃安排
1.制定工作計劃的原則:根據前期市場調查的情況制定市場工作計劃。首先,開發人口多、經濟發展好的鄉鎮,迅速抓出成效,總結經驗,逐步推廣;其次,把鎮級市場真正啟動后,再向鎮以下的行政村、自然村推進。
2.工作計劃的內容:①當月計劃開發哪幾個鄉鎮;②擬開發的各鄉鎮人員的配備情況;③擬開發的鄉鎮采取的相應宣傳方式及頻率;④銷售渠道及經費如何開支等。要求盡量數字化,不能量化的也要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
組織實施
農村市場切忌城市化操作。其組織原則:任何時候都要講投入產出比,嚴格費用控制,活動前需有周密細致的營銷策劃方案。
組織實施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固定終端(醫院、藥店、診所)促銷
醫院、藥店、診所是產品重要的銷售場所,應有專門的人員負責進行定期的高頻次拜訪和促銷。工作的內容是宣傳、維護客情關系和產品促銷。宣傳包括向醫生、病人講解與本產品有關的知識,使醫生能夠全面認識本產品的優點、作用及注意事項,能正確用藥;同時,配合醫院、診所、藥店進行櫥窗、專欄、板報宣傳,普及醫療保健知識。維護客情關系的方式主要有家人、親戚的生日、節日祝福,贈送小禮品,休息之余的拉家常,邀請參加公司的慶祝聯誼活動、召開學術講座等。產品促銷則以售前、售中、售后服務為主,切不可左右醫生用藥,以免造成醫生和病人的反感。
活動促銷
密切關注農村的廟會、集會、大型影劇會、重大節日集會,根據需要也可組織類似的大型集會,進行活動促銷。提前半個月準備,明確分工,促銷品、贈品、宣傳品、活動所需器材、邀請的專家和到場人士最好開列清單分發到人,并事先聯系好場地,辦好相關手續。產品宣傳和活動操作細則要求簡單明了,最好總結成易記、易懂、易于傳頌的話語或順口溜。人數5人~10人為宜,活動要有場面、熱鬧。
下鄉促銷
根據產品適用特點,結合地方易發多發病實際,由兩名工作人員帶隊,邀請1名~2名專家下到自然村開展義診和普及醫療保健知識的赤腳醫生下鄉活動。這項活動帶有很強的公益性,應取得當地政府和有關干部的支持與配合,并提前一周作好通知和宣傳,使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同時要減化中間環節,薄利銷售產品,不能欺騙農村消費者。下鄉的目的明確,以敬老、兒童健康、普及醫療保健為主題,時機選擇在農閑、病發期、婦檢、體檢等時期。
除此之外,可結合國家正推行的初級保健工程開展活動,也可采取在農村設立小藥箱等舉措。
1992年,Karlie Kloss生于美國芝加哥市。2002年,她在卡斯頓芭蕾學院學習。2007年,與模特公司簽約后,Karlie Kloss迅即出現在《Vogue》少女版(TEENVOGUE)上。同年9月,她首登國際T臺,在紐約時裝周的Calvin Klein 秀場上亮相。此后一發不可收拾,成為勢頭最猛的時尚新人。
媽媽經紀
已經對穿超高跟鞋走秀習以為常了。每當走過路邊報亭,看見時尚雜志封面上自己的身影時,Karlie Kloss也不再大驚小怪。有人預言她將成為美國的下一任超模,另一方面,她只是一個來自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郊區的17歲少女。她的不少同行也是同齡人。她們會聚在一起,邊吃香腸蘑菇蛋餅,邊交換課堂筆記。大多數時候,她們之間的話題與時尚界扯不上一點關系。
她們的經紀人是圣路易斯市一對姓Clarke的夫妻,Jeff Mary幾年前,他倆把Karlie Kloss、Katie Fogarty、Cat McGrath和Kayla Travers等生于90后的小姑娘一個個從超市和商場里發掘了出來。“我們有發掘天才的天才。”Mary說。這對夫妻在行業內已經摸爬滾打了近20年,擁有堅實的關系網,因為把年輕姑娘們照料得好好的而名聲在外。“她們是孩子。”Mary說,“漂亮的高個孩子。”讓她們保持原樣不走形――這就是她的工作。
夫妻為自己的經紀公司起名叫“媽媽模特經紀”(Mother Model Management)。在模特行業內,所謂的媽媽經紀往往是把模特從家鄉發掘出來,再將她們帶去見時尚業經紀人的星探。模特經紀負責為她們制定工作計劃,而媽媽經紀則在全過程中照顧她們,并從她們的收入中抽取10% 的傭金。“他們讓你覺得每個姑娘都是他們的家庭成員。”紐約Next Models模特經紀公司的經紀人Stephen Lee說。
幾乎每個由Clarke的模特在一開始都有類似的經歷:她們是平胸的瘦高女孩,比身邊的同齡人高出很多――用Karlie Kloss的話說,是“一個高個怪物”.有一天,你正在超市為父母跑腿采購,或是在DQ冰淇淋店打工,突然發覺有人在瞪著你看。你有點不舒服,正想避開,突然聽見有人大叫說:“等一下!停一停!”你轉過身,看到一個留著紅色鬈發、普通母親模樣的女人,還有一個留絡腮胡,整條手臂上布滿文身的高大黑人男子正跟著你跑。“你好漂亮。有沒有想過做模特?”他們說。
超模的誕生
“有好多25歲的男人來追求你,因為化了妝之后,你看上去好像有30 歲。”
“這真的是我嗎?”
17歲的Karlie Kloss登上過《TeenVogue》、韓國版《W》、《RUSSH》和《Alive》等雜志的封面,與Steven Meisel合作為意大利版《Vogue》拍過大片。短短一年間,她在全球超模Top50的排名名單上已經從第26位直線上升到了第7位。不過,回到Webster Groves地區高中,她仍舊是個新生――她的特殊之處僅在于身高,以及她大部分學業都在網上完成的事實。
漂亮、上鏡的高個姑娘到處都是,誰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Kloss送上了名模的寶座。“她是個典型的美國美女,”Mary 說,“性格也很好。在這一行里充斥著自我中心主義者,她給人的感覺清新自然。”“她撞到了不錯的時機,”模特經紀Michael Flutie則說,“時尚每季更迭,你必須趕上時候。她出道時,攝影師、發型師、化妝師和造型師恰好都在找那種1960年代風格的英國或者法國姑娘。她正是這種外形的典型――又高又瘦,有一種不張揚的、更加微妙和寧靜的美。Steven Meisel和Patrick Demarchelier都喜歡她,他們也會互相交流。這個圈子很小,攝影師會互相影響。于是突然間,新的超模就誕生了。”
躊躇滿志的7-Eleven,在北京的發展速度似乎遠遠低于預期。2004年,他們在東直門開出首店,其后便一直宣稱北京是其在中國發展的重點。但就在當年,開店50家的計劃只實現了10家;2005年,該公司計劃在京城開店100家,卻只完成了不到30家。
便利店有“穴位”
便利店(Convenience Store)簡稱CVS,起源于美國,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便利店為7-Eleven。專家認為,現代商業領域中,便利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發展,與超市、大賣場等業態形成了鼎足的格局。
在日本和中國臺灣,便利店的密集度較高,平均3300人支撐著一個便利店。更有一種說法,在日本每走五分鐘就能看到一家便利店。
據介紹,特許加盟方式是便利店行業快速拓展的主要模式,也是最容易成功的經營模式。7-Eleven在日本、美國等地開設的便利店,加盟比例超過60%,他們正是憑借這一殺手锏,實現了“撒豆成兵”。
據本刊記者了解,7-Eleven早在2005年底就拿到了商務部的首張批文,成為外資可以在京開展特許經營業務的第一家,他們為此專門成立了特許加盟部。然而,由于受中國稅務和財政部門的相關政策制約,到目前為止,7-Eleven的加盟業務還沒有大規模展開。
不過,7-Eleven公司從未掩飾過自己的野心:“我們來中國的主要目的,是進行特許經營,而不是開直營店。”
據7-Eleven一位陳姓門店經理介紹,他們最近有了加盟業務,分為內部加盟與外部加盟兩種形式,進入門檻也不一樣。現在總共只有兩家加盟店,其余都是直營。
“經常來這里,挺方便的,產品種類也很齊全,從日用品到食品,還有應急用的創可貼等。”一位剛剛從7-Eleven出來的劉女士對《財經文摘》記者說,她手里的塑料袋里,裝著一瓶礦泉水和一盒快餐。
這家7-Eleven店位于中關村步行街上,旁邊就是家樂福,小店里雖說不上熙熙攘攘,人氣也還不錯。“大宗購物去家樂福,一般的就來這里了,方便,而且節省時間。”另外一位剛剛光顧7-Eleven的王女士說。
她這幾句話,道出了便利店的主要功能。在美國有這樣一個說法,便利店點中的“穴位”是:Get what you forget――買到你在超市忘記買的東西。
貼身保姆
據《財經文摘》了解,來這家小店購物的,多為在附近工作的白領階層。而且,到便利店購物,也成為一種時尚。
“我們不僅銷售產品,更銷售一種服務和生活方式。”店長王先生介紹說。在所謂的“小資”中有一句口頭禪:“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據記者觀察,7-Eleven附近雖未形成如此潮流,卻也規模初現。
在海淀“第三極”書店附近,另一家7-Eleven店長陳先生向本刊記者介紹,該店的日均客流量大約為1000人次。他還透露,由于各店開店時間長短、位置等的差別,具體情況不太一致,但總體來說,7-Eleven在北京已經收回了成本。
晚上6點多,客流量明顯加大,顧客多半是購買店內快餐,其中還有5位初中生。據店長介紹,這種店內自有的特色產品,占了總銷售量的70%-80%。
同樣的產品,便利店內的價格要比超市貴一些,而且便利店在北京還尚未形成大的氣候,但7-Eleven在白領階層中很受歡迎。“日常需要的東西,店內都很齊全,而且它不僅銷售產品,更銷售一種品牌、一種文化。”經常光顧7-Eleven的許女士評價道。
頓了一下,許女士接著說:“在這里買東西也放心,比如說雜志,附送的贈品一定在里面。但在報刊亭上就不一定了,你甚至根本不知道有沒有贈品。”旁邊的一位李女士補充道:“每家7-Eleven的風格都是統一的,甚至貨品的擺放位置也是固定的,找起來非常方便。”
在國外,7-Eleven除了銷售店內產品之外,還為消費者提供各種便利服務,包括代收電話費、手機費、彩擴沖印、干洗衣服、代票和演唱會票等。而在北京,這家店只提供貨物預訂服務。陳先生介紹說,以前,三里屯附近的7-Eleven提供打印、沖洗照片等服務,但由于沒有多大市場,投入產出不成比例,所以后來撤消了。
“7-Eleven便利店是永不打烊的街角風景和顧客貼身保姆。”這是記者在一家便利店內聽到的評價。
差異化求生存
“內憂外患,如果要形容中國便利店行業的現狀,這個詞再恰當不過。”研究便利店多年的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黃江明博士認為。
據介紹,一直被各界看好的連鎖業態便利店,目前基本身陷虧損泥淖。便利店普遍虧損的狀態已持續多年,2005年,北京甚至出現了全行業巨虧。所以,如何提高便利店贏利水平,已成為當務之急。
隨著競爭的加劇和區域市場的飽和,中國零售業利潤走低趨勢開始顯現,無論是國際巨頭還是本土企業,今年以來,紛紛被逼迫走差異化道路,以謀求一席發展之地。
對此,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認為,中國本土零售商要持久創新,就應該在最不具有規模經濟的產品上尋找差異化。小的零售商只有瞄準大型零售商所欠缺之處,找到屬于自己的經營方式和方向,才能創造屬于自己的顧客群。
從近兩年的發展趨勢來看,錯位經營成為諸多便利店巨頭的共識,也出現了很多頗見成效的嘗試。OK便利店就將目標顧客由家庭主婦轉移至上班族和學生,以新鮮出爐的面包和即磨即制的精選冷熱飲為經營特色,讓食品銷售來帶動整個銷售額。廣州聯華快客則將目標消費群體從原來的10多歲至40歲左右,重新定位為時尚消費群,并在商品組合上加速了調整。
另外,便利店正在根據消費者需求,在營銷方式上進行不斷的創新。除在購物地點設置、營業時間安排上極大地方便消費者外,一些店還在購物環境的整潔、安全、友善方面,營造出良好的氣氛。
如7-Eleven便利店提出“最先、最佳和惟一”的服務口號,在店鋪裝修上,加寬店內通道,增強照明亮度,降低天花板高度,改變商品陳列布局,增加店內導購標志,使其更為醒目;在商品結構上,則銷售大眾化商品,重點是食品、飲料和最新小百貨,并保持每月一定比例的商品淘汰率,以保持適銷對路。
面對日益增長的市場,通過差異化經營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成為各便利店尋求突圍、搶占先機的普遍招數。
黃江明認為,中國便利店只引進業態,沒有創新,沒有自己的商品開發,是造成其虧損的根本原因。
“現在很多便利店只是營業時間比較長的小超市,營業長導致成本過高。同時,由于跟超市賣的東西差不多,價格又不便宜,消費者當然不愛去。”他認為,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或許是北京便利店一個較好的發展方向。
溫暖你的顧客
在日本7-Eleven便利店,其門店的系統每天固定5次收集天氣動態信息,天氣對于零售行業會有什么影響?
下面是日本某報財經版2007年的一條新聞:
由于天氣反常變暖,日本10月份的零售業績比一年前減少1.9%。日本經濟產業省官員在當天公布的資料中說:“由于上半月分外暖和,影響西裝與外套等冬季成衣銷售,百貨公司銷售業績下降3.5%,超級市場零售業績減少0.6%,成衣銷售降低3.7%,但食品飲料銷售反而上揚1.1%。食品與飲料銷售終于擺脫瘋牛病陰霾,開始復蘇。10月份銷售特別強勁的是加工奶制品。”
西方經濟學中有條德爾菲氣象定律:氣象投入與產出比為1:98,即企業在氣象信息上投資1元,便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應用,經濟回報率可能會更高。如果商家事先知道天氣走勢,在生產、采購、銷售計劃中考慮到氣象因素,趨利避害,不僅能夠避免損失,還可以變成在競爭中的優勢。
比如在7-Eleven,其快餐、飯團和三明治等食品,占據每日銷售額的一半左右,而這些商品的銷售周期短,販賣情形與天氣息息相關。因此,事先掌握天氣情況,是預訂當日商品數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