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扶貧工作方案范文

扶貧工作方案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扶貧工作方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第1篇

一、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在規劃區的10個鄉(鎮)、45個行政村集中連片貧困區域,以圍繞農民增收和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中心,突出重點,解決難點,使區內15939戶、62202人得到有效扶持。通過三年努力,幫助區內貧困群眾新增人均純收入2800元以上,解決4864戶貧困戶、18981名貧困人口的貧困問題,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支柱產業加快培育,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居環境明顯改觀,農戶綜合能力全面提升,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切實加強,規劃區整體脫貧并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加快發展。

具體目標:到2011年底,區內45個行政村、313個社的農戶新增人均純收入2800元以上,人均占有糧食450公斤以上,實現戶“七有”、村“七有”的建設目標。

戶“七有”,即:①有一幢具有川北民居特色、庭院綠化整潔、建筑面積8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②有1畝以上的高產穩產農田地;③有安全衛生的飲用水;④有沼氣池(或節能灶);⑤有1畝以上的經濟林果園;⑥年有1頭大牲畜出欄或2頭生豬出售;⑦有一個科技明白人。

村“七有”,即:①有可通中型以下客貨運輸車輛的進村硬化公路;②有標準的村務活動室,衛生室;③有通訊設施;④有產業協會;⑤有一個以上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⑥現有村小學達到“普九”標準;⑦有群眾信任、團結干事的村“兩委”班子和維護群眾利益的好制度。

二、工作內容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1、著力改善交通條件。按照村道硬化、社道暢通、入戶路晴雨通行的要求,整治村道65公里,硬化村道270公里;新建社道57公里,整治社道69公里。

2、加快水利設施建設。按照先解決人畜安全飲水后保障生產用水的原則,打機壓井1650口、新修集中供水點l56處,鋪設供水管道l84公里、新建灌溉渠61公里,整治灌溉渠98公里,新建提灌站5處、維修提灌站l處,新修蓄水池245口,整治水庫5座,興建10個村的集雨節灌工程,全面解決規劃區內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

3、加大土地整理和農網改造力度。以“金土地工程”為載體,整理土地XX0畝,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根據實際需要分步實施,完成農網改造60公里。加快廣播電視、通信事業發展,廣播電視節目信號實現全覆蓋,鄉(鎮)、行政村通程控電話、無線通信。

(二)大力培育特色產業

1、積極發展特色種植業。規劃區內發展水果5000畝,干果7500畝,培植柑桔、干果新品種示范園1400畝,蔬菜10000畝,中藥材XX畝,茶葉30000畝。

2、大力發展特色畜牧業。積極推進畜牧業升級換代,扶持區內農戶養豬50000頭,建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20個。

3、培育壯大勞務產業。培訓輸出區內農民3100人,培訓實用技術XX0人次,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和脫貧致富技能。

4、幫助解決貸款難問題。安排貼息資金38萬元,新建45個扶貧互助社,支持農戶發展增收支柱產業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三)全面發展社會事業

1、解決上學難問題。抓好中小學危房改造,改建村小20所、6000平方米,購置教學設備2200臺(套)。

2、解決看病難問題。區內村衛生站達到國家要求的建設標準和設備、人員配套標準,購置醫療設備40臺(件),培訓醫務人員40人。

3、支持科技、文化發展。圍繞特色產業發展需要,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強化農業實用技術推廣。支持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建設鄉鎮圖書室和農家書屋。建設通江縣紅色旅游重點景區。

4、加大社會保障力度。新建敬老院4個,對烈屬、后代給予特殊扶持。

5、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新建村務活動室15個、900平方米,改建20個、1200平方米,確保每個行政村都有辦公場所和村衛生站用房。

(四)改善農戶生活環境

將規劃區內388戶農房危房改造列入“全國農村危房改造試點”,改廚3500戶、改廁3500戶、改圈64000平方來、建院壩XX戶、新建沼氣池14372口,加強環境保護,切實改善人居環境。

2011年,規劃區內28個村啟動實施38個子項目。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整治村道路13公里,硬化村道路54公里,新建社道路11.4公里,整治社道路13.8公里;打機壓井330口,新修集中供水點30處,鋪設供水管道36.8公里,新修蓄水池50口,新建灌溉渠12.2公里,整治灌溉渠19.6公里,整治病險水庫1座,興建2個村的集雨節灌工程;整理土地4000畝;完成農網改造12公里;改造危房78戶,改廚700戶,改廁700戶,改圈12800平方米,建院壩400戶;新建沼氣池2870口。產業培育方面:種植水果1000畝,干果l500畝,培育柑桔、干果品牌示范園280畝,蔬菜XX畝,中藥材400畝,茶葉6000畝;扶持片區內農戶養豬10000頭,建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4個;組建9個扶貧互助社;培訓轉移農民工620人,實用技術培訓4000人次;建設紅色旅游重點景區1個。社會事業發展方面:改建村小5所、1500平方米,新建村務活動室4個240平方米,改建5個300平方米,購置教學設備450臺(套);購置醫療設備24臺(件),培訓醫務人員14人。

三、資金管理

項目資金總投資44366.5萬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l5069.5萬元,占34%;產業培育18176萬元,占41%;社會事業建設4056萬元,占9.1%;農戶環境建設7065萬元,占l5.9%。在不改變現行資金管理體制的前提下,采取項目統籌整合、資金拼盤投入,一次規劃、分年實施的方式,堅持項目資金的管理主體不變、投入渠道不變、資金用途不變、使用性質不變,審批程序不變等“五不變”原則,按責權統一、管理規范的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制定完善規范管理辦法,確保項目資金發揮綜合效益。重點是實行“七項制度”:

(一)實行項目資金管理責任制。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規劃走、規劃跟著群眾意愿走的分配安排原則,統籌兼顧、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分類實施;明確縣(區)、鄉(鎮)、村主體責任,實行項目、資金管理部門和項目實施單位法人代表責任制。

(二)實行項目資金使用報批制。各項目由縣(區)統一審查立項后逐級上報,由各項目主管部門嚴格按照上級部門下達的項目資金計劃,組織項目實施。

(三)實行項目資金使用公示制。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利用報刊、電視、網絡等媒體,對項目資金的分配和使用進行公告、公示;在項目實施地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張榜公布;對農戶的實物或現金補助實行直接發放,自覺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

(四)實行項目資金管理專賬核算制。各部門要嚴格按照中央、省有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對項目資金實行專賬管理、專賬核算、封閉運行,努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五)實行項目資金管理報賬制。項目資金實行報賬制,做到資金安排到項目、日常管理到項目、支出核算到項目,按項目建設進度核撥資金,確保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對投資大、技術復雜的項目,要按照招投標法實行招投標;對需要政府采購的物資,要按照采購法有關規定實行政府采購。

(六)實行項目資金管理審計制。每一單項工程完工后,審計部門及時會同財政、紀檢、監察部門,對項目建設質量和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專項審計。要嚴肅查處轉移、挪用、拖欠、擠占、貪污項目資金,建設質量低劣等違紀違法行為,依法依規依紀嚴格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七)實行項目資金檢查驗收制。年度計劃完成后,縣(區)領導小組按項目實施方案組織檢查驗收,進行績效評估。對擅自改變資金項目實施方案、不按規定用途使用資金、不履行公告公示程序、項目實施效果明顯低于規劃預期的,要給予通報,限期整改。

四、工作責任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委、市政府成立連片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于市扶貧辦,負責連片扶貧開發的統籌協調、調查研究、信息反饋、督查考核等日常工作。通江縣、巴州區兩個縣(區)成立連片扶貧開發項目實施協調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分年度項目實施、建設進度和質量監管、資金報賬與管理、資料收集及匯總、情況信息反饋等工作。加強鄉、村兩級組織建設,形成堅強實施力量,調動和激發群眾艱苦奮斗、自我發展的熱情。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定期對連片扶貧開發工作進展情況抽查驗收,嚴格考核,掛牌通報,逗硬獎懲。

(二)加強資金籌措。一是各級有關部門有項目投入的,納入項目投資計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社會事業發展和環境改善。二是無行業主管部門對應的項目,要爭取上級投入,同時加強市、縣(區)配套,拓展資金來源渠道。三是引導農業銀行、農村信用聯社等金融機構加強信貸支持,積極參與連片開發建設。四是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通過農民自愿投工投勞等方式切實改變貧困落后面貌。

第2篇

(一)指導思想

高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精神,深刻領會和認真落實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脫貧攻堅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國家、省、市、縣關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為指導,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采取超常規舉措,立足我鎮實際情況,積極開展生態工程建設、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創新生態扶貧方式,切實加大對貧困鄉村、貧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推動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相協調、脫貧致富與可持續發展相促進,使貧困人口從生態保護與修復中得到更多實惠,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

(二)基本原則

堅持政府引導、主體多元。創新體制機制,廣泛動員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生態扶貧工作,拓寬社會力量扶貧渠道,形成社會合力。充分調動貧困群眾保護修復家鄉生態環境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揚自強自立、艱苦奮斗精神,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努力改變貧困落后面貌。

堅持因地制宜、科學發展。協調好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融入生態扶貧工作全過程。結合貧困地區實際,綜合考慮自然資源稟賦、承載能力、地方特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科學合理確定生態扶貧工作思路,統籌推進脫貧攻圣與綠色發展。

堅持精準施策、重點突破。注重減貧進度向更加注重脫貧質量轉變,堅持市縣抓落實、鎮村抓管理的工作機制,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實施生態扶貧政策措施,精確瞄準納入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貧困村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對我鎮1個貧困村重點扶持,確保生態扶貧工作取得實效。

二、生態扶貧工作目標

到2020年,貧困人口通過參與生態保護、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和發展生態產業,收入水平明顯提升,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貧困地區生態環境有效改善,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增強,生態保護補償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提升。探索組建生態扶貧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人口參與生態工程建設,通過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勞動貧困人口增收。

三、通過多種途徑助力貧困人口脫貧

(一)通過參與工程建設獲取勞務報酬。推廣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村民自建等模式,采取以工代賑等方式,組織貧困人口參與生態工程建設,提高貧困人口參與度。政府投資實施的重大生態工程,吸納一定比例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參與二程建設,支付貧困人口合理的勞務報酬,增加貧困人口收入。

(二)通過生態公益性崗位得到穩定的工資性收入。文持設立護林員等工作崗位,讓能勝任崗位要求的貧困人口參加生態管護工作,實現家門口脫貧,在貧困區域萬的自然保護區等,優先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參與服務和管理。在加強貧困地區生態保護的同時,精準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脫貧。

(三)通過生態產業發展增加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充分利月貧困地區生態資源優勢,結合現有工程,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特色林產業、特色種養業等生態產業,通過二地流轉、入股分紅、合作經營、勞動就業、自主創業等方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完善收益分配制度,增加資產收益,招寬貧困人口

增收渠道,增加貧困戶經營性收入。

(四)通過生態保護補償等政策增加轉移性收入。積極爭取國家退耕還林還草補助等補助資金,優先支持有需求、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使貧困人口獲得補助收入。

四、各項任務措施

(一)加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

加強貧困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在各類重大生態工程項目和資金安排上進一步向貧因地區傾斜。組織動員貧困人口參與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提高貧困人口受益程度。

1.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調整本鎮25度以上陡坡耕地基本農田保有指標,積極爭取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政策支持,優先扶持有需求的村,優先安排符合條件的貧團人口。在樹種、草種選擇上,指導貧困戶發展具有較好經濟效益且適應當地種植條件的經濟林種、草種,促使貧困戶得到長期穩定收益,鞏固脫貧成果。確保2020年底前,貧困村符合現行退耕政策且有退耕意愿的耕地全部完成退耕還林還草。(鎮林業站、鎮國土所)

2.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加大黑土區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對納入相關規劃的水土流失嚴重的貧因村屯,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支持力度,加快推進侵蝕溝綜合治理,通過修筑谷坊、溝頭防護、載排水溝及營造水土保持防護林等水土保持措施,初步遏制侵蝕溝道下切擴張,防治水土流失,逐步減少入河泥沙,保護現有土地資源,使農業生產條件和區域生態環境趨向改善。(鎮水利所)

(二)加大生態保護補償力度

不斷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逐步擴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生態補償收益程度。

不斷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補助機制。建立健全各級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補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調動森林保護相關利益主體的積極性,積極爭取國家、省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補助攻策,推動補償標準更加科學合理。(鎮林業站、鎮財政所)

(三)大力發展生態產業

依托和發揮貧困地區生態資源票成優勢,在相關規劃的引領下,選擇與生態保護緊密結合、市場相對穩定的特色產業,將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支持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在爭項國家級特優區評定時,對脫貧攻堅任務重、帶動農民增收效吳突出的村適當傾斜。拓寬我鎮投融資渠道,落實資金整合政策,強化金融保險服務,著力提高特色產業抗風險能力。培育壯大生態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入股分紅、訂單幫扶、合作經營、勞動就業等多種形式,建立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三體與貧困人口的緊密利益聯結機制,拓寬貧困人口增收渠道。

1.發展生態旅游業。健全生態旅游開發與生態資源保護銜接機制,加大生態旅游扶貧的指導和扶持力度,依法加強自然保護區、公園等配套設施建設,完善生態旅游行業標準,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環境保護等監管規范。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的前提

下,積極開發多元化的旅游產品和鄉村旅游產業,推動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培育和發展生態觀光園、生態公園、休閑度假村、健康養生、居家養老、文化創意、農耕體驗、采摘園等,擴大與生態旅游相關產業發展,促進貧困人口脫貧增收。(鎮林業站、鎮宣傳文化服務中心、鎮扶貧辦)

2.發展特色林產業、林下養殖業。立足資源環境承載力,充分發揮貧困地區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經濟作物、林下養殖等林下經濟,積極培育草食養殖業和特色水戶養殖業,推進種養結合、農林復合經營,促進生態循環發展。全縣林業生態產業重點推進優質水果、林下資源與山珍食品三大產業標準化基地創建。積極引導貧困人口參與特色種養業、特色林業的發展,帶動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鎮林業站、鎮畜牧站、鎮扶貧辦)

(四)創新對貧困地區的支持方式

1.創新資源利用方式。推進森林資源有序流轉,推廣經濟林太所有權、林地經管權等新型權權抵甲貸款改革,拓寬貧因人口增收渠道。推進貧困地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將貧困地區符合條件的農村土地資源、集體所有森林資源,通過多種方式轉變為企業、合作社或其他經濟組織的股權,推動貧因村資戶股份化、土地使用權反雙化,盤活農村資源資產資金。(鎮林業站、鎮扶貧辦、鎮農經站)

2.推廣生態脫貧成功樣板。積吸探索通過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產業發展、生態鄉村建設帶動貧因人口精準脫貧增收的模式,研究生態脫貧組織形式、利益聯結機制、多業增收等措施和政策,及時總結提煉好的經驗模式,打造生態脫貧樣板,積極推廣好經驗、好做法,在脫貧攻堅中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幫助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鎮扶貧辦、鎮林業站、鎮農科站)

3.規范管理生態管護崗位。研究制定生態管護員制度,規范生態管護員的選聘程序、管護范圍、工作職責、權利義務等,加強隊伍建設,提升生態資源管護能力。加強生態管護員選聘工作落實,扎實開展生態管護員申報材料、個人素質等方面的審核評定,加強業務培訓,提升生態管護員管護能力和專業水平。優先招聘貧困人員為生態資源管護員,使貧困人口通過自身努力獲得回報,激發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鎮林業局、鎮農經站)

五、制定切實可行的保障措施。

(一)層層落實責任

按照國家要求建立“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各村、各站所按照職責分工,加強溝通協調、密切協作配合,統籌做好推進生態扶貧各項工作。(各村、各站辦所)

(二)加大投入力度

各站辦所要積極對接國家和省、市、縣各類涉及民生的專項轉移支付資金、中央預算內資金和省級資金向貧困人口的傾斜政策,統籌整合各渠道資金,切實把生態扶貧作為優先保障的重點,資金投向貧困襯傾斜。加強扶貧項目組織申報實施的指導和服務,嚴格選,及時報送或審批。要結合本地實際,積極謨劃項目,做好前期工作,規范運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撬動更多資源投向生態扶貧。要優先安排深度貧困地區的生態扶貧任務,在新增資金、新增項目、新增舉措、惠民項目、涉農資金整合、財政轉移支付、金融投入、資本市場、保險機構、建設用地指標等方面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鎮財政所、鎮國土所、鎮林業站、鎮水利所、鎮扶貧辦)

(三)加強技術培訓

積極組織技術專家深入貧困地區開展精準幫扶活動,加大對生態產業經營大戶、合作社和企業的技術指導,培養一批活躍在貧困人口身邊的“看得見、問得著、留得住”的鄉土專家和技術能手。加大對基層生態扶貧工作人員和貧困戶的培訓力度,提高基層生態扶貧工作人員的能耐,提升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市場意識和風險防控能力。(鎮扶貧辦、鎮林業局)

第3篇

一、指導思想

按照兩化互動、統籌城鄉、追趕跨越、加快發展的總體要求,緊密結合鄉實際,著眼全域扶貧、堅持科學發展,務實踐行“三個聚集”、“六個統籌”、“六大工程”,以跨越趕超為取向,以改善民生為核心,以壯大產業為支撐,以夯實基礎為突破,以巴山新居工程為載體,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打好打勝扶貧攻堅戰,努力實現城鄉同發展共繁榮,走出一條貧困山區城鄉一體、協調發展新路子,真正把鄉打造成縣市扶貧攻堅綜合性示范鄉。

二、基本原則

1、政府主導,群眾主體。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對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項目,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充分尊重群眾意愿,調動群眾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對有收入的產業項目和農戶自建項目,堅持以農戶自籌為主,努力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

2、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實行以規劃帶動項目,以項目整合資金,以基礎設施和優勢產業為重點,推進科技創新,突出重點項目、重點區域,集中投入,連續投入,先易后難,穩步推進。

三、目標任務

緊緊圍繞市縣扶貧工作的總體部署,以“產業發展強鄉,旅游服務富鄉,城鄉統籌活鄉”的扶貧工作思路,堅持城鄉統籌和整鄉推進的方針,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發展環境,奮力扶貧攻堅。實現“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結構合理、社會事業進步、生態環境優美、生活水平提高、綜合實力增強、城鄉一體發展”的建設目標。到2015年底,實現GDP增長106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882元,;減少貧困人口132人。全鄉實現戶“五有”、村“六有”,即:戶有一幢占地面積80平方米左右的巴山新居,有一畝以上高產穩產良田(地),有安全衛生的飲用水,有一個穩定增收項目,有一個科技明白人;村有可通中型以下客貨運輸車輛的硬化公路,有標準的村級活動陣地、衛生室,有完備的通訊設施,有產業發展協會,有增收致富支柱產業,有群眾信任、團結干事的村“兩委”班子和維護群眾利益的好制度。到2018年,全鄉兩個貧困村洋埡村和溪口村實現貧困村銷號、全鄉136戶全部越過貧困線,實現同步小康總目標。

四、工作重點

(一)圍繞旅游建設新居。按照巴山新居建設要求,背靠光霧山國家級旅游景區,采取宜聚則聚、宜散則散,錯落有致、相對集中的原則,堅持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啟動4個村的巴山新居建設。通過三年時間,全面完成農村土壞房(危舊房)改造,基本建成中心村和、、、、5個產業聚居點,實現居住區、公共服務區、產業區“三區分離”,科教文化、衛生保健、商業網點、農村養老“四進村”,道路硬化、路燈亮化、環境美化、能源清潔化的“四化”標準,全鄉村民聚居度達50%以上。在中心村,建產權式酒店、星級酒店,作為光霧山旅游景區的中轉站和服務中心,把鄉打造成宜居宜業的美麗新鄉、開放開發的活力強鄉,旅游服務的魅力大鄉,努力使鄉成為南江的前哨站和光霧山的后花園。

(二)圍繞旅游發展產業。按照“聚集資源、市場帶動,創建品牌、形成支柱”的思路,充分利用旅游資源,加大開放合作,積極招大引優,做實產業支撐。采取“龍頭企業+基地+專合組織+農戶”等產業化模式,長中短結合,發展以核桃和中藥材為主的特色產業,在全鄉發展整體推進全鄉10000畝核桃基地建設的基礎上,推溪口村的天麻、烏藥、豬苓等中藥材繁榮發展;推動洋埡村、溪口村的南江黃羊發展;推動村、石龍溝村的巴山土雞、生態豬等特色種養業發展,切實增強產業發展“造血功能”。逐步建成種養殖展示園、參觀園,確保實現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三)圍繞旅游完善配套。圍繞“全域暢通”目標,用3年時間整治并硬化4個村的道路共20.2公里;用3年時間硬化18條社道公路40.5公里,完成產業路建設,實現產業發展到哪里產業路修到哪里的目標,全面完善鄉域路網結構,為旅游發展服務打下堅實基礎。實施“全域灌溉”工程,利用好山區寶貴的水資源,分村建集中供水站和加快建設水利配套渠系,解決灌溉用水,實現中心村、聚居點集中供水,村村實現安全用水。在溪口村引進節能型電站2個,力爭建成后,解決以電代柴的問題。改造中低產田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健全村衛生室,深入推進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確保村民小病不出村,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四)圍繞旅游保護生態。按旅游綜合開發的要求,完成地質災害治理,有效防止次生災害發生;實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強退化土地治理,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全面提高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加強鄉、村聚居點集中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生產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實行“協商合作+和諧共進”的協商模式,引資引智,規劃現有原生態資源,合理有序有效開發保護現有資源,切實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

(五)圍繞旅游提升素質。對接光霧山國家級旅游景區,培訓年輕的、有文化的為導游服務人員。以市場需求、崗能對接為培訓導向,以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為培訓目標,實行“政策法規+技能技術”的雙育式培訓方法,全面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確保實現職業技能培訓全覆蓋,法律知識普及全覆蓋,努力培育造就現代產業工人和新型農民,實現勞務輸出或就地轉移由粗放型、體力型向智能型、技能型轉變。

五、資金籌措

一是加大爭資爭項力度。對接好農村產業發展的各項扶持政策和北部山區連片扶貧開發政策,積極向上爭取更多的資金、項目,引導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致富,加快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盤活群眾自身資金、找準項目、使最少的資金投入加投勞折資整合使用,打手拉小手等方式籌措資金。

三是加大涉農資金整合。按照集中力量、形成能力的原則,探索創新涉農資金整合的有效途徑,做到整合資金與精準扶貧的有效結合,以推進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重點改善貧困村、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

四是撬動金融資金投入。大力宣傳金融扶貧政策,對接扶貧開發擔保政策,撬動金融機構放貸扶貧信貸規模,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產業發展,促進大扶貧事業的深入推進。

六、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成立鄉扶貧開發綜合推進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鄒杰牽頭抓總,各分管領導分工負責抓落實。分管領導分線分片具體負責各項建設任務的一線推進實施。大力發揚“白加黑”、“五加二”和“三天”精神,沉下深水、跟班作業,聯動推進、合力攻堅,切實做到方案在一線制定、問題在一線解決、工作在一線推進。

(二)深入宣傳發動。扎實開好鄉領導班子成員會、機關干部職工會,統一思想,深化認識,克服畏難情緒,增強工作動力。認真組織村社,反復召開黨員干部會、村民大會和院戶會,深入宣傳發動,教育引導群眾破除小農意識、落后意識和山溝意識,積極支持建設。適時組織當地干部群眾外出參觀學習,開闊眼界,解放思想,增強發展意識,激發創業活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套内谢孕妇毛片免费看看|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视频| 欧美激情第1页| 青青青青啪视频在线观看| aⅴ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精久久精产国|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精品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盗摄一区二区在线 | 男人的j插入女人的p| 男女裸体影院高潮| 国产福利在线导航|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肉色无边(高h)| 18禁无遮挡无码网站免费|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精品污|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 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性色 | 欧美日韩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专区免费| 欧美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日本人69视频jzzij| 橘子没熟svk| 日韩午夜在线视频不卡片| 欧美日本在线视频| 青青草原1769久久免费播放| 99久久人人爽亚洲精品美女| 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 tstye.cn| 两个人看的www在线视频| 青青草在视线频久久| 精品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美女扒开尿口让男人30视频| 男女啪啪免费体验区|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日本另类z0zx| 在线播放免费播放av片| 日本免费观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