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yōu)質臨床護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fā),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護理臨床實習是護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必經之路,護理臨床實習效果關鍵在于臨床教學的組織和管理。我院是一所綜合性二級甲等醫(yī)院,近年來,我院將目標管理原理融入臨床實習管理實踐中,加強對護理臨床實習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管理,規(guī)范了護理臨床教學,提高了教師的綜合素質,保證了教學質量。
1護理臨床實習環(huán)節(jié)的管理
1.1臨床實習管理組織的建立及帶教教師的選拔
1.1.1按分級管理的原則,建立了三級護理教學管理體系一級管理組織,由主管教學的院長、教學辦公室主任組成,負責教學工作的宏觀管理;二級管理組織,由教辦分管護理教學干事、護理部教學干事組成,主要職責是制定總實習計劃和質量控制標準,定期指導、督促檢查;三級管理組織,由各科室護士長、帶教教師組成,負責本科室護生實習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1.1.2帶教教師的選拔臨床帶教質量的高低,關鍵在于帶教教師的自身素質[1]。因此,我院嚴格掌握帶教教師的任職條件,帶教教師須滿足以下條件。(1)大專畢業(yè)3年以上,具有較為豐富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和一定的帶教能力;(2)熱愛護理教學,作風嚴謹,工作認真負責;(3)具有良好職業(yè)道德、較強表達能力及交流溝通能力,熟悉和掌握實綱、實習計劃、護生量化指標及考評標準;(4)勤奮好學,能用新理論、新技能和現代護理觀指導臨床教學。
1.2實習計劃與量化指標的制定
1.2.1實習計劃和量化指標實習計劃是教學活動的向導和行為指南,是教學目標和效果評價的依據。制定出不同的實習計劃和量化指標:(1)中專學生以掌握整體護理觀、人際交流技巧、護理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完成中專實習量化指標為主;(2)大專學生以掌握整體護理理論、護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對患者及家屬實施健康教育計劃,完成大專實習量化指標為主;(3)實習科室在護生實習結束前必須進行專科理論及護理技術操作考試。
1.2.2帶教教師擬定科內實習計劃帶教教師根據教學辦公室的總體要求擬定本科實習計劃,設立教學目標,做到有的放矢,并將計劃上交教辦,制定計劃時需注意明確:(1)實習目的和目標;(2)完成目標所用的技術;(3)項目評價,對學生實習、科室?guī)Ы糖闆r進行評價。
1.3實習質量的管理
1.3.1按計劃開展帶教工作要求各科室嚴格按照實綱及實習計劃、實習目標,對護生進行帶教和管理。
1.3.2帶教教師指導及督促檢查以下內容(1)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對護生進行指導,科室通過教學查房、專科疾病知識講座、早交班、危重患者床旁提問等形式,護生輪流擔任責任組長。(2)調動護生主觀能動性,讓護生對各項護理技術操作質量進行自查、互查、教師督查后講評。(3)每輪護生實習結束前由護士長及帶教教師召開護生實結會。
1.3.3護理教學組對護生實習進行現場抽查(1)抽查護生對分管患者生理、心理、社會情況評估了解程度;(2)對護生護理技術操作過程質量進行檢查;(3)將患者及家屬對護生的服務態(tài)度及溝通能力等情況進行反饋;(4)詢問護生對教師帶教情況、方法進行反饋。
1.3.4教辦組織召開教學情況聯系會(1)通過召開帶教教師聯系會,了解各實習科室教學計劃實施情況、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2)通過召開學生組長聯系會,收集學生對帶教教師的工作態(tài)度、能力和教學計劃實施的意見和建議,對教學有益的意見和建議立即采納,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對策。
1.3.5實結及教學質量評比(1)實結:護理教學組針對本輪護生實習情況、存在的問題、改進措施進行總結;(2)教學質量管理主要通過實習結束前的理論和臨床操作考核,結合教學辦公室、護理教學組檢查情況和各病區(qū)教學資料記錄情況等進行教學質量評審,根據評審結果評出帶教先進科室和優(yōu)秀帶教教師,并給予獎勵。
2效果
2.1促進了帶教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師用現代護理觀指導學生,保證了護理教學質量;由于教師做到了尊重、鼓勵、支持學生,從而減少了護生的焦慮心理,加快了護生學習主動性和角色轉變。
2.2提高了教師綜合素質和帶教水平在實施實習計劃過程中要求教師必須掌握教學大綱、實習計劃以及量化指標的考評標準,教師們自覺提高自身素質及專科理論水平,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保證了教學效果,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
2.3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及人際交流技巧的訓練。在實習過程中培養(yǎng)了整體護理觀念,提高了理論聯系實際、運用護理程序工作方法以及判斷問題、解決問題和獨立工作的能力。護生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有效地激發(fā)了護生的學習興趣[2]。
通過加強護理臨床實習環(huán)節(jié)的管理,使臨床實習教學質量得到保證,護生的綜合能力及服務質量較前有明顯提高,同時也增強了教師的教學意識,提高了她們的自身素質和知識結構,發(fā)表臨床護理教學論文的篇數也明顯增加。
3存在的問題
(1)醫(yī)院的護理基礎條件影響教學質量及教學目標的實現,把學生當成勞動力使用,如學習期間頂班等。(2)目前臨床護理人員普遍缺編,致使帶教教師在工作中承擔了多種角色,因而使臨床教學質量的管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參考文獻]
【關鍵詞】自護;臨床護理
[Abstract]Thisarticalintroducesthebasicalcontentaboutthemodeofself-care.Itisframedonthemodeofself-caretomakeresearchesintotheabilityofself-protectionoftheagedandtheself-careofchronicdiseases,rehabilitation,relievingthediscomfort,reducingcomplication,alsointohealtheducationaboutself-carethroughtheclinicalpractice.Itprovidesaguidanceforpracticalnursing.
[Keywords]self-care;clinicalnursing
由于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健康的追求越來越強烈。同時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增加、家庭結構小型化及我國醫(yī)療資源人均占有量相對不足等,使人們更加注重增加自我保健知識和提高自理能力,保持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因此,隨著整體護理的開展,自我護理模式在國內外得到廣泛重視并在實踐中被大量應用,推動了護理服務質量的提高,豐富了整體護理的內涵。現將其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研究綜述如下。
1模式
簡介自我護理是人類的個體為保證生存,維持和增進健康與安寧而創(chuàng)造和采取的行為,為健康狀態(tài)下的自我護理和疾病狀態(tài)下的自我護理[1]。1959年奧瑞姆在《職業(yè)護理教育課程設置指南》一書中,指出當人因健康問題無法自我照顧時,就需要他人的幫助,護理是為人提供自我照顧幫助的職業(yè)。由此,該觀點就成為奧瑞姆自護理論的雛形。1962年奧瑞姆在護理教育雜志上發(fā)表了《護理的希望》一文,闡明了自護概念。1971年出版《護理:實踐的概念》第一版專著,闡明個體的自護、自護需要與自護能力;在1980年第二版中,主要闡明家庭、社區(qū)和群體的自護、自護需要與自護能力;1985年第三版將自護模式進一步發(fā)展為自護理論、自護不足理論和護理系統(tǒng)理論[2]。后又經兩次再版,并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護理管理、護理教育和護理科研等領域,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和進一步發(fā)展。
2自護
模式的基本內容該模式認為人都具有不斷得到他人照顧和照顧他人的需要,以維持人的生存和人際交往,保持人與環(huán)境的互動平衡和整體功能,同時人的行為能力在自我照顧、照顧他人和滿足需要中得到鍛煉和提高[3]。其內容主要包括自護理論、自護不足理論和護理系統(tǒng)理論。
2.1自護理論每個人都有自護需要,且因不同的健康狀況和生長發(fā)育階段而不同。自護需要包括一般的自護需要、成長發(fā)展的自護需要和健康不佳時的自護需要。
2.2自護不足理論自護不足是指人在滿足其自護需要方面,在質或量上出現不足,當自護需要小于或等于自護體的自護能力時,人就能進行自護活動;當自護體的自護能力小于自護需要時,就會出現自護不足[3]。它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個體的自護能力無法滿足自己的自護需要;另一種是照顧者的自護能力無法滿足被照顧者的自護需要。自護不足理論是奧瑞姆自護模式的核心,明確指出了護理的工作范圍。
2.3護理系統(tǒng)理論護理系統(tǒng)是在人出現自護不足時護理活動的體現,是依據患者的自護需要和自護體的自護能力制定的。奧瑞姆自護模式將護理系統(tǒng)分為完全補償系統(tǒng)、部分補償系統(tǒng)和支持-教育系統(tǒng)。
3臨床
實踐與研究奧瑞姆的自護模式已被廣泛地應用于護理科研,研究者根據此模式設計研究工具,如:Denyes的自護能力測量工具和自護實踐測量工具、Maieutic的自護能力維度量表等。同時,以奧瑞姆的自護模式為理論框架對各類慢性病、康復期、手術后患者和老年人的自護能力、自護行為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3.1老年自護研究有研究表明[4],絕大多數老年人(非臥床者)表示不需要護士提供更多的生活護理,充分反映了老年人自我護理的需要。通過自我護理,老年人以平等的地位主動參與到自己的醫(yī)療活動和決策中,不僅可滿足其自尊、自信的需要,體現其自我價值,同時通過自護指導和自護行為,還得到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了自身健康。MaryHobbsleenerts等[5]綜合分析了美國、瑞典、芬蘭等國的自護研究,并在對近20年有關社區(qū)老年人自護的理論與實踐經驗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了與老年人的健康促進和完全安適狀態(tài)有關的五個方面,即內部和外部環(huán)境、自護意愿、教育、自護行為和結果,這五個方面有機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了老年人健康促進自護模型。莫潔玲[6]對79例老年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實施自護,發(fā)現這些老年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也能自我維護和促進自理能力,他們渴望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時與醫(yī)護人員溝通,患者的煙酒戒除率達100%,無壓瘡、咯血、窒息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入院時原有的肺部感染也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促進了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還有學者報道,在老年腦血管病、糖尿病和股骨頸骨折患者護理中應用自護模式,可增強老年患者的自我管理和自護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3.2慢性病自護研究宋葆云[7]研究結果表明,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在心力衰竭穩(wěn)定期適度地參與自我護理活動,對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和增加運動耐量,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的意義。王小花等[8]發(fā)現運用自護理論能增進新發(fā)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提高其治療依從性,減輕了糖尿病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Lorig等對關節(jié)炎患者進行自護研究,顯示這些患者就診次數減少殘疾發(fā)生率也減低,而且增加了運動及放松實踐和相關知識。羅艷華[9]以Orem自護理論為指導,探討糖尿病患者經健康教育后能否準確計算其進食飲食,結果發(fā)現患者認知行為較指導前顯著提高,血糖顯著下降,而不同文化程度、年齡患者對飲食指導理解能力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Stover[10]報道了腰背痛自我護理指南,包括藥物治療、鍛煉、體力活動、處理技術和預防發(fā)作等。Benjamin[11]研究顯示家庭成員、鄰居、朋友和社區(qū)組織的支持對糖尿患者堅持自護行為起著重要作用,因此認為在制定糖尿病患者的自護計劃時,應加強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作用。
3.3康復自護研究毛秋云等[12]將自護理論應用于腦出血術后恢復期患者,術后3個月自理能力較術后1個月顯著提高,并明顯高于綜合文獻報道的腦出血術后功能恢復情況,降低致殘率,提高生存質量。王青等[13]將208例腦卒中康復期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均給予整體護理和PT治療,觀察組同時運用自護模式,結果表明觀察組護理并發(fā)癥、護理意外及院內感染發(fā)生率較對照組均明顯下降,而BarthelADL指數較對照組明顯提高。朱建芳[14]應用Orem的自理理論指導腦卒中吞咽障礙的護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丁玉萍[15]運用Orem自護理論指導150例重度燒傷患者的康復護理,發(fā)現自護組干預后焦慮、抑郁狀態(tài)有顯著改善,再次整復率及致殘率比對照組明顯降低。
3.4減輕疾病不適、減少并發(fā)癥研究賀葵等[16]研究102例腎移植術后患者,表明自護組患者的自理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術后感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且出院時的焦慮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李松梅[17]在Orem的自護理論指導胃腸引流患者自我口腔護理的可行性研究中發(fā)現,自護組患者口腔舒適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心理狀態(tài)表現為放松,對康復充滿信心,醫(yī)療費用及護理工作時間也明顯低于對照組。吳清香等[18]對368例腹部手術患者進行對比研究,發(fā)現自護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平均住院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故認為在腹部手術患者護理中應用自護模式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促進術后身體康復及縮短平均住院日。與某些學者把自護模式運用于子宮切除、異位妊娠和胃癌根治術患者護理中的研究結論一致。姚愛勤[19]對全喉手術患者護理進行研究,發(fā)現應用自護理論可促進術后身體康復及提高患者自護能力,縮短平均住院日。劉群英[20]提出,通過運用自護理論,轉變了護士的工作思維模式,在預防牽引患者并發(fā)癥的護理中充分調動了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患者與護士共同處于護理主動地位,確保了各項措施全面有效地施行,有效地減少了牽引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3.5自我護理的健康教育研究健康教育是自我護理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教育使患者掌握疾病知識,為自我防御、自我控制、自我康復提供必要手段。李俊錫[21]將Orem的自護理論與健康教育相結合,靈活有效地運用到產科護理工作中,一方面使孕產婦從護士那里獲得了大量的醫(yī)護知識;另一方面調動了孕產婦參與治療和護理的積極性,提高了她們的自護能力,同時還有助于護士把精力投入到護理研究或更有價值的護理工作中。徐惠華[22]根據腦卒中患者不同病情及階段,應用奧瑞姆自護理論不同護理系統(tǒng)、不同健康知識需求,制訂健康教育計劃措施,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王荷[23]在肝硬化患者出院指導中應用自護理論,幫助患者找出自己的不良習慣和生活方式,并通過正確的知識宣教和指導,使患者認識到不良習慣、不適宜的生活方式對身體健康的危害性,為患者的自我護理提供支持和援助,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Murata[24]對影響2型非新發(fā)糖尿病患者掌握糖尿病知識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中發(fā)現,病情穩(wěn)定、胰島素治療的非新發(fā)糖尿病患者最缺乏糖尿病知識,從而也影響到其自護的行為和能力,同時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治療時間、認知功能和抑郁程度均影響對疾病知識的掌握。李文化等[25]以Orem自護理論為指導,探討慢性腎病患者經衛(wèi)生宣教后能否自己記錄出入量及不同性別、不同文化程度患者記錄的差異性,結果顯示不同性別患者記錄無差異性而不同文化程度患者記錄有差異性,同時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病情的自我觀察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與提高。
4展望
此模式經過四十多年的實踐,在分化組合中日益完善,并已被其他學科引用,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尤其在老年醫(yī)學和慢性患者保健中,自我護理顯示出無法估計的潛力和實用性。它不僅有利于幫助患者調整其生活行為向健康轉變和疾病狀態(tài)下的自我管理、提高生活質量,而且有利于擴大護士在治療、預防和保健中的作用及提高護士的地位,同時對護理學科的發(fā)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現已成為護理教學、護理實踐和護理科研的主要模式之一,對當前及未來的護理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正如WHO[26]指出:下個世紀,個體、家庭和社會在決定和滿足其他健康需要方面,自我護理的應用將成為一個發(fā)展趨勢。
【參考文獻】
1計惠民,徐歸燕.慢性疾病患者的自我護理.國外醫(yī)學•護理分冊,1994,13(6):254.
2袁浩斌.護理理論.護士進修雜志,2004,19(6):483-485.
3袁浩斌.護理理論.護士進修雜志,2004,19(7):579-580.
4王建萍,劉玉春,馬燕蘭.老年護理新觀念及老年人特殊問題的護理.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2):959.
5MaryHobbsLeenerts,CynthiaSTeel,MaryKPendleton.Buildingamodelofself-careforhealthpromotioninaging.JournalofNursingScholarshipIndianapolis:FourthQuarter,2002,34(4):355.
6莫潔玲.Orem的自護學說在老年呼吸系統(tǒng)疾病護理中的應用.現代護理,2001,7(10):21-22.
7宋葆云,楊巧芳.Orem自護理論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的應用.護理研究,2005,19(6):1053-1054.
8王小花,石蘭萍,彭衛(wèi),等.Orem自護理論在新發(fā)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7):11-13.
9羅艷華,鞠家玉,陳紅宇,等.自理理論在培養(yǎng)患者自己計算飲食量中的運用.護理學雜志,2002,17(12):937-938.
10StoverH,Snook.Self-care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nonspecificlowbackpain.JournalofOccupationalRehabilitation,2004,14(4):243-253.
11BenjaminA,ShawPhD,MaryP,etal.Assessingsourcesofsupportfordiabetesself-careinurbanandruralunderservedcommunities.JournalofCommunityHealth,2006,31(5):393-412.
12毛秋云,孫愛芹,寧波.Orem自理理論在腦出血患者術后恢復期的應用.中華護理雜志,2004,39(2):96-97.
13王青,閆青.Orem自護理論在腦卒中康復期患者護理中的應用.護理雜志,2004,21(3):8-10.
14朱建芳.應用Orem的自理理論指導腦卒中吞咽障礙的護理.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5,8(5):104-105.
15丁玉萍.運用Orem自理理論指導重度燒傷患者康復護理的效果觀察.護理雜志,2003,20(10):5-6.
16賀葵,先升萍.Orem自理理論在腎移植術后患者護理中的應用.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11(11):963-964.
17李松梅.應用Orem的自理理論指導胃腸引流患者自我口腔護理的可行性研究.護士進修雜志,2004,19(1):18-19.
18吳清香,丁小容,曹靜.Orem自護理論在腹部手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護理學雜志,2004,19(24):23-25.
19姚愛勤.自護理論在全喉切除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護理學雜志,2006,21(10):37-38.
20劉群英.自護理論在預防牽引患者并發(fā)癥中的運用.護士進修雜志,2005,20(9):862-863.
21李俊錫.自護理論與健康教育相結合在產科護理中的運用.中華現代中西醫(yī)雜志,2005,3(6):566-567.
22徐惠華.自護理論在腦卒中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職業(yè)與健康,2OO6,22(l6):1323-1324.
23王荷.自我護理理論在肝硬化患者出院指導中的應用.實用肝臟病雜志,2004,7(3):180-181.
24MurataGH,ShahJH,AdamKD,etal.Factorsaffectingdiabetesknowledgeintype2diabeticveterans.Diabetologia,2003,46:1170-1178.
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重癥病毒肝炎患者共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齡20~62歲。
2結果
本組病例搶救成功9例,成功率60%;死亡6例,其中,4例為搶救后出現嚴重的肝性腦病,另2例為治療過程中出現嚴重的消化道出血。
3護理
本組病例病情危重,搶救難度大,成功率僅達60%,與往年相比提高了1%。其臨床護理的要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加強心理護理
重癥肝炎的患者,大都有病毒性肝炎病史,而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傳染性疾病,目前又缺乏特效的治療,有的患者發(fā)病后出現精神抑郁,怕被家人、親朋厭棄,又憂慮病情不易很快好轉而影響個人的前途及今后的生活,當出現黃疸并迅速加深時,會極大刺激患者,產生憂郁、恐懼、絕望甚至瀕死感覺等消極情緒,有的甚至拒絕治療。此時,盡可能消除患者的消極情緒,幫助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就顯得尤為重要[2],通過這樣護理人員才能有針對性地消除其消極情緒和不良行為,幫助患者盡快地實現角色轉換與適應環(huán)境,并用充滿愛心的語言安慰患者,向他們解釋分析病情,并用自信的語言向患者傳遞現代醫(yī)學能夠有效地控制病情的信息,使其具有安全感,并與醫(yī)護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以求得患者的密切配合,這是搶救成功的關鍵。家屬的密切配合也是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重要保證。做好家屬的心理指導,一方面能有效地穩(wěn)定患者的情緒,另一方面還能使家屬積極地協助、配合搶救工作。在搶救環(huán)境方面,注意保持病房的有序和整潔也會在視覺和嗅覺上有效地緩解患者和家屬的緊張情緒。此外,護理人員在搶救過程中保持緊張、敏捷但又不失鎮(zhèn)靜、有序的工作作風,也是獲得患者和家屬信任的途徑之一[3]。
3.2絕對臥床休息
重癥肝炎的患者多病情危重,監(jiān)護患者盡量減少體力消耗。
3.2.1加強基礎護理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協助患者洗漱、進食,保持床鋪整潔干燥,減少刺激;幫助患者經常變動,每2~4小時翻身1次,并記錄患者和翻身時間,用50%紅花酒按摩受壓部位,預防壓瘡的發(fā)生。
3.2.2注意口腔清潔口腔是重癥肝炎繼發(fā)感染和其他微生物入侵的門戶。合并口腔潰瘍和鵝口瘡者,可致口臭,影響食欲和消化功能,也可引起全身細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因此,對意識清楚和患者應督促進食后漱口,早晚刷牙,對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和昏迷的患者,應每天檢查其口腔內有無出血、潰瘍和霉菌生長等現象,每天至少進行口腔護理3次。以保持口腔清潔濕潤,增加食欲。
3.2.3飲食護理給以糖為主的清淡、低脂飲食。有肝昏迷前驅癥狀時限制蛋白質,嚴禁含氨物。有腹腔積液時用低鹽飲食,并限制飲水量[4]。
3.3注意有無出血傾向
如皮膚出現大塊紫瘢、鼻衄(可用1%麻黃素棉球填塞止血)、牙齦出血。如有消化道出血,及時報告醫(yī)生,記錄出血量,即送血型交叉配合,以作好輸血準備。
3.4注意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
3.4.1觀察患者的意識對患者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關心患者的生活,尊重患者,多與患者交談,了解其需求并盡量滿足其需要。要注意患者的性格和行為有無異常,行為異常提示為肝性腦病的先兆。
3.4.2觀察體溫每天測體溫4次。因為重癥肝炎肝細胞壞死時可以出現37~38℃持續(xù)低熱。如突然出現高熱,就要懷疑有繼發(fā)感染。凡是用物理降溫或藥物退熱者,應每半小時測體溫1次,并做好記錄。3.4.3觀察脈搏如果脈搏加快或細速,提示為出血存在或出血的先兆;而高熱時,相對的脈搏緩慢可為顱內高壓,應及時報告醫(yī)生。
3.4.4觀察呼吸呼吸異常出現在肝昏迷、出血、繼發(fā)肺部感染或大量腹腔積液壓迫時,及時發(fā)現給予氧氣吸入,并保持呼吸道通暢,并及時通知醫(yī)生。同時觀察呼吸的頻率、節(jié)律、氣味等。如聞到呼出的氣體中有爛蘋果樣氣味即肝臭,示病情危重。
3.4.5觀察血壓若血壓明顯下降,提示有大出血和休克的可能;若顱內壓升高時血壓有可能升高。
3.4.6觀察瞳孔若出現瞳孔左右大小不等或不對稱,注意有無肌肉抽搐或顫動,以便早期發(fā)現腦水腫癥狀,并通知醫(yī)生及時搶救。
3.5準確記錄出入量
觀察液體平衡情況。每天攝入量少于2500ml,則營養(yǎng)不夠,可影響康復,應及時通知醫(yī)生。每天尿量少于500ml也應通知醫(yī)生,以便做相應的處理。對使用利尿劑的患者,應觀察利尿效果,準確記錄24h排尿量。
3.6醋酸保留灌腸
采用食醋稀釋后保留灌腸,使腸道酸化,可阻止氨的產生和吸收。對重癥肝炎患者采用食醋保留灌腸療效顯著,本組病例中搶救成功的6例患者使用了此法,均獲得滿意的效果。在護理方面應注意[5]:先用0.9%的生理鹽水500ml清潔灌腸。注意觀察洗出大便的顏色、數量和性質。灌腸時注意肛管要光滑并加以石蠟油,灌腸的速度不能太快,以免因壓力過大造成黏膜的損傷。0.5h后,用20ml食醋加0.9%的生理鹽水100ml做保留灌腸。每日1~2次,應盡量爭取長時間保留。并記錄在腸道內保留的時間。
4討論
重癥肝炎發(fā)病急,病情兇險,并發(fā)癥多,病死率高。臨床上治療比較棘手,在采取有效措施搶救治療的同時,加強護理是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6]。重型肝炎患者病情重,治療時間長,費用高,心理負擔重,常表現為緊張、恐懼、焦慮、易激動等不穩(wěn)定心態(tài)。因此,在護理中應多給予精神安慰,耐心細致地做好思想工作,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經常進行有關疾病知識指導,幫助其消除心理障礙,并給予理解、關心、體貼,鼓勵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4]。護理人員必須增強責任心,具有扎實的基礎和專業(yè)知識,重視疾病的觀察與護理,積極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各種并發(fā)癥,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池肇春.新編實用肝病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6:116-120.
[2]黃曉專.上消化道出血急救護理中注意的問題[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1999,21(2):353.
[3]聶國英.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體會[J].福建醫(yī)學雜志,1999,21(1):110.
[4]李繼云,侯秋菊.重癥肝炎患者的護理[J].包頭醫(yī)學,2002,26(2):88.
[5]趙富榮.重癥肝炎的護理體會[J].護理探討,2003,(2):70-71.
[6]李能云,周培鳳,劉曉麗.血漿置換術治療重癥肝炎患者圍手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5,11(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