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shù)篇優(yōu)質六年級下冊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fā),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shù),能正確地讀、寫正數(shù)和負數(shù);知道0不是正數(shù)也不是負數(shù)。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負數(shù)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3.結合負數(shù)的歷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shù)學情感和數(shù)學態(tài)度。[來源:Z+xx+k.Com]
教學重、難點:
負數(shù)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教學新知
1.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1)引入實例。
談話:如果沿著剛才的話題繼續(xù)“聊”下去的話,就很自然地走進數(shù)學,我們一起來看幾個例子(課件出示)。[來源:學|科|網]
①
六年級上學期轉來6人,本學期轉走6人。
②
張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虧損200元。
③
與標準體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華輕了
1.8千克。
④
一個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這些相反的詞語和具體的數(shù)量結合起來,就成了一組組“相反意義的量”。(補充板書:相反意義的量。)
(2)嘗試。
怎樣用數(shù)學方式來表示這些相反意義的量呢?
請同學們選擇一例,試著寫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認識正、負數(shù)。
(1)引入正、負數(shù)。
談話:剛才,有同學在6的前面寫上“+”表示轉來6人,添上“-”表示轉走6人(板書:+6
-6),這種表示方法和數(shù)學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紹:像“-6”這樣的數(shù)叫負數(shù)(板書:負數(shù));這個數(shù)讀作:負六。
“-”,在這里有了新的意義和作用,叫“負號”。“+”是正號。
像“+6”是一個正數(shù),讀作:正六。我們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寫(板書:6)。其實,過去我們認識的很多數(shù)都是正數(shù)。
(2)試一試。
請你用正、負數(shù)來表示出其它幾組相反意義的量。
寫完后,交流、檢查。
3.聯(lián)系實際,加深認識。
(1)說一說存折上的數(shù)各表示什么?(教學例2。)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舉出一組相反意義的量,并用正、負數(shù)來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據(jù)學生發(fā)言板書。[來源:學&科&網]
這樣的正、負數(shù)能寫完嗎?(板書:…
…)
強調指出:像過去我們熟悉的這些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等都是正數(shù),也叫正整數(shù)、正小數(shù)、正分數(shù);在它們的前面添上負號,就成了負整數(shù)、負小數(shù)、負分數(shù),統(tǒng)稱負數(shù)。
4.進一步認識“0”。
(1)看一看、讀一讀。
談話: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屏幕: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氣溫情況(課件出示)。
哈爾濱:
-15
℃~-3
℃
北京:
-5
℃~5
℃
深圳:
12
℃~23
℃
溫度中有正數(shù)也有負數(shù),請把負數(shù)讀出來。
(2)找一找、說一說。
我們來看首都北京當天的溫度,“-5
℃”讀作:“負五攝氏度”或“負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溫度計上找出這兩個溫度所在的刻度嗎?(課件出示溫度計,沒有刻度數(shù))為什么?
現(xiàn)在你能很快找出來嗎?(給出溫度計的刻度數(shù),生到前面指。)
說一說,你怎么這么快就找到了?
(課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嗎?
(3)提升認識。
請學生觀察溫度計,說一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強調:以0℃為分界點,零上溫度都用正數(shù)來表示,零下溫度都用負數(shù)來表示。(或負數(shù)都表示零下溫度,正數(shù)都表示零上溫度。)
“0”是正數(shù),還是負數(shù)呢?
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強調:“0”作為正數(shù)和負數(shù)的分界點,它既不是正數(shù)也不是負數(shù)。
(4)總結歸納。
如果過去我們所認識的數(shù)只分為正數(shù)和0的話,那么今天我們可以對“數(shù)”進行重新分類:
(完善板書。)
5.練一練。
讀一讀,填一填。(練習一第1題。)
三、練習應用
今天,負數(shù)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依然有著廣泛的用途。讓我們就一起走進生活,感受數(shù)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四、總結延伸[來源:學科網ZXXK]
1.學生交流收獲。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
掌握要求會寫的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根據(jù)注釋理解古詩內容。
3.
查閱資料,加深對詩中事物的理解。
教學重點:
1.
掌握要求會寫的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根據(jù)注釋理解古詩內容。
教學難點:
查閱資料,加深對詩中事物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朗讀課題,板書課題
1.
談話引入,板書課題。
師:在中國的古詩花園里,有一類古詩格外引人注目,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詠物詩。(板書:詠物詩)
2.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詠柳》《詠鵝》《梅花》《風》等古詩,告訴學生:歌詠某一事物的詩歌就是詠物詩。
3.
今天學習的《古詩三首》就是由三首詠物詩組成。讀讀題目,你們一定能猜到詩中所詠的事物。(板書三首古詩的題目,學生說詩中歌詠的事物)
二、質疑詩歌,朗讀詩歌
1.
提出疑問。
師:讀了題目,你們心中一定有了疑問,對嗎?(學生提出“為什么歌詠?”“歌詠它什么?”等疑問)
2.
朗讀詩歌。
師:要想解決疑問,先得讀好詩歌。(學生自由朗讀詩歌兩遍)
3.
教師指名讀,學生齊讀。
4.
師:大家已經讀準了字音,達到了朗讀古詩的一級標準。現(xiàn)在試著把古詩的節(jié)奏朗讀出來吧。
5.
教師指名有節(jié)奏地朗讀詩歌。
教師引導評價:你喜歡誰的節(jié)奏?
6.
師:古詩是按照平仄規(guī)律創(chuàng)作的,請聽吟誦。(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吟誦音頻,出示三首詩的平仄,然后學生依照“平長仄短入聲促”的規(guī)則嘗試吟誦,齊誦。建議:一般情況,“–”短平讀一拍,“―”中平讀兩拍,“—”長平讀三拍。“∣”仄聲在二四六字的位置時讀一拍,一三五字位置時讀半拍。“∣”入聲讀得短促有力)
馬詩
石灰吟
竹石
∣∣–—
|
–—∣∣∣–—
∣∣–—∣∣―
大漠沙如雪,
千錘萬鑿出深山,
咬定青山不放松,
–—∣∣―
∣∣–—∣∣—
∣—–∣∣–—
燕山月似鉤。
烈火焚燒若等閑。
立根原在破巖中。
–—
–∣∣
∣∣∣—–∣∣
–—∣∣–—∣
何當金絡腦,
粉骨碎身渾不怕,
千磨萬擊還堅勁,
∣∣∣–—
∣—–∣∣–—
∣∣–—–∣―
快走踏清秋。
要留清白在人間。
任爾東西南北風。
三、借助注釋,理解詩歌
1.
借助注釋,默讀詩歌。
師:三首詩分別描寫了什么事物?請借助注釋,將詩中描寫的事物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并適當批注。
2.
學生默讀,想象批注。
3.
交流:
(1)問題1:《馬詩》描述了一匹怎樣的馬?它處于什么樣的環(huán)境之中?
①第三、四句詩是說,什么時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立功勛呢?這是一匹渴望建功立業(yè)而又不被賞識的駿馬。
②第一、二句詩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這是一幅戰(zhàn)場景色圖,悲涼肅殺。這匹駿馬就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這正是它可以建立功勛的環(huán)境,內心的渴望一定更大。
(2)問題2:《馬詩》中的馬兒馳騁于什么季節(jié)?
“清秋”時節(jié),草黃馬肥,正好驅馳,冠以“快走”二字,可見這匹駿馬輕捷矯健的風姿,恰好是可以萬里橫行的壯年。
(3)問題3:《石灰吟》里的石灰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①“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第二句“烈火焚燒若等閑”,燒煉的就是石灰石。這是不怕磨礪的石灰。
②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石灰燒制圖”,引導理解“粉骨碎身”的含義。感受石灰不怕犧牲的特性。
③學生觀看石灰圖片或者真正的石灰,感受石灰清白的特點。
(4)問題4:《竹石》中的竹子長在哪里?它是什么樣的?
①前兩句說竹子扎根破巖中,環(huán)境不好,但基礎牢固。后兩句說任憑各方來的風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折磨,多大的打擊,它們仍然堅定強勁。
②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插圖:鄭燮不但寫竹寫得好,而且他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請看插圖。圖里的竹子哪些地方和詩歌里的竹子是相似的?
4.
朗讀詩歌,加深印象。
師:咱們再讀詩歌,將詩中事物的樣子牢牢記在心里吧。(學生齊誦詩歌)
5.
指名誦讀。
四、學習生字,規(guī)范書寫
過渡:通過朗讀,三首古詩的內容我們已經大致了解了,現(xiàn)在我們來學習本課的生字。
1.
觀察生字,互相提醒。
師:仔細觀察這4個生字,你覺得哪個字在書寫時需要提醒大家?
2.
學生交流:
“鑿”字下邊里面是“羊”字少一橫。
“絡”字左右同高,“錘”字左低右高。
“錘”字左窄右寬,左邊的第一橫對準右邊撇和第一橫中間,左邊第二橫對準右邊第一二橫中間,左邊第三橫對準右邊第二三橫中間,左邊的豎提的“提”對準右邊第三橫左側。
“焚”字下邊的“火”字第一、二筆點和撇在上邊“林”字兩豎的下面。
3.
教師板書,學生觀察后書寫生字。
4.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生字,分析其由來。
“焚”的本義是古人為墾地耕作而引火燒毀荒草野林;后來引申為“燃燒”,如“焚化、焚毀、焚書”等。
“鑿”的本義是捶打鋼鉆,在木石等材料上挖孔鉆洞,如“開山鑿洞”;后來引申為痕跡深刻的,確切而無法消除的,如“言之鑿鑿”;還有用以鑿洞的工具,如“
鑿齒、鑿子、方鑿、斧鑿”等。
五、默寫古詩,小結課堂
1.
背誦課文。
2.
默寫《竹石》,并打開書對照是否有誤。
3.
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三首詠物詩,并且通過對照注釋和查閱資料了解了詩中所描寫的事物。下節(jié)課我們再來研究,詩人為什么要歌詠這些事物。
六、課后作業(yè)
查閱三位詩人的生平故事。
板書設計
10 古詩三首
詠物詩
馬詩
石灰吟
竹石
為什么歌詠?
歌詠它什么?
課時作業(yè)
一、我會填空。
《古詩三首》中每一首詩都( 歌詠 )了一個事物,我們叫它們( 詠物 )詩。
二、解釋詩句。
1.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這匹馬何時才能戴上鑲金的轡頭,盡情馳騁在這秋高氣爽的戰(zhàn)場上?
2.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3.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讀讀記記“顴骨、兩鬢、斑白、嚴厲、收斂、疙瘩、粗糙、抽噎、紅銹、宿營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熱氣騰騰、無邊無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品質的教育。
3.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展現(xiàn)人物內心的表達方法。
4.練習快速閱讀,簡要地復述故事。
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這句話的含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孩子們,在草地上歷盡了千難萬險,茫茫草地上留下了太多戰(zhàn)士的生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和過草地有關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交流感受
老班長為了照顧別人而犧牲了,這多么令我們感動啊。下面就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找出讓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多讀幾遍,并在旁邊寫寫你的感受。
1、誰先來分享你的感動之處?
(1)他坐在那里捧著搪瓷碗,嚼著幾根草根和我們吃剩下的魚骨頭,嚼了一會兒,就皺緊眉頭硬咽下去。我覺得好像有萬根鋼針扎著喉管,失聲喊起來:“老班長,你怎么……”
(生讀句子并陳述感受:老班長讓我們吃魚,自己卻吃草根魚骨,讓我非常感動)
這個句子中,哪些詞語讓你最為動容?(皺緊??硬咽??我體會到非常難吃)
誰能把這種難以下咽的感覺送到朗讀中去?(生讀
你的重讀讓我體會到了難受)
誰再來讀?(你讓我的體會更加深刻了)一起讀:
這是對老班長的什么描寫?(神態(tài)描寫)文章中這樣感人的神態(tài)描寫還有很多,有誰還找到了?
(2)老班長看到這情況,收斂了笑容,眉頭擰成了疙瘩。
這情況是什么情況?——我們不吃魚
老班長可能在想什么?——你們不吃,怎么能走出草地呢?
即使只有一丁點魚,老班長想到的也是別人,擔心的也是別人,而絲毫沒有他自己。所以,當我們吃下魚后,老班長的表情再一次發(fā)生了變化:
(3)老班長看著我們吃完,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了,嘴邊露出了一絲笑意。
這里作者為什么不寫哈哈大笑,而是一絲笑意呢?
——因為東西實在是太少了,即使我們吃下去,老班長仍然擔心我們的身體。
是啊,老班長時時處處想到的都是別人,沒有自己,你想到了哪個詞?
總結:作者寫文章時真是句句掂量,字字斟酌,從這幾處神態(tài)描寫中,我們就能知道人物內心的豐富感受。我們在刻畫人物,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世界的時候,也可以從人物的神態(tài)入手。
2、除了神態(tài)描寫,課文中還有哪些讓你感動的地方?
(1)老班長猛抬起頭,看見我目不轉睛地看著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著說:“我,我早就吃過了。看到碗里還沒吃干凈,扔了怪可惜的……”
這是對老班長的語言描寫,當我發(fā)現(xiàn)老班長吃魚骨頭時,老班長還想撒謊掩飾。
“支吾”是什么意思?——說話含混躲閃。這是老班長撒的第一個謊嗎?不是。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說:“吃過了。我一起鍋就吃,比你們還先吃呢。”
結合這兩處,你覺得老班長為什么要撒謊?——為了讓我們心安理得地吃魚。
是啊,老班長多么用心良苦啊。
(2)還有哪些語言讓你感動?
“指導員把你們三個人交給我,他臨走的時候說:‘他們年輕。一路上,你是上級,是保姆,是勤務員,無論多么艱苦,也要把他們帶出草地。’”
老班長牢記指導員的囑托,牢記黨交給他的任務。(說的真好)
看大屏幕:上級、保姆、勤務員分別擔任著什么責任?
也就是說,一路上,老班長既要起領導帶頭的作用,又要竭盡全力照顧三個傷病員,來,讓我們一起記住指導員的囑托!齊讀。
結合老班長的表現(xiàn),你覺得他做到了嗎?
可以說,老班長具有高度的責任感!
(3)你還找到了哪些地方?
“小梁,說真的,弄點吃的不容易啊!有時候等了半夜,也不見魚上鉤。為了弄一點魚餌,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條蚯蚓……還有,我的眼睛壞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從這句話中,我覺得老班長找吃的太不容易了,甚至自己的眼睛壞了也不顧惜。
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蹲下摸野菜的情景,咱們一起來讀這個句子:
(4)雖然不易,老班長還是帶著我們走到了草地的邊緣,可是就在看得見希望的地方,老班長卻倒下了。當我端著救命的魚湯送到老班長的嘴邊的時候,他卻說:“小梁,別浪費東西了。我……我不行啦。你們吃吧!還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此時的老班長奄奄一息,想到的卻還是別人,再讀:
一路上,老班長像父親一樣的關心照顧我們,如果你是此時的小梁,你會怎么想?
(無論如何也要救活老班長!求求你,快喝了這碗魚湯吧!)
把你的焦急、你的擔心讀給老班長聽:“老班長,你吃啊!我們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guī)缀跻蕹鰜砹恕?/p>
可老班長還是拒絕了:“不,你們吃吧。你們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見著指導員,告訴他,我沒能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沒把你們照顧好。看,你們都瘦的……”
老班長的手垂了下去。此時的我們會怎樣呼喊?——學生喊
這聲聲呼喚包含著我們的不舍,飽含著我們無限的感激,讓我們一起呼喚他,希望他能聽到我們渴望他醒來的聲音——齊讀
可老班長再也聽不到了!這段簡短的對話充滿了深情,字字入目,句句揪心,讓我們再一次感受了老班長高尚的品質!讓我們飽含深情地再一次朗讀,男生讀老班長,女士讀小戰(zhàn)士!
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人物內心世界,往往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這些外部表現(xiàn)體現(xiàn)的。我們在寫人時,也可以用這個方法。
三、品味“金色”
老班長永遠地離開了,留下的只有那長滿了紅銹的魚鉤,為什么作者要說“閃爍著金色的光芒”呢?
“魚鉤”記錄著老班長的英雄歷程,閃耀著老班長金子般的思想光輝,象征著老班長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精神永垂不朽。
這是途中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枚珍貴的魚鉤現(xiàn)在珍藏在中國軍事博物館中,今天老師把它以一種特殊的形式帶到了這里,面對魚鉤,你想說些什么?把你想說的話寫在卡片上。
四、課堂總結
這魚鉤,是是一種深深地懷念,更是一份革命的力量,老師也寫了一段話來寄托感情:魚鉤雖小真情在,困難化作信心源。青山處處有忠魂,精神代代記心間!
已經過去,感人的故事還在一代代地延續(xù),老班長那種舍己為人、對黨對同志高度的責任感的精神也會代代傳承!
讓我們一起銘記,讀:歷史不僅只被陳列,精神應當代代傳承!
五、布置作業(yè)
1、把這個感人的故事講給你的父母聽。
2、從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描寫方法中選取兩種來寫一個你熟悉的人。
六、板書設計
金色的魚鉤
神態(tài)
舍己為人
動作
老班長高度的責任心
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