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學概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在農村,鄉教委(學區)主任、校長是學校教育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決策者,他們的教育教學理念、管理水平、工作能力直接影響著課程改革進程。可是,在農村,整日繁忙、瑣碎的日常事務,教委主任和校長們沒有更多時間集中精力專搞業務,無暇學習新的管理理論和教育理論,更別說研究新的教育教學方面出現的新問題了。傳統型、經驗型的管理是他們手中唯一的“法寶”,最突出的表現為:“分”是管理的核心,“章”是管理的主題,“權”是管理的主基調。可這樣的管理卻出現了可悲的結果,教師和學生變成了分數的奴隸,管理變成了檢查(教案、作業批改),嚴重扭曲了教學的本性,所謂的課程改革也就成為了追求高分的“遮羞布”,教改也只能是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權力至上的管理方式泯滅了教師工作的獨立性、創造性和個性。蘇霍林斯基說:“學校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領導。”可我們的學校管理最為缺乏的恰恰是思想。因此,農村基層領導必須率先轉變教育理念,把領導教職工創造性實施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作為主要職責。一方面要堅決改變傳統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符合素質教育理念和體現新課程改革精神的新舉措,認真學習和準確掌握素質教育理論好方法,勇于探索,大膽實踐,努力提高自己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
二、教師自身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根本保證
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我們必須加快推進素質教育的步伐,而課程改革是促進素質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新的課程理念、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材和新的課程評價標準的突現,強烈沖擊著現有的教育教學體系,對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在課程改革中能否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關鍵在于他們的素質。然而,目前農村教育還沒有跳出“應試教育”的圈子,教師還在為“應試”而苦干、蠻干,他們的教育觀念和人才觀念,如重教書輕育人,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唯分數論,片面追求升學率,嚴重影響了素質教育的實施。“搬口喂食式”的陳舊教法,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筆的教學手段,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死教書”“讀死書”釀成了我國的教育現狀:基礎扎實,贏在起點,創新不足,輸在終點。因此,在當今信息化的社會中,教師應自覺去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素質。這就要求教師自學新的教育教學理論,確立符合時代精神的教育觀、教學觀、人才質量觀,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確保農村學校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三、基礎教育投入是實施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的客觀基礎
現代化的教育需要現代化的設施,當前廣大農村的教學設備仍相當簡陋,好多地區雖然實現了“兩基”,但那只是低層次、低標準的,還遠不能滿足新世紀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由于教育投入的力度不大,辦學經費捉襟見肘,學校又無力添置,以致于學校電教器材相對匱乏,絕大部分學校根本沒有像樣的電教器材,只有極少數學校配有復讀機、電視機、影碟機等。這嚴重影響著農村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制約著新課程改革的進程。而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中已指出要列出專項經費用于支持課程改革,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可比照國家級專項,相應劃撥地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項經費,并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基層政府應緊緊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積極爭取和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并做到加強教育經費的管理,堵死教育經費外流的漏洞,真正做到專款專用,不斷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
四、良好氛圍是實施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條件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所以深刻,就在于從根本上改變了舊的教學觀念。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改變角度,如果教師的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方式不改變,課程改革也將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但觀念的轉變是需要時間的、更需要成功經驗作為支撐的。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一線教師如果沒有行為變化在先,教學理念的轉變是不可能深刻的。而要真正讓一些先進教學理念扎根于教師,運用于課堂,外顯于學生的發展,要允許他們有一個感悟和積累的過程,有一個親身實踐、體驗、感受成功的過程。因此,在課程改革實踐中,要始終緊抓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課程觀念這個根本不放松。把好“觀念”的脈搏,抓住有利時機,及時開展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工作。
二、要加強教師教學基本功的訓練
要想課改有特色,農村小學必須抓好每一個教師的基本功訓練,善于組織教師努力自學,刻苦鉆研,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不斷促進,共同提高。但教師的工作量大,對教師的基本功訓練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有階段性。既要兼顧全面,也要突出重點。使教師過硬的基本功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做到學以致用。
三、要加強課改研討工作
新的課程改革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新課程理念的構建,到新教材的編寫,到教師教學方法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再到對教學的評價等,這其中有許多問題是沒有現成答案的。要找到答案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創造,要創造就要研究。因此,課改為教研工作提供了廣闊的施展空間。實施新課程教學,應當以課堂為主渠道,以研討為先導。要按年級、學科分別成立課改研討組。由教務主任把關,研討組織負責,研究課改方法。首先,就課改的焦點問題組織教師深入研讀課程標準,進一步明確和掌握新課程理念,認識課改的重要性及積極作用,從根本上接受課堂改革。其次,搜集課改的有關資料,教學實錄及案例,組織教師研討、分析,從中發現課改新思路,農村小學課改經驗。另外,應組織教師就課改思路認真研討教材,研究教法,換位思考。從學生角度出發,深入到每個單元,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研究中,提倡教師“跳出教材教教材”,即把教材作為活動知識技能、學習經驗的載體,考慮知識生成的基礎,形成的過程,結論的獲得能解決哪些實踐問題。各教研組要定期進行備課、作業展評、領導帶頭、鼓勵先進,為研討開辟新路,加強新老教師教學藝術的切磋,互相學習,從而不斷提高師資課改素質。
四、要做好教學資源開發工作
(一)環境設施落后,規模小,數量少
由于對幼兒園的投入不夠,幼兒園設施簡陋,幼兒沒有足夠的玩具、器械進行游戲活動。在紅星幼兒園中,只有簡單的滑梯和秋千這樣的基本游戲設施,幼兒的玩具也很單一。“目前我國東部擁有中心園的鄉鎮約占75%,但中西部22個省(市、自治區)27284個鄉鎮中,半數左右沒有鄉鎮中心幼兒園。村幼兒園的數量也只占全國行政村總數的10%,也就是說90%的行政村沒有幼兒園,那里的孩子無園可入”。
(二)幼兒園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安全隱患
規范的幼兒園應每班配有“兩教一保”。而在紅星幼兒園中只配有一名幼兒教師,保育的工作則由老師和阿姨平均分擔。1996年我國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園的任務之一是實施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有保育才能有教育。同時幼兒園缺乏保健室和門衛室,當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身體受到損傷不能得到立即規范的處理。
二、解決農村學前教育問題的建議和策略
(一)更新農村家長教育觀念
大力宣傳正確的幼兒教育理念,端正幼兒家長不重視學前教育的落后觀念,讓農村家長意識到學前教育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而3—6歲是幼兒發育的最快最佳時期,也是最重要的時期,是形成語言發育,認知、行為及潛能開發的重要時期”,所以要改變農村家長只關注幼兒身體和智力上的發育,而忽視幼兒心理和其他方面各種能力的發育的錯誤觀念。
(二)加強農村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就目前形勢來看,雖然我國很多地方實行編織下鄉政策,但是考上編織的教師大多分在鎮上的公辦園,對于村里或許多鄉下的民辦園還是很缺乏專業的幼兒教師。在對幼兒教師素質的提高上,當地縣鄉政府應加強對幼兒教師的培訓工作。為此,可以嘗試建立鄉村聯動的教研制度,建立縣、鄉鎮幼兒園教師與農村幼兒教師的“手拉手幫帶制度”。同時對于優秀教師實行獎勵政策,以此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的興趣和質量。
(三)充分利用農村自然優勢發展幼兒教育
雖然農村幼兒園缺乏現代化教育設施,但農村廣闊的田園風景和人文生活給予了幼兒更大的活動空間。農村教師完全可以利用農村獨有的自然條件,運用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方法,帶領幼兒進入自然,認識自然,了解自然,在大自然中放開幼兒,讓他們自由地探索。讓幼兒在大自然里潛移默化的陶冶情操,培養幼兒對美的感受力。
(四)增加對農村學前教育的經濟投入積極創辦優質園
各級政府要把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作為重點,加大對農村學前教育的建設。努力將幼兒園的設施、環境搞上去,配備現代化教育工具,充實幼兒的玩具、讀物等,為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同時對于民辦園要給予支持,通過多種形式開辦農村幼兒園,興辦高質量的學前教育機構。
(五)完善農村幼兒園管理制度,加強園內安全
我國幼兒園實行保教和教育結合的制度,保教在前,所以幼兒教育中解決保教問題是首當其沖的。保證幼兒的生命和衛生安全,是幼兒園展開幼兒教育活動的重要前提,這就要求,合格的幼兒園每班都應配備有一名保教人員。同時幼兒園也應建立相關的保健室,當幼兒的身體出現問題時能得到及時的發現和就診。幼兒園門口應設立警衛室,警衛人員對于外來人員要進行嚴格把關,登記入園,創建安全校園。
三、結論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