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文言文教學法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高職院校中文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有兩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二是體會作品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這就是說,文言文的教學,首先要克服語言上的障礙。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詞語,理解詞義和句式,始終是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重點。而朗讀、背誦和詞義、句式的歸納對比練習以及古文今譯練習,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可是,當前的高職文言文教學現狀,與素質教育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還存在著諸多弊端。比如,課改新理念中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文言文教學中還沒有得到真正的貫徹與落實。課堂中,教師一講到底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學習中,純粹為了應付考試的功利性思想也比較嚴重;傳授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不能做到因材施教。那么,作為一名中文教師,如何才能做到讓中學文言文的教學與素質教育接軌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教學經驗:
二、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
興趣愛好是激發孩子學習的最好老師。怎樣才能讓學生喜歡文言文,愛好文言文,作為教者,的確要費一番心思。一方面,我們還要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正確的教學原則、高效的教學方法,掌握現代化的教學工具。比如說,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并在課堂中,巧妙運用錄音、幻燈、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或者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如古詩詞朗誦比賽、文言知識競賽、改編課本劇、觀賞影視作品等。這樣,多種感官的刺激一定能激發學生的無限興趣。另一方面,對于教師來說,更要具備較高的文言修養。比如說,上課時要表現出對課文相當精熟,基本能背誦,對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來,旁征博引,得心應手。教師這樣的表現就能讓學生直接感受到學好文言文的好處,頓生仰慕之情。
三、多讀、多背是學好文言文的前提
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此句可謂道出了“誦讀”在學習古詩文中的重要性。的確,一讀,可以使你對文章不再陌生;二讀,可以使你對文章加深理解;三讀,可以使你能和作者對話,領悟文中真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便是多讀的妙處。當然,讀書也要有講究。朱熹說“:學者觀書,務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讀一字,不可多讀一字,不可倒讀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如果我們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能繼續發揚古人“誦讀”的這一光榮傳統,那么,學習古文也就不再是件難事了。
四、強化學生自學訓練、提高自學能力是學好文言文的關鍵
強化學生自學訓練,其實最主要的是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古人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如何教學生自學文言文?首先,我們要教他們善于利用課文注解以及使用工具書。《古漢語字典》應該人手一冊,隨身攜帶才好。其次,文言文中存在著大量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古漢語知識,這些知識之間往往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準確地進行區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們要教會學生善用比較法,區分易混淆的知識,從而掌握知識的規律。例如:區分名詞作動詞和名詞作狀語的語法現象,如果能運用比較法,就可比較容易地將它們區別開來。從結構上看,前者結構是“動物化名詞+名詞”,后者則是“狀物化名詞+動詞”;就關系看,前者屬支配的動賓關系,后者屬修飾的狀謂關系。例如《六國論》中的“禮天下之奇才”,《信陵君竊符救趙》中的“公子……禮交之”,前后兩個“禮”字用法不同。前者,“禮”與“奇才”構成支配的動賓關系,屬名詞作動詞用法,應譯為“禮待”;后者,“禮”與“交”構成修飾的狀謂關系,屬名詞作狀語用法,應譯為“用禮”。再如,針對“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易使人忽視活用字的文句,學生運用比較法就可以明確指出“目”“、耳”“、臆”三個字屬名詞作狀語。區分詞的使動用法和詞的一般用法也可以運用比較法。詞的使動用法的規則是“使動詞+成為使動詞的人或事物”,所形成的關系是“動賓”;詞的一般用法的格式是“一般詞所闡述的人或事物+一般詞”,所形成的關系是“主謂”。例如《左傳》中的“焉用亡鄭以陪鄰”,《六國論》中的“燕雖小國而后亡”,前后兩“亡”字用法不同。比較兩者格式前后項的組合順序,則剛好相反:詞的使動用法動賓格式,正是詞的一般用法主謂格式的倒裝。“亡鄭”,則是“鄭亡”的倒裝。反言之,如若把屬一般用法主謂關系的謂語詞提前,就能構成使動格式。區分詞的意動和詞的使動仍可采用比較法。意動用法在于一個“意”字,就是“覺得賓語動”“,覺得賓語怎么樣”,是在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動的形容詞表示的性質或狀態,或者說成為用如意動的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它并非是現實中有形的具體存在,而是屬于人的思想意念上的一種認識感受現象。如《阿房宮賦》“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中的“鑒”,可作“以……為鑒”;使動用法在于一個“使”字,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已經或將要成為的一種現實存在的現象,它是用動賓結構表達使令式的內容。如《論語.季氏》中“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中的“來”,可譯作“使……來”。實踐證明,學生如果能夠掌握并熟練運用比較法,就能具備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能力,能夠自己去解決文言文學習中的許多疑難問題。再次,要想辨識詞的活用現象和句式,還要教會學生巧用句子結構分析法。一個句子的結構,總有主、謂或主、謂、賓部分,且有嚴格的、正常的排列順序。據此,我們就可明了一個詞在句中應扮演哪一成分的角色,一個句子是屬何種句式。常見的詞類活用現象有: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名詞的意動、形容詞的意動、使動用法等等。常見的句式有:判斷句式、被動句式、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等。通過句子結構分析法,就能辨識詞的活用現象。如“將軍身披堅執銳”一句,“披堅”、“執銳”無疑都是動賓結構,“堅”、“銳”這兩個形容詞,就應充當賓詞,活用為名詞。辨識句式也是如此。“者……也”是較為明顯的判斷標志,學生們往往能很容易辨識,如“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有時語氣詞“也”被單獨放在謂語后面,或者“者”被單獨放在主語后面時,也可以表示判斷,如“董狐,古之良史也。”(《左傳》)“,彼吾君子者,天子也”(《戰國策•趙策三》);有時不管句中有無判斷詞,只要句子前后構成判斷關系的,皆是判斷句,如“劉備天下梟雄”(《資治通鑒•赤壁之戰》)。另外,文言文中諸多的通假字和一詞多義現象也需要我們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去進行辨識。這往往可以從語意中得到啟發。一個句子,總要表達一個意思,憑這一意思,就可明確句中的某個詞是否通假,表何意義。如《孔雀東南飛》“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通過了解句意,我們很容易知道“取”即“娶”之意。而“不久當還歸,還必當迎取”中的“迎取”乃“迎接”之意,所以這里的“取”又不能看作通假字。最后,對生澀難懂的文言文,我們還應該指導學生進行準確到位的翻譯。簡單點說,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便是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例如: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節選《資治通鑒•唐紀八》)譯文:國君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那么忠誠就會變成奸偽;國君喜歡聽到正確的言論,那么奸偽就會變成忠誠。如果每個學生都能學會自學,善于自學,那么,學習文言文也將是件快樂的事情。
五、注重平時點滴知識的積累是學好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環節
論文關鍵詞:創作,朗誦,詩歌,教學法
詩歌教學如何實現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和強化學員的人文精神,提高學員的審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初步掌握文學作品鑒賞的步驟和方法,領悟千百年來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自覺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以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等培養目標?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探索了“創作性朗誦”教學法。該教學法引導學員對詩歌進行口語、態勢語技巧等方面的藝術處理,不僅能使學員更深刻地把握詩歌作品的內涵,還能提升美感、涵養語感、培養戰斗精神,提高學員的口語表達能力及人文素養。
一、概念詮釋
“創作性朗誦”教學法,即師生依據自身對詩歌作品的認識和理解,對詩歌作品進行口語、態勢語技巧方面的藝術加工處理之后的朗誦,即再創造式的誦讀練習的方法。
二、教學目的
使學員全方位理解把握詩歌的內涵、情感、結構特點,深入體驗詩歌作品的語言美、節奏美、情感美、意蘊美,全面提高學員的口語表達能力,并達素質的培育和滋養。
三、教學過程
第一步:引導學員在初步領會詩歌作品內容的基礎上,悉心揣摩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再根據自身的認識、理解,對詩歌作品進行口語技巧的處理和標注,即將個人選擇的情感基調、語音的輕重、語速的快慢、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氣的明暗、虛實、連斷等標注在詩文當中,然后反復練習,使學員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語文教學論文,讀出情感。這一步是創作性朗誦的初級階段,學員已初步融入了自身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二步:對詩文進行態勢語技巧方面的處理,即對重點詞、句所需要運用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勢動作等進行設計。比如:朗誦“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這句詩時,視線是長、是短、還是中等距離,是虛的,還是實的;面部表情是剛強、堅毅,還是豪爽、豪邁;手勢是用掌還是用拳,是用雙手還是單手;劈刺的動作是在上區、中區還是下區,是橫劈、直劈還是斜劈等,然后反復練習,為下一階段上臺表演做準備。這一步是創作性朗誦的中級階段,學員在作品中更深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三步:上臺表演。即以登臺表演的方式,將經過自己二度創作,亦即經過藝術加工處理后的詩歌朗誦,以舞臺表演的形式向全體學員進行展示。這一步,是創作性朗誦的高級階段。這時學員對作品的理解感悟、情感抒發和各種口語、態勢語表達技巧已渾然一體,學員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已物我合一,從而創造出我“這一個”的詩歌朗誦作品。
四、優勢特點
㈠可更深刻地把握詩歌作品內涵。讀,是詩歌教學之魂龍源期刊。[1]由于朗讀是腦、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是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腦、化于心,使紙上的詩變為學員心中的詩的過程,是把訴諸視覺的文學語言轉化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語言的活動,因而作品豐厚的內涵是在朗誦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品味出來的。朗讀的遍數越多,與作者交流就越深,理解課文的內容就更透徹。[2] “創作性朗誦”教學法就是通過牽引學員的眼、口、耳、心,在有聲語言再造文學語言中的藝術形象的過程中,激發學員全部的注意力與創造力,使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一次次地建立起情感的互動、溝通和共鳴,讓學員走進文本、靠近作者,在與文本、作者零距離的接觸中,達成對文學作品獨特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㈡提升美感。文學作品為學員提供了審美對象,而美感的產生還需要學員在實踐中獲得。創作性朗誦這一實踐活動是對精神產品的再生產活動,是人文與個性結合的再創造過程。由于詩歌音調和諧,注重押韻,本來就富有音樂感,[3]而“讀”使詩歌的精華潤物無聲地滲入到學生的心靈中,使學生變得“多情”、變得“愛美”、變得“樂善”,[4] 所以正是在這種“創作性朗誦”的過程中,學員不知不覺進入到詩歌的意境中,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想,體會到作品不同風格的美語文教學論文,進而感受到詩的美,使審美能力得到提高。[5]
㈢涵養語感。培養語感、訓練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提高語文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6] 而訓練語感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感情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有感情的朗讀有喚起形象、表達感情、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即通過有聲語言再現作品的藝術形象,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而激起內心感情的共鳴,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7]古人就是通過誦讀培養語感的。“創作性朗誦”教學法即很好地傳承了這一做法,使培養學員語感之目的得以完成。
㈣培育戰斗精神。“創作性朗誦”強調進入、交融、共鳴,強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強調再創造。因而,當學員雙眼放射著豪邁的光芒,口吟“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揮手做出抽刀取劍、劈刺的動作時,當他們伴著“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句,將右手高高舉過頭頂,做出由外向內歸攏的手勢時,當他們雙手抱拳,目光炯炯,仰視蒼天,高誦“待重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詩句時,學員與作者已融為一體,“我”就是渴望戍邊殺敵、建功立業的李白,“我”就是胸懷大志的曹操,“我”就是氣壯山河的岳飛,……學員的戰斗精神即在這一過程中得以體現。
㈤提高學員的綜合能力素質。陳丹老師說:“朗誦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它具有很強的表演性。”[8]正是這樣,學員在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情感基調、語音輕重、語速快慢、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氣的明暗、虛實、連斷等口語表達技巧和眼神、面部表情、手勢動作等態勢語言技巧的過程中受到了全方位的鍛煉。在這一過程中,學員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思想內涵及情感態度,并將自身認識和情感體驗融入作品,在物我交融的過程中進行創造,從而提高解讀、建構作品的能力和審美能力;在登臺表演的過程中又很好地鍛煉了心理素質、形象氣質等,從多方面培養了學員的能力素質。
五、注意事項
㈠從理念上要舍得花時間讓學員讀。學詩當然要從讀詩開始,作為語文教員務必要傳承這一理念、重視這一環節。其道理在于,“在詩歌教學中,熟讀成誦是基于漢語的特點而形成的我國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數千年一以貫之語文教學論文,自有其獨到的價值。宋學家朱熹指出:“學者觀書,先須讀得正文,記得注解,成誦精讀,注中訓釋之意、事物名義、發明經指相穿紐處,一一認得,如自己做出來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復,向上有透處。”詩歌教學尤其是這樣,只有熟讀背誦,才能仔細品味詩句的意蘊,體悟作者的情感與操行,繼而咀嚼其中的語文味道。[9]還在于:“詩歌作品的精華都在字句之中,字句之中有聲情、有氣韻、有見識、有抱負。不讀,這些精華是不會自動顯露出來,而只能是緞子上的文字符號,那是“死”的,要把“死”的變成“活”的,只有通過讀,而且要出聲地多讀、細讀,才能讓它在你的嘴里“活”起來,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來,最終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10]
㈡教員須加以指導。教員應通過各種方式、手段對學員加以教導、提示。“可用體態語進行提示,用目光激發學生誦讀的情緒,用面部表情表達喜怒哀樂的情感,用手勢表示誦讀聲音的高低、語意的輕重、節奏的快慢……以此來激發學員的誦讀情緒,引導學員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11]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龍源期刊。
㈢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訓練。在運用“創作性朗誦”教學法時,可穿插采取教員范讀、學員領讀;按班次、座次,或排、列輪讀;單讀,齊讀,接龍讀,分角色讀;小聲讀、大聲讀、輕聲讀、喊著讀,快速讀、緩慢地讀;模仿播音、錄音、錄像朗讀;配上音樂、畫面朗讀,欣賞(錄音、錄像)性朗讀等方法,“讓學生觀其畫、吟其詞、入其境、悟其情,教學效果就會事半而功倍。”[12] 這樣的訓練可使學員始終保持高昂的情緒和興趣。
㈣大力倡導吟唱古詩詞。教學實踐證明,“音樂更容易讓學生進入詩境”。[13]彭士強先生認為,吟唱古詩詞對提高學生傳統文化傳承的自覺性,熏陶情操,健全人格,升華藝術趣味都是有積極影響的。[14]以曲配詞誦讀,既符合詞的特點,又能引發學生朗讀的興趣。讓學生融在其中,樂在其中。彭先生說:“曼吟、輕誦、放歌詩詞語文教學論文,有助于充分發揮民族語言的魅力,有助于學生興味盎然地投入古詩詞的懷抱,有助于人文底蘊的增厚、精神的升華!何樂而不為?”[15]我們可以選用彭士強先生編著的《古詩詞吟誦唱鑒賞》教材,也可選用勞在鳴先生編著的《古典詩詞吟唱曲譜》[16],還可選用葉至善先生編撰的《古詩詞新唱》增訂本(開明出版社1998版)。這本古詩詞歌曲集創意極為新奇,是由150首由中外經典名曲與我國經典古詩詞配合而成。其經典+經典的配合,使演唱者收獲的是雙份經典,雙份享受。這里熱心推薦邵燕祥在文匯報上“跟葉至善一起唱古詩詞”的文章,[17]讀后,《古詩詞新唱》的精妙之處就了然于心了。
㈤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朗讀之后要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評議,而且評價要言之有物,好在哪里教師或學員要進行歸納、提煉、升華,錯在何處,教師或學員應針對性指出,并提出訂正建議,使學員獲得朗讀方法的正確導向。[18]
“創作性朗誦”教學法的效果如何?在對本院2006級44名學員的調查問卷中(有效問卷41份),認為本教學方法不好的無,一般的4人,較好的11人,很好的26人,達63.4%。認為該方法所產生的效果達到20%的1人,40%的1人,60%的6人,80%的24人,100%的9人,其中認為效果達到80%以上的學員達到80.5%。
參考文獻:
[1]龍泉明.讀——詩歌教學之魂[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1(9):4.
[2]馬素娟.語文教學應重視朗讀和背誦[J].文學教育,2006,(4,上):48.
[3]魏建主編.文學教育[M].山東: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07,30、31.
[4]馮晨辰.古詩閱讀教學方法趣談[J].文學教育,2006,(4,上):44.
[5]江亞平.美讀學古詩[J].文學教育,2008,(7,上):45.
[6]李麗萍.通過有效朗讀培養學生語感[J].文學教育,2007,(11,下):126.
[7]龍平.語感培養的途徑[J].文學教育,2009,(1,下):52.
[8]陳丹.古體詩的朗誦技巧[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10):71.
[9]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教學文摘,《詩歌教學需重視“讀”》,(粵教版高二必修)2009-06-08
[10]劉榮.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文學教育,2008,(11,上):36.
[11]黃群芳.誦讀法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J]文學教育,2009,(3,下):85.
[12]王躍琳.例談詩歌的誦讀教學法[J]文學教育,2006,(4,上):39.
[13]張守敏.古詩詞教學的一些嘗試[J]文學教育,2007,(5,上):31.
[14]何郁.且吟且唱學語文——彭士強先生訪談錄[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9):54.
[15]何郁.且吟且唱學語文——彭士強先生訪談錄[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9):54.
[16]勞在鳴.古典詩詞吟唱曲譜[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17]邵燕祥.跟葉至善一起唱古詩詞[N].文匯報,2009-7-6,11.
[18]丁志珍.新課改中的朗讀教學[J].文學教育,2008,(9,下):119.
(一)以提問創設方式的教學情境
課堂上的教育模式不應僅僅是老師在黑板上一味的講板書,學生一味做筆記,同樣也不能老是對著電腦陳述,學生對著大屏幕看,這樣只能徒勞無功,只能讓學生更加疲憊、失去學習興趣。由此可見課堂氣氛和師生間溝通是如此的重要。老師可以通過課堂上提問假設的方法進行與同學更深一步的交流溝通。例如《愛蓮說》中,作者通過運用反襯的效果對蓮花進行贊美。老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假設幾個問題,如作者通過對什么的描寫襯托蓮花的性質?作者為什么要寫蓮花,在課堂上提問不僅可以加強學習氛圍,而且可以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跟著老師的思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二)以表演創設方式的教學情境
大多數學生不喜歡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文里面的人物復雜、對話多、情緒波動大。為了加強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可以運用語言描述、當時情景再現通過表演的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切身感受文言文人物的形象特點。例如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中,文物復雜,人物表情激烈,老師可以將學生分配成不同的角色,讓他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文章進行翻譯,重新表演。這樣學生可以通過表演體悟到文章中的人物心情、語言動作以及人物形態。
(三)以音樂創設方式的教學情境
文言文的特點是語言簡潔、語句優美具有強烈的節奏感,音樂可以渲染優美、安靜、凄涼的氛圍。如果文言文與音樂相結合,不僅對文言文的領悟以及體會更加深刻,而且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升華。例如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首先老師播放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讓學生感觸文章的寫作背景是多么的磅礴、馳騁沙場的場面多么震驚。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與作者在空間差距上交流,最重要的是可以達到文言文教學的目的。但是要注意的是,老師不能為了教學中的要求,在上課過程中進行背景音樂的播放,而不進行有效的講解,否則不僅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還會讓學生感覺更加煩躁、無力。
(四)以多媒體創設視聽方式的情境
隨著電子技術和傳媒的發展,色彩斑斕的畫面不斷出現在我們面前,人們逐漸趨向于多媒體等一些高科技產品,對傳統的讀書慢慢淡忘。現在許多的經典電視劇以及電影都是根據文言文改編而成的。我們可以改變文言文的教學模式,采用電影的形式,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在很熱的一部電視劇是馮紹峰等主演的《鴻門宴》,它就是根據文言文改編的。所以,老師在講授《鴻門宴》時,可以將電視劇里面精彩的片段進行播放,把握劉邦、項羽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古代的情景再次展現,清晰學生們的思路,增強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二、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