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林業索道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生態旅游;對策研究;中國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1-0128-02
一、生態旅游的內涵
生態旅游興起的時代背景是人類處于工業文明的后期,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極大豐富的同時,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機使人類的環境意識開始覺醒,人類社會在過去的數百年的發展中一直表現為對經濟高速增長的追求,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在這樣的發展模式下,人類的生存環境急劇惡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資源減少、海洋資源的破壞、能源的急劇消耗、自然災害頻仍、化學物質的濫用、人口與經濟的發展、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面臨一系列的嚴重問題與矛盾,人類不得不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必須在繼承傳統的發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發展模式之間作出選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協調是當今世界的主旋律。一是生態旅游首先要保護旅游資源,生態旅游是一種可持續的旅游。二是在生態旅游過程中身心得以解脫,并促進生態意識的提高。加拿大生態旅游學專家戴維?A.芬內爾(David A.Fennell)在其著作《生態旅游》一書論述:“生態旅游是一種以自然資源為依托的可持續旅游形式,主要強調的是對自然的體驗和學習,這種旅游經過有道德的管理,是一種低影響,非消費性和注重當地影響的旅游。它一般發生在自然區域,并能對這些區域的保護和維護作出貢獻。”[1] 十幾年來,生態旅游的發展無疑是成功的,平均年增長率為20%,是旅游產品中增長最快的部分,出現了一些生態旅游的熱點地區,其中加勒比海地區和非洲野生動物園成為生態旅游熱點區域。中國自1993年提出生態旅游的概念,到中國國家旅游局把1999年定為“生態旅游年”,短短的幾年時間,生態旅游是一種正在迅速發展的新興的旅游形式,也是當前旅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以走向保護區、親近大自然為主題的“生態旅游熱”正在全球興起。
二、中國生態旅游的主要問題
1.最不生態的生態旅游。 “可持續發展”是判斷生態旅游的決定性標準,許多地區的政府及有關部門在開發旅游資源時,往往把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缺乏對生態旅游的正確認識。特別是新旅游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游資源的損害與浪費。1982年,中國在湖南誕生了第一個正式命名的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森林公園以來,到1997年底,中國建立了926個自然保護區,其中包括鼎湖山、長白山、扎龍、神農架、西雙版納、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這些自然保護區的設立并沒有使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得以較好的保護,反而使這些地方聲名鵲起,引來游人如織,自然生態遭到破壞。被譽為“童話世界”的九寨溝,由于上游和周邊森林大面積砍伐,使這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厘米~30厘米,致使黃龍鈣華堤已開始退化、變色。如再不采取保護措施,這里的巖溶湖將會過早衰亡。湖南武陵源風景區中二氧化硫含量高達0.62毫克/立方米,超過國家一級大氣標準[2]68倍;樹林大片枯黃,PH值達4.44并出現酸雨酸霧。張家界、南岳衡山大規模的路面硬化,雖然提高了可進入性,但造成了快餐式旅游的煩惱,以前需要兩天才能游完的南岳,現在有觀光車進入南天門,有觀光電梯登頂,已經很難找到昔日還要在禪寺寓宿一宿的樂趣了,更不用說和方丈談經論佛的榮耀了。另外,廣大旅游者的生態旅游知識貧乏,欣賞水平低,環境保護意識差。在生態旅游區內,游人的踏踩、攀摘野花等不文明行為會造成土壤侵蝕,影響自然保護區植物的生長發育和更新。此外,許多導游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缺乏基本生態保護知識,不能把保護生態系統的意義等講解給游客,達不到讓游客認識自然、增強環保意識的目的;旅游地社區群眾沒有或很少從生態旅游中獲益。
2.生態法制有待完善和健全。中國至今還沒有一部生態旅游規章制度,缺乏從立法的高度對生態環境加以保護,只由開發者自覺自愿的保護,難免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影響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目前,中國雖然也指定了一些與生態旅游的發展和環境保護相關聯的法律和法規,但是具體到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經營管理,卻缺乏相關方面的法律制度的約束,尤其在旅游環境保護法律及規章制度的出臺方面表現較為滯后。此外,對旅游景區環境質量的一些具體標準要求的條款大部分分散在別的法律法規和條例中,這大大不便于旅游開發規劃工作的開展和環境管理的改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保護區從結構上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一般也不允許從事科學研究活動;緩沖區內只許進行科學考察研究活動;實驗區內可以進行旅游活動。有的保護區違反《條例》規定,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從事旅游活動,使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地域減少,它們的生活空間和養料系統也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這里的動植物死亡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三、中國開展生態旅游的對策研究
1.立法保護生態環境。1916年,美國通過了關于成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法案,國家公園的管理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自1992年里約會議以后,日本制定了《環境基本法》。中國由于沒有具體可行的生態旅游法案,致使有的風景區出于經濟目的,熱衷于旅店、餐館的建設,盲目擴大旅游區、修建旅游設施。以索道為例,世界各國在作為國家公園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嚴格控制的,其中美國、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 776米,公路只修到2 000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中國,有些名山上修建現代索道。索道在國家名勝中心區域的建成,不僅破壞了自然風景區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頂,導致景觀和生態的破壞。隨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熱的掀起,保護區內脆弱的生態系統也遭到致命的打擊。
2.制訂發展計劃和戰略。在發達國家,都將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納入社會公益事業,每年由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如美國在2000年有43億美元用于國家公園,包括保護、科研、管理的開支。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國家公園局每年預算為1.148億澳元,主要來源是政府財政撥款和市政稅收,而公園本身經營收入僅0.1億元。新西蘭也是如此,國家公園內的一切設施,包括道路、野營地、游景道和游客中心等均由政府投資建設。就是韓國,每年也有相當于人民幣6億元的資金用于國家公園管理。這些國家都將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視為保護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的科研基地和公眾教育和生態旅游基地,因而拒絕商業運作,不以盈利為目的。正是由于這種公益性質的正確定位,因此從規劃建設到立法和管理,一切與基本目標相抵觸的活動,均在禁止之列,以保護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的自然屬性,竭盡全力維持它們的自然狀態。許多國家的國家公園法規定實行分區制:“山上游,山下住”,即功能分開,把旅游服務設施安排在區外,使區內保持一個完整的真實的自然文化遺產。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兩國的國家公園內見不到賓館飯店,有的只是供游人野營的古樸而簡易的基地,高質量的游景道和各種向導性的指示牌。而且就是這些基本設施,也力圖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態的干擾和影響,并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美國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適應游客對生態旅游日益增長的需求。澳大利亞斥資1 000萬澳元,實施國家生態發展戰略。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旅游面向21世紀規劃”,生態旅游是該規劃的重點推介項目。肯尼亞政府就制定了許多重要的國家發展策略,其別將生態旅游視為重點項目。中國是世界上旅游資源最豐富的國家,自然景觀多姿多采。有壯美的大森林;有扎龍,神農架,西雙版納,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還有列入《國際濕地公約》重要濕地名錄的黑龍江扎龍,吉林向海,青海鳥島,江西鄱陽湖和湖南洞庭湖等濕地;中國有60億畝草地,約占國土面積的40%,其中83%的面積分布在中國西部。這些都是開展生態旅游的絕佳去處。
3.進行旅游環保宣傳。在發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很多國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口號和倡議,例如英國發起了“綠色旅游業”運動,日本發表了“游客保護地球宣言”。加拿大于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推行生態旅游了,進入生態區的外國旅游者都會得到生態旅游導游冊:“生態旅游是由加拿大林業部為作為旅游者的您準備的,旨在幫助您了解加拿大全國各地您所能看到的風景,包括對景區的自然和人文歷史的描繪和說明。生態旅游線路將涉及各種主要的風景類型和生態區,每個生態區的圖標上都標明了觀光點(由序號標出)。大部分景色您可以駕車觀賞,有些地方則建議您停車觀賞。各觀光點的距離都標明了公里數,如果要進入支路觀光,在高速公路路口上都有路標標明距離。如果您能記錄好旅行的距離并在達到每個觀光點前閱讀有關說明,您就能從生態旅游中獲得最大限度的享受。”[1]這種生態旅游以跨加拿大的高速公路為中心,沿途劃出幾個生態區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在高速公路或高速鐵路邊劃出若干個生態旅游區,把生態保護和生態旅游聯系起來,推動生態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4.多種技術手段加強管理。在進行生態旅游開發的許多國家都通過對進入生態旅游區的游客量進行嚴格的控制,并不斷監測人類行為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利用專業技術對廢棄物作最小化處理,對水資源節約利用等等手段以達到加強生態旅游區管理的目的。澳大利亞聯合旅游部、澳大利亞旅游協會等機構還出臺了一系列有關生態旅游的指導手冊 。此外,很多國家都實行經營管理的分離制度,實施許可證制度加強管理。
通過我們不懈的努力,通過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使人類能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olgia)”情結,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進入“天堂(Nirvana)”最高精神境界。
參考文獻:
[1]戴維?A.芬內爾.生態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2]鄧愛民.淺論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之路[BE/OL].省略.
關鍵詞:森林工程,實踐課程,課程體系,人才培養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n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System Of Forest Engineering Program (Lifting Transport And Engineering Machiner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Wei ZhanGuo
Abstract:At present, the 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nded to cultivate undergraduate proposed proportion increase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in the teaching system. For studied forest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e ability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because the forest project itself is a practical discipline, students in university after graduation can independently complete the enterprise first line design or technical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have good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and quality, it should not only study the existing successful experience,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esign teaching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our school walk the road of innovation, make our forest engineering gradually catch up with and unique, complete the shift towards engineering machinery professional.
Keywords: forest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curriculum system; personnel training
一、課程教學問題的提出
當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針對大學本科的培養目標提出了在教學體系中增加實踐的課程比重,這是非常正確的,是適應中國的實際現狀的。對于學習森林工程的學生來說,實踐能力的培養更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森林工程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學生在大學畢業后就能獨立的完成企業第一線設計或技術應用工作。
然而,從我校已畢業和即將畢業的森林工程學生狀況來看,相當一部分學生在找工作時表現出信心不足、抱怨自己實踐能力不強、缺乏行業新技術知識面對招聘對象的現象較為嚴重。經過分析,我們覺得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在于:
⑴本專業辦學時間雖然較長,但教學培養方向尚未明確,課程安排趨向于機械工程方向,相關機械設計新理論、新方法課程、機械加工新技術課程安排不足;
⑵招收的學生均是理工生,實踐能力需要入校后臨時培養,留給專業教學的時間不多,有時在上專業課時還要補實踐課程內容,耽誤了完整進行設計課題實踐的時間;
⑶與第二點相聯系的是,由于缺乏實踐和創新能力,造成很強的挫敗感,對森林工程專業形成厭學情緒,于是一部分學生在進入大三后放棄專業課,開始潛心準備考研或出國等等;
⑷各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之間缺乏配合、條理,內容沒有聯系,各自為政,而且沒有統一明確的要求等等。同時因為缺乏配合和條理,學生反映有時實踐課擠在一起,設計與實踐課的作業便會大量積壓;而有時又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實踐課。當積壓的時候,量大造成每一件都無法完整地完成,學生或隨便應付,或厚此薄彼,如此種種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很不利的,沒有好的東西也做不出好的作品集;更為重要的是,沒有統一的思想和合理的理論課與實踐課的配合,學生對課程的認識是混亂的,不知道各門課程的關系和用途。
以上第四點在我國有森林工程專業的學校都普遍存在,教學與實踐相脫離也是當前中國森林工程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而對于像我們這樣一個歷史很長的傳統專業來說,這一問題更是突出。所以我們認為,為了讓學生具有優秀的實踐作業能力和素養,就既要學習國際國內設計教學的已有成功經驗,更應該結合我校特點走創新之路,使我校森林工程專業逐步趕超并獨具特色,順利完成向工程機械專業的轉變。
二、課程教學問題的分析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形成了以下觀點:
⑴順應學校和實際需要,進一步增大新技術課程及實踐教學比重,從2008級學生開始,開設工程機械相關的課程;
⑵根據我校招生特點將實踐課程合理的分為幾個課程群: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群(培養機械設計理論素養、機械設計能力和設計方法應用的素養,包括機械設計基礎、機構設計、外觀設計等等);機械加工技術課程群(包括機械加工技術、機械加工工藝、金屬材料、金屬結構等);工程機械課程群(包括工程機械概論、內燃機理論、工程索道、汽車摩擦學等);專業應用技術課程群(包括幾個方向的專題設計,如林業工程機械設計、路橋工程機械設計、起重運輸機械設計等等);
⑶合理的編排教學內容和課程結構(在我系前兩年的教改過程中已基本完成),將包括理論課在內的各課程有機的編入整個實踐課程群中;
⑷關于第二點,四個不同的課程群之間大體上是串聯遞進的關系,第一個課程群延續的時間最長,大約有四個學期,第二個課程群從第三學期開始,持續到第五學期,第三個課程群從第四學期開始,也持續到第五學期,第四個課程群從第五學期一直到第七學期,因此各課程群之間是串并結合的關系;
⑸對于不同的課程群,相應的制定合理的總的教學目標,將各課程有序的填入到相應的課程群中,使各課程教學有了統一的目標和規范,不再各自為政,也不會出告,這樣從二年級到四年級,每位同學至少有四份具有一定份量的設計作品集與實踐成果;
⑹各課程群可以根據教師的研究方向確定由專人負責該群教學計劃、教學內容現內容、課程要求和實踐設計的重疊,各課程也能合理的組織在一起;每一個課程群在結束后有嚴格統一的要求,如要求做一份課題報告,報告包括的內容對應相應的課程,要求每位學生都完成成型的設計作品(包括從二維設計到三維成型的模型)和報的制定,明確教學目標,督促這一課程群的各教師相互討論、按照統一的目標共同搞好教學,有統一的評價標準,做到客觀有效。老師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也能出成果。
⑺通過各實踐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涉及進一步深入研究森林工程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具體的培養途徑與方法。
我們相信,如果按照以上想法實施,再結合我校的特點,定能使學生在實踐能力甚至對于專業的認識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三、課程教改研究的主要內容及研究基礎
通過對森林工程(起重運輸與工程機械)專業設計課程的實踐課程的科目及內容;各實踐課程之間的聯系以及要求;實踐內容的要求;各實踐課程族群的之間的配合關系;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途徑與方法等方面的分析與研究,最終達到如下研究目標:
首先,通過合理組織實踐課程的研究內容、體系以及統一的要求,使學生更快地理解設計,更明確地了解各課程的作用和相互之間的關系,以使學生形成獨具個性的設計觀念,促使學生沿著實踐體系要求完成幾件具有深度的設計作品。其次,完善健全實踐課程體系,并逐步形成我系在這類課程教學上的指導思想;使學生的設計思想、設計能力與實踐能力與實際需求更接近,以便更快而且自信的適應將來設計第一線的實際工作。最后,探索總結行之有效的實踐的途徑與方法,與對學生的教學結合起來。
參加課題研究的森林工程教研室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其中具有正高職稱1人,副高職稱3人,講師3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4人,在讀1人,碩士學歷1人,另外本專業教學時間10年以上4人,專業教學經驗豐富。
課題參與人員科研能力較強,近三年發表各類學術論文20篇以上,其中EI檢索10篇以上,積極承擔了多項國家、省部、校廳級科研項目。
森林工程本科專業所在二級學院(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有較為完善的實驗環境,擁有一支教學經驗豐富、工作積極認真的教學改革團隊。
四、課程教改的研究方案及具體實施方法
主要實施方案包括:帶學生赴教學已很成熟的國內工程院校交流學習,盡快熟悉一些實踐的內容和目標;考察學習國內外優秀的工程院校,制定實施辦法;邀請專家、學者進行交流與探討;通過計劃和內容組織學生參加實際的設計比賽和設計項目,以最終有形的設計成果呈現出來;舉辦設計成果的交流、展覽與等。
以上研究成果和想法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一定資金的支持,為了保證此研究的實施、實施過程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以及最后研究成果的推廣,學校給予了充足的經費資助。
目前已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企業實踐環境單位數量不多,有時會因為企業自身的因素調整學生實踐的安排,對實踐環節造成一定的影響。
今后將發揮各種渠道優勢,積極爭取更多的合作企業建立教學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選擇機會。
五、研究結論與可行性驗證
森林工程專業設計課程教改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與時俱進,根據目前我校森林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對工程機械設計課程的需求,提出了設計課程體現族群的串并系統研究,使得森林工程專業基礎教學與專業教學緊密地結合一起,真正地為專業服務,為學生著想。
目前在保留部分專業傳統課程的前提下,修改了原有的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已經初步實現了向工程機械方向的傾斜,有一定的教學實踐經驗及理論基礎,在新的教學大綱上已經體現上述改革思想,逐步增設工程機械設計課程,減少無關課程,增加新技術課程的授課課時及實踐教學課時,并有相關的教學改革項目立項及,已經成功組織學生申報獲批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與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兩項,其中一項作為學校代表參加了全省同類項目成果匯報展。另外,森林工程(起重運輸與工程機械)本科畢業生已經連續5年蟬聯全校本科就業率第一的專業。事實證明,本研究的構思具有較大的應用與推廣價值及突出的發展潛力。
參考文獻:
[1] 肖生苓,王立海,董希彬,等.森林工程專業實驗教學平臺建設.[J].森林工程,2013,29(3):157-160.
[2] 肖生苓,王立海,張佩劍,等.國家級森林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5):151-154.
[3] 吳志強,張學洪.全面提高本科實驗條件建設質量之舉措[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6):1-3.
1916 年美國成立了國家公園管理局, 開辟了國家公園管理的新篇章。國家公園系統由聯邦政府內政部下屬的國家公園管理局直接管理。克林頓政府對國家機構進行了全面改革后, 新的公園管理體制于1995 年開始實施。新的管理體制是在華盛頓總部國家公園管理局的領導下, 全國設立7 個地區局, 并以州界劃分管理范圍, 地區局下設16 個支持系統。一般由生態環境和資源類似的公園組成一個公園組, 以便按其資源類型和特色開展相應的管理工作 。
內容一:集中統一的管理體制。美國的國家公園體系由美國內政部的國家公園管理局獨家管理, 而國家公園管理局由美國內政部直接管轄, 不受各州干涉。這是一個國家所有、國家單一管理、目的明確的垂直管理系統。它的好處是能夠更好地實現設立國家公園的根本目的――自然保護和公眾游樂。
內容二:完善的管理原則。首先是保護第一原則。美國修建國家公園的根本目的是自然保護和公眾游樂。而其中自然保護是國家公園成立的首要目的, 觀光游覽次之。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通過諸多的經驗教訓, 終于確立了較為完善的保護與游覽相協調的方案。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國家公園內不允許建造索道纜車和娛樂性設施。美國大多數國家公園面積廣大, 高山峻峰較多,但為了避免對環境大規模的破壞, 均不允許修建索道。如黃石公園的主峰華體布思山, 海拔約3 350 m, 就沒有索道。公園除了建設必要的風景資源保護設施和旅游設施以外, 在國家公園內不搞開發性項目, 更沒有什么豪華度假村、旅游城鎮、高層豪華酒店等。
車道選線十分謹慎, 不得破壞自然景觀和資源。即便是在完善可進入性方面, 為了避免修建道路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 也盡量采取各種補救措施。如著名的“野生動物跨越道”就是為了使各種生物能同樣使用道路兩邊的生態環境而設計的。
加強對游客的管理。在國家公園內, 游人住宿的旅館床位和野營地床位, 都是嚴格控制的。這些生活服務設施都必須遠離重點景觀的保護地。游客也是人為控制的, 游人必須事先申請, 獲批準后才能進入。園內十分重視保護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在園內自由來往生息, 游客不能喂食野生動物, 不能追捕狩獵等。
國家公園內的建筑風格, 力求與當地自然環境和風俗民情相協調, 不得破壞自然景觀和資源。只允許建造少量的、小型的、樸素的、分散的旅游生活服務基本設施。環境保護設施完善, 公園內不設有任何生產性設施及庫房, 但設有先進的污水處理及垃圾處理設施。
其次是以公眾游樂為目的的原則。國家公園嚴格限制門票等的征收, 門票也相當低廉。目前, 大多數公園門票控制在30 美元左右,僅為美國中產階級年收入的千分之一。另外, 還針對不同類型的游客推出了各種優惠措施。如美國有近400 家公園聯手推出國家公園年票制度, 只需50美元就可以在一年內暢游美國所有的國家公園。
內容三:獨立規劃設計管理。美國國家公園規劃設計由國家公園管理局下設的丹佛規劃設計中心全權負責, 獨家壟斷。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保證規劃的質量, 另一方面又預防了違反規劃的事情發生, 確保資源與環境保護。在丹佛規劃設計中心有職員665 人, 其中有風景園林、生態、生物、地質、水文、氣象等方面的專家學者, 還有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方面的專家。美國國家公園的設計、監理均由該中心全權負責, 進一步確保規劃實施的整體質量。規劃設計在上報以前必須先向當地居民廣泛征求意見, 否則參議院不予討論。規劃設計的科學性與公開性于此盡顯, 并與事前監督、事后執行相呼應, 在管理體系中體現出周密與協調。
內容四:具有美國特色的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工作的最高宗旨是切實保護好國家公園的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 向國民提供宣傳、講解、培訓、科普知識等方面的服務,把國家公園當作大自然博物館。因此, 國家公園在經營管理上要求層次很高。主要有三個方面內容。
對從業人員的管理。公園的管理人員都由總局直接任命, 統一調配。職員都要求有本科以上學歷, 而且必須經過上崗培訓, 要求掌握國家歷史、游客心理學、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的保護、生態學、考古學、法學、導游甚至救生知識等。
對公園食宿設施的管理。國家公園食宿設施實行特許經營權制度。美國國家公園雖由國家公園管理局進行日常管理, 但國家公園的管理者更多是將自己定位于 管家保姆角色, 而不是業主的角色。國家公園作為非營利機構, 專注于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其日常開支由聯邦政府撥款。國家公園的食宿設施則公開向社會進行招標, 使國家公園管理局與旅游企業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 無任何經濟利益牽扯, 從而更加有利于國家公園管理局對經營商的監控。
對門票的管理。如上述所述, 國家公園的經費來源于國家撥款,國家公園嚴格限制門票的征收, 現行的門票價相當低廉。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不允許下達創收經濟指標, 這一方面是基于美國的經濟實力, 另一方面也是堵住公園亂搞開發項目以謀取收入的借口。
我國世界地質公園的經營管理比較落后
我國至今擁有27個世界地質公園,是全球擁有最多世界地質公園的國家。這些地質公園的建立, 對加強地質遺跡保護, 恢復地質生態環境, 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支持地方經濟建設, 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促進可持續發展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管理體制復雜。我國的地質公園屬國土資源部管轄, 而具體的工作則由地方政府負責管理, 在許多方面還存在著體制不健全、關系未理順的問題。而且, 我國的世界地質公園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原有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等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些世界地質公園分屬建設、環保、林業、國土資源等部門管理。如作為世界遺產的湖南張家界景區, 既是國土資源部的世界地質公園,又是建設部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林業局的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旅游局的4A 級景點。多年來, 在世界地質公園( 或保護區) 的管理與開發中, 一直存在著各部門之間的相互競爭和利益沖突。
經營管理相對落后。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業人員的總體素質不高。地質公園的基本內涵決定了其科學性很強, 在地質公園的規劃、導游講解等方面需要經過專門知識培訓的人才。我國世界地質公園大部分都建立了地質博物館或者陳列室, 展出了本區的地質基礎工作成果圖件、標本、專著及論文等, 還有不少國內外相似地質遺跡的對比研究成果, 這無疑是大眾科學教育的重要基地。但其缺點是科普性不夠, 太專業化。各公園導游人員的地學知識培訓應進一步加強, 不少導游人員還不能自如地將地球科學知識融入解說之中。
二是自然旅游資源破壞現象比較嚴重。營造本地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目的之一, 但近年來, 不少地方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 甚至把某些旅游勝地出售給大企業來經營, 企業參與公園管理的權利過大, 使景區的社會公益性變得越來越市場化。上述做法對地質遺產資源造成很大的威脅, 破壞了植被、地貌、水文狀況等。如修建索道、纜車、道路等一些旅游設施, 選址不當, 或形式與原景觀不協調; 景區內飲食服務業排放的污水、廢氣和垃圾, 造成了環境污染等問題。由于兩國旅游體系發展的不同, 我國世界地質公園和美國國家公園在概念界定上有所不同, 因而管理模式也不同。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對我國的借鑒
公園的合法性。美國建立國家公園的目的就是對地球演化史上形成的重要而獨特的地質遺跡, 予以有效的保護, 如美國的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大峽谷國家公園等。從1872 年的《黃石公園法》到1998 年的《國家公園系列管理法》, 美國國會的立法、決定以及相關管理政策的制定始終伴隨著國家公園發展的全過程。幾乎每個國家公園都有獨立立法, 國家公園管理局的各項政策也都以聯邦法律為依據。在中國, 地質遺跡資源的立法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人們對地質遺跡作為自然資源的認識還不夠。對如何保護世界級或國家級的地質公園, 國家暫時還沒有出臺有關的法律。而目前我國世界地質公園發展正處于一個申報與開發的上升期, 建議國家應該盡快出臺“地質遺跡法”或相關規定, 使世界地質公園建設工作建立在法律基礎之上,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公園的公益性。美國國家公園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始終強調這一概念: 必須把國家公園的資源和價值完整地留傳給子孫后代, 讓他們永久地共享這些資源和價值。公園應屬國家所有, 受法律保護, 不準任意開墾、占據和買賣, 公園應該成為為人民永續利用的社會公益事業。即美國人將遺產資源的公益服務排在其使命的第一位, 且非常強調充分滿足當代人的可持續利用需要。
相比之下, 由于我國在世界地質公園管理方面還存在相對復雜的管理層面, 即便是被列為世界級或國家級的地質遺產的管理經營也常常是地方政府主導。由于地方政府派出的管理部門既管理又經營, 政企不分, 在行使行政權利的同時也從事營利活動, 因此改變了遺產資源的公益性。由此, 筆者認為, 我國可以借鑒美國國家公園有關特許經營的規定: 國家公園管理機構不得從事商業性經營活動, 公園內商業經營項目通過特許經營的辦法委托企業經營, 管理機構從特許經營項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費用作為公園補償。公園管理機構則為游客提供大量的展覽、展示、說講解、咨詢、安全保護等公益。此外, 對那些合乎法規、規劃及與景觀協調的設施進行特許經營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公園的完整性。所謂的完整性就是指國家公園系統類型的完整性。我國地域遼闊, 地質地理條件復雜, 有著豐富的地質遺跡資源, 其中有不少是獨特乃至世界罕見的景觀。這些罕見的地質旅游資源和地質遺跡景觀類型, 以其獨特的方式, 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 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眾多的、具有極高美學價值和科普價值的世界級地質公園科普教育之旅。
公園的科學性。美國國家公園系統內外都有大量的科學家, 對國家公園的設立、規劃、保護、利用和管理進行了長期的研究, 這使國家公園的各項管理工作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正是由于具有系統的科學研究基礎,使國家公園游客中心的展示內容具有很高的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 使國家公園不愧于“天然博物館”的稱號, 成為大、中、小學生樂于前往的“天然課堂”。
但在我國, 很多世界地質公園旅游管理技術的應用處于低水平、低效率的狀態。部分地質公園缺少旅游環境檢測系統和保護設施, 污水、垃圾處理仍采用原始的方式, 就近排放, 造成環境污染, 景觀質量下降。為此, 各世界地質公園可以根據自身的資源特點, 請專家配合, 長期進行資源保護及旅游服務的研究、規劃工作; 對地質公園內的從業人員, 則要經常進行業務培訓, 使之能更專業、更有效地傳遞地質公園的科普信息, 增強游人的保護意識; 對公園內的各項工作及服務設施都應以不破壞資源及自然景觀為原則, 突出自然, 展現地質景觀的自然之美; 對游客, 同樣也需要對其進行大量科普和可持續發展宣傳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