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青年心理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所謂回避心理,即在現實生活中,自己與社會及他人發生矛盾及沖突時,不能自覺地解決矛盾、沖突,而躲避矛盾、沖突的心理現象。在青年學生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盲目地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的機會和場合。這種正面教育往往以較嚴肅的姿態出現,青年學生雖有一定的判斷事物的能力,但理性思維尚未完善,還不能辯證地認識和分析事物,特別是對于以較正統的面貌出現的正面教育,不能冷靜的分析,反感、厭惡的情緒油然而生,繼而回避正面教育的機會和場合,甚至唱反調。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當教師在講臺上苦口婆心地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時,經常出現令教師們心寒的場面:或心不在焉,或悶頭大睡,或偷看小說。有的家長反映每當提出與孩子交談時,孩子便動輒以作業未完成、復習功課緊張等堂皇之詞推拖。回避與父母的直接交流,久而久之,便產生隔閡。
第二,遇到矛盾沖突,不能認真思考解決方式,而采取回避的態度。青年時期是人的生理及心理發育尚未成熟時期,缺乏正確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面對問題與困難,往往采取回避心理,青年學生常常遇到的問題,歸結起來有幾個方面,一是學習成績,一旦學習成績出現問題,便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壓力,而某些家庭和學校不能給予恰當的誘導,一味地施加壓力,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便回避學習,以致厭倦學習。二是“早戀”問題,這種由男女性別吸引而產生的感情對青年學生帶來不少的心理和思想負擔,一方面是感情的不可自拔,另一方面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反對,甚至鄙視,青年學生又未能找到合適的方式,因而只能回避。三是社會實踐中未被選擇的問題。在被社會選擇的過程中,經常出現不順利的情境,部分學生碰到困難后便退卻下來,甚至有些學生怕干不好工作干脆不接受工作的機會。這種回避心理導致了學生不能及時把握鍛煉的機會,影響了身心成熟與發展的速度。
二、認真探討回避心理的原因,探尋枝正方式。
獨生子女回避心理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個方面。
(一)主觀因素:第一,過分自信,甚至自負。長期孤獨而又優越的環境,長輩們過份的夸贊和保,使許多獨生子女非常自信,有時甚至是盲目的自信,它影響了青年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解決不了問題卻又不愿表現出自己的無能,只好用回避的方式來掩蓋。第二,需求日益增長,而又得不到滿足。從0點到最高點,是一個快速上升階段,這時的人生需求包括生理、心理、求知等諸多內容,但外界對青年學生的不理解,使他們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滿足,青春期的沖動,渴望爆發,又沒有爆發的時間和場合,回避心理便自然產生了。
(二)客觀因素:第一,家庭教育的失誤。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表現為兩個階段,即過分溺愛和過分嚴厲。孩子小時候過分溺愛,而孩子大了,又過分嚴厲,不能把握恰當的度,久而久之,孩子往往封閉自己,回避現實,與家長之間形成代溝。第二,教育呆板,管理方式單調。我們的學校教育模式化,更多地是側重知識的傳授,而缺乏智能的開發,在傳授知識中形式單一,特別是學生進入中學階段后,應試成為學生學習的目標、學校辦學的方向,從初中到高中,圍繞中考、高考開設課程,課程內容單調,教材也多半是定理、公式,缺乏形象化內容,某些教師教學水平較低,責任心較差,課堂氣氛投入缺乏活力,教師管理也多半以抓學習為主,學校生活就是學習教材,準備應考。在這種單調生活由和沉重的壓力下,青年學生不斷增族的心理和思想需求得不到滿足,因而厭倦學校生活,產生回避心理。第三,社會正面教育的不得當,負面影響嚴重。當前的正面教育多通過偉播媒介,缺乏鮮活的身邊實例,而負面現象則令學生們感受很深,腐敗現象,拜金主義,污染了社會風氣。加上學校教育的蒼白,青年學生缺乏較高的分析能力,因而對正面的內容反感、回避,而對負面內容津津樂道。
青年學生的回避心理不但影響了教育的質量,而且影響了一代青年的身心健康,不利于青年的成長發展,以致影響社會的進步。學校,作為青年學生階段的主要活動場所,尤要引起高度重視,校正回避心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增強課堂吸引力
課堂教學的質量在學校教育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實踐證明,凡是豐富知識、論理嚴謹、生動活潑的課堂,不論對哪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產生極大的吸引力,直接影響他們的興趣、愛好、學習成績及身心健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首先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包括職業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根據課程性質設計多種課型,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第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課堂教學活動;第四,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適當開拓知識,以滿足青年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這樣無形中也增進了師生交流,使學生對學校教育由吸引到信任,由信任到信賠
(二)設計豐富多采的校園生活,大膽使用“嘗試”方式
課外活動是整個教育體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進行素質教育的良好方式。學生在課外動中不但學習了知識,提高了體能,而且增長了才干,陶冶了情操,豐富了社會經驗。因此學校應利用各種閑遐時間,開展豐富多采的活動,讓學生嘗試自己設計、組織、安排,教師給以恰當的指導。“品試”是豐富人生體驗的途徑,是適應,是學習,京生價值實現的過程。再看,去試倘使人意識到自己有選擇行為的責任、權力與能力,一個人只有在自主選擇的條件下,才能真正成為自主、自律、自負責任的人。
(三)學校與家庭結合,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
學校教育離不開社會,而做為社會組成細胞的家庭,在孩子的成快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與家庭結合,校方應通過走訪、家長會及書面報告等方式與家庭聯系。家庭則應通過書面、口頭等方式加強與學校的聯系,而雙方結合的基本點,應在于相互信任、善意地對待問題,改變“學校與家庭交流即是告狀”的現象,使這種結合成為良好的教育方式。
在這種結合的同時,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教師要注意先樹典型,多以表揚、獎勵等方式鼓勵學生,進一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家長要和孩子平等地交談,善意地鞭策他們。學校和家庭還要創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形成以下幾種風氣:一是要形成團結友愛的風氣,師生之間,家長孩子之間互相尊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和自尊;二是要形成民主、活躍的風氣,培養學生敢想、敢說、大膽勇敢的性格。在此基礎上,還應形成勤奮好學的風氣,勤儉、樸素的風氣,這些都能激勵學生提高、完善自己。
(四)加大心理教育的力度,培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青年學生的年齡階段正處于人生需要的第二、三層次,即親戚、友誼、交往求愛的需要和自尊、互重的需要,并逐步向第四、五層次邁進,即發展和享受的需要和貢獻的需要。青春期既是逐漸形成的時期,又是心理逐漸成熟、性格形成的過程。這個階段尤為重要。鑒于獨生子女的特殊性,心理教育應著重抓好如下兩點:
第一,讓學生學會交朋友,學會傾訴,表達。在這方面的教育中,教師應身體力行,給學生做榜樣,先與學生交朋友,啟發他們交友,教給他們交友的方法。
論文摘要:通過對北方高校冰上課教學過程中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剖析,并針對有關誘因提出預防及疏導的對策。
1前言
所謂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的傳統定勢和思維模式與特定教育情境下,所產生的與認知信息相對立并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反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在北方高校冰上課教學中學生的不良心理情緒當中,逆反心理占據一定的比例。因此,有必要對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及預防和疏導的措施進行深入研究,以保證北方高校冰上課的順利進行。
2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訪談法和文獻資料法。
3結果分析
以哈爾濱商業大學2004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1160份,回收有效問卷1087份,有效率94%。對有效問卷進行數理統計,總結出學生對冰上課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來源于主觀和客觀2個方面。
3.1主觀原因
3.1.1意志品質薄弱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在“溫室”中長大。冰上課教學有其特有的教學環境和教學內容,如果沒有頑強的意志品質,是很難適應冰上課教學的,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冰上課產生逆反心理。
3.1.2身體素質參差不齊高校學生來自祖國各地,尤其是對于那些從未見過冰雪的南方籍學生來說,當最初的興奮與好奇消失后,當在冰上課中遇到不易解決的問題時,逆反心理也就會隨之產生。
3.2客觀原因
學生對冰上課產生逆反心理除具有上述主觀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受來源于客觀因索的影響。
3.2.1冰上課本身教學特點所致冰上課教學是要在寒冷的冬季室外環境里,要求學生穿著窄而長的冰刀,在光滑的冰面上學習技術技能的。這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這是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由調查問卷統計得知,這一因素占69%。
3.2.2冰上課教師素質的影響個別冰上課教師本身的冰上技能還有待提高,不能給學生以輕松、自如、優美的感覺,這無形中會加深學生對冰上技能學習的畏懼感和逆反心理;冰上課教師不能認真鉆研教材,教學內容陳舊單一,不能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不能從調動學生興趣和愛好人手,使學生覺得冰上課教學枯燥乏味;教學方法缺乏新意,課堂氣氛沉悶,講解不清、示范不當,師生關系不融洽等等,都是導致學生對冰上課產生“逆反”的重要因素。在調查統計中得知,這方面因素約占53%。
3.2.3教學環境惡劣所致冰上課是在室外環境里進行的,北方的冬季室外氣溫有時要達到一20℃以下,氣候本身的不利因素,加之有些高校的冰場破爛不堪、冰面凹凸不平,教學管理混亂,冰刀器材殘缺破舊等因素也易引起學生厭煩和反感,從而產生逆反心理,調查中這些因素占47.5%。
4預防和疏導學生逆反心理的對策
4.1注重學生心理動態。提高冰上課教學藝術
冰上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而學生主體性能否正常發揮,要取決于教師“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如果冰上課教師態度生硬、語言刻薄、方法簡單,僅以命令的口吻去“指揮”學生,教師把自己凌駕于學生之上,這樣就很難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很難發揮,將會使學生對老師和冰上課產生反感、對立的情緒。因此,冰上課教師要注意教學藝術,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從而激發學生對冰上課學習的積極性。
4.2注重學生個性差異,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冰上基礎參差不齊,要在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安排難度適宜的教學內容,避免“吃不了”和“吃不飽”的現象,以免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預防學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條件。冰上課教學中,要照顧到每一位學生,每一個學生的點滴進步都要看在眼里,并及時進行反饋,特別是對那些身體素質和冰上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要有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使他們增強勇氣和自信,積極、主動、愉快地加入到冰上課教學活動中來。
4.3不斷優化冰上課教學環境
首先,作為冰上課教師要注重自身儀表,要穿戴整齊、精神抖擻地去構成冰上課良好教學環境的一份子。此外,要將冰場圍欄粉刷新,冰面要劃有顏色鮮明、清晰可見的跑道線,使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樣,學生們來到冰場就會躍躍欲試,教學效果會有大幅度的提高。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創設;問題情境;策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或應用”這一重要的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逐漸建立起數學問題意識,逐漸提高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不斷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一個高質量的數學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深入、有效學習數學知識,顯得尤為重要。
一、數學問題情境的提出
“數學問題情境”,是指發生問題的客觀數學情境(刺激模式),是把學生置于研究新的問題的氣氛中,使學生在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情境。這種學習活動不僅是讓學生將已有的知識靈活運用于實際,而且要從這個學習過程中有所發現,獲得新的數學知識和方法。
創設問題情境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等情況,營造一種現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氣氛,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它的實質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肢體內心的沖突。一個好的數學問題情境,能使學習個體對客觀情境獲得具體的感受,激起積極的情緒,促進學生的潛能的發展,從而使學習者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意義建構,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學生的主動學習主要表現為:在好的問題情境下主動建構新知識,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不斷提高學習能力,發展創新意識。
二、有效問題情境的特征
1.趣味性
學生有了強烈的學習興趣,就會自然萌發參與意識,就能順利進入自主學習狀態,積極探索。因此,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應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喚起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比如,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一開始可展示多媒體課件:一只小猴先后騎上車輪分別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橢圓形、圓形的車子在路上行駛,只有圓形輪子的車子能平穩行駛。一路上小猴上下顛簸樣子非常滑稽可笑,學生興致盎然,帶著“車輪為什么要設計為圓形”的疑問,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去。
2.啟發性
在學習中產生疑惑是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目的是促進學生數學思想和思維的遷移。在教學中,從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知識自身規律等方面創設問題情境,是學生突破難點的“金鑰匙”。
3.思考性
創設問題情境的核心是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考,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思考性。比如,教學“面積單位”時,在學生認識了“平方厘米”的單位后,可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數學課本面、課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學生在測量中會發現測量標準太小、測量次數太多、測量結果不準確等問題,產生新舊知識間的矛盾,繼而運用已有知識經驗探索,“創造”出新的面積單位“平方分米”,相信隨著測量對象面積的增大,學生頭腦中還會“衍生”出“平方米”。這種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索,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明白道理,掌握方法,領悟思想。
4.挑戰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學生常常把自己當作或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因此,在數學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探索性的問題,創設學生“最近發展區”,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5.現實性
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的問題情境應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身邊的生活”引入課堂,再把“數學知識”引入“身邊的生活”。其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體會數學的價值和力量。
三、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
1.有趣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樂學
問題源于某種情境,而生動具體、富有情趣的情境則是產生問題的肥沃土壤。將問題置于生動有趣的情境中,能夠使學生的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共同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問題情境具有強烈的趣味性,讓學生在笑聲中鞏固了所學知識,并體驗到了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的成功感。
2.現實的問題情境有助于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使數學課堂生活化,讓學生活學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創設富有生活情趣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熟悉感、親切感。實踐證明: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展開教學,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數學知識。
3.探究的問題情境能滿足學生的求知需要,并主動建構新知,讓學生會學
兒童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探索的欲望,他們常常把自己當做或者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而富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能使他們的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發揮,促使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數學教學中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靈活處理教材,給學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吸引學生,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欲望,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發現數學知識,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也使學生品嘗到思維成功的樂趣。探究的問題情境,既有生動的情景,又有探究針對性的數學問題,在活動中不斷引導學生感悟圓的本質特征,即感悟“圓是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集合”。
4.開放的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促使學生個性化地解決數學問題,使學生善學
創設開放的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探索提供大量可以選擇的信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愛好選擇不同的信息,從而形成個性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開放的問題情境充滿挑戰,學生的智慧被激活,解決的欲望被提到十分強烈的程度,更使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成功的喜悅。
綜上所述,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而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的階段,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認識的具體現象之間存在著矛盾,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應以問題情境為主線,通過創造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思維的參與,激發其內驅力,促使學生真正進入學習狀態中,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和提高實踐探究能力的目的,以此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幫助他們理解教材內容,加深印象,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變“苦”為“樂”,變“學會”為“會學”,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切實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