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內科護士議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在我院內科實習的60名護理專業學生分為兩組,試驗組30例采用循證醫學模式教學,對照組30例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構成和平時成績等方面,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內科護理學實習教學模式,以臨床查房、經驗傳授和技能操作為主要教學模式。
1.2.2試驗組的帶教老師嚴格遵循循證醫學的原則,實行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1)學生和老師針對具體患者提出內科護理中的主要問題。(2)查閱文獻收集解決問題的研究依據。(3)嚴格評價研究依據的真實性和可行性。(4)將研究結果用于指導具體患者的護理。(5)經過臨床實踐后作出效果評價和總結。
1.2.3采用理論測試和實踐技能考核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并針對試驗組學生對循證醫學教學模式,采用問卷調查。
1.3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不同教學模式間成績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學生評分結果兩組學生評分結果顯示:試驗組學生的理論成績、實踐技能操作及病案分析的評分別為(79.4±6.9)分、(88.6±6.1)分和(89.3±5.7)分,對照組學生評分分別為(75.3±7.8)分、(74.1±7.2)分和(70.4±6.5)分,對比兩組學生在實踐技能操作和病案分析評分,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問卷調查結果試驗組學生對自己在內科護理學實習期間自學能力、臨床思維能力、醫患溝通能力、查閱文獻能力和教學滿意程度等方面的肯定率分別為86.67%、76.67%、86.67%、100.00%和93.33%,均優于對照組的56.67%、46.67%、53.33%、40.00%和60.00%,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循證醫學(EBM)是美國流行病學家ArchieCochrane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新的臨床思維方式,并在1992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學CordonGuyatt教授正式提出,其核心思想是:(1)臨床診療方法和醫療決策應該盡量以客觀研究結果為依據,即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后善于查閱醫療文獻尋找現有臨床研究科學依據。(2)科學合理的將最好的研究證據與醫務人員的專業技能、臨床經驗相結合,這樣可以避免研究證據的約束性和醫務人員經驗的局限性。(3)促使醫務人員不斷學習,及時更新醫學知識和診療思維的與時俱進。作為培養臨床醫務人員的醫學教育近年來也在不斷的嘗試將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和理念引入醫學教育,即循證醫學教育。循證醫學教育是循證醫學在普及中向醫學教育領域發展而形成的一種醫學教育新模式,其核心是將現有的最佳醫學證據與臨床教師的臨床經驗、最新的研究證據很好的與患者的具體情況有機的結合起來。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主要有5個特點:(1)教師一體化,即專業理論課教師與實踐課指導教師一體化;(2)教材一體化,即理論教材與實踐課教材一體化;(3)教室和實驗室一體化,即教學組織形式由“固定教室、集體授課”向“室內外專業教室、實習車間”轉變,教室、實習車間、實訓基地一體化;(4)學習主客體一體化,即學生由“被動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動實踐、手腦并用的創新型”轉變,教師由“主講型”向“指導型”轉變,“教學做”一體化;(5)教學手段一體化,即由“講授、板書”向“多媒體、網絡化、現代化教學”轉變。
2國內外研究現狀
在我國,“教學做合一”源自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學理論,他將“教學做”視為一體,認為“做”是核心,主張在“做上教,做上學”。這一理論對現代職業教育仍有重要指導意義。德國采用“FH”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加拿大實施CBE模式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英國推行NVQ(職業資格證書)訓練模式理論—實踐教學。從國內外一些實際經驗來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適應當前職業教育發展方向。
3“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在內科護理學理論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設計教學方案,根據人才培養方案修改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場景,調整教學大綱和學時。課前教師集體備課,準備教學資料和實驗用品,如模擬病房等。以“心衰病人的護理”為例,將學時從2學時調整到6學時,分3次課完成教學。教師根據病例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情境,然后劃分學習小組,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收集資料,完成項目任務,最后各小組匯報學習成果。教學實施步驟:教師講解相關理論知識;視頻觀看與臨床病例討論相結合,評估病人癥狀和體征(臨床表現);教師示范相關技能操作,將簡易標準化病人與角色扮演法、演示法結合,學生操作,教師點評,教師再示范,學生再操作,教師再點評。在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中也可以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教師根據培養目標,將內科護理技術分為若干個模塊,包括呼吸內科護理技能、心血管內科護理技能、消化內科護理技能等。以“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護理”為例,實施步驟如下:選擇典型病例,分解工作任務,解決工作任務,學生總結理論知識,上課前抽2名學生測試,教師總結。
4討論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必須在相關職業教育目標指導下實施,教學方式不強求統一,因為每個院校都有自己所面臨的現實問題。當前“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實施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尚未擺脫傳統普通高等教育教學模式;(2)“雙師型”教師偏少,理論課教師偏多,不少教師只會“教”不會“做”,實驗指導教師嚴重不足;(3)教學軟件資源不適合“教學做一體化”教學;(4)缺乏與專業技能課程相配套的教學設備和實訓條件。改進對策:(1)巧妙創設教學情境;(2)制定新的課程標準;(3)建立先進的評價機制;(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應用于內科護理學教學中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傳統教學模式是先進行理論學習再實踐,學生在理論學習過程中只能憑想象去理解、記憶,理論與實踐脫節,在操作時無從下手。而“教學做一體化”可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它以學生為中心,以實際工作為主要內容,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目標更加明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綜合素質及職業能力。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首先,教師要轉變觀念,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其次,要根據教學大綱挑選出適合開展“教學做一體化”的章節,重新調整課時,加大實踐課比例;再次,教師開課前要精心準備和設計;最后,“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并不排斥其他教學模式,如小組討論法、情景模擬教學法、PBL教學法等,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應用,使教學形式多樣化,增強師生互動。只有教師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與項目任務的完成相結合,才能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鍛煉學生臨床思維、訓練學生操作技能的教學目的,實現高職高專護理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 心肌梗死 病因 護理措施
(一)護理評估
1.護理病史及心理社會資料 急性心肌梗死發生時,病人極度不適,護士應重點收集有關病人疼痛的情況,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質、劇烈程度、持續時間,以及是否出現惡心、嘔吐、心衰、休克等表現。急性心肌梗死疼痛劇烈,使病人難以忍受,往往產生瀕死感,使病人處于恐懼之中。此外,看到醫護人員緊張的搶救工作以及身處陌生的、充滿儀器設備的冠心病監護病房也易使病人由此產生不安、擔心、焦慮等情緒反應,護士應注意觀察,及時給予護理。至于病人既往是否存在冠心病病史、以往用藥情況,及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病、高脂血癥、吸煙等病史,可通過病人家屬或待病人疼痛稍有緩解后再進一步詢問。
2.身體評估 病人的神志、面色、脈搏、血壓、呼吸、心尖部第一心音變化情況、肺部濕啰音應重點評估,這些資料有助于及時發現病人是否出現了心力衰竭或休克。
3.有關檢查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電圖和血清心肌酶是最重要的兩項檢查,其結果不僅為診斷提供依據,也有助于了解病情進展及對溶栓治療效果做出評價。
(二)主要護理診斷
1.疼痛:胸痛:與心肌缺血壞死有關。
2.恐懼:與劇烈胸痛導致的瀕死感有關。
3.焦慮:與對自身疾病不了解有關;與擔心梗死再次發生有關。
4.有便秘的危險:與急性心肌梗死后絕對臥床及進食減少有關;與不習慣床上排便有關。
5.活動無耐力:與心肌壞死致心臟功能下降有關。
6.潛在并發癥: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
(三)護理計劃及評價(舉例)
疼痛:心前區痛:與心肌缺血壞死有關。
1.目標主訴疼痛減輕或消失。
2.護理措施
(1)臥床休息:發病后1~3天內應絕對臥床休息,自理活動如洗漱、進食、排便、翻身等由護士協助完成。向病人、家屬說明絕對臥床休息目的是減少心肌耗氧量、減輕心臟負荷,隨病情好轉可逐漸增加活動量。
(2)疼痛護理:疼痛使患者煩躁不安,可加重心臟負擔,易引起并發癥發生,需要盡快止痛,遵醫囑給予嗎啡或哌替啶皮下或肌肉注射,可同時使用硝酸甘油持續靜脈滴注或口服硝酸異山梨醇酯。并隨時詢問病人疼痛變化。
(3)吸氧:給予2~4L/分持續吸氧。
(4)保持情緒穩定:病人心前區疼痛劇烈時,保證有一名護士陪伴在病人身邊,便于詢問疼痛變化情況及安慰病人,向病人說明應用多種治療措施,疼痛會逐漸緩解。
(5)飲食護理:最初2~3天以流食為主,隨病情好轉逐漸改為半流食、軟食及普食。飲食應低脂、易消化食品,需少量多餐。
(6)心電監護:在監護室行連續心電圖、血壓、呼吸監測3~5天,若發現頻發室早>5個/分,或多源室早、R-on-T現象或嚴重房室傳導阻滯時,應警惕室顫或心臟驟停可能發生,必須立即通知醫生,并準備好除顫器。
(7)排便護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臟負荷,易誘發其并發癥,囑病人排便時嚴禁用力。由于急性期臥床期間活動少,腸蠕動減慢,進食減少,又不習慣床上排便,故易發生便秘,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應常規給予緩瀉劑。’
(8)溶栓護理:心肌梗死發生在6小時之內者,可遵醫囑進行溶栓治療,其目的是使閉塞冠脈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護理工作包括:①詢問病人有無近期大手術或創口未愈、活動性潰瘍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出血傾向或出血史等溶栓禁忌癥,了解后及時與醫生溝通;②遵醫囑迅速配制并輸注溶栓藥物,使用鏈激酶需做皮試;③注意觀察用藥后有無過敏反應如發熱、皮疹等;用藥期間是否發生皮膚、粘膜及內臟出血,尤應注意消化道出血;④用藥后定期做心電圖、心肌酶檢查,且詢問病人胸痛情況均為判斷溶栓是否成功做準備。
3.評價 病人主訴心前區疼痛消失。
參 考 文 獻
[1]葉任高.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93.
[2]楊永麗,許瓊芬,代靜.急性心肌梗死康復護理[A];全國心臟內、外科專科護理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