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法學家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的格式要求:
1.論文分【封面】、【指導老師評語】、【中文摘要、關鍵詞】、【英文摘要、關鍵詞】、【目錄】、【正文】、【參考文獻】這幾個部分,排版時按以上順序排版,各部分要另起一頁進行。
2.插入頁碼的要求:正文頁碼和正文之前部分的頁碼要分開標記(插入分節符),【封面】和【指導老師評語】不加頁碼。
3.摘要、關鍵詞部分:
(1)摘要”二字居中,“關鍵詞”不用,左起寫就可以了;
(2)中英文摘要、關鍵詞的內容不加粗;
(3)英文關鍵字注意每個單詞的開頭都得是大寫,而不只是在詞組的開頭寫;英文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開,最后一個關鍵詞后不用加分號;
(4)中英文摘要、關鍵詞的字體可以適當加大以使頁面較為飽滿(但字體不要過大)。
4.目錄部分:
(1)“目錄”二字居中;目錄部分的字體和字號要統一;
(2)引言不要寫在目錄里;
(3)目錄中不要出現括號、句號、嘆號等標點;
(4)建議使用word的目錄生成功能(在正文的各個段落的【段落】格式屬性中可以設置【大綱級別】為【1級】、【2級】等標題等級;在設置好段落的【大綱級別】后在目錄頁使用【插入】-【引用】-【引索和目錄】生成目錄,再對目錄各標題內容進行編輯);
(5)目錄中的字體不能是斜體,自動生成的如果是斜體要改正。
5.正文部分:
(1)正文內容統一使用五號字體,標題可以適當擴大,不擴大的話也要加黑,要和正文有所區分;
(2)各標題和標題下內容間隔不要過大(在正文部分使用1.5倍行距時,標題和內容不要再隔一行);
(3)一級標題居中,“一”后面加頓號,如“一、”;二級標題頂格寫,后面什么符號也不要有;三級標題空兩個格,后面是原點,如“1.”
(4)正文中有圖表的,表頭要居中(不要在表格里面),表下方要寫資料來源,左起空兩個格寫;
法學作為一門高等教育的知識學科,其知識體系至少可以粗略地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形而下的所謂“死知識”。這類知識內容以法律條文的具體規定、名詞概念的具體含義等為代表,掌握這類知識,對于學生而言,主要就是識記,教師稍加解釋和輔導即可。第二個層次的知識是形而上的抽象內容。這類知識以法學教育所要灌輸的各種價值觀、各種理念精神為代表。掌握這類知識更多的是要靠“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模式,即教師只能將一些框架性的內容傳授給學生,同時加以點撥、引導。對于學生而言,這類內容不能僅僅停留在“知道”的層面,還應當進一步內化為自己的主動認知,只有這樣,才算是教育的成功。這一問題以往常常被我們忽視,在教學過程中,形而上的內容被等同于法律條文一般,教的人認為宣講了即可,學的人認為記住了就行。如此一來,價值觀停留在內心之外,流于形式也就不可避免了。
對此,有學者就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進行系統研究并提出,價值觀不能僅僅停留在“知道”的認識層面,還應當“內化”。這一認同的內化機理具體來說包含五個環節,即理性認知、情感共鳴、思想轉化、心理調適和沉淀固化。結合目前我們的價值觀教育可以清晰地看出,問題在于現行教育模式把重點放置在了第一個環節,即僅僅強調理性認知這一認識環節,而在這一基礎之上的其余四個環節則幾乎被忽略。事實上,后面的四個環節才是決定價值觀確立的關鍵。
除此之外,我們目前法學專業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不成功還與另外一個原因有關,那就是愈發嚴重的應試化傾向。眾所周知,目前國內法學專業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很大。由于這種壓力的存在,它回溯性地產生了一種連鎖反應,導致我們的法學教育走上了一條越來越應試化的道路。具體來說,就業壓力首先影響了高中畢業生的專業選擇,畢業之后的就業難使得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就對法學專業有所顧忌。近年來一些法學院系招生規模的萎縮即表明了這一點。招生困境反過來會直接影響大學的很多方面,其中就包括教育思路和教育理念。國內前些年熱議的法學教育該不該走向法律職業教育的討論即源自這一背景。同時,國內高校的評估評價體系中看重畢業生的就業率,又返回來推動或者說加劇了這種應試化。就學生自身而言,就業當然更是頭等大事,作為法學專業的大學生,入校以后就會考慮要準備將來的一系列考試,如司法考試、研究生入學考試和公務員考試等。由于這些考試決定了他們未來的人生,因此學生們對其都格外重視,校方由于考慮到就業率的壓力,對此也往往持積極鼓勵的態度。最終,各種因素匯聚成的無情現實使得國內各高校的法學專業教育義無反顧地走向了應試這條道路。
這種應試化帶來的負面效應迅速累積,并引發連鎖反應,使得當前的法學教育陷入到一種退化的困境之中。其突出表現就是對簡單識記的強調,對閱讀和思考的忽視。而這一狀況又與前述第一個原因密不可分,即能夠量化、標準化地以統一試卷的形式加以考查的多是形而下的知識,形而上的知識雖然與此不同,但也只能無奈地與“死知識”一同以試卷形式考查,最終使得知識層次不加區分,考查方式無區別,進而造成教學模式也完全同質化。
以司法考試為代表,探討其與法學教育的關系,以及法學教育自身的定位,是前些年學界的一個熱點問題。經過了多年討論,目前對此基本上已經形成了比較一致的看法,即考試不能成為法學教育的單一化指標,法學教育應當有自身的品格。正如北京大學的潘劍鋒教授所言:“法學教育的性質是多維而非單一的。一方面,法學教育應當注重法律職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使學生具備從事法律職業的基本素質;另一方面,法學教育不能只限定于法學知識的講授,而應當向學生提供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語言學等人文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知識講解和學術訓練,使學生養成‘多知識角度的觀點’,并進而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公正氣質。”
二、法學專業價值觀教育的改進路向
關鍵詞:網絡環境;教學模式;評價
引言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與應用,給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和影響。以這兩種技術為載體的網絡教學作為現代遠程教育的一種重要教學模式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從而將教育的發展方向推向國際化、網絡化、個性化。
本文從分析教學模式評價的意義、原則、內容等方面著手,給出了教學模式評價的方法,從而來驗證該教學模式的可實施性。
一、網絡教學模式評價的意義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效果的客觀描述,它應用于教學過程的全過程,目的是促進教育環節中教與學的發展,用來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學目標達到的程度,因此,教學評價也是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網絡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它在形式上采用的是師生分離、教學分離、時空分離的形式,這必然導致對網絡教學評價與傳統教學評價的不同要求。對網絡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進行科學的、客觀的、系統的評價是促進這種新型教學模式健康、快速地發展的必然要求,使其逐步形成和完善成為一個高效的學習體系,也必將為促進人類教育事業的進步帶來強大的動力。
二、網絡教學模式評價的原則
首先,網絡教學屬于教學模式的一種,對其進行評價仍屬于教學評價的范疇,因此應具有傳統教學評價方面的要求,即教學評價對教育發展具有導向性作用。教學評價應起到指引教育的發展方向,規范教學指導思想和行為的作用。
其次,網絡教學評價應遵循全面、客觀的原則,從整體出發對事物的現狀、屬性、規律等客觀特性進行綜合分析,不能以偏概全夸大某一方面的突出成績而忽略了事物的全面性和客觀性。
再次,根據網絡教學的自身特點,還應考慮其開放性、多元性、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充分體現現代遠程教育的內在要求,判斷其是否符合我國現階段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
三、網絡教學模式評價的內容
教學評價的內容包括很多,涉及到教育的目標、教育管理體制、教師隊伍的建設、學生發展情況等多方面因素,他的主要目的是檢查和促進教與學這兩個過程。在網絡教學評價中,除了對其進行全面評價外,主要應對網絡教學支持服務系統、教師的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重點評價。
四、網絡教學模式評價的方法
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的作用如何評價?評價結果是否客觀、公正?是否對未來的教育發展方向起到指引作用?教學評價方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采用哪種評價方法直接影響著評價的結果,因此需要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指導思想,采取科學的方法對其進行整體的、綜合的評定。
4.1針對網絡教學模式的特點來制定評價的方法
網絡通常采用網絡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方法、互動教學方法等教學形式,因此,我們應評價其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否能夠通過互聯網上的資源來解決與實際結合比較緊密的問題;學生是否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是否能夠利用多媒體課件形象、生動、直觀地演示比較難以理解的知識。評價該種教學模式是否能夠達到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是否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是否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對知識的理解。
4.2案例教學評價的方法也是經常被使用的方法
但是案例教學的效果受到很多客觀因素以及某些主導觀點的影響,因此案例教學沒有一個統一的指導性原理。以往也有很多通過案例教學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學策略,我們可以從中借鑒一些內在的規律,更好地進一步開展我們的案例教學。案例教學評價可以采用能夠全面評價對象各種特性的自然調查方法;可以采用簡單、直觀、明了的量化評價方法;或者采用能夠做出教學效果評判的總結性評價方法。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考察教學任務完成情況,使教師能夠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狀況,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有效性,改善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4.3由于網絡教學評價的復雜性、模糊性,涉及到很多的因素和不同的層次,因此我們可以采取實時的、綜合的評價方法
要樹立適應網絡教學的新的評價理論和評價體系,使我們的評價標準和評價內容做到與時俱進。通過實時評價和綜合評價相結合的辦法,能夠不斷提高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也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而提高網絡教學的教學質量,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結論
教學模式的評價對教學實踐起到了判定的作用,目的在于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評價、反思、再實踐這個過程,才能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或者創造出更適合于教學發展的教學模式,使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從而達到進一步推動和指導教學實踐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許立新,張廣武.案例教學法與教師專業發展[J].世界教育信息,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