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shù)篇優(yōu)質小學一年級語文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fā),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關注“激發(fā)興趣”,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使學生體驗求知的愉快,可以提高學生觀察思維的敏感性、靈活性,記憶的牢固性和想象的豐富性。托爾斯泰說:“成功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興趣。”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我覺得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它將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起良好的基礎。因此,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應滲透些激發(fā)興趣的環(huán)節(jié),巧妙設計學習形式,挖掘教材的趣味點,激起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誘發(fā)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欲。激發(fā)興趣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要適合兒童的特點。小學生最喜歡聽故事、唱歌,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可以講故事、唱兒歌來“激發(fā)興趣”,比如在課前講《三只小豬》、《喜羊羊與灰太狼》、《白雪公主》、《蠟筆小新》等,課后唱一些兒歌,尤其是動畫片的兒歌,例如《金剛葫蘆娃》、《健康特工隊》等,讓孩子們愿意早早地到學校,盼望著老師來上課。在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選用學生熟悉的歌曲、寓言、故事、史料、身邊實例、自身感受和時事熱點等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或者在課堂中穿插一些精心設計的小游戲,引導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沒有任何壓力的環(huán)境下愉悅的學到知識,掌握知識。
二、關注“學習習慣”,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一年級是各種良好習慣養(yǎng)成的起始年級,養(yǎng)成好的習慣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甚至終生有益。首先,說話能力的培養(yǎng),一年級學生識字量不大,所以首先應加強說話訓練,多方面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開展講故事大賽、說日記活動等,要讓學生敢說、想說,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其次,寫字基本功的培養(yǎng),注重一年級的寫字姿勢和執(zhí)筆方法的培養(yǎng),只有端正坐姿,執(zhí)筆規(guī)范后,才能寫出端正、勻稱的字,重點指導23種基本筆畫,讓學生認真觀察漢字的運筆方法、間架結構,從“摹”到“臨”,循序漸進,不斷提高,從而培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再次,預習、復習習慣的培養(yǎng),要根據(jù)一年級學生心理的特點,合理培養(yǎng)學生預習、復習習慣的養(yǎng)成,例如在教字母時,開展預習比賽,看誰能合著書,將未教的字母寫出來……在教完生字后,第二天,看誰能將生字寫出來,并且給每個字注上拼音等。逐步形成自覺的預習、復習習慣,使學生學習語文的潛力得到更好挖掘。另外,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一年級學生日常良好學習行為的培養(yǎng),比如認真聽講、獨立思考、仔細觀察、用心去記等學習行為,注意教育引導學生課堂上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手到。只有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才可能有高效課堂的生成,才能為學生學習的良性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關注“個體差異”,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學生的個體差異注定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著學習效果的差異。同一時間、同一內容講授完以后,班級中總會有一些對新知識理解、掌握不夠透徹的“學困生”,這一現(xiàn)象在低年級孩子中顯得尤為明顯。因此,在一個班里面,老師經(jīng)常不經(jīng)意地就從學生中分出了后進生或者叫“差生”。其實“差生”并不姓“差”。在教學中,尤其我們一年級的教師,要改變自身偏見的認識,要改進教學策略,面向全體學生,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我們在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教學時,應該注意別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真正做到教學面向全體,關注個體差異,堅持分層次教學,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落到實處,落在每一個孩子身上。這就要求我們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彌補,鞏固新知的同時,注意適當安排一些以往舊知的練習穿插其中,讓學生在練習中時刻回憶舊知,從而加強記憶,減少遺忘,讓我們的學生永遠站在所學知識的同一起跑線上。針對后進生,我們要有針對性地分析和對待。是家庭原因的,就多家訪,召開家長會,與家長交換思想、意見,幫助學生進步;是教育方式的就改變教育方式等等,無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們老師都要有誠心和愛心,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使學生感到溫暖,同時多注意后進生的“反彈”,真正做到不放棄每一個學生。
四、關注“合作意識”,從小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培養(yǎng)
新課標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倡導”。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簡單地說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種是教師同學生之間的合作,在共同合作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語言和文字,還應引導學生注意文中的關鍵詞、精彩句子以及文章的內涵。第二種合作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這時,學生就會成為完全的指導,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科技飛速發(fā)展,尤其是網(wǎng)絡的廣泛應用,可以讓一年級的學生小組合作去嘗試搜集一些信息資料,例如一年級《語文》上冊第8課《多想去看看》,可以上網(wǎng)搜索一些有關北京天安門及天山的圖片及內容,讓各小組分組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組進行補充,讓孩子們在合作中相互促進,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學生有了直觀的認識后,課堂就變得容易、生動了起來。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是一種語言教學,是需要老師付出真情和真愛的,教師要用自己的真心和愛心去關注學生的一切,這樣才會得到學生們的歡迎、信賴和愛戴。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會在這和諧與輕松的氛圍里得到開展和完善。
結束語
本文主要從我國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現(xiàn)存的問題出發(fā),結合自身教學經(jīng)驗,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的措施,希望此文可以促進自身教學的進步,也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點幫助,文中不妥之處還望指出。
參考文獻:
[1]王惠琴.把脈當前的語文綜合性學習[J].吉林教育,2010年02期
【關鍵詞】小學
識字
教學策略
識字是小學生學習知識和認知世界的第一部曲,也是小學生進行閱讀與寫作的基礎,所以說識字教學是小學階段教學,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靈活地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巧妙地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樂趣中識字,不斷地豐富學生對漢字的積累,從而提高小學生識字學習的課堂教學效果。我們作為一名從事基礎教育的語文教師,在識字教學中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索。
一、激發(fā)學生識字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進行一切活動的原動力。正如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對于一切來說,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識字課堂教學中,通過不斷地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進行學習。觀察發(fā)現(xiàn)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特點大多表現(xiàn)為:年齡比較小,好動、好玩,集中注意力持續(xù)的時間不長,天真活潑等。在一堂課40分鐘里面,能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絕對不會超過10分鐘,而其他的時間我們又不能讓它白白的浪費掉,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只有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的識字學習興趣,才能把孩子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要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首先得讓學生沒有任何的心理負擔,使他們在識字課堂上敢于暢所欲言,所以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至關重要的。在老式的教學方法中,我們教師總把自己放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一副十分嚴肅而威嚴的臉面,這就會自然而然給學生一種壓抑的情緒,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就會受到嚴重的打折,最終使課堂成了老師“自唱自演”的舞臺。針對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我們教師只有放下身段,采用和藹可親、面帶笑容的方式去親近、接觸學生,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接受知識。與此同時,在上課時,老師可以適時的利用一些識字游戲來激發(fā)學生們的識字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經(jīng)過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這樣做同樣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使其在這種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中進行學習,孩子們的主動性、積極參與性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對小學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二、優(yōu)化教學手段,提高識字的教學效果
利用有利于學生識字的教學手段,可以提高學生的識字效果,直觀教學對于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來說就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教學方法。所謂直觀教學,即是利用教具作為感官傳遞物,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學生展示,達到提高學習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它通過運用真實事物標本、模型、圖片等為載體傳遞教學信息,進行具體的教學活動。小學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根據(jù)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時,我先利用實物、圖畫、活動、猜謎、幻燈等相關的直觀景象導入,把學生帶進形象的情景中。這樣,不僅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fā)了他們的求知欲,為后面的識字學習作好鋪墊。如在教學生字“人、口”等字時,教師可以在講臺上面示范演示:雙腳跨開站著就表示是一個“人”字,把嘴張得大大的就表示是一個“口”字。通過直觀教學的示范演示,學生們對漢字的理解更加深刻,記得更牢。再如在教生字“葡、萄”時,利用先進的電教手段進行教學,先在大屏幕上出現(xiàn)了一株茂盛的葡萄樹,樹上結了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生字寫在上面)。當我說:“誰愿意將這些香甜的葡萄帶回家呢?”話音剛落學生們紛紛舉手,有幾個學生激動地離開座位來到講臺邊要求進行演示操作。通過一系列的優(yōu)化教學手段,激發(fā)了學生的識字興趣,識字教學的效果就得到了穩(wěn)步的提高。
三、多鼓勵,有利于學生的識字效果
關鍵詞:漢語拼音;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教學建議
小學教育是與幼兒教育相互銜接的教育,他們彼此聯(lián)系,但也相互區(qū)別。一年級是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的重要階段,所以,本文結合人教版的語文教材,對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進行分析,并提供建議。
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他們沒有定性,喜歡有趣的東西,因此,老師要把自己的語文課堂變得具有趣味性,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人教版一年級的語文教材,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教學重點放在了識字與拼音方面,旨在讓學生進行簡單的閱讀并提高口語交際水平。
一、教材安排
1.漢語拼音
人教版一年級的教材中,關于“漢語拼音”一共有十三個小節(jié)。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可以掌握漢語拼音,并且能夠準確地區(qū)分并讀出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jié),另外,學生也要能夠準確、規(guī)范地寫出這些漢語拼音。
2.識字、寫字
關于“識字”方面的內容,在教材中主要涉及八個小節(jié)。人教版教材會在書后附有兩個生字表,第一個生字表是要求學生全部認識的漢字,第二個生字表是總結要求學生會寫的漢字。整體來說,在人教版一年級的語文教材中,要求學生認識四百個漢字,其中有一百個漢字學生應該會寫。另外,老師應該讓學生學會這些漢字的書寫筆畫。
3.閱讀
人教版要求一年級的小學生能夠使用學習的漢字與拼音,學會使用普通話,正確地朗讀課本中的文章。人教版為了增加語文教材的趣味性,在課本中加入了一些十分生動的圖畫,老師可以利用這些圖畫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4.口語交際
學習語文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水平,這也是基本的口語交際能力。在人教版的語文教材中,每一組“識字”或者是課文后面,都會安排一個“語文園地”,這個部分的編寫主要是為了訓練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主要針對學生的聽說能力。
二、教學建議
漢語拼音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基礎的知識。漢語拼音比較抽象,記憶這些符號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尤其是剛入學的兒童,他們生性好動,而且善于形象思維,無法長期集中注意力等,這些兒童的特點都為學習符號增加了一定的困難。老師要深入剖析語文教材,挖掘書本中的趣味因素,并且可以制作一些教學工具,讓學生直觀地學習漢語拼音。比如,老師可以利用拐杖,在拐杖朝下的時候,演示“t”,在拐杖朝上的時候,讓學生看到“f”,然后再示范這兩個拼音的讀法以及寫法。再如,在講到b和p;d和t;g、k和h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在嘴巴旁邊放一張白紙,通過發(fā)音時,是否呼出氣體進行區(qū)分。另外,一年級的學生比較好動、貪玩,注意力也比較分散,老師可以把這些漢語拼音的發(fā)音特點編成一些兒歌、口訣等幫助學生記憶。
識字、寫字的教學一直是一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一年級的學生,如果對一個事物沒有學習興趣,他們就不會認真對待這項學習活動。要想讓一年級的小學生學好識字、好寫字,就必須要激活他們識字、寫字的興趣。比如,老師可以把漢字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中融入一些生活化的元素。老師可以提前準備一根青菜,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請問這是什么東西?”有的學生會回答:“青菜。”隨后,老師可以出示“青”字的拼音以及書寫順序。因為學生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見到青菜,也經(jīng)常吃到青菜,所以這樣的教學就會讓學生感覺非常親切,也非常有趣。通過這個步驟的教學,老師就可以引出“晴”“清”等相似詞語的教學。
針對閱讀教學,老師可以從下面幾個步驟來進行。(1)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的良好習慣。對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接觸閱讀教學比較少,注意力很難集中。老師要幫助學生專心閱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可以讓學生讀一讀、畫一畫、比一比等。老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閱讀接力,通過比賽選出發(fā)音最準確、朗讀最有感情的一隊。另外,老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字典,讀準生詞的發(fā)音。(2)養(yǎng)成勤奮、善問的習慣。老師要教導學生認真閱讀書本,對于課文中理解有困難的地方,教師應鼓勵學生發(fā)問。(3)讓小學生愛上閱讀。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剛剛進入小學,對一切事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老師要利用這一特點,讓學生愛上閱讀,這會讓他們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