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歷史教學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人文”二字,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在中國,“人文”一次最早出現于《易經》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人文在《易經》中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中國古代的人文,是指禮教文化,一方面強調內心修養,使人成為有德行有善心的人。另一方面強調掌握禮樂儀文、琴棋書畫等文化藝術形式或技能。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認為“人文”指的是教養和文化、智慧和德行、理解力和批判力等理想的人性;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中,出現了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思考。
現代學術界把人文精神定義為依靠社會學科的基礎知識,結合生活實際,通過內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態度、價值觀、自由、批判及超越精神。和對人生的的意義與價值的批判和思考。它是以對人生的價值的終極關懷和現實關切相結合為原則,以實現完整人性為基礎,以全面而自由發展為目的的一種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它對人的生存發展起著定向或定位的作用。作為人文科學的歷史教育,從根本上講是一種人性化的教育,是通過授予受教育者的歷史知識,使其在認識自我世界,認識和適應社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能力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得到發展,通過歷史熏陶的與涵化,提高其自身修養與素質。學會做人。
二、中學歷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歷史乃人文之本,作為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歷史教學不但要傳授知識,更要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穩定的心理素質、良好的人文素養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1、從人的角度重塑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歷史學是對人類既往生活的記載、認識,歷史學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例如從“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到“精忠報國”的岳飛,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等歷史人物所表現的都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一種價值觀和人生觀,這正是人文精神的體現。歷史教學中,我們提倡人文精神,學生通過學習這些歷史人物的事跡,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明確了為祖國勤奮學習的目的。[
2、通過悠久的文化遺產的教育提高人文素養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的國家。千百年來,這些豐富的遺產激勵著每一位華夏兒女自強不息、奮勇前進,是我們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如中國古代的瓷器,通過對瓷器的學習,讓學生了解精美的瓷器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它能表現出各個歷史時期的進程,反映每一個時期的時代特征。通過啟發、誘導,可以提高學生的探究精神、審美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如:唐代婦女多彩多變的服飾,處處顯示出靚麗、濃艷的色彩,各種造型都很豐滿,雍容之中顯示著富庶,這些,無一不說明這一時期國家經濟的繁榮,人民生活安康。唐代的服飾所呈現出的包容、開放、大氣、進取的文化精神,是我們培養人文素養的寶貴財富。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歷史之美,文化之美,使學生從內心確立其對真、善、美價值的追求,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學生的人格情操,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3、通過歷史事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一部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人類不斷創新勇于探索的歷史。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無限創造的民族,在科技、文化等眾多領域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歷史上通過改革創新而帶來了社會大治的史實舉不勝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統治者為加強自己的統治,恢復和發展經濟所采取的各種政治經濟改革措施等。這些改革無一不表現出改革所具有的銳意創新、不墨守成規的改革精神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這些改革為國家政治上的清明、經濟上的繁榮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結束語: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創造和發明的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創新連綿不斷。文學藝術、建筑、醫學、天文歷法、科技創造,尤其是四大發明無一不彰顯著中華民族文化創新的燦爛輝煌。五千年的歷史積淀,培育了中華民族豐厚的人文精神,但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這種豐厚的人文精神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揚。作為史學工作者,我們今后應該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升華教材知識,在歷史教學中更加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張鳳飛論歷史教育與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當代教育論壇2006.2.
[2]陳長華歷史教育應弘揚人文精神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4.9.
[3]樓宇烈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夏毅輝試論孔子的人文關懷與人文精神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1.2
[5]袁英慧歷史教學中的人文教育科教文匯2008.7
[6]余偉民歷史教育與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歷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對于這一點社會、家庭都有共識。但是學生歷史水平低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什么會出現如此的反差?我想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應試教育。雖然學習是一個人不斷完善、提高自己的主動性的過程,但是人畢竟是社會的人。人的學習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學習帶有強烈的功利性:能實用的就學,要中孝、高考的就學,其它的馬虎過去就行了,這是影響歷史教學的大環境。二是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過時,手段單一,教學方式死板。教師一根教鞭、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填壓式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壓抑學的個性,影響學的思維,使本身對歷史抱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離歷史越來越遠了。這也屬于應試教育的問題,當然,它是影響歷史教學的小環境。
當前歷史特別是初中歷史教育的現狀使我們不得不考慮從教學思維、教學方式、教學模式乃至教學評價的全方位的轉變。在短期內,影響歷史教學的大環境不能發生根本的變化,這就意意味著在學習動力系統中學歷史的需要和動機也不會有根本的變化,要尋求學的動力,我們只能從影響歷史教學的小環境,從學的興趣入手。而歷史學科的特點也為此提供了可能條件。
從上期開始我和另外兩位老師承擔了一項如何提高學學習歷史的興趣的科研課題。課題的重點在于尋求提高學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達到提高學習效果、培養學生能的目擊的。在科研過和中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歷史知識的文學化
1、故事化
許多學對先人的豐功偉績、各種事件的動人故事懷有濃厚的興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師
能以講故事的方工來講述歷史。據我們課題組對初一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50%的學歡迎的教學方式是講故事。誠然,老師講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學生,而是將課文作一改編,使課文的主要內容貫穿于故事中去,這樣,既能使學生引人入勝,又能使學生掌握知識。這種方法對老師的語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駕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2、詩歌化
在古文學中,詩歌是高度凝縮的文學。優秀的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帶入歷史情境中去,并迅速產生共鳴。如講三國鼎立這一課時,由蘇軾的赤壁懷古引入,使學的思緒隨著滾滾的長江飛向檣櫓灰飛煙滅的古戰場,從而迅速切入主題。在講樂府詩時著重講十五從軍征一詩,通過老師飽含激情的朗誦和講解,使學生體會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從而總結出樂府詩的特點。
3、戲劇化
講臺是教師的舞臺,也可以是學生的舞臺。初中歷史的事性為學生扮演歷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戰國七雄那一課講商鞅變法,可以編一歷史短劇商鞅舌戰公孫龍,找兩個學生分別扮演商鞅和公孫龍,辯論是變法這是守祖宗之法;講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可以讓學生扮演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或自述歷史,或二者、三者對話。通過戲劇化的過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熱情,使學生臨歷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遠的歷史,從百增進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歷史知識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圖片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文物是史實的實證,歷史圖片是史實某一瞬間的再現。前者以如山之鐵證,后者以具體形象,給學生形成歷史觀念,歷史概念提供豐富的可靠的想象根據和判斷根據。并能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記憶。歷史文物反映著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教學中運用歷史文物,能有力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工藝術修養。通過歷史圖片,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
1、幻燈教學
幻燈教學是當前普遍運用于歷史課的電教手段。
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有關的文物圖片、歷史地圖或歷史圖表等在課堂上的放映,便于教師配合圖像進行講解。它的作用雖類似掛圖,但是,比掛圖更迅速、更準確、更逼真地反映歷史圖像。因此,教學效果遠遠超過演示掛圖。
2、錄音教學
近年來錄機已迅速普及,在歷史教學上應充分發揮它的作用,以加強歷史的生動性,活躍課堂氣氛,豐富教學內容,其運用方式除上述放映幻燈時,用磁帶配上解說或音樂,以增強視聽效果外,還可收存與教學有關的聲響資料,以配合使用。
3、電視和錄相教學
電視和錄相教學是聲音和圖像的最佳結合,它能使歷史教學更生動、更形象、更直觀,它能以多種方式剌激學生的大腦,能把已逝去的歷史現象有血有,肉的復現出來,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強記憶的效果。當然,以上的一些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不過這是一個正在探索的領域,也是我們在教學手段研究中的一個重點。
三、歷史知識的個性化
歷史知識個性化的特點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討論會、演講會、寫歷史論文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歷史,獨立地作出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價,它強調學生的活動。
1、專題討論會
為開拓學生視野,培養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由教師給學生介紹一些報刊上有爭論的,又有教育意義的材料或直接就書上的人物、現象,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展開討論。專題討論可開闊學生的眼界、形成歷史思維,從而培養分
析歸納能力和從現象在場看本質的能力。
2、歷史演講會
在學生講故事的基礎上,選擇內容較好、思想性強的材料,由表達技能較高的同學,舉行歷史故事演講會,并進行評比。這對普及歷史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都將起一定的作用。
2、歷史論文
對初中學生而言,歷史論文屬較高要求,在此略去不講
四、歷史評價的多樣化
(一)教學方法陳舊單一和濫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這里包括兩種僵化的教學模式。第一種是,有的教師授課,還在搞滿堂灌,唱獨角戲,不能開展活潑多樣的教學方式,也不能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效率。課堂上沒有交流,沒有討論,沒有互動,沒有合作,感受不到學生的思維,把學生當成了簡單的傳聲筒和教師話語的接收器。第二種模式是,片面地過量地依賴和濫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認為不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就是保守,就不是教改。不管什么課程,都要使用電子課件。為此,教師都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心制作課件,但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有的課件成了繪畫繡花、課本搬家,畫蛇添足,或只是起到了代替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師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課件而砍掉了本該由學生去解決的內容,使學生成了觀眾,難以把該學的知識和自己的學習有機地結合好。有的老師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用課件代替了必要的講解和內容推演的過程。學生想做個筆記都不跟趟;有的課件因制作粗糙,鏈接不好,弄得講課教師在課堂上手忙腳亂,漏洞百出,甚至成為累贅。更有甚者,有些學校評選精品課,不是看實際教學效果,而是看你有沒有電子課件。例如有的老教師教了三十多年的歷史課,教學上很受學生歡迎,桃李滿天下,卻因為沒有電子課件失去了被評為名師的資格。可見,這樣的學校在教學評價體系方面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和誤導。事實上,在許多學校,雖然制作了許多精良的課件,但并沒有也沒有條件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去,只不過把課件當做教師的一種表面的要求或作為評教條件的一種擺設而已,而實際上卻根本沒有應用在教學上。
教學方法與手段是服務于教學目標的,像以上這兩種簡單的教學方法都是違背教學宗旨的,起不到多少真正的教學作用。過后,沒讓學生學到多少有價值的知識。滿堂灌式的教學給學生的感覺就像看了一場枯燥的獨角戲,而濫用教學多媒體課件仿佛就像學生看了一場圖片的流動展覽。
(二)教學評價體系存在片面性和單一化
對學生學習成效的的考察,高等院校歷史課的考試內容,多以學生死記硬背、不加思考的記憶性知識為主,缺乏對歷史分析評價能力和唯物史觀的考查;在試題設計上,一般只有填空、解詞、簡答、論述、判斷等幾種常見的題型,很少有分析活動與實踐活動的考查。考試題目的設計日益趨向于簡單化、公式化、程序化;評價模式仍以考試為主,不管是專業課測評,還是公共課測評,都是筆試。在確定學生的總評成績時,往往是只以一次或兩次閉卷考試的分數來做定論,看不到學生的潛在能力。這種考評體系不僅彈性小,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水平,而且學生還因在平時學習過程中得不到激勵而使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抑制。要想得高分,只能按老師講課的內容或要點去做復習范圍和答案。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下,阻礙了創造思維能力和主動學習的內驅力的發展。這樣培養出來的“高分”學生,越來越傻,往往是知識面僅限于教材范圍的缺乏獨到見解的低能者。
教學評價體系涉及到學校的教學管理制度問題。什么樣的教學評價體系就會引導學生怎樣地去學習,單一化的考評體系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潛力的發揮,誤導了學生的學習方向和學習方法。高等學校要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陳舊一套的教學評價體系就必須做到穩健而深化地改革。
二、高校歷史課教學教改的對策
(一)正確理解歷史課的教學目標與宗旨,為社會培養有歷史知識和正確歷史觀的人才
沒有改革就沒有教育的發展,沒有改革就沒有歷史課教學質量的提高。改革作為一種教育的動力應始終是教學管理著和教師的不斷思考的問題。作為教學設計者的教師,要改進教學質量,就必須根據現有的狀況,思考出那些哪怕是比原先只前進一步或兩步的想法。循序漸進,不斷提高。高等學校校應加大歷史課的教學改革力度。教師要克服以往過于強調知識深度、廣度的偏差,徹底從應試教育轉變為能力培養上來。在緊扣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的現實需要和能力素質的提高,實施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強化對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的訓練
高校歷史課教學中要樹立素質教育的理念,把思想道德、科學文化、情感態度和人生價值觀等的培養放在首要位置。改革歷史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重構教師課程內容體系,強化道德與素質教育,滿足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渴求,以適應高校歷史課教學目標的需要。高校歷史課要適應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培養高標準、高素質的高素質人才,必須強化分析歷史鑒別歷史和應用歷史經驗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應使學生掌握網絡技術、多媒體課件制作等現代教學技能,為其將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強化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意識的培養
學生對學習歷史課缺乏興趣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有些學生本來就對這門課不喜歡,感覺沒意思;二是頭腦中對學習歷史課的作用認識不清楚,認為所學的東西應用不到現實生活中去;三是教師的教學方法死板,不能激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所以,在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歷史課興趣,一是教學形式、方法要靈活,要設計好和應用好能使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形式和方;二是要加強學習目的與作用方面的教育,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并使之內化為學習興趣;三是要做好課程內容設計,講課內容要少而精。對學生的培養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力、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評價力。例如,在美國的某個大學的歷史課教學中,教師向學生介紹大量的文獻資料,而不是僅限于一本教材的內容。教師只起到指導答疑作用,告訴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研究問題的重點,并要求學生寫作出分析文章或研究論文。學生們通過自主的學習各種文獻,從中了解到了各種事實和一些個人的各種觀點,經過分析、判斷、綜合,從中得出有自己獨見的結論。并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提高了學習能力,熟悉了學習方法和和提高了研究問題的能力。我們亦應借鑒美國歷史教學的經驗,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探討性學習,研究性學習。讓學生主動去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這樣才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勝心理和學習興趣。
(四)運用創新的教學方式強化創新能力的培養
中國的各方面的專家和科學家為什么不能獲得諾貝爾獎?這跟中國的社會制度有關,也跟中國普遍的不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模式有關。教師要學習吸收和借鑒國外教育的長處,創造性地完善教學形式,改革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為學生提供創造和發展的空間。為此,教師在歷史課教學中要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1、做好教學內容設計,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
教師是教學內容規劃者和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學內容的選擇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本著強化基礎、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則來設計。歷史課就是要讓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主要階段的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的主要特點,使學生能夠對各種社會制度優劣加以鑒別,說明歷史變革的原因與動力。要學會從歷史經驗中找出對今天社會制度建設有重要借鑒意義的東西。要學會應用的唯物史觀和辯證法來解讀重要的歷史事件和社會的演變原因。教學時避免讓學生記憶那些于能力提高無補內容。要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上動腦筋下功夫,要在堅持思想獨立的原則下適當將一些有爭議的熱點問題引入歷史課程,豐富歷史課程的活力和吸引力,例如,學習中國當代歷史時,對取得勝利的原因怎樣實事求是地評價問題,可以增加一些討論的內容,讓學生在了解史實的基礎上發表各自的見解或寫成論文。這樣做,對學生來說,無疑起到了推動學習,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和養成科學的唯物主義態度。
2、有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掌握本課程的基礎知識,也包括認知、興趣培養和能力培養等多個方面,教學目標的多樣性,決定了和要求我們在歷史教學中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或多種手段相結合。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有多媒體教學設備和各種教學設施。并有因特網還能搜索各種資料和傳遞信息,就連個人的手機都可以上網了。這無疑給教學手段的改革和教學模式的改變都創造了方便條件。教師應把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使二者相輔相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在上中國近代史這課時,筆者著重介紹世界園林史上的明珠——圓明園。當看到八國聯軍焚燒圓明園時,同學們無不為之憤慨。這說明: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深淺程度與課堂教學手段息息相關,教學手段越豐富,學生的認識就越容易深入,從而促進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可以通過網絡讓學生進行具體問題的探討與研究,網絡具有傳遞信息方便、快捷、普及等特點,如,在黑板上難以布置大量的作業題,可以通過建立QQ學習群來幫助解決,網絡不僅在密切教師與學生的聯系,也可以利用來改進一些教學手段和教學活動。
3、改革考試方式方法,建立日常評價體系
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也會影響到學生學習態度和能力的提高。歷史課的成績評定應把能力考核放在第一位。主要是考核學生對歷史的的分析、評價和借鑒能力,其次才是考核學生所掌握的必要的歷史知識多少。能力考本應以面試和論文答辯方式為主,滿分可占總分數的60%以上。對必要的歷史知識的考核可以采取閉卷的方式,閉卷考核成績應占總分的40%左右。關于歷史專業課成績的考核設計,也可以分成過程考核和最后考核兩部分。過程考核和最后的考核,其分數比例也應為6:4左右。過程考核主要是考核學生的分析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疑問的能力,即有無獨立思考的能力。結果考核主要是考核學生的知識水平,也包括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解釋、分析、評價的能力和應用歷史經驗服務于現實的能力。使學生專業成績的評定不局限于一次期末考試成績。要把課堂上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語言表述、對問題探究的深淺度等發言情況計入平時成績;把學生完成的作業質量和課堂紀律狀況計入平時成績,最后得出全面、系統的學生成績總評。這樣,既可以克服一次考試帶來的偶然性,又可以及時監控學生的日常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嚴格學習紀律,激發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