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誦讀教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宋代的大教育家朱熹在《讀書之要》中說:“其熟讀精思者,何耶?――大抵觀書,先須讀熟,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繼之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至于文意有疑眾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舍其問。”這里朱熹所說的先“熟讀”后“精思”,即是指先熟讀成誦,然后再去深思,再去理解文意。他把誦讀作為深入理解的先決條件,足其對誦讀的重視。
張志公先生曾總結過傳統語文教學的一條重要經驗:“教學要從語文工具性這個特點著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語文這個工具,要掌握得好,運用得好,首先必須手中握有豐富的材料。古人一直強調多讀,他們認為,只有多讀,才能善寫。他們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他們不主張狹窄,主張廣博。要求學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要求“窮經通史”,通曉“諸子百家言”;他們也并不都主張“兩耳不聞窗外事”,有識之士是主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然而,他們畢竟認為多讀書是根本。
工具必須操作熟練,運用自如,才能發揮效力。――“需要學生多獲取語言材料,就不僅要靠多讀,還必須要求熟讀以致背誦,背得“爛熟”,這些材料才能真正為他所有――掌握語文工具要靠積蓄豐富的語言材料,要靠純熟的駕馭這些材料,這條原則是正確的。”語文大師的這些論述,完全符合認識論,符合教育心理學原理。沒有感性認識就沒有理性認識,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的飛躍。智力的發展有賴于記憶力的發展,沒有記憶力作為基礎,分析、綜合、聯想、推理、評價、運用全是空的。
讓我們再看一看生活實際中文學大師和科學巨匠們成功的范例。現代文學大師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哪一個不是背誦的高手呢?茅盾能背誦《紅樓夢》中的任何章節;巴金十二三歲就能背誦幾部書,《古文觀止》能倒背如流。我們還可以想一想當代偉大的自然科學家:蘇步青、錢偉長、嚴濟慈、楊振寧,哪一個不能背誦大量的唐詩宋詞呢?比如蘇步青先生,讀小學時,天天背誦《左傳》《詩三百首》,到畢業時,這兩部書也能倒背如流。很顯然,誦讀對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幾年語文教育已經開始重視誦讀。新修訂的教學大綱第一次明確規定,小學背誦篇數不少于150篇,初中背誦篇目不少于80篇,高中背誦古文20篇,詩詞曲50首。這是語文教學觀念的一個重要轉變,那么,在誦讀教學方面有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和易于操作的方法呢?
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做一些嘗試:
1.注重教師誦讀的示范作用。
教師在備課時,應認真閱讀課文,并借助教參等資料,加深理解,誦讀時做到發音斷句正確,飽含感情。這種示范閱讀在任何課文中都可以使用。當然不同體裁、題材的文章有不同的讀法,或娓娓道來,或慷慨激昂,或優美和諧,或扣人心弦。要使誦讀的形式適合內容,力求做到葉圣陶先生說的感情充沛,抑揚頓挫,以意逆志,移情動容,達到“彼之氣機,皆我之氣機;彼之句調,皆我之句調”的境界。
2.運用多媒體手段配合誦讀。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正在越來越地運用在教學中,并顯示了它的巨大優勢。教師可適當采用多媒體手段配合誦讀,培養學生的興趣。比如,根據文章的體裁、風格、內容、主題等,選擇不同的音樂、畫面,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使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感悟。
在綿亙悠遠的歷史長河中,誦讀法這一語文教學中的奇葩也幾度浮沉,根據它在發展過程中的內容、形式、目標的不同,分為:傳統誦讀法和現代誦讀法
1.傳統誦讀法
《說文解字》中解釋“讀,誦書也”、“誦,諷也”,在《周禮·大司樂》中記載“背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說明古代的“讀”是一種朗讀,“誦”是進行吟詠、背誦的語言教育,傳統誦讀法是隨著語文教育產生而產生,在古代的勞動人民間口口相傳,利用反復的朗讀,達到“熟讀成誦”,“熟誦成背”的作用,對語文和文字進行基礎的訓練。它起于先秦,盛于兩漢,成于魏晉,雖歷時千年:(1)“要求讀書時‘口到’、‘手到’、‘眼到’、‘心到’;(2)要求分散記憶,多次復習;(3)注意熟讀與精思、抄寫與誦讀結合”,但卻并未形成完整的體系,也沒有對它與語文教學的關系進行深入的研究,只是把注重背誦的傳統繼承下來,慢慢隨著歷史、客觀等原因漸漸淡出語文教學的歷史舞臺。
2.現代誦讀法
當今功利性的社會導致功利性的學校教育,又直接導致學校對待考試的功利主義態度。面對升學的“指揮棒”、就業的壓力,面對只讓死記硬背的“誦讀法”,語文教學課內、外不讀不寫或少讀少寫的狀況屢見不鮮也是情有可原,現代誦讀法無疑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
傳統誦讀法的繼承和發展的產物——現代誦讀法:(1)強調語言學習中對“說”的強化訓練;(2)利用出聲的朗讀,在讀中思,在思中讀,讀思結合;(3)在充分了解、認識文章的基礎上,帶著讀者的感情繼續誦讀;(4)熟讀成誦,熟誦成背,達到培養語感,提高語文能力的作用。簡而言之:讀是誦的基礎,誦是讀的表現方式,讀誦結合、缺一不可。我們常見的朗讀、背誦、吟詠、美讀都是“現代誦讀法”的眾多“化身”之一。
二、現代誦讀法對于語文教學的重要作用(以下簡稱誦讀法)
呂叔湘先生說:“白話文學生完全看得懂,教師完全可以少講或不講,個別地方學生不理解的就講一點。”基與此,在現代語文教學中結合“現代誦讀法”,是非常必要的:
1.培養興趣,激發求知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為我們揭示了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對學習的熱愛。如《聲聲慢》的語文課堂教學,通過反復的朗讀、吟詠、背誦,學生無不沉浸在作者“身世飄零、孤苦無依、心內死灰”而結成的“愁城”中,無不身臨誦讀所營造的意境,無不震撼誦讀所傳遞的情感。原來語文課竟是如此迷人、如此美妙、如此動人心魄,誦讀教學把學生引入的竟是如此奇幻的世界,并由此產生高漲的熱情與濃厚的興趣,引發他們迫切學習的旺盛求知欲,也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一步的探究學習。
2.潛移默化,培養語感
誦讀通過聲音來體驗字詞句篇的語言形象,從而大大促進了對作品思想內涵的感悟。在吟詠過程中,反復品味文章中有生命力的字詞語句,咀嚼消化吸收,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儲備,化為自己的血肉。在誦讀時,遇見似曾相識的詞匯、句式、結構和方法,正如老友重逢,喜不自禁,在寫作時,需要某種詞匯、句式、結構和方法時,就會涌來筆端,揮灑自如。把繁復、龐雜的語法知識和內化、無形的語感為“和諧優美”、“朗朗上口”的讀書聲,把語文的學習由強迫被動變為主動自覺。這種語言材料和知識的積累,正是語文功底的基石。
3.反復誦讀,積累語言
語文能力的體現,最直觀的就是日常交往中“聽、說、讀、寫”的體現。無論是口頭的“說”,還是筆頭的“寫”,都是調動大腦中儲存的語言信息,按一定的規律組織而成的。能否聽懂別人的話,能否在誦讀的過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點,也都是以自身語言儲存作為基礎的。語文教學也因此將語言積累作為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環節,因此我們必須要引導學生“三多”——多讀點好書、多背點美文、多寫點作文這個方面上來,要讓學
生廣泛閱讀,要加強誦讀。
三、語文教學中現代誦讀法的具體實施
1.營造意境——熟讀成誦法
特定意境的營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讓學生直達作品核心的一種有效方法。營造與所誦讀古詩文相應的特定意境,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所誦讀作品的氛圍,更能直覺地感性地讓學生對作品有一個準確的第一印象。教師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既可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誦多了,自然成背;背多了,自然語感;語感有了詞匯也積累,一舉數得。例如,學習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首先先奏出伴著鳥聲水聲、彌漫著秋天森林氣息的音樂作為背景,其次以“鳥鳴聲婉轉悅耳,音樂聲悠揚動人,這來自天籟般的聲響,仿佛讓人置身于美妙的讓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懷抱中……”來營造意境,接著是指導學生多讀,反復地讀,要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通過多讀,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再次以自然美抒情言志為話題進行討論,最終讓學生深刻體會文章的主旨,達到“讀誦結合,寓誦于景,情景交融,找準主旨,體悟感情”的目的。
2.聯系擴充——想象入境法
也就是說,選取與所學文章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相近的其他文章聯系起來誦讀學習,在誦讀欣賞文章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這樣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平板、蒼白的文字變的立體、生動、鮮活;還在對比誦讀中強化了記憶效果,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組塊;更能激起學生讀文、愛文、賞文的興趣,提高學習語文知識的能力。
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可指導學生同時誦讀其他有關“荷花、荷葉、荷香、荷波”的名詩或文章,像楊萬里《曉出凈慈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一讀: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邊想象,月色下的荷塘的美景——比之白天又別有一番怎樣的風致?荷葉是亭亭的如的裙,可以想見荷葉隨風起舞時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
而點綴其間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讓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二讀:把握文章總體和情感脈絡情況下,讓學生提出問題,繼續誦讀,以學生自主分析為主,以教師引導輔。體會作者細致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美形象在誦讀間似乎已展現眼前,三讀:“熟讀成誦、熟誦成背”,整篇文章中作者情感的表達“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傷”也就躍然紙上,對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
常言道:“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教師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即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水平,學生的興趣、教學環境,設備條件等,結合“現代誦讀法”來確定適合的教學方式。
無論對誦讀法的前世——“傳統誦讀法”,還是它的今生——“現代誦讀法”的研究都是為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四種語文能力,將語文這門綜合性的人文學科中蘊含的知識,情感傳遞給他們。以上只是筆者在“現代誦讀法”運用在語文教學中時,采擷到的幾朵浪花,希望能對“后來人”有所啟迪和影響。
注釋:
①《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是東漢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
②《周禮·大司樂》:儒家經典,成書于戰國時期。
③吟詠:歌唱;有節奏地誦讀;吟誦玩味。首見《詩·周南·關雎序》“吟詠情性,以風其上。”
④美讀:“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葉圣陶先生首創誦讀方法。
[摘要]本文從“誦讀法”的歷史發展作為突破口,以其衰微的原因作為引子,淺析“現代誦讀法”對語文教學的作用并探討了具體實施的措施。
[關鍵詞]現代誦讀法讀思結合語文教學
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誦讀法,隨著時間的發展其勢日漸衰微、幾近消亡,在世紀巨變、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這一方法又重新走入語文教學的視線,新課標更是把它提到很高的地位。本文試從“誦讀法”歷史發展的角度,對“現代誦讀法”進行分析研究,挖掘其對語文教學的深刻意義: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
[2]禮記.
[3]呂叔湘.呂叔湘語文論集
關鍵詞:語文教學;誦讀;技巧與方法
一、初中語文誦讀分析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由于應試教育的局限很多老師過分強調知識而忽略人文修養;過分強調分析而忽略學生的感悟分析。課堂上過分強調字、詞、句、篇等意義的分析而淡化學生在誦讀過程中的吸收消化。久之,學生在語文課上逐漸走向沉悶,他們的誦讀熱情遭到壓抑。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人誦讀存在片面的認識,而誦讀不是死記硬背,也不是搖頭晃腦撕心裂肺的大聲讀,而是讀者一種帶著融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學習活動,在這種過程中讀者能夠與作者產生共鳴,能夠陶冶自己的情操并能夠習得新的知識,獲取創造。好的誦讀能夠規范我們的語言、提高我們的語感、并能無形中豐富積累、發展我們的思維,從而提高我們的口頭表達及預讀寫作的綜合能力、同時有助于我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同樣作為教師要充分認識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認識知情意行的心理特征,弄清楚學生對誦讀對象的感知及理解層次,讓誦讀不成為一種形式和純賣弄技巧的表演,在誦讀過程中要充分激發學生對誦讀材料的理解和吸收能力,讓他們能夠產生身臨其境的認同感,而不是為了讀去讀。
二、初中語文誦讀內容與方法剖析
(一)技巧指導
誦讀是讀者通過感知并用話語聲音來表現的閱讀方式,在感悟中理解文章并能夠內化積累不分知識,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那么如何才能掌握好誦讀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發音,漢語拼音包括聲母、韻母、聲調等等,而且聲、韻、調形式與情感色彩在特定的語境中有一定的對應性,例如,聲母舌音及齒音發音的時候受阻較多,顯得較為低沉、細膩;韻母,按韻腹的開口度的大小分為不同的感彩,另外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學會正確的坐姿,調動他們的情緒,積極興奮、自然放松、統一集中的精神狀態更加有助于學生在朗誦過程中體會作品,從而加深自己的領悟能力。其次,教師在進行指導的時候要讓學生靈活處理作品中的停連,停連在誦讀中很重要,恰當的處理好這樣的技巧可以控制好語速,通過調整語句節奏,形成抑揚頓挫的旋律美感。在日常訓練中可以根據語法或者意義停頓。同時在朗誦過程中要注重語氣和重音,語氣包括作品思想感情,也包括不同高低、強弱、快慢、虛實的聲音變化。
(二)習慣養成
誦讀包含了感覺、知覺、記憶、聯想、思維等復雜的心理因素。所以,培養誦讀習慣必須調動起各種感官,把讀與活動很好的結合起來讓學生理解文本,進入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應該做到讀與想結合,在誦讀的同時,發揮聯想和想象,可以將抽象變為形象,補充和豐富作品的情感和內容;誦讀者更容易進入詩文所表現的意境,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另外在誦讀的過程中要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讓學生能夠深層次的理解文本并能夠借鑒吸收部分內容,啟發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進行新創造。避免學生有口無心的讀。在讀的過程中辨別詞語,句子及段落文章的意思,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當然好的誦讀習慣還應該在讀的過程中慢慢品味,對于寫的好的句子或者是詞語習慣性的圈點勾畫,通過作品的文學語言來把握出藝術形象,具體認識作品所反映的真實社會生活面貌及其本質,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可以學習作品的藝術技巧。那么啟發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誦讀能夠賞析關鍵的動詞、形容詞、副詞等的用法。教師引導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通過減、增、換、調、聯的方式反復誦讀,比較、推敲,學生很容易可以感受到古詩文語言的妙處,從而進一步達到感其情、曉其義、體其境、悟其旨的目的。在誦讀文章的過程中學生應該細細品味修辭手法及作者的表現手法來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當然誦讀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在讀的過程中也要讓學生加強寫的訓練,讀寫結合讓誦讀產生實效。
(三)誦讀形式與活動開展
首先是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內誦讀活動,多維互動,播放資源讓學生模仿校音,利用資源在課堂上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作為教師應該規范自己的語言,說好普通話并能夠給學生做好示范,因為教師的示范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在品味老師的誦讀過程中能夠收到鼓舞和激勵,同時老師的泛讀,可以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覺得老師真實,感情細膩,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多種多樣的互動,和老師一起讀,學生齊讀,學生教讀,學生之間比賽讀、分角色誦讀等形式,讓誦讀的形式多樣化,這樣可以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符合教學環節的設計。
其次要開展豐富的課外誦讀活動,比如開展演講比賽,普通話大賽等活動讓學生重視誦讀,也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形成欣賞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