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材料教學改革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育部曾召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啟動會,并出臺若干意見,為高校培養工程人才提出了規范性要求。對水利、土木類本科生而言,《建筑材料》在其大學教育及后期工程應用實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學生畢業后進入工程建設領域,均會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對工程材料的選擇、使用、檢測等環節的具體應用。為了提升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我們在汲取類似課程成功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對《建筑材料》從課程體系、理論知識考核評價兩方面作為突破口進行改革研究。
1課程體系改革
本次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其主導思想是:將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分設,并進一步強化實驗教學。
1.1在課程總學時受壓縮的情況下,仍確保實驗教學學時數足夠通過人才培養方案的多次修訂,《建筑材料》課程總學時由最初的60學時壓縮至現狀的48學時。而教學內容則隨著時展、現實需求還得不斷的充實拓展。本著“力求革新教學方法手段,不容實驗教學縮水打折”的改革思想,在教學組織中,實驗學時則由8學時提高到16學時(理論課時相應壓縮至32學時),這樣確保了在完成驗證性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增設與工程實際緊密相連的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充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這正是“卓越計劃”有力推進的堅強“后盾”。
1.2將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剝離”,單獨開課拿學分以往實驗教學并非獨立開設,而是與理論教學共修一門課程的學分(3學分)。這一做法雖體現了平時成績、實驗成績、期末理論成績的綜合性評定,但也存在不小弊端:因實驗成績占比不大,再加上建筑材料實驗是個相對比較臟、累的活計,所以實驗小組三、四位成員間相互推諉、或“分任務式”的分次輪流負責操作等現象普遍存在,這樣一來,即使期末總評時拿到了該課程的3個學分,但也只能是“高分低能”的結果,畢業后將很難去解決實際工程中的相應問題。針對上述癥結,我們打破了實驗、理論“捆綁式”教學考核,即將實驗教學從中脫離出來,實現實驗教學1學分、理論教學2學分的各修各學分開課方式。通過連續三年的實施檢驗證明,為了拿到實驗課程學分,學生們能真心、主動投入到實驗操作、數據測定、結果分析處理、報告編寫等每一個環節中,從中扎扎實實鍛煉其實驗基本功,在實踐動手能力、實驗操作技能等方面收到實打實的訓練和提高。
2理論教學考核評價方式改革
“卓越計劃”中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應并重,如果說強化實驗教學是學生實踐能力得以提高的“根基”的話,那夯實理論基礎則是他們的工程能力、創新能力得以展現和持續發展的“源泉”。為此,我們把改革落腳點放在最后的考核評價關上,采用“倒逼法”促進理論教學改革。
2.1構建“加強過程控制、注重學生學習能力提升”的考核評價體系從加強過程控制、提升學生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并舉、適應未來執業資格考試需求等多角度出發,進行課程理論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理論考試采取了“兩次中間檢查考試+期末考試”的階段性考核方式。總評成績=中間檢查考試成績(50%,組織兩次、每次以25%計入)+期末考試成績(40%)+平時成績(10%)。《建筑材料》理論教學32學時,授課約8周,平均每3個周左右組織一次考試。通過2012年—2014年實施來看:考試改革后,期末總評成績的合格率對比改革之前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優秀率變化不大,良好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各次階段性考試的效果呈階梯狀逐步爬升,最后一次期末考試的及格率已提升至90%上。表明“兩次中間檢查考試+期末考試”的階段性考核方式明顯改善了教學效果,而且影響意義深遠,現深入分析如下:1)既注重結果,更強調過程。多次階段性考核方式,既可通過每次的考試情況及時檢查教學效果的有效性,也讓學生和老師能及時發現前階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便在后階段的教與學中能夠更好地揚長避短。對學生而言,為了適應3個周左右一次的考試并取得好成績,他們逐步養成了課前做好預習準備、課中認真聽講學習、課后及時復習消化的習慣,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強化了學習過程并提高了學習效果。對任課老師而言,必須按照課程組事先制定好的教學計劃和要求進行授課,從而避免或控制了隨意調停課、加快或放緩教學進度等不良現象。2)既注重本門課程學習效果的提高,更關注學生長期學習能力的培養。書本知識是靜態的,而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則是動態變化的,所以課程教學應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強化學生的平時學習、并對遇到的問題積極思考解決,以教育引導他們“樹立積極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建立科學的學習方法”,使他們在未來工作中能夠通過自己終身不斷的自學鉆研,去積累新知識、豐富經驗、提升專業技術技能,從而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真正成為順應時展的“卓越工程師”,更好地去解決工程中所面臨的新問題。
2.2采取“客觀題形、開卷形式”的考試形式,以適應未來工作需求“卓越計劃”培養的后備工程人才,應在以后工作中能夠通過全國注冊監理工程師、注冊建造師、質檢員等對應崗位的執業資格考試,做到“持證上崗”。這些執業資格考試對建筑材料相關知識均會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并主要通過客觀題的形式考查建筑材料的性質、技術指標、應用等方面。為此,本次改革后的《建筑材料》三次考試,均以客觀題型、采用填涂機讀答題卡的標準化考試組織形式,使學生提前了解未來執業資格考試的要求,為以后工作考取“執業資格上崗證”做好準備。另外,在實際工作中,工程技術人員解決問題強調“活學活用”,往往需要通過查閱大量資料、規程規范,在借助原有專業理論思想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地分析、判斷,在做出正確理解之后去解決實際的工程問題;同樣的問題經過多次磨煉后,才會自然而然地印在腦子里面成為經驗。所以,《建筑材料》考試并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是采用了開卷形式,考試時學生可以攜帶課本、筆記本、實驗指導書、規程規范等資料進行查閱,要求他們能正確理解所學的課程知識點,并形成一定的專業理論思想。總而言之,改革后的考核評價方式將能更好地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全面程度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3結語
基于“卓越計劃”背景,《建筑材料》課程組在課程體系改革方面,通過將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剝離”后單獨開課單獨拿學分,并在課程壓縮的情況下確保足夠的實驗教學學時,以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在理論教學考核評價方式改革方面,通過“兩次中間檢查考試+期末考試”的階段性考核方式、“客觀題形、開卷形式”的考試形式,有效促學、督教,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這是在水利、土木類卓越工程人才培養中做出的有益探索,其經驗可供教育屆同行分享和借鑒。
作者:彭玉林 孫海燕 王福來 王理萍 龔愛民 張凌 單位:云南農業大學水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