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業集聚工業設計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理論基礎和研究設計
1.1創意、設計產業空間集聚綜述西方學者較早注意到設計產業與創意產業的區別,以及兩者在空間集聚上的差異。Lash和Urry[4]將意大利創意產業分為創造、傳播、消費文化內容的創意產業,以及具有符號語意和審美內涵的手工藝設計與設計密集型產業。Lazzeretti等[5]將創意產業分為傳統文化產業及與技術相關的創意產業,兩類創意產業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呈現出不同的集聚特征,西班牙5~6個大城市幾乎集聚了全國所有的創意產業,而意大利創意產業則在全國范圍內呈分散特征,但大都市卻集聚了不同創意屬性的多類創意產業。Landry[6]認為,意大利創意產業有向大城市集聚的趨勢;Scott[7]發現,傳統手工藝設計產業在意大利小城市集聚,這一觀點引起了Bell和Jayne[8]對非大都市區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注意,呼吁學界和政府予以關注。Bertacchini和Bor-rione[9]認為,內容、服務創意產業在意大利各省都有分布,但主要集聚在大都市區;工業設計、工藝品設計創意產業集聚在中北部地區,地區間區位熵空間相關系數較大,即各集聚區的專業化程度類似。隨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創意產業空間分布及區域協作,以及不同類型創意產業在大都市區還是小城市集聚的條件和集聚趨勢。早期投入產出理論認為,創意產出是R&D和人力資源投入的函數,Au-dretsch和Feldman[10]首次將區位因素納為重要因素,提出創意是R&D投入、人力資源投入和地理集聚3個變量的函數。VonHipple[11]認為,社會互動、觀察和交流能傳遞更具創新價值的隱形知識,且成本最低。Glaeser[12]認為,地理毗鄰性與知識傳播密切相關,地理越接近,知識創新價值越高。Feldman[13]認為,創意企業地理上的毗鄰不僅能交流創意和新知識,還可以充分利用外部知識減少創新發現和商業化成本,他建議創意企業應向具有成功創新經歷的城市集聚。Laakso等[14]根據統計資料發現,在芬蘭40%(500家)的設計公司中,有42%的設計產業營業額集聚在赫爾辛基大都市區,絕大多數設計公司都是小微企業,其設計創新對大學及公共研發機構依賴性大。設計產業隨設計人才集聚,在大都市中心區匯集了設計論壇和交流中心,中心老城區的根植性傳統文化氛圍吸引了生活無規律并向往娛樂放松的設計師。對設計產業而言,現代通訊技術無法完全代替面對面溝通。另外,北歐其它國家設計產業也有向大都市集聚的趨勢,設計集聚能創造積極的外部效應和知識溢出效應。Wojan[15]和MCGranaham[16]認為,農村制造業可通過提供高品質生活設施吸引高水平創新人才,通過政策支持復興農村和小城市工藝品設計產業。Dell’Era和Verganti[17]通過研究意大利家具設計產業發現,創新型企業傾向于與跨產業設計的外部設計師合作,但前提是制造企業必須具備語意先鋒詮釋者的形象,以及充分釋放設計師創意的技術能力。綜上所述,設計產業集聚與其產業特性有關,與制造業創新愿景及能力關系密切,不同國家空間集聚呈現不同態勢。其中,意大利設計產業集聚在中北部地區,向大都市集聚的特征不明顯,其在大都市和非大都市區域均有分布,而以芬蘭為代表的北歐國家則有向大都市集聚的趨勢。國內對創意產業的研究較多:諸勁風[18]認為,上海經濟發展的交互性和開放性使各要素能夠在一定的地域空間內自由流動,這構成了上海創意產業發展的基礎。買憶媛和梅琳[19]發現,有形資本對新創企業的影響較大,有形資本是保證無形資本發揮作用的前提。楊仁發[20]發現,中國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聯合集聚能提高當地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水平。何繼江和曾國屏[20]通過調研深圳設計之都產業園發現,設計產業在園區內集聚有利于促進園區企業業務協作、相互交流和知識溢出,便于制造企業設計外部化,從而降低創新成本。受學科分割的限制,我國設計產業集聚研究領域極少具有管理學、經濟學背景的相關文獻,僅關注個別區域案例,缺乏系統性研究。
1.2設計思路和方法考慮到我國目前缺乏設計產業產出及設計師數量統計數據,本文運用波特鉆石模型理論框架量表設計問卷,調查中國主要城市設計產業,測度城市設計產業競爭力,利用多元統計主成分分析方法計算城市設計產業競爭力得分。由于城市設計產業綜合競爭力與城市規模有關,不能客觀反映產業集聚效用,故為驗證是否存在設計產業綜合競爭力較弱、規模較小但產業產出相對較高的適合發展設計產業的中小城市,本文還引入“區位熵”作為衡量城市設計產業相對集聚程度的指標,該指標的優點在于獨立于區域規模,代表了區域產業的相對專業化程度[21]。鉆石模型理論框架是波特通過對10個國家超過100個案例進行的研究,試圖解釋為什么一個國家可以在某特定產業獲得成功,而在另外一些產業卻不具有競爭力[22]。產業獲取競爭優勢需具備以下4個決定因素:生產要素,需求條件,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相關與支持產業,在創造和維持產業競爭力過程中扮演主要角色。鉆石模型還有兩個外部因素:機會和政府作用。機會是指不為企業和政府所左右的事務,對產業發展至關重要,而政府則以積極或消極方式影響4個決定因素。項目團隊因在之前文獻中已經進行了量表開發,故此處從略。
2城市設計產業競爭力
2.1問卷調查樣本本文問卷發放對象為沿海地區設計業比較發達城市的設計機構、擁有設計部門的制造企業、設計咨詢公司和涉足設計業務的外貿公司,被調查者是在這些公司工作3年以上,不僅了解當地設計產業,還對國內其它城市設計產業比較了解的資深設計師、設計管理人員、制造企業設計部門管理人員以及其它熟悉設計的商務人員。
2.2調查實施和信度、效度檢驗為了避免被調查者誤會,問卷首先說明本次調查的目的是為了了解當地設計產業的整體環境,不是個別單位的內部情況,回答問題按照所在地設計行業的一般情況進行。問卷中各題項根據“完全如是”至“完全不是”依次分為5個選項,請被調查者按照本地實際情況進行選擇。為了使問卷更便于理解,首先接受小范圍接受度測試。在小范圍測試過程中,結合現場訪談和反饋,以電話回訪方式對問卷措詞進行修改。另外,通過咨詢專家意見,進一步改進了量表用詞,以避免問卷產生歧義。小范圍問卷調查主要集中在設計產業發展比較成熟的上海地區,回收有效問卷43份。本文首先對43份問卷進行信度檢驗(可靠性檢驗),信度分析是用來檢驗可觀測變量方差對潛變量的解釋程度。為論證方法和數據的可信性,本文通過信度檢驗剔除了部分題項,并對調整問卷進行大規模派發,共發放約3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12份,回收率達89.13%。其中有效問卷301份,有效問卷占問卷總數的86%,最后對問卷進行統計匯總整理。為了測量變量是否可進行主成分分析并據此計算綜合競爭力,需要確定以下3個問題:①各條件因素(潛在變量)可通過相應測量變量進行測度,測量變量測度的有效性能通過驗證性因子進行分析(結構效度);②鉆石模型各條件因素能夠解釋設計產業競爭優勢,至少能夠解釋設計產業競爭優勢的絕大多數方差變異;③各條件因素在解釋設計產業競爭優勢時是同級的,即政府作用和企業設計優勢直接影響設計產業競爭優勢,而并非通過影響其它4個決定因素而間接影響競爭優勢的外部因素。以上3個問題可通過結構方程模型進行驗證。本文首先運用AMOS17對樣本數據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將鉆石模型各條件因素視為潛在變量,檢驗標準為:χ2/df<3;CFI>0.9;TLI>0.9;AGFI>0.9;RMSEA<0.08;P>0.05。結果發現:設計產業條件因素均能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說明適合構建整體模型。其次,構建條件因素相互影響的鉆石模型。最后,為明確各條件因素對產業競爭優勢的影響程度,構建設計產業競爭優勢模型,如圖1、圖2所示。由圖1、圖2可知,鉆石模型、競爭優勢模型擬合效果較好。由競爭優勢模型可知,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企業設計優勢、設計師資源、政府作用、相關支持產業、需求條件6個自變量能夠解釋競爭優勢變量方差變異的92.6%,各條件因素能解釋中國設計產業競爭優勢,政府作用和企業設計優勢直接影響設計產業競爭優勢。
2.3城市設計產業競爭力得分根據以上分析,本文將鉆石模型中的19個題項視為19個測度中國設計產業競爭力的指標,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降維,其可以削去評價指標之間的相互影響,有助于更客觀地描述單個樣本的相對地位。主成分分析綜合評價步驟可歸納為:①原始指標數據的標準化;②確定主成分個數;③解釋主成分含義;④用主成分及其方差貢獻率構造第t個樣本綜合評價函數yt;⑤計算yt的樣本值并給出樣本排序。由表1可知,中國設計產業競爭力最強的前3個城市是上海、北京和深圳,其中上海和北京設計產業競爭力較接近,深圳設計產業競爭力相對于上海和北京有一定差距,其設計產業競爭力標準差較大,可能是因為深圳存在較強水準參差的設計企業共存現象。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南京設計產業競爭力不僅與上海、北京和深圳差距顯著,甚至還不如寧波等城市,說明創意產業相對發達的沿海大城市設計產業未必有競爭力,設計產業集聚還存在更苛刻的條件。
3設計產業集聚趨勢
3.1數據來源和研究設計設計產業包括由企業對外出售設計產品的、隸屬于不以設計為主業的法人組織的非獨立設計部門(包括組織內部從事設計的研究開發、技術、市場等部門)和獨立設計機構(independentdesignhouse,IDH)或稱獨立設計公司。本文參考陳圻教授的方法,利用設計、咨詢、研究開發或開發研究4個檢索詞的并集作為申請人的檢索詞,在中國專利數據庫中檢索外觀專利(排除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將外觀專利作為當地工業設計產業的產出指標。檢索范圍涵蓋設計公司(工作室、設計室)、獨立設計研究院所、大型企業集團具有設計職能的研發中心以及社會團體所獲得的工業設計專利,但不包括不能作為專利申請人的非設計企事業單位設計部門所獲得的專利,也不包括由獨立設計機構設計但根據合同由委托方享有知識產權并申請的專利。非設計企事業單位主體是制造企業設計部門,其所申請的專利主要用于本企業產品開發,不參與市場交易,可不納入設計產業范疇。另外,學校、政府及其它公共服務機構、貿易公司等企事業單位也擁有部分設計專利,但因市場交易成功率不高、數量少而不納入統計。由獨立設計機構設計,并由委托方享有知識產權并申請的專利屬于設計產業的產出,未納入統計則會造成對當地設計產業的產出低估。省市當地獲得授權的全部工業設計專利包括由當地獨立設計機構、以制造企業為主體的非設計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設計的專利,其中當地制造企業獲得的工業設計專利既包括內部設計部門自主設計的專利,又包括通過委托當地或外地設計機構設計并“買入”的知識產權,或與其它設計機構、非設計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聯合設計并根據合同依法享有的外觀專利。本文主要利用省市獨立設計機構設計的工業設計專利數,以及當地全部工業設計專利數時間序列數據和面板數據研究國內設計產業集聚問題。本文首先檢驗國內設計產業是否存在霍金斯集聚現象,以及該產業隨時間變化的集聚特征和規律,由此需要解決以下3個問題:①設計產業隨時間變化的總體集聚趨勢,基于全國視角把握設計產業的集聚趨勢;②各省、直轄市的設計產業集聚趨勢,從中觀視角分區域研究不同省市設計產業相對于全國的集聚趨勢;③各省主要城市設計產業的集聚趨勢,進一步把握目標省份主要城市設計產業相對于全省的集聚趨勢。我國設計產業在20世紀80年代萌芽,90年代中期才形成門類比較齊全的產業體系[25]。本文選擇1995-2012年的專利數據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3個階段:1995-2000年、2001-2006年、2007-2012年,每個階段時間跨度為6年。本文假定全國各地獨立設計機構專利數占當地全部工業設計專利數的比例一定,且各個時期基本保持不變。
3.2全國設計產業和工業設計創新集聚集聚的概念是地理不均衡分布,可用Lorenz曲線和Gini系數分析3個時期的數據,并根據其演變趨勢從宏觀上判斷全國設計產業和工業設計創新的集聚特征(見圖3和表2)。Lorenz曲線愈趨向于對角線,Gini系數越趨于零,產業愈傾向于平均分布,產業集聚越不明顯;反之則反。1995-2000(工)表示1995-2000年全國工業設計創新前20強省市的Lorenz曲線,1995-2000(獨工)表示1995-2000年全國設計產業前20強省市的Lorenz曲線,其它依此類推。由圖3和表2可知,Lorenz曲線圖和Gini系數表呈如下特征:①工業設計創新有日益集聚的趨勢;②設計產業各期集聚程度都超過了工業設計創新的集聚程度,可將設計產業集聚命名為相對于工業設計創新的“二階”集聚(集聚程度更高);③設計產業集聚經歷了先集聚程度提高后集聚程度降低的過程;④從最近一期來看,設計產業和工業設計創新集聚程度有接近的趨勢。地區工業設計創新的主體是制造企業,工業設計創新集聚程度提高,表明進行工業設計創新的制造業集聚度較高。項目團隊關于現有產業集中度的研究表明:區域廣義設計產業、工業設計產業與當地工業增加值之間無相關關系,表明設計產業跨區域輻射效應明顯。考慮到工業企業外延較廣,本文考察當地設計產業與制造業設計創新之間的關系,以獨立設計機構設計專利授權數代表設計產業產出,以工業設計專利授權數代表制造業工業設計創新產出。本文選擇各期獨立設計機構專利授權數前15位(15位后數量少且趨同)的省(直轄市)為樣本進行分析。
3.3省域和城市設計產業集聚為了明確各省市(直轄市)以及同一省份不同城市設計產業的集聚趨勢,結合數據可獲得性,利用區位熵概念,分別設計了各省(直轄市)和城市設計產業專利區位熵。本文選擇以上4個約束條件至少滿足其一的省(直轄市)作為考察對象,分別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上海各期設計產業的相對規模較大,相對于2001-2006年,2007-2012年上海設計產業和工業設計創新相對規模都呈下降趨勢,但各期區位熵均大于1,且具有全國最高的區位熵(2001-2006年為6.07,2007-2012年為4.09),表明上海仍是我國最重要的設計產業相對集聚區(結合上文城市設計產業競爭力分析);廣東制造業各期工業設計創新相對規模都較大,但呈下降趨勢,其設計產業也存在相對規模下降的趨勢。從規模角度而言,廣東是制造業工業設計創新集聚區,但其設計產業相對集聚程度有所下降。北京是最早出現設計產業的地區之一,設計產業和工業設計創新的相對規模都呈下降趨勢,但各期區位熵均大于1,所以北京也屬于相對集聚程度下降的設計產業集聚區。浙江、江蘇和四川設計產業和工業設計創新的相對規模都呈上升趨勢,反映了中國設計產業和工業設計創新有向這3省集聚的趨勢。其中,江蘇和四川2007-2012年區位熵均大于1,說明這兩個省已成為設計產業相對集聚區域。浙江省各期區位熵小于1,但逐期增大,表明該省屬于設計產業發展集聚區,需要通過委托設計從外地輸入設計專利,但其工業設計創新規模遠遠大于四川省,而兩省的設計產業規模趨于接近,反映了浙江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湖北省和重慶設計產業區位熵均大于1,但重慶設計專利依賴于個別企業開發,未能形成設計產業,且湖北省設計產業及工業設計創新相對規模過小,故不納入研究。各省市設計產業集聚趨勢整理如表3。本文選擇以上4個約束條件至少滿足其一的城市作為考察對象,分別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浙江省設計產業有向杭州、寧波兩市集聚的趨勢,且兩市在省內的集聚程度不斷提高,已成為省內設計產業相對集聚區。其中杭州市設計產業規模大于寧波市,寧波市制造業工業設計創新規模大于杭州市。江蘇省設計產業有向無錫、蘇州集聚的趨勢,這兩市設計產業和工業設計創新的省內相對規模均呈上升趨勢,設計產業集聚程度不斷提高,已成為省內設計產業相對集聚區。其中,無錫市是江蘇省設計產業起步最早的城市,但蘇州市發展速度更快,其設計產業和工業設計創新規模均超過無錫市。四川省設計產業和工業設計創新有向成都市集聚的趨勢,近年來,成都幾乎集聚了四川省全部設計產業和絕大部分工業設計創新。廣東設計產業有向深圳、廣州集聚的趨勢,近年來深圳市設計產業和工業設計創新規模均超過廣州市,廣州市工業設計創新省內相對規模呈下降趨勢,但兩地都是廣東省設計產業相對集聚區。東莞市設計產業和工業設計創新的省內相對規模呈上升趨勢,但設計產業區位熵仍小于1,屬于設計產業發展集聚城市(尚不是設計產業相對集聚城市)。佛山市雖然工業設計創新相對規模呈逐期增長趨勢,但設計產業相對規模呈下降趨勢,區位熵亦小于1,南京、臺州情況類似。綜上所述,近年來中國設計產業基尼系數之所以有所降低,設計產業整體集聚程度有所下降,是因為中國設計產業有向江蘇、浙江、四川3省集聚的趨勢。無論是傳統設計產業集聚省份(廣東),還是新增設計產業集聚省份,其設計產業都呈向少數城市集聚的趨勢,所以可以判斷近年來設計產業集聚度下降的趨勢不會一直持續,僅回歸到某種接近工業設計創新集聚度的水平,設計產業集聚度仍將高于制造業工業設計創新集聚度。
4結論和政策建議
城市設計產業競爭力與城市設計產業集聚程度大致吻合:上海和北京在設計產業集聚方面獲得了較高的區位熵,也表現出了較強的設計產業競爭力。中國設計產業有向更多省份分散集聚的趨勢,但在省內,則有向少數設計城市集聚的趨勢。相對于工業設計創新,設計產業表現出更高的集聚程度,只有少數城市具有成為設計產業集聚城市的條件,這是設計產業與創意產業集聚的根本區別。上海設計產業競爭力最強,是中國設計產業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區;深圳設計產業發展迅速,廣東設計產業向深圳集聚的趨勢明顯,但設計產業規模和集聚程度及產業競爭力略遜于上海,可以發展為有區域(華南地區)影響力的設計產業集聚中心;北京設計產業競爭力僅次于上海,但設計產業的相對規模和產業相對集聚度呈下降趨勢,目前設計產業規模已明顯遜于上海、深圳。北京應充分利用其優質設計師資源及區位地理優勢承接跨國公司設計外包,助力大型企業集團設計業務向北京轉移,不宜投入過多資源依靠政策扶持設計產業發展;蘇州、無錫、杭州、寧波、成都等省內設計產業集聚城市有較強的產業競爭力,省內設計產業有向這些城市集聚的趨勢,它們是中國未來一段時期內發展設計產業的主要著力點。因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1)國家應重點支持區域性或省級工業設計園區發展。根據城市設計產業競爭力分析和設計產業集聚趨勢,中國最具產業發展潛力的城市是目前產業競爭力較強且相對集聚程度不斷提高的區域性和省級設計產業集聚地———深圳、蘇州、無錫、杭州、寧波、成都等城市,這些城市所在區域(省)大部分是工業設計創新集中地,設計產業的相對集聚程度還有成長空間。當然,四川省制造業工業設計創新規模遠遜于廣東、江蘇、浙江三省,成都工業設計園區規劃容量也小于蘇州、杭州、寧波等城市。(2)控制國家級工業設計園區數量,抑制中小城市工業設計園區泛濫,鼓勵中小城市工業設計創新。工業設計園區規劃應遵循設計產業集聚的客觀規律,2010年工信息部關于《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提出“推動工業設計集聚發展”是完全正確的,但按照本文研究結論,《指導意見》提出要“形成5~10個輻射力強、帶動效應顯著的國家級工業設計示范園區”缺乏科學依據。綜上所述,中國只有上海市具備發展成具有全國性輻射能力的國家級工業設計示范園區的條件,中小城市如果僅僅依靠行政手段爭相建設工業設計創意園區,違背設計集聚規律,必然造成毫無必要的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加速現有工業設計園區進一步空殼化。中小城市具有很大的工業設計創新潛力,當地制造企業可一方面建立內源設計部門(小型化),另一方面可與區域內設計集聚城市設計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充分利用設計集聚地的知識外溢和規模效應提高設計創新水平,降低開發成本,迅速縮小與先進地區企業產品創新的質量差距。
作者:王漢友陳圻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五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