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技術創新能力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目前安徽省域里關于市級農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是少之又少,且其研究方法基本屬于定性分析,由于定性分析本身不可避免的不精確性也影響著對農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結果。且嚴重空缺著對各市級農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精確定量分析。因此本文鑒于以上分析,探索出有別于先前的市級農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方法,開創性地將當前主流的主成分定量分析法運用在安徽省域里的市級農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上。這不僅彌補了安徽省域里的市級農業技術創新能力定量分析研究的空白,也是對目前市級農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定量分析方法進行了一次完善和補充,也同時為安徽省各市優化農業創新資源、轉變農業發展思路、打造安徽省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和制定農業現代化戰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一、指標選取與數據說明
(一)數據來源本文的數據選取均來源于《安徽統計年鑒2011》《安徽省科技統計公報2011》《安徽農業經濟統計年鑒2011》、安徽省各市統計公報以及國內知網、萬方和維普三大學術期刊主要檢索工具,主要采集了安徽省內17個地市的數據。
(二)指標選取與數據說明農業技術創新是指農業技術發明、應用到農業經濟活動中所引起的農業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其本身具有公共產品這一特性,有著周期長、風險高等特點。因此本文在選取市級農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時應遵循統計學中指標選取的系統性、科學性、可比性和可行性等原則,依據農業技術創新的自身特點和指標體系設置的基本原則,同時在綜合借鑒前人的基礎上,從農業技術創新投入、產出和環境三個方面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3個一級指標和14個二級指標,構建了市級農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見表1)。
1.農業技術創新投入方面農業技術創新的投入能力是衡量農業技術創新的首要方面,而當前中國的實際國情決定了政府是農業技術創新的投入主體,其投入主要包括農業科技資金投入、技術人員投入、科研機構投入和基礎設施投入。因此本文在選取的具體指標里包括:市農R&D經費支出占各市GDP比重(X6)、各市政府農業科技投入占各市總財政支出比重(X7)、各市省級以上農業科技研究機構數(X8)、各市農業技術人員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比重(X9)、各市省級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數(X10)。各市農業R&D經費反映了各市政府對農業科研的持續性和主體性的投入情況,各市農R&D經費支出占各市GDP比重(X6)這一指標反映了各市的農業科技資金投入與其農業經濟發展規模的對比情況;各市農業科技投入是指各市每年用于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的總支出,各市政府農業科技投入占各市總財政支出比重(X7)這一指標反映了各市政府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財政支出力度。這兩個指標都具有相對穩定性和代表性,都是衡量農業技術創新資金投入情況的兩項重要指標。由于安徽省各市沒有相關具體的農業R&D經費和農業科技投入經費數據,因此本文采用公式推算法,即:各市農業R&D經費投入=各市R&D經費×(各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各市生產總值),各市農業科技投入經費=安徽省農業科技投入經費×(各市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安徽省第一產業生產總值)。依據已有的安徽省農業科技投入經費、各市R&D經費數據能大致推算出各市農業R&D經費和各市農業科技經費等相關數據。各市的農業科技研究機構數是農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既為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研究提供各類人才,也直接開展研究并把自己的科技成果推廣到農業生產實踐中,因此比較各個地市農業科技研究機構數可以直接反映出各市政府對農業科技創新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所以,選擇各市省級以上農業科技研究機構數(X8)這一指標可很好地成為衡量各地市農業技術創新投入的重要權重指標。各市農業技術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數據來源于安徽省統計局對安徽省各市國有企事業單位的統計,當前安徽省各市農業技術創新的主體正是由各市農業科研院所和高等農業院校組成,因此各市農業技術人員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比重(X9)這一指標作為替代數據在農業技術創新體系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農產品加工企業作為農業經濟發展的微觀主體,是農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之一,直接影響著農業技術創新產出的發展狀況,其技術發展水平會與各市政府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支持力度密不可分。采用各市省級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數(X10)這一指標既能反映出各地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高技術水平,又能反映出各市政府對農業技術創新的扶持程度,因此這一指標成為衡量市級農業技術創新投入方面的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標。
2.農業技術創新產出方面農業技術創新的產出能力反映其各種農業要素組合產生的實際成效,是判斷農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第二個重要方面,參照已有關于農業技術創新產出定義的研究成果,產出方面的指標都需與農業技術創新產出存在著長期穩定和互為因果的關系,因此衡量農業技術創新產出的具體指標須關注專利數據、農業新產品開發情況和收錄農業科技論文數這三大方面。因此本文在農業技術創新產出方面選取了各市農產品加工產值占各市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X11)、主要檢索工具收錄各市農業科技論文數(X12)、各市國家級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權申請數(X13)和各市國家級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權授權數(X14)四個指標。其中由于相關安徽省各市農業專利申請數與授權數方面的數據缺失,而各市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權申請數與授權數與各市農業專利品申請數與授權數具有相互替代效應,因此本文依據《安徽省科技統計公報2011》的相關數據選取了各市國家級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權申請數(X13)和各市國家級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權授權數(X14)這兩個指標作為替代數據。
3.農業技術創新環境方面環境是決定某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是技術創新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它影響和制約著技術創新的質量和速度。農業技術創新環境是由影響農業技術創新的外部環境組成,外部環境是農業技術創新活動生存的土壤,它既為農業技術創新提供條件,又對其產生制約作用,選取農業技術創新環境方面的相關指標對研究整體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具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其自身主要具備了農業政策、科技、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幾個因素。依據農業環境的幾個因素,本文綜合選取了各市農業GDP(X1)、各市人均GDP(X2)、各市農村居民純收入(X3)、各市農業固定資產投入(X4)和各市農用機械總動力(X5)這五個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指標作為農業技術創新環境的具體指標。其中各市農業GDP、人均GDP和農村居民純收入三個指標反映了農業環境里的經濟發展程度,各市農用機械總動力反映了農業環境里的科技狀況,各市農業固定資產投入則反映了農業技術創新環境中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也從側面反映了各市政府對農業發展政策傾斜度。
二、安徽省市域農業技術創新能力實證分析
(一)農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模型:主成分分析法區域農業技術創新能力評析指標涉及較多,而且指標之間相互交叉,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加大了問題研究的復雜性,而從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主成分分析可以在區域農業技術創新能力評析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剔除多重共線性影響,將關系錯綜復雜的指標綜合為幾個簡潔明了的主要公共主成分,從而有效的、客觀的、真實的對安徽省各市農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分析,避免了由于信息重疊造成分析問題的失真[8]。
(二)實證分析1.數據檢驗本文運用SPSS17.0軟件根據安徽省17市的統計數據進行計算(原始數據為14×17的矩形方陣),對以上指標的統計結果進行主成分分析測算,由于各類指標的量綱和測量度級的差異,因此對所有原始數據對無量綱化處理,并進行KMO值和Bartett’s球形檢驗。由表2可知,Bartlett檢驗值為311.765,P=0.000<0.05,KMO的檢驗測度值為0.615,表明選取的變量指標間存在較強的線性關系,適合做主成分分析。因此,數據可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對其進行實證分析,并做出下一步的解釋和分析。2.主成分提取和因子旋轉運行SPSS后,采用主成分法,由表3得知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共3個:6.4901,、4.1433、1.2408,且累計貢獻率已達到84.8151%,超過了80%,故選擇其作為公共主成分,基本能概括14個指標信息。
為加強公共主成分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解釋能力,對載荷矩陣進行因子旋轉,選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旋轉4次后得到因子旋轉載荷陣(見表4)。第一主成分F1對技術創新能力的貢獻率為46.358%,占據貢獻率的主要比重。在主成分F1中,X7、X8、X9、X10、X11、X12、X13、X14這8個指標上載荷值很大,主要反映了各市農業技術創新投入和產出情況,因此將F1概括為投入和產出綜合主成分。在主成分F2中,X1、X2、X4、X5、X6這個5個指標上載荷值都很大,主要反映各市農業經濟、科技等基本環境發展狀況,將F2概括為總體環境主成分,F2對農業技術創新的貢獻率為29.595%。在主成分F3中,各市農業固定資產投入(X3)這一指標單獨構成了載荷。農村固定資產投入是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的有效替代指標,而當前中國的實際國情決定了政府是農業技術創新的投入主體,所以該指標實際反映了各市政府對農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和重視程度。投入力度大、重視程度高則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就會加強。因此將F3概括為政府投入度主成分,F3對農業技術創新的貢獻率為8.863%。3.主成分得分及排名將三個主成分的得分加權綜合,便可計算各地區的綜合得分,綜合得分計算公式為:F=F1×0.7039+F2×0.1639+F3×0.1331通過計算,即可得安徽省各市農業技術創新能力綜合得分及排名,如表5所示。在以上分析結果的基礎上,采用K—均值聚類分析方法,根據安徽省各市的農業創新能力綜合得分,運行SPSS17.0軟件將這些市劃分為三類地區(見表6)。第一類地區農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第二類一般,第三類的農業技術創新能力則較弱。4.聚類結果分析由表4和表5計算結果可知,首先,從單向排名上來看,各主成分排名各有側重和不同。在投入和產出綜合主成分F1中,亳州、宿州、蚌埠、合肥、淮北、阜陽六個市的分值較高,農業技術創新的投入和產出能力較強。其中,亳州、宿州、蚌埠、淮北、阜陽五市地處華北平原上,是傳統農業大市,擁有優越的農業自然環境,其農業新技術應用、農業基礎設施等方面都得到了當地政府政策和經濟的大力扶持,所以投入和產出能力較強。而合肥市作為安徽省會城市,區位條件優越,經濟實力較強,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數處于全省前列,文化教育發達,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較好,農業發展良好,因此,合肥市的農業技術創新投入和產出能力較強;在總體環境主成分F2中,黃山,安慶、巢湖、滁州、六安等市排名靠前,這些地區農業技術創新的總體環境較好主要是由于當地這幾年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和當地政府對農業政策逐漸傾斜等原因;在政府投入度主成分F3中,銅陵、蚌埠、合肥、亳州、安慶等市排名居于前列,這五市的政府投入力度和重視程度較高主要由于近幾年當地政府開始逐步轉變產業發展策略,加大了對當地農業產業化的建設。
其次,從綜合排名來看,安徽省各市農業技術創新能力總體呈現出不平衡狀態。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和阜陽聚為第一類,農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強,淮南、滁州、六安、馬鞍山、巢湖、安慶聚為第二類,農業技術創新能力一般,黃山、蕪湖、池州、宣城、銅陵聚為第三類,農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弱。可以看出農業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地市都集中在農業自然條件優越的皖北地區以及經濟和科研實力較強的地區。從第一類到第三類,安徽省各市農業技術創新能力由北向南呈遞減趨勢。再次,從三個主成分和綜合主成分相互比較來看,合肥、蚌埠、黃山、安慶這幾個地市的各主成分發展不平衡,嚴重影響各市農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其中合肥、蚌埠兩市在農業技術創新的投入、產出綜合主成分F1和政府投入度主成分F3上的排名較高,但是收到總體環境主成分F2相對較差的限制;黃山、安慶卻正好與之相反,F2主成分較高,但是卻被F1和F3主成分拖累。總結原因就在于這幾市的經濟發展環境、農業資源稟賦和政府對農業的重視度這三者之間相互脫節,導致了幾個地市的各主成分發展不平衡。
三、結論與對策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第一,皖南、皖北和皖中地區農業技術創新能力差距大,各市農業技術創新能力由北向南呈遞減趨勢,呈現不均衡狀態。其中農業自然環境優越的皖北地區如是安徽省農業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農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的皖南山區對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大量農業資源被閑置、浪費;而皖中傳統工業地區如淮南、馬鞍山和安慶等市正在逐步轉變農業產業發展策略,加大對農業技術創新的投入;第二,安徽省各市農業技術創新模式過于千篇一律,各市的模式需要因地制宜,沒有各自特色和優勢就會導致了創新效率低下;第三,安徽省各市經濟發展水平與農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呈嚴格的正相關。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城市其農業技術創新能力不一定較高,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其農業技術創新不一定較弱;第四,農業技術創新的投入產出度成為了影響安徽省各市農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最重要主成分,即便擁有較強的經濟實力,沒有科研技術的投入產出作支撐也無法取得農業技術創新的理想效果。因此,綜合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在農業技術創新投入模式上,從單一的政府主導性投入轉變為政府、農企和農戶三者互動的投入模式政府主導性的這種將全部技術投入項目都由政府選擇和配置的創新模式已被實踐證明往往會導致創新低效率問題。政府對農業技術創新的投入是對公共產品的投入,這也決定了政府必須將主要精力放在公共農業技術創新上,但農業技術創新投入的整體性使得其既要注重公共農業技術創新,更要注重市場需求和農戶需求為導向的農業技術創新。因此需要擴大技術創新投入主體,將農企和農戶融入進農業技術創新投入的全過程,通過合同契約形式充分調動政府、高科技農企和農戶的積極性,使得三者之間互動配合、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發揮各自優勢,加快以公共、市場和農戶需求為導向的綜合型農業技術的研發、創新與應用。形成政府引導農企、農企帶動農戶、農戶主導需求的新型農業技術創新模式。
(二)在農業技術研發方向上,明確各市農業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交叉研究三者之間的主次關系當前由于農業科研體制還有待革新和完善,原有的體制一方面容易導致研究內容的交叉重復現象普遍,造成科技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又會使科研機構難以集中優勢資源解決急需的農業技術創新問題,從而制約了農業技術創新發展。因此當前農業技術研發的重點在于合理分工,實現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合肥、蕪湖、蚌埠、阜陽等市擁有的農業科研機構和科研院校較多,農業技術研發能力較強,因此當地的農業科研機構要以基礎研究為主,應用研究為輔;皖北農業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地區其農業科研機構需要基礎與應用研究并重,進行交叉研究;皖中工業地區和皖南山區的農業科研機構則要以應用研究為主,附帶進行基礎研究。各市科研機構相互依托、協作分工,形成了農業技術的理論研究、應用創新、試驗推廣一條龍化運轉機制,從根本上提高了科技資源的利用配置,從而建立起了優質高效的農業科研體系結構。
(三)根據各市農業環境稟賦狀況正確選擇適合的農業技術創新發展道路安徽省各市的經濟、科技和自然環境稟賦差異較大,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農業科技發展規律,各市需依據當地農業產業特點,從實際情況出發,確定各市農業技術創新重點,制定出適合自身發展的農業技術創新發展道路。農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皖北地區擁有優越的農業自然環境,可繼續保持自身優勢,加大農業技術創新的市場化和農業技術成果的轉換、轉移等方面的系統一體化;馬鞍山、銅陵、淮南等皖中工業區科技研發能力較強,應以農業市場需求為主導,加大開發應用性農業技術,實現技術開發與農業市場需求的雙向互動;黃山、池州等皖南山區人農業技術創新能力較低,當地應依托其發展較好旅游產業,培育發展土特產等科技農產品加工企業,鼓勵企業成為研究、開發、生產、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集團,從而實現各產業優勢互補。
作者:張德元張杰兮單位:安徽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