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評價體系的建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的諸多要素相結合而形成的,根據其內涵可分成資源要素、支撐要素和效益要素3大類。資源要素包括自然資源總量和人均占有量;支撐要素包括生產要素、科技要素和環境要素;效益要素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了有利于農業自然資源的不斷更新和永續利用,在保護耕地和生態環境的同時,還要重視森林資源、草原資源和水資源等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全面提高農業自然資源保障能力。支撐要素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必要條件,社會經濟效益的體現往往是從投入和產出情況的對比角度來分析的。農業生產的效益提高最終要體現在生產總量的提高和農民經濟收入水平的提高。
2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建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且主觀性較強,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如下原則:1)要有科學性。指標體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學理論基礎之上的,每個指標的定義都要清晰、明確,能夠量化,鮮明地表達評價對象的特征、發展方向和主要問題。2)要有邏輯性和層次性。設置指標時,要注意各指標間及指標與目標層間的客觀關系,注意設計指標體系時的層次性,并要有邏輯。3)指標之間要有獨立性。建立指標體系時,要摒棄信息交叉的指標,選擇具有獨立性的指標參與評價過程,提高評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3]。4)確保指標數量得當。指標數量越多,則方案之間的差異越明顯,越有利于判斷和評價;但指標類別的確定和指標重要程度的排序越困難,歪曲方案本質特性珠可能性也越大。所以,在保證能反映系統的主要特征和功能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地精簡評價指標的數量。5)要有可操作性。指標體系的設計在實踐中要有可操作性,能解決實際問題。農業系統的情況復雜多變,不同的時空條件導致差異較大,因而如何從實際出發,既能進行全面準確的衡量,又可使指標的獲取具有可能性,易于量化,便于操作,是十分重要的。6)要與特定的評價對象和評價要求相結合。各個生產部類有其不同的特點和評價要求。例如,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在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設置農業固定資產投資作為評價指標。7)有普遍適用性。設計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僅適用于評價1個地區、1個省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還要適用于評價1個國家和多個國家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把共性問題作為評價指標而盡量不涉及個性問題,確定評價指標體系時,指標應具有可比性。8)要有前瞻性與指導性。選擇的指標既要很好地把握評價對象的特征,又要能反映主導優勢產業的構成與規模。9)要有延展性。評價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時,指標主要在農業的范疇內。然而,目前我國農業的領域正在向二、三產業延展或融合,因此其指標體系需要有一定的延展性,適度超出農業的范疇。
3結論
1)給出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概念,以及要準確理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需把握的9個方面內容。2)提出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構成的三大要素,即資源要素、支撐要素和效益要素。同時,給出了各要素包括的指標。3)給出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即要有科學性、邏輯性和層次性;指標之間要有獨立性,確保指標數量得當、有可操作性;要與特定的評價對象和評價要求相結合,有普遍適用性、前瞻性、指導性和延展性。4)設計給出了具有3個一級指標、7個二級指標、32個三級指標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
本文作者:殷秀萍、王福林單位:東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