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公路路面厚度檢測試驗方法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首先闡述了地質雷達的工作原理,而后簡要列舉了檢測技術要點,包括:檢測速度、檢測距離、最大探測深度及厚度,最后以某改造工程為例,分析了該項目的檢測內容、野外檢測情況、檢測數據的處理以及檢測結論。
0引言
公路工程中的路面部分,各個結構層的厚度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參數。要確保各個結構層的厚度尺寸達到要求才能確保其性能滿足交通運行的需要。當前在我國公路路面厚度尺寸檢測的過程中,最為常見的檢測方法是鉆孔取樣法[1]。這種檢測方法的弊端在于會破壞路面的結構,但是卻能夠保證檢測的數據非常準確,如果將其應用到寒冷地帶中,就會導致雨水深入到公路結構內,極易出現凍脹的病害問題,會使得整體結構受到損壞。此時就應該選擇使用更加先進、技術水平更高的無損檢測方法來進行厚度數據的檢測,地質雷達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在公路工程檢測過程中,應用地質雷達技術可以實現高精度的厚度檢測,同時也不會給路面造成損壞,工作效率也非常高。
1地質雷達工作原理
雷達檢測車包含了無線接收器與探測雷達等設備,在實施地質雷達檢測的過程中,通過檢測車在設備上均勻的行駛,該設備可以直接向路面表層上發射電磁脈沖,其會快速的穿越路面。當脈沖在穿越地下結構中,介質發生了變化就會產生一定的反射波[2]。然后在反射波的作用下就會接收到相關的數據,同時,在獲取數據的基礎上對相關反射波的信息進行分析,而對于路面結構來說,由于材質的不同使長輸介質存在差異性,所以就能夠發現其發射速度的不同。以反射波系統內記錄的電解質長輸與波速,就能夠獲取路面的厚度數據。
2檢測技術要點
(1)檢測主要技術指標。地質雷法檢測的技術指標[1]。(2)以計算機算法對路面厚度檢測是地質雷達實施檢測的基礎方式,通過計算機方式將相關的數據獲取,在檢測過程中,通過該技術的應用,能夠將相關的數據收集整理且能夠形成一種雷達波形。(3)能夠整理收集數據,且通過路面的剖面圖和雷達波形圖,精確地將路面的厚度尺寸確定。
3檢測實例
3.1工程概況
某工程屬于公路改造施工項目,其原設計方案確定為一級公路項目。從設計方案中可以發現,路面上的混凝土層厚度尺寸為24cm、砂礫層厚度設計為18cm,石灰穩定層設計為16cm,該項目為了能夠提高行駛質量,決定對其進行改建,改建方案按照雙向車道設計的要求進行,設計行駛速度為100km/h。路基寬度設計為23cm,路面基礎部分中使用瀝青混凝土材料進行補強處理,厚度設計為15cm。
3.2檢測項目
為了能夠全面提升工程的質量水平,應該對該工程項目中的瀝青混凝土路面的厚度尺寸進行準確檢測。
3.3野外檢測情況
在厚度測試中,采用SIR-10H型路用探地雷達系統對設備進行檢測,在操作過程中,測線剖面每雙側道內都要設置一條檢測剖面部分,一般都布置在行車道的右側位置上。根據檢測施工工藝的要求,在沿著測線的方向上檢測1m的長度就要布置一個采樣點。檢測中,車輛行駛速度應該保持在20km/h左右,具體的技術參數詳見下文所示。(1)天線頻率。從專業技術參數中發現,通過電磁波頻率能夠結合探測結構為位置將尺寸的實際比關系確定出來,在檢測實施階段,應該合理的控制深度與分辨率的技術參數。所以要根據檢測深度尺寸來選擇最佳天線頻率的數據。經過深入的研究分析,本次檢測中天線頻率確定為2.5GHz[2]。(2)選擇時窗。天線中心頻率參數為2.5GHz,天線時窗長度則為12ns。(3)水平檢測點距。結合測量的標準要求,在相隔測點0.1m的位置上設置一個取樣點,該過程的距離主要是由計算機計算出來的,按照相關實踐可知,一般條件下,水平間距的確定和實際的偏差需要控制在0.2%~0.25%之間。所以為了不讓水平檢測距離數據出現累積偏差,需要結合測量的實際情況來確定確定測量距離,根據經驗可以將其控制在2km以下。(4)確定垂向采樣率。從試驗結果可以發現,單個掃描樣點數為1024個。
3.4檢測數據的處理與分析
本次工程中對路面厚度尺寸進行檢測,需要的時間為78d。檢測工作結束后,應該使用計算機進行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從相應的技術規范中可以發現,檢測數據中要從各個段中的面層厚度值、偏差、相對誤差以及是否合格進行綜合分析。最終的評價方式主要是按照一個基本單位作為標準,一般情況下,檢測結果包含有2種方式,分別是每公里的節點結果與平均路段的數據。檢測結果中主要是通過路面結構檢測表與圖形的方式來體現。在路面結構檢測表中包含了最終路面結構層的厚度、標準差以及試驗精度參數等等,還應該在路面的每公里設置100個點進行質量的檢測,然后來判定每個點是否準確與合格。
3.5檢測結論
雷達檢測系統中有計算機系統進行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通過最終的檢測數據可以得到如下幾個結論:(1)該高速公路的總里程為28.34km,共計包含了兩條檢測剖面,其中的一條厚度檢測數據確定最終的厚度平均數據為16.39cm,而另一側部分經過計算機分析之后確定其最終的厚度參數平均值為16.33cm。(2)上文中所提到的檢測剖面中,在第一條檢測剖面中,所得到的最終設計檢測厚度尺寸的代表值最大,已經可以達到19.98cm;第一條檢測剖面中,與上述檢測不同的路段中最終所得到的檢測數據實測代表值則最小,其厚度尺寸達到了12.09cm。從這兩個方面也就能夠發現具體的公路技術參數,可以根據該參數來進行公路的改造施工,以滿足高速公路運行的需要[3]。(3)而上文中所提到的兩條檢測剖面中的第二條剖面中,實測厚度代表值最大,其厚度參數尺寸已經達到了20.69cm;而在與上述不同的路段中進行厚度尺寸的檢測,其實測厚度代表值最小,最終的檢測厚度值為11.15cm[4-5]。(4)從相應的設計方案中可以發現,路面結構層的數據需要大于14.2cm。從本次中的地質雷達檢測結果中可以發現,該公路工程中總計有87.89%的路面厚度尺寸已經達到使用的要求,可以進行后續施工,其余的部分厚度尺寸未能達到設計要求,需要采取措施進行有效的處理才能應用到工程中。
4結語
公路路面結構層的厚度尺寸對于路面的綜合強度指標存在直接的影響,所以在實踐中需要使用合理的檢測技術來確定厚度尺寸。為了可以保證結構層厚度符合均勻性的要求,應該選擇使用具備更高技術的雷達檢測技術,從而可以為后續工程的施工提供依據,確保工程順利實施,最終工程的質量也能夠滿足工程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劉峰群.瀝青公路路面試驗檢測技術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7(11):118-119.
[2]單曄林.路基路面工程試驗檢測方法探究[J].山西建筑,2015(12):133-134.
[3]肖旭剛.攀枝花渡金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病害檢測與評價[J].公路,2015(9):254-259.
[4]王彪,黃群杰.公路瀝青路面工程施工檢測研究[J].交通建設與管理,2014(18):56-57.
[5]郭金鑫.公路檢測相關技術實踐[J].交通世界(運輸車輛),2012(11):210-211.
作者:劉智琦 張睿 單位:江西省天馳高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