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生態理念的水利工程建設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水利工程設計是水利工程建設的重點,是水利工程效益實現的關鍵。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水利工程的大量建設使生態環境遭到一定破壞。本文主要以生態理念為核心,將水利工程建設以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為切入點從水利工程設計理念、水利工程生態功能和改進方案等方面來探討生態理念的水利工程設計,以為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生態理念;水利工程;建設;探討
生態水利工程建設是水利工程建設的必然趨勢,將生態理念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設設計中可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關注生態環境建設與資源修復的內在契合點,以此來保障自然生態的均衡建設。在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水利工程的功能,同時要將生態理念融入進去,以促進水利工程建設與環境生態有效結合,可持續發展。
1生態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建設主要是將水文、水力以及建筑結構進行有效整合,以組成一個工程力學體系,為農業生產提供有效幫助。隨著人類及社會發展,人們對水資源越來越重視,為了維持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水利工程應勢而生。生態水利工程是在水利工程基礎上將生態環境與自然工程建設有機結合,在滿足水利工程功能需求的基礎上實現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生態水利工程的發展是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并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減少現有水體資源保護與生態建設工程對原自然生態的損傷力度,以期來切實推進農田水利建設與防洪水利工程建設的協同發展。
2現狀不足分析
2.1亟待細化審評指標重新審視
當前水利工程建設實效,其評價方法和標準都不明確且不統一,在評價過程中操作性不強。我國水利工程研究系統不夠,在建設水利工程雖然有強制措施,但是由于強制措施沒有規定好生態目標,所以在不同地域進行操作時差異性大。生態水利工程在設計時地域性比較強,所以評價標準要依據地域進行制定。
2.2生態與傳統兩種水利工程失調
在相同水域進行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需要與之前建設的傳統水利工程進行協調以使傳統水利工程經過優化調整達到自然生態環境的需要標準。生態水利工程在建設時要以傳統水利工程為基礎,對各個部分進行合理規劃,以使蓄水科學合理劃分,彌補原水利工程的消極效果。
2.3對環境的影響
首先,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影響。水利工程在之初主要功能是對水資源等的開發和利用對生態功能認識并不強。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設設計過程中對生態水位、調度和效益關注不夠,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主要影響是對水資源的過度消耗,一般情況下,新開發的水利工程會導致原有生態系統中河床與動植物群落在布局結構、功能屬性等方面發生多向轉化,這些轉變所間接引發的用水、補水緊張問題也亟待選取更為貼切有效的方法進行修復與模式更新。參照傳統水利工程建設方式,實際水利工程建設過程應統籌考慮施工條件、工程運作周期、內外影響因素、軟硬件保障條件等方面的綜合影響,并在此基礎上選擇技術經濟方法來進行水利工程建設,以使水利工程的利益最大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水利工程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越來越明顯,這些破壞具有大范圍覆蓋性與強烈性,能夠直接或間接造成難以彌補或修復的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損失。從生物多樣性與水體資源保護層面上看,在傳統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一般比較注重力學特征,考慮較多的是避免河段河勢變化,維護的是河道穩定。對河流中生物物種的生長和繁殖規律關注比較少,水利工程在建設完工后進行運行時會影響河流中動植物群落的合理布局與協同生存;從能源消耗視角上看,因不同區域、不同生態環境、不同經濟人文背景下所需要的水利工程數量有一定的差異性,相關水利項目設計與工程建設管理人員應著力在創新方面關注工程的庫容、壩高等,對于建設所用材料的環保性考慮的少,使能源消耗比較大。
3.1更新設計理念及設計原則
首先,更新水利工程設計理念。要遵循和諧發展的設計理念,將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進行空間和時間上可持續增長,在不同區域內水利工程的建設都要滿足社會成員的公平使用。水利工程在建設時既要復合現有生態與社會人文背景下的公眾發展訴求,也應統籌考慮長遠利益實效。與此同時,參照新時期環保建設與資源生態理念,水利工程應堅持秉承“生態友好理念”與“資源可持續理念”,建設設計時要考慮生態容量及承載的約束力,目的是保持水資源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態系統的有機整合與發展,保持水中生物的多樣性建設。在此過程中,相關工程建設人員應堅持低碳環保的思維方式,關注水體資源的循環利用率與各區域二次保護實況,選取更為精準、尖端的技術方案來強化資源配置過程,避免資源的過量消耗,并以此來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人文效益的最大化;其次,水利工程設計方案應與時俱進。參照水體保護與生態建設的現實指向,在進行工程設計時要以投入最小化生態利益最大化為原則,通過技術、環境和節能方法來實現能源的低消耗。在進行工程建設時要充分考慮到建設區域的生態環境、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等,減小水利工程對自然景觀的影響,減少水利工程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再次,定期改進“生態水力學”指標。一般來說,傳統水力學知識難以深層次修復現有水體污染問題,其解決過程缺乏精準性、持續性與多向性,以此為參照,實際方案體系建設過程應深層次挖掘水體污染與內外部水體建設因素對生態環境的短期與長期影響,并在實際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堅持從水力學研究角度出發,著重考慮原有河流生態環境建設系統的基本生態指標、動植物群落分布情況以及不同區域水體連通性對自然環境的綜合影響,并通過建立健全生態文明保護制度來進一步優化水利工程的建設水準;最后,堅持項目結構精細化。考慮到水利工程實際建設中的資源要素指標的多向性與聯結性,在方案落實過程中應盡量優化項目過程,從材料選擇優化到能源消耗優化到污染優化等,以實現生態理念的水利工程建設。
3.2根據水文條件提高生態設計標準
首先,科學分析河流水文條件。生態水利工程在設計和建設后要充分考量所屬區域農業發展訴求,關注現有工程項目對植被綠化的推進意義,以此為參照,需要在建設初就要按照河流水資源的規律做好資料的搜集工作,以為生態設計奠定基礎。同時要廣泛搜集水文條件,以優化水資源配置,滿足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要求。其次,要改善傳統設計理念。根據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的理念支撐與生態環境價值,設計人員需要在設計時協調好二者的矛盾,在完善的生態設計理論平臺基礎上提升生態設計水平,關注自然生態發展與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的內部對接關系;再次,應樹立“目標敏感性”理念。應綜合統籌水利項目建設的有效性與區域效益性,關注工程建設過程對周邊環境的綜合影響,以此來減少實際運作過程中的盲目性與拖延性,與此相對比,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需要設計人員參照水利工程建設的根本指標與生態環境“敏感性”來切實推進生態環保機制的貫徹落實;此外,應堅持環境保護與生態水體建設的雙向結合。應統籌區域經濟生態文明與水利工程建設目標的內在契合關系,關注傳統工程設計理念、價值方式與建設模型的精準性、貫徹性與多維性,努力優化水體供應管道的布局屬性與水質水量,不斷優化水資源的利用率與分配率,以此來全面響應新時期環境均衡與資源要素保護的指導理念;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在進行河道改造時往往會發生河流中動物和植物的污染問題,為了避免這種問題,相關項目參與人員應努力針對不同類型的工程問題來制定相應解決對策,做好各區域的綠化、水體治理等生態文明保護工作;最后,堅持水利保護功能與生態功能的雙重結合。水利工程在設計時要結合工程功能與生態功能來實現對環境的有效保護。設計人員要做好設計方案,選擇最優化方案,以實現生態水利工程建設標準,實現水利工程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完美結合。總之,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前提的,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既要為人們創造財富,同時要滿足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需求,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發揮水利工程作用的同時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汪恕誠.時代新跨越—中國大壩建設若干問題思考[J].水力發電,2011,37(8):1-3.
[2]賈金生.中國水電需要又好又快地發展—《對中國能源問題的思考》學習體會[J].中國能源,2008(5):8-10,31.
[3]歸有光.現代水利工程的正負效應、水生態倫理與生態水利[J].工程研究,2005:184-196.
作者:李婭 單位:安徽省壽縣水務局壽豐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