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風濕病用糖皮質激素不良反應的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研討風濕病應用糖皮質激素不良反應。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類風濕關節炎患者82例,按照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常規治療)和研究組(常規治療+糖皮質激素治療),每組41例,觀察兩組療效和安全性,并比較。結果: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34.15%高于對照組的14.63%(P<0.05)。比較兩組晨僵持續時間、關節腫脹數、關節壓痛數,治療前P>0.05,治療后,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治療風濕病,在常規抗風濕病藥物治療基礎上加以糖皮質激素,可快速控制癥狀,明顯提升療效,但不良反應多,給藥時需注意把握給藥劑量和時間,盡量確保用藥安全。
關鍵詞:不良反應;糖皮質激素;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主要特征為關節滑膜炎癥,因炎性因子持續侵蝕骨組織和軟骨,反復性炎癥破壞關節結構[1],關節發生畸形病變,進而喪失關節功能,疾病殘疾率高。糖皮質激素抗炎功效較強,可快速控制關節炎癥,但長時間給藥,常常會出現不良反應[2]。所以,目前臨床對糖皮質激素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仍有爭議。本研究納入82例患者分兩組討論糖皮質激素類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安全性和療效,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82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按治療方式分為兩組,每組41例。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平均年齡(46.5±2.3)歲,平均病程(12.4±1.2)個月,BMI(22.4±2.3)kg/m2;研究組男性23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46.7±2.2)歲,平均病程(12.3±1.1)個月,BMI(22.6±2.1)kg/m2。兩組基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僅接受常規性抗風濕藥物治療,口服甲氨蝶呤片(國藥準字H19983205,湖南正清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化學藥品,2.5mg),開始給藥劑量為10mg/d,1次/d,每周1~2次,口服1周后,按照其生化指標和癥狀給藥。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口服潑尼松(國藥準字H41021232,許昌奧森制藥有限公司,化學藥品,5mg),開始給藥劑量10mg/d,病情穩定后,維持給藥劑量為5mg/d。兩組均持續治療1個月。1.3指標判定:記錄不良反應發生率,如血糖升高、血壓升高、胃腸道不適、體質量增加等,并比較。記錄兩組治療過程中晨僵持續時間、壓痛數目、關節腫脹數目等,并比較。1.4統計學方法: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版本)分析數據,t檢驗ESR、RF、CRP等計量資料,表示為(x±s),χ2檢驗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等計數資料,表示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良反應: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34.15%高于對照組的14.63%(P<0.05)。
2.2關節炎指標:比較兩組晨僵持續時間、關節腫脹數、關節壓痛數,治療前P>0.05,治療后,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風濕性關節炎屬于人體免疫功能異常而引發的慢性多系統炎癥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為滑膜炎[3],疾病早期多表現為骨質疏松、關節間隙狹窄等。因病情進一步發展,骨組織持續受到炎性細胞浸潤性損傷和侵蝕,破壞關節結構,關節發生畸形,喪失關節功能。目前暫未完全確定類風濕關節炎發病機制。學者駱云鵬[4]指出類風濕關節炎主要原因之一則為炎性因子。所以,合理控制炎癥反應,阻止疾病發展,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上作用突出。近年來,治療此疾病多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具有代表性的則為潑尼松,抗炎效果強大,給藥后,見效快,有效控制關節炎癥,且可調節細胞、滲透因子、黏附因子、細胞因子功能,療效突出。本研究中納入82例患者分兩組討論,從關節炎指標(晨僵持續時間、關節腫脹數、關節壓痛數)上證實了常規給藥基礎上給予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療效更突出。劉鳳芹等學者[5]曾在研究中討論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結果提示大劑量糖皮質激素藥物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安全有效,但會出現一定的不良反應。本研究與之相比,結果相符,本研究中接受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34.15%高于單一接受常規藥物治療的14.63%。究其原因為,長時間使用糖皮質類激素藥物,發生耐藥性,加大停藥難度,進而出現流失骨量、加重感染、代謝紊亂等不良反應。
所以,治療過程中需根據指標和癥狀變化逐步降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使用量,確保疾病癥狀得到快速緩解的基礎上,降低不良反應。本研究中使用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潑尼松,屬于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藥物中糖皮質激素超生理量,具有抑制免疫、抗過敏、抗炎等藥理功效。①抗炎:防治或減輕炎癥反應;②抑制免疫:抑制或防止細胞發生免疫反應,降低單核細胞嗜酸性細胞和T淋巴細胞數量,抑制細胞表面受體與免疫球蛋白結合,以及白介素釋放與合成,緩解原發免疫進一步發展;③抗休克、抗毒作用:糖皮質激素可抵制細胞毒素帶來的刺激作用,緩解細胞損傷,對機體有一定保護作用。綜上,治療風濕病關節炎,在常規抗風濕病藥物治療基礎上加以糖皮質激素,可快速控制癥狀,明顯提升療效,但不良反應多,因此給藥時需注意把握劑量和時間,盡量確保用藥安全。
參考文獻
[1]尚健,昌路艷,姚合斌,等.不同劑量糖皮質激素沖擊治療風濕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裝備,2016,13(5):120-123.
[2]林進,徐丹怡.ACR/EULAR2009年類風濕性關節炎新分類標準解讀[J].浙江醫學,2010,32(7):985-987.
[3]徐麗玲,蘇茵.2015年美國風濕病學會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指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6(1):69-70.
[4]駱云鵬,周永華.細胞因子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機理中的作用[J].重慶醫學,1992(3):180-182.
[5]劉鳳芹,周毅.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不良反應[J].中國校醫,2014,28(4):295-297.
作者:王帥 單位: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臨床藥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