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微內部審計質量管理的途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全面性原則
內部審計全面質量管理的首要原則就是全面性,即全要素、全方位、全過程和全員。
1.審計主體、審計客體、審計方法和審計環境構成每一項審計工作的要素,全面質量管理就是在可控的范圍內對影響審計工作質量的各個要素實施控制。
2.審計質量管理不應僅限于審計業務項目質量的管理,審計組織、審計預算、審計信息、審計檔案等管理質量同樣是全方位的內部審計質量全面管理的重要內容。
3.內部審計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將審計活動的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報告階段和后續審計階段全部納入審計質量管理的視野,把好每個環節的質量關,最終保證整體審計的整體質量。
4.全員參與全面質量管理才是內部審計質量提高的關鍵。內部審計機構全員樹立質量意識,做好本職工作,積極參與。作為內部審計“客戶”的組織同樣應參與到內部審計質量管理中來,進而形成內(審計機構)、外(組織)審計質量管理的合力。
(二)可行性原則
內部審計全面質量管理實施的關鍵在于要立足實際,內部審計工作質量的各項管理、監控的措施在制定時必須以內部審計機構現有的人力、物力、能力為基礎,提出切實可行的實施目標和方案。在內部審計工作質量管理措施尚未健全、時間尚未成熟時開展全面質量管理應著眼于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不是盲目地貪大求全。內部審計機構制定的審計全面質量管理措施應便于操作,兼顧成本效益原則。過于繁瑣和細致的規定,不但有礙審計效率的提升,更浪費了有限的審計資源。實施過程中,應結合審計部門人力資源的業務素質、技能水平,注重本部門人力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從解決基礎性問題著手,循序漸進。
(三)系統性原則
內部審計全面質量管理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的工程。在進行內部審計全面質量管理的規劃與體系構建時,必須將其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采用系統分析的方法通盤考慮,將質量管理的主體、質量管理的客體、質量管理的實施等諸多方面加以分析、綜合,構成一個通暢的業務流程,進行完整的閉環管理,從而保證內部審計全面質量管理的有效運行。內部審計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包括內部審計質量管理標準、內部審計質量管理目標、內部審計質量管理計劃、內部審計質量管理實施、內部審計質量管理結果分析、內部審計質量管理信息收集與反饋、內部審計質量管理偏差的對策與糾正。這個體系每一部分的建立與運行是不能孤立的,也不能簡單追求某一環節的完美而忽視了其他環節,否則這個質量管理的體系是無法健康持續運行的。
(四)實效性原則
內部審計全面質量管理的實效性原則就是通過合理的管理行為,對內部審計的管理質量和業務質量起到有效的提升作用。合理的質量管理行為,要求的是符合目前的現實條件,以現有的審計資源和能力,在成本效益的前提下實施內部審計質量管理,而不是通過繁瑣的流程與手續一味地追求精細。對內部審計質量的有效提升,就是通過全面的質量管理對當前的審計工作質量有大幅的改善,使內部審計工作更符合組織的管理需要。在內部審計全面質量管理的過程中應循序漸進,管理的方法追求實用,管理的結果追求實效。
二、內部審計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
(一)規范體系
內部審計規范化建設是內部審計發展的基石,是內部審計質量的重要保障。
1.規范的內審組織建設。如果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不合理、獨立性差,將直接影響到內部審計業務的開展,內部審計質量更是無法保證。
2.規范的隊伍建設。內部審計崗位對管理、技術等專業復合型要求較高,內部審計機構在審計人員的引進上應設有較高的門檻,并持續開展崗位培訓,不斷提升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業務勝任能力。
3.規范的審計方法。目前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業務開展時還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傳統的審計方法,依靠個人的職業經驗與判斷,特別在調查取證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內部審計準則》為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開展內部審計業務制定了業務操作規范和質量判斷標準。要以開展內部審計全面質量管理為契機,全面宣貫《內部審計準則》的實施,將《內部審計準則》的各項要求落實到位。
4.規范的職業道德。在內部審計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體現內部審計職業特征,調整內部審計職業關系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規范即為內部審計職業道德規范。每一個內部審計機構應在《內部審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指導下,建立適合本組織、本行業特點的職業道德規范,用于規避內部審計人員的道德風險。
5.規范的審計業務流程。內部審計業務的開展同其他管理業務活動一樣,都應當有明確的流程,用于指導內部審計業務的順利實施。
(二)監控體系
按照PDCA理論,內部審計全面質量管理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就是對質量管理結果的檢查,因而必須建立有效的監控體系。
1.內部監控機制。在內部監控機制中,包括內部審計業務的流程控制、內部審計業務的監督檢查制度、內部審計質量的考評制度、內部審計業務的獎懲制度。首先,要建立完整通暢的審計業務流程,加強審計業務內部控制以控制內部審計工作中的差錯與弊端,防范內部審計業務風險,提高內部審計工作質量。其次,要通過建立項目檢查制度、自查與互查制度,部門檢查制度,以及行業互查制度等專項的內部審計業務質量保障措施,以便及時發現內部審計業務實施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盡快糾正問題。第三,要以《內部審計準則》為標準,通過具體的質量考核操作,在適當的時間由相關人員對具體審計項目質量形成質量考核意見。第四,要在內部審計考評基礎之上對考核結果進行恰當的獎懲,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促進內部審計業務質量的不斷提高。
2.外部監控機制。內部審計全面質量管理的監控體系中應加入外部監控機制以保證內部審計質量管理的全面性,包括內部審計的客戶質量監控和內部審計的同業質量監控。定期或不定期向內部審計的客戶進行審計業務質量征詢,通過調查客戶滿意度以測評內部審計業務實施質量。另外,組織內部審計同業互查以開展內部審計質量的檢查,通過其他內部審計機構或人員以專業的角度更加徹底、全面地進行內部審計質量監督。
(三)信息體系
內部審計全面質量管理過程中必須保證各種信息及時、準確地溝通與反饋,因而必須建立有效的信息體系。
1.信息采集。從控制的過程來說,內部審計全面質量管理是與審計業務同步進行的,內部審計機構對全面質量管理信息的采集也是同質量管理相伴而生的。在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中必須清晰各種質量管理信息的采集渠道、匯總方式、溝通路線以及存儲位置。
2.信息分析。信息收集的目的在于運用,因而內部審計機構必須定期進行質量管理信息的匯總、分析,進而查找到內部審計質量管理中存在問題的原因,為后期的改進完善提供依據。
3.信息反饋。內部審計質量管理信息經過匯總、加工之后形成質量管理報告,必須以一定的方式反饋至質量信息的產生者或提供者,如內部審計人員或內部審計客戶。
4.信息跟蹤。內部審計機構必須對質量管理信息反饋情況進行跟蹤,及時掌握質量管理建議的整改落實情況。建立質量管理信息跟蹤檔案,詳細記錄內部審計質量管理的整個運行軌跡。
(四)修正體系
修正體系處在PDCA循環的最后一個階段。建立內部審計全面質量管理的修正體系,就是要建立一個內部審計質量整改機制。首先,必須建立內部審計質量責任機制。只有將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職責落實到每一個崗位、每一個人員,才能確保內部審計質量的每一項工作都有人負責。每一項內部審計質量問題都能查找到根源,才能確保有人具體負責整改。其次,設立內部審計質量復核崗位。目前,內部審計機構審計質量復核工作基本由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來完成,但鑒于部門負責人的精力、時間有限,內部審計質量復核工作往往不能深入持久。在設立專門的質量復核崗位之后,崗位責任之一就是承擔本部門審計質量的管理與監督,包括審計方案的制定與執行、審計工作底稿的復核,以及審計報告的審閱等,形成審計業務質量管理的第一道防線。并且該崗位應在本部門之間進行定期輪換,以便能夠達到整體的學習與提升。再次,建立審計質量整改檢查機制。內部審計機構必須對內部審計質量管理與監控中發現問題的整改情況進行定期后續檢查,全面落實整改建議。
三、內部審計全面質量管理實施途徑
(一)強化審計質量意識
意識決定行為,要進行內部審計全面質量管理,必須牢固樹立內部審計人員的審計質量意識,要從風險、責任、業績等多個角度對內部審計人員的質量意識進行強化。內部審計全面質量管理是一項全員參與的活動,因而必須將審計質量意識向每一位審計人員灌輸。要將內部審計質量提到審計職業生命的高度,將審計質量與審計人員的職業生涯的成就感、價值觀緊密相連。同時內部審計機構應努力營造全面質量管理的氛圍,打造全面質量管理的文化,創造全面質量管理的條件,為提升審計人員全面質量管理的意識提供優良的基礎環境。
(二)提升從業人員素質
應該說,內部審計質量與內部審計從業人員的素質息息相關。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包括政治素質、業務素質、職業道德操守等諸多方面。獨立、客觀、廉潔的職業道德操守是內部審計人員做好審計工作的基礎;堅定的立場、鮮明的態度和明辨是非能力等政治素質是內部審計人員做好審計工作的保障;嫻熟的審計業務技能、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豐富的職業經驗等專業素質是做好審計工作的條件。內部審計機構應定期組織內部學習,讓內部審計人員將工作的成績與遇到的問題進行共同探討,并將有益的做法和成功的經驗進行分享,創造機會讓內部審計人員參加各種專題崗位培訓和學術研討,不斷更新內部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汲取嶄新的審計理念,與先進的同業進行交流,拓寬審計人員的視野與工作思路,有目的地進行審計成果與成功經驗的復制,通過多種形式提升內部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技能,不斷提高其專業勝任能力,為內部審計全面質量管理創造良好條件。
(三)拓展內部管控手段
內部審計機構對審計質量的管控,按實施的時間來說,分為事前、事中、事后。質量管控的手段包括進行事前審核、檢查、事中督導、事后補救。內部審計質量的管控手段應進行外展,如建立審計質量責任制,以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和審計項目負責人為核心的質量負責制,對審計質量的管控責任進行層層分解、級級落實;建立審計工作質量考評紅黃牌制度,連續黃牌警告后,應出示紅牌,責令停止其內部審計工作;要打通內部審計人員的職業通道,優秀審計工作業績者優先晉職晉級;要建立內部審計人員的退出機制,以審計工作質量考評為核心的退出機制將激發審計人員的質量意識和職業危機感。
(四)建立外部考評機制
內部審計全面質量管理一定要引入外部考評機制,包括:
1.審計客戶考評。內部審計向組織提供審計服務,組織對審計產品的滿意度直接關系到內部審計質量的改進與完善。內部審計機構應定期向審計客戶征詢意見,形成固定模板,并將客戶的考評意見落實到具體審計責任人員的個人業績考核。
2.同業互評。內部審計機構應建立定向交流機制,與先進的同業進行內部審計業務質量互評。通過互評看到差距,找到原因,最后對癥下藥,進而達到內部審計質量的全面提升。
3.專業機構考評。內部審計機構應主動邀請內部審計協會等外部專業機構,對內部審計質量進行專家會診,聽取專家的意見與建議,從而促進內部審計質量的全面提升。內部審計全面質量管理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作,關系到內部審計職業的進一步發展。內部審計機構應結合自身行業管理的特點與需要,在加強審計質量管理的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為組織提供優質、滿意的審計產品。
作者:鐘紅霞單位: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