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閱覽室監管的和諧與自主性改善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建構和諧社會的需要。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把它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從人類學的角度,建構和諧社會必須以人為本,形成權利與權力的合理界分,培育公民的現性人格。在和諧社會中,社會各階層關系融洽,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滿足,沒有身份歧視,公共資源開放,社會流動暢通,人民安居樂業。要有效滿足人們對知識的各種需求,就必須解決從需求到知識之間存在的種種矛盾或限制,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和諧秩序的建立。所以說,圖書館建設在我國從學習型社會到和諧社會的建立過程中,能夠起到一個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要發揮好這個作用,圖書館管理工作的改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圖書館管理的和諧性與自主性追求
和諧性。中國傳統社會文化對和諧的表達即為“天人合一”。圖書館管理的和諧性即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在讀者、需求、信息資源和環境之間建立起一個和諧共融的秩序,使讀者及其自身的需求能夠跟他所面對的資源和環境達到“合為而一”的交流與發展。圖書館的管理要做到和諧秩序的建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管理者從前臺走向后臺。和諧秩序存在的前提不但是減少不必要的干擾或沖突,而且還要自覺地消除影響和諧秩序的不利因素。老子有言:“無為而無不為?!薄独献铀氖苏隆?。圖書館很多矛盾的沖突其實源自于管理者為達到自己有效的管理而通過的各種對讀者的限制或監管措施。這是一種有為的做法,但事實上它并不能最終達到管理的和諧性目標。從人性心理的角度看,當個體心理的自然性增長受到不必要的干涉時,它可能會引起排斥行為,甚至是對抗,所以,老子說:“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老子五十七章》。
“無為”可“取天下”,這就是“無不為”。“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它只是要求管理者順應自然,“不妄為”、“不強為”。圖書館管理工作者要想達到“無為而治”的效果,就不能以一種強式有為的身份出現在讀者面前,帶著違反讀者自然需求的規則去規范讀者,而是要從管理的前臺走向管理的后臺,做和諧秩序的幕后協調人、服務人。
靜逸環境的建設。圖書館作為眾多讀者的選擇地,其主要角色安排并不是為了給讀者提供人員之間的直接交流,而是提供一個知識的選擇庫。這樣,圖書館就不能定位于讀者與讀者的交流中心,而是讀者與信息資源、物理環境的直接交流中心。圖書館角色功能的特殊性要求它必須有一個靜逸的環境,這也使它理所當然的被賦予了道家所認為的“靜,是謂復命”《老子十六章》,即回歸到自然生命本原的使命。比如館內信息資源與硬件存放的舒適性,閱讀場所人與人之間、場景之間的協調性、距離性、自然性;館外環境還要給人一種自然的、宜人的、無外界干擾的知識勝地的感覺。讀者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可以靜心養心,安心樂心,滿足精神的需要與升華。
自主性。自主性是針對讀者群體來說的。它其實是圖書館和諧性管理需要的內容延伸和主體表現。圖書館管理的和諧性要求,其目的也是要充分發揮讀者的自然主動性,增加知識獲得的有效性。
信息資源的自主選擇。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比較重視人的自然性的發揮與社會和諧性的依存關系。讀者在圖書館自主性的最大表現應該是對信息資源的自主選擇。自主選擇的一個結果就是和諧的自我學習氛圍,通過個體自主性的信息資源選擇與知識需要的滿足,達到學習型社會與和諧型社會在圖書館的和諧結合。
讀者之間的平等對待。在現在的很多圖書館,影響讀者自主性選擇的一個很大問題是信息資源選擇權利的不平等性。比如在一些資料種類的提供、時間的規定等方面,不同的讀者群體可能會獲得不同的選擇權利。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是“眾生平等”,它是一個沒有身份歧視的社會,只有社會主體的自主自律與主體間的自由平等,民眾才能拋棄許多“忌諱”的束縛,讓自主性充分發展。由此,圖書館的管理必須克服在不同讀者群體上的不平等對待,讓所有的讀者能夠獲得一個平等自主的信息選擇權利。一方面從資源的限制上,另一方面從心理的不平衡上解放讀者,使每一個讀者都懷有平等的信心,在信息的自主選擇中達到意識的自由、開放和安逸性,最大程度地獲得知識的滿足。
作者:唐曉平單位:重慶市第九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