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人才需求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2013年5月)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要靠發展。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2014年3月)強調“建機制、補短板、兜底線”,強調就業。教育部副部長魯昕(2014年3月)表示中國解決就業結構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的人是技術技能型。地方高等院校轉型升級直接服務于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我國高等教育將發生革命性調整,現代職業教育要重點培養工程師、高級技工、高素質勞動者。李曜升(2014)研究表明,2014年高校畢業生727萬人,就業形勢更加嚴峻,要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是畢業生適應性問題,適應性的本質是可持續。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周期縮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社會職業崗位變換加快,大大增加了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彈性要求,以及從業者的靈活性、綜合性和適應性要求。
一、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與區域產業發展的關系
1.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培養創新型復合型外語人才近年來,復合型外語人才的相關理論研討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環境下,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特色的創新型復合型職業外語人才培養逐步受到關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提出,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要“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直接影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模式。教育部《關于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促進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的通知》【教高(2009)3號文】指出,“以就業為導向,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積極調整專業方向,優化專業結構,適應就業市場要求”。2012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我國復合型外語人才研究呈現動態發展趨勢。胡文仲(2014)指出,新中國外語教學自1949年至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49年到1980年代中期,以培養語言技能為主;第二階段從1980年代中期到2010年左右,著眼于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第三階段從2010年到今后若干年,是以培養多元化多層次外語人才為目標的新時期。外語界學者普遍認為應該適應國家和社會需要,既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同時培養具有人文素養、高水平語言能力及創新精神的高端外語人才。在我國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的發展階段,“復合型”的創新人才培養是現實的迫切需要。在全球化經濟時代,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龐輝揚2012)到“中國創造”,是我國經濟產品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手工產品”到“智能產品”到“知識產品”是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階梯。因此,創新型復合型職業外語人才的培養顯得尤其重要。吳安萍(2012)認為根據高職教學特點,認為“通識+外語+X”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具靈活性,更適合高職人才培養。《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確定了英語專業以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為主要目標。我國“復合型外語人才”相關研究大多聚焦于本科階段的外語教學改革。高等職業教育環境下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相關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見圖1)。因此,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已經重新定位,并提出了新的規格和質量,賦予了新的內涵。如何創建以職業英語核心技能(CoreSkills)和專門技能(SpecializedSkills)課程為教育內容,以能力發展為導向,以就業創業為方向,集專才教育和通識教育為一體的教育途徑,整體設計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外語教育研討的重要問題。
2.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要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支撐產業升級依靠創新驅動,創新驅動依靠人才培養,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支撐。教高【2009】3號文強調以就業為導向,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戴煒棟(2001)指出英語人才的培養要進一步加強與社會需求的聯系,注意點與面、質與量的有機結合。根據社會的需要因材施教,培養出不同層次水平、專業和種類的外語人才。賈栗(2012)提出產業轉型升級是當前珠三角發展的重大戰略,創新人才培養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保障。珠三角科技創新水平比較落后,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滯后。科技創新外部環境需要完善,科技創新能力及人才培養水平需要提升;珠三角需要建立“多領域、多層次、多元化、多樣化”的培養體系。從經濟產品角度,轉型升級呈現為“縱向”特征(如照相機產品:機械照相機→自動照相機→數碼照相機→智能照相機)和“橫向”趨勢(如現代職業教育服務專業:電商←→外語←→外貿)。無論是“縱向”特征還是“橫向”趨勢,以能力為導向的共性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培養有助于職業變換、經濟社會發展、職業可持續發展、終身學習和終身就業。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培養的內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李彬(2005)指出,產業結構與人才需求的結構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人才需求的分布、類型、規格、數量和質量受產業結構及其技術結構的狀況制約和調節,人才的需求結構決定著高校人才的供給結構。人才供給結構是高校人才培養的規格、類型和層次與產業間分工所形成的需求相匹配的狀態。在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時期,培養職業綜合能力,發展復合型技能有助于推進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因此,創新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應適應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形勢。
3.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適應性(1)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方向應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形勢相適應外語人才培養的定位應具有針對性,契合區域產業外向型人才需求。長期以來,人才培養模式及其方向在“專才教育“和“通識教育”這一“鐘擺”尺度上需要根據現實需求進行科學的調控。專業細化在于培養“一技之長”的專才而促進就業對口。然而,專業細化定位較難在現實的就業形勢中實現預期的定位目標。現實的就業形勢呈現動態發展變化趨勢,從業人員長期處于變換工種、行業或職業的動態就業環境中,知識和能力的“跨界”成為必然。基于就業和職業發展的長遠規劃,學科建設和教育模式需要綜合設計能力本位教育內容,側重“學習能力”和“獲取新知識能力”的培養。(2)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應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相適應在廣東省加工貿易出口中,多數產業包括高新技術產業仍處于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原始設備生產商,即“委托代工”)和ODM(OriginalDesignManufacturer原始設計制造商,即“設計加工”)階段。OBM(OriginalBrandManufacturer原始品牌制造商,即生產、銷售用于自主產權品牌)的經營模式還有待發展,既缺少技術人才,也缺乏管理人才,復合型外貿人才更加匱乏。高職院校作為區域經濟發展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肩負著區域產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任。隨著企業全球化的快速進展,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不斷上升,傳統的單一掌握一門外語的純外語人才已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因此,創新復合型職業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直接服務于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二、創新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1.能力本位職業教育的內涵建設推動職業外語教育課程改革王文槿(2013)指出,全球化知識經濟背景下,職場的技術更新與職業更換使得國內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產生變化。2010年美國勞工部的一個縱向調查表明,44歲的成年人更換過10到14個工作。較窄的崗位職業技能不利于學生工作轉換。如今,各種年齡的學習者都要掌握21世紀能力,如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基于數據支持的決策能力,有助于實現不同階段學習轉換和工作行業轉換的思維模式等。“能力本位”的職業外語教育課程改革倡導創新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對職業外語教育專業建設、課程體系和人才需求分布、類型、規格、數量和質量等內涵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就業新形勢下,從業者應對工種變換,行業轉型,培養“跨界”職業能力成為必然。學科建設和教育模式需要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
2.職業外語教育課程改革促進區域產業穩步發展職業外語教育體系改革要滿足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將人才培養的重心調整為如何切實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優質復合型外語人才,提升外語人才的核心競爭力。高職院校堅持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和“政校企行”協同共建的職教模式,逐步建立起涵括物流、旅游、金融、機械、電子、網絡、營銷、動漫、化工等系列職業英語教育體系,以促進區域產業穩步發展。
3.職業外語立體化教育創新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職業外語作為高職院校外語教育的目的語,迫切需要與“本土化”經濟發展模式同步轉型升級,構建職業外語立體化教育體系推進職業外語教育轉型升級。20世紀90年代,張正東先生提出了外語立體化教學法的理論,把外語教學看著由目的語、學生和教學環境為三維,以經濟發展為底,以跨國文化交流為頂的立體系統。突出目的語、學生和教學環境三維度,并包含經濟發展、跨國文化、目的語、學生、教學環境五要素,創新了外語教學的本質內容、方法及途徑。職業外語教育改革要契合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職業外語立體教育理論的提出契合職業外語教育的改革方向,揭示了可預見的途徑,創新了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服務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職業外語立體化教育體系要創建以職業外語(母的語)、職業技能人才(學生)以及融政、校、企、行協同共建的教育平臺(教學環境)三維度;以外向型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發展)為底,以跨境貿易(跨國文化交流)為頂的立體系統。
三、高職院校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的整體雙向設計構想
1.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的整體雙向設計思路高職院校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建立在政校企行協同共建的基礎上,本土化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整體設計要以區域產業為依托。整體設計框架以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為前提,契合本土化外向型企業對外語人才的復合型素質需求,側重就業前入職相關技能培訓和對接崗位需求。上圖所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首先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和計劃(目標)”,人才培養規格要必須契合“企業的培訓需求分析”,包括“職業技能相關的需求”以及“其他需求”。“職業技能相關的需求”包涵“培訓”以及“其他方法”,實施“執行培訓計劃”。關于“就業前入職相關技能培訓模式”可依據人才培養的內容而逆向設計,首先緊扣人才培養整體設計的“執行培訓計劃”,通過“培訓”(或其他方法,根據需要“忽略或呈現或轉換”途徑)來滿足“職業技能相關需求”,緊扣企業培訓需求分析,反思或調整“人才培養模式計劃(目標)”。
2.現代職業教育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宗旨通過分析廣東外向型企業招聘廣告和實地調研企業外語人才需求,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內涵解讀為“專業技術人才必須懂外語”或“外語專業人才必須懂技術”,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對職業教育外語教學改革提出了針對性的具體指標。現代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必須建立在“工學結合”和“校企融合”的基礎之上,必須以就業為導向,以工作過程為目標,以培養適應職業發展的“學習能力”為方向。整個教育工程項目必須包含學生從入學前的學業規劃、到學習過程的職業計劃,到求職過程的職前準備,到就業過程的入職培訓,到職業發展的可持續深造等方面的全方位整體設計。高職院校應根據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具體需求,結合區域性“本土化”行業就業崗位需求,制訂恰當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整合教學資源,逐步構建“工學結合”、“校企融合”、“協同創新”以及“政校企行共建”等機制,創新高職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四、結語
當前,國內外勞動力市場對職業教育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技術更新、職業變換、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是職業教育需要應對的難題。因此,培養以就業為導向的復合型外語人才是職業外語改革的方向。在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變化和轉型升級的就業環境中,在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行業變換,工種變通的自我晉升進程中,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習職業外語和探究專業技術的“學習能力”;創造多維度就業的職業發展條件,創新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以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的綜合職業素質為建設內涵;努力提高高職院校外語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畢業生就業率,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使高職教育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產業,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陳永亮 陶瓊 單位:中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