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消費成本公共政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消費成本的涵義
廣義的消費成本是指消費者為實現消費品或服務的效用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包括購買和消費的整個過程有關的一切支出,是消費動機產生、搜索、尋找、了解、比較、購買、使用、損壞報廢及配套支出等各方面的總和。包括消費價格成本、消費交易成本和消費附帶成本。其中消費價格成本是消費者向廠商購買商品或勞務的價格,形成廠商的成本和利潤;消費交易成本是消費者利用市場制度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談判成本、訂立合約成本、監督執行合約成本等;消費附帶成本是消費者在消費一種物品或服務必須連帶支付的物品或服務的成本。狹義的消費成本就是指消費者支付的消費交易成本和附帶成本,在理論和實踐中論述較少,在這里進行重點論述。
(二)消費成本的構成
從消費過程區分,狹義的消費成本由消費者承擔的交易成本和附帶成本構成。從表現形態區分,狹義的消費成本可分為貨幣成本和非貨幣成本。
1、消費者承擔的交易成本至少包括信息成本、談判和訂立合約成本、合約監督執行成本等。(1)信息成本。主要指消費者為獲取消費品有關信息時所發生的成本,是在與人打交道時所花費的與潛在的交易對手相關的各種信息成本。包括進行市場調查,獲取關于各類產品或服務等價格分布和質量的信息;尋找潛在的銷售者,獲得與他們的行為有關的各種信息等必須付出一定的成本。(2)談判、訂立合約成本。主要包括為確定產品品種、數量、價格、質量標準、交貨時間、方式、地點以及其他事項所進行的談判以及合約的起草、討論所花費的成本。(3)監督執行合約成本。由于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消費者可能在合約的執行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需要付出一定的監督成本。
2、消費附帶成本包括互補品及保養、維修、稅費、學習使用的培訓支出等。(1)為實現對購入品或公共產品的消費,消費者另外需支付的具有配套或輔助功能的互補品及保養、維修等費用。如購車后需再購燃油和維修,收聽免費的廣播電視節目需要購置接受設備,等等。(2)為實現對購入品或準公共產品的消費,消費者需支付的各種稅費支出。如購房后用房的物業管理費,購車船后定期交納的車船使用稅,高校學費等。它主要產生于消費的環境,屬于具體消費的外在需要,由消費對象的社會屬性決定,很多是制度性及政策性的。(3)為實現對購入品或準公共產品的消費,消費者需支付的時間機會成本、精神壓力、消費知識學習培訓等成本。絕大多數由消費者與消費對象及消費環境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決定,對不同的消費者是不同的,對同一消費者也是變動的。
消費者承擔的交易成本大多以時間成本等非貨幣成本形態存在,但其中交通費、信息費等以貨幣成本的形態存在。消費附帶成本中,互補品、維修、稅費、交通費、信息費、學習使用的培訓支出等主要以貨幣成本的形態存在,心理負擔、占用時間的機會成本等小部分消費附帶成本以非貨幣成本形態存在。
二、消費成本對消費需求及公共福利的影響
消費成本是制約消費需求和公共產品實際消費量的重要因素,對消費總量、結構以及人們實際得到的福利具有重大影響。具體體現在:
(一)消費成本對人們的消費產生擠出效應、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
所謂“擠出效應”即對既有消費成本的支付,將可能擠占對其他消費品的購買支出,從而擠出其現期或未來的消費。消費成本擠出效應的大小,取決于人們現期和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并與其成反方向變化。“替代效應”即人們會在同類消費品中,以對消費成本更低的消費品的購買或加倍購買,來替換或拒絕消費成本更高的消費。如當單向收費的小靈通上市后,人們紛紛購買或將手機改換為小靈通;而一旦手機使用費降低后,小靈通將被淘汰。許多新產品能占領市場,并贏得更多的消費者,很大程度上,就是其獲得了消費成本更低的替代優勢。在貨幣消費成本與非貨幣消費成本之間,也存在替代效應或關系。“收入效應”指隨著人們可支配收入越來越多,一方面,除了消費品價格本身以外,消費者對貨幣消費成本的重視會逐漸減輕,更舍得花錢;另一方面,由此而帶來的消費擴大,又造成同一時間、同一消費者面臨自身的消費能力與多種消費選擇的沖突,于是,對非貨幣消費成本的重視不斷加強,更講究消費的質量、功能、檔次、品位、權益,以求得消費最優化。
(二)消費成本是社會消費發展水平的一種指示器。
在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消費成本的變化,既反映人們的消費范圍、消費結構、消費層次、消費階段和消費能力的特點,也反映人們消費知識、能力、技術、效率及環境的新特點。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消費成本總體上呈增長趨勢。在整個社會消費發展中,人們消費對象最初主要是生存型消費品,然后是發展與享受型消費品的逐步出現與擴大。而消費成本主要存在于發展與享受型消費品之中。從我國近些年來逐漸形成的消費熱點看,城鎮居民集中在住宅、汽車、通信、教育、旅游和文化娛樂等方面,農村居民集中在耐用消費品和子女教育等方面,這些消費對象大都是為了發展與享受,消費成本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另外,非貨幣消費成本有不斷上升趨勢。相對于人們有限的生命時間、謀取收入時間、消費時間與消費能力等,人們面臨消費對象的數量、質量、種類、范圍等,都有無限增加、擴大、提高的趨勢,于是,人們消費的選擇難度越來越大,機會成本越來越高。
(三)消費成本對不同收入層次的消費者的影響不同。
首先,貨幣消費成本,構成了人們消費的貨幣或價格門檻。即使人們現時能購買所需消費品,但其消費成本數額超出了未來可能或意愿的支出,這種消費品就不會被購買。從社會總消費需求來看,消費成本的存在,會導致需求曲線向左移動,均衡產量和均衡價格下降。消費成本越大,對消費需求的抑制就越嚴重。對高收入者來說,貨幣消費成本影響小。高收入者更重視對于消費本身的滿意度,貨幣消費成本這一門檻若有若無;低收入者現期收入不足,預期新增收入不樂觀,對新增貨幣消費成本支付有困難,存在長期性、不變性或終身性門檻。在公共產品供給量既定的情況下,低收入階層由于貨幣消費成本的制約,會減少甚至無法從公共產品中獲益,使可能的公共產品事實上成為富人的俱樂部產品。其次,非貨幣消費成本構成人們消費的非貨幣或偏好門檻。這個門檻一般伴隨貨幣門檻產生,但也可能獨立存在,且有較強的主觀性。一般地看,高收入者更關心如何能進行更多更好的消費,更注重非貨幣消費成本。低收入者在購買消費品時,首先考慮的是貨幣一一價格門檻,他們還不會注重非貨幣消費成本這個門檻。
三、將消費成本作為公共政策關注對象的意義
消費成本是商品價格和消費者收入水平以外,影響社會消費需求量的關鍵因素。在公共產品消費中,消費成本的差異的彌補情況,決定了公共服務均等化最終能否實現。消費成本的變化,既反映消費者的消費水平,還反映社會消費環境的優劣,以及政府公共治理的水平。因而,消費成本可以而且應該作為政府調節消費需求、提高社會福利水平的一個關注對象。
(一)消費成本可以作為調節社會消費需求總量和結構的重要指標。
1997年后,國內需求不足,消費不旺,刺激消費是政府發展經濟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當前人口與資源、環境矛盾尖銳的形勢下,節能減排,改善消費結構是政府努力引導全社會實現的目標。無論調節社會消費需求總量,還是改善社會消費結構,消費成本都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指標。從促進具體消費看,從減免購車的有關稅費、取消電話月租費、城鄉電費價格并軌等,都是降低消費成本的政策措施;從擴大整個消費看,加強市場環境建設、增加對交通和通訊基礎設施投入的財政政策支持、打擊坑蒙拐騙和假冒偽劣等,都是節約社會消費成本的措施。從調節消費結構看,縮短能源和原材料的市場距離,降低節能環保產品進入市場的信息成本,提高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的消費附帶成本,如限制抽煙的場合、規定高排量汽車的使用范圍等,都是通過調整消費成本,提高社會福利的政策。在城鄉社區規劃中,縮短消費距離,力求消費環境的集約化,有利于節約消費成本,從消費中得到更多的效用,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消費成本可以作為公共財政建設的中介目標。
在公共財政建設中,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使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到無差別的公共服務,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地區差別、城鄉差別、貧富差別以及公民所掌握的公共產品使用知識的差別,公民在消費公共產品時,在消費成本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別,從而使其實際從公共產品中得到的效用也不一樣。如公共圖書館、公園,雖然名義上每一個公民都可以消費,實際上往往是“近水樓臺先得月”,邊遠地區的公民可能永遠也不曾消費過。對于社會弱勢群體包括各種低收入者,他們承受貨幣形式消費成本的能力很差,對公共產品的信息缺乏,消費水平較低,從公共產品和服務中受益會較少。要實現公共產品受益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改變他們的消費處境,除增加絕對收入外,提高消費知識,提升消費能力,從多方面降低其消費成本,是切實可行的。政府在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時,不僅要解決公共產品或服務本身的問題,還應考慮不同消費對象消費成本的差異,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
對于無處不在的消費成本現象,以及消費成本在調節社會消費需求、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中的意義,至今尚沒有明確、深入、集中地從消費成本問題的理論高度來認識,并以此進一步探討調節消費和完善公共財政的措施。因此,加強對消費成本及其理論研究,為有關消費政策及措施的制訂與實施,提供了一個直接、明確、有效的作用對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無論調節消費還是提供公共產品,從消費品的消費成本的角度認識和分析問題,根據消費者、消費對象、消費環境的差異,以及消費者對消費成本的認識、反應與承受力及其區別等,制定相應的消費政策與措施,對于實現政府的調控目標具有重要價值。
消費是商品生產的目的和最終審判臺。消費者要實現商品效用,除了支付購買價格外,還需支付其他的消費成本。社會消費需求的總量和結構,決定于消費者對可能得到的消費者剩余量的評價。消費者消費公共產品時,雖然不需直接支付公共產品的價格,但也需要付出消費成本。消費成本的高低,是決定消費者對商品需求量和對公共產品滿意度的重要因素,對于個人效用和社會福利具有重大影響。消費成本的高低,對不同收入階層影響不同,制約著社會公平目標的實現。因此,公共政策調控,應對消費成本給予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