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構民營企業特色文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企業文化的作用
以學習創新為本的企業文化,可以為企業戰略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長效的發展平臺。但企業文化又是企業管理中最模糊的領域,也是迄今為止對每個民營企業來說最具挑戰性的一環,它反映在企業的價值觀、士氣和情感溝通的方式中,也反映在全體員工的行為和生產、生活習慣中。這說明企業文化與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同樣也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構建企業文化,是研究企業的熱門話題,也是建立現代企業管理體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和精神支柱,是一種戰略性的軟體資源。說到底,企業文化的實質就是企業價值觀,它是企業員工在勞動和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共同價值取向與行為準則的積淀。我國的民營企業外部環境惡劣,自身素質不高,企業形象差,缺乏人才,加之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特別是當前危機四伏,可以說民營企業處在一個十分關鍵的歷史時刻。如何解決目前民營企業自身存在的各種問題,提高民營企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這是絕大多數民營企業家最為關心的問題。
應該說民營企業文化在民營企業發展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支撐作用。我們在調查研究中發現,一些成功的企業都是根據市場的行情和需求創立適合其自身及市場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價值觀,企業價值觀決定企業行為。民營企業文化在民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企業價值觀概括了一個企業在生產經營和管理中的目標和精神需求,為企業整體所崇尚,成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過去民營企業以利潤為導向,以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為首要目標。而企業文化要求企業以社會價值為導向,通過塑造企業文化,使人的價值高于物的價值,共同價值高于個體價值,協作價值高于單干價值。企業文化并非不讓企業贏利,而是換種方式贏利。就象某企業的企業行為價值觀“讓人得到我得利,與人方便我方便”。在我國被譽為“民族高科技產業一面大旗”的聯想集團價值觀是“科技報國”,ATT(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的價值觀“萬能服務”,旨在對一切可能的用戶提供標準化、高度可靠的服務,使用戶深感滿意而不斷回頭,以致成為常客。積極的企業精神或價值觀對鑄造企業之魂、凝聚員工之心、使員工有一個共同的價值取向的行為準則、激勵每個員工為實現企業目標而努力,必然起到很大作用。一個企業的成員如果擁有了共同的價值觀,就意味著員工的思想及行為有了統一的可能性,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好做了。一個企業的文化底蘊越厚,其發展的潛力就越大。在企業日益社會化的進程中,企業文化越來越顯現它的重要價值,企業是社會的組成細胞,企業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無形中又起著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
一個企業的發展是一種艱苦卓絕的事業,新時期下的民營企業更是如此。他們不僅要經受來自社會金融大環境的市場沖擊,還要應對不規范的市場經濟體系下的游擊“包抄”,因而要把發展作為硬道理,就必須有著承受資本整合與危困時的抗力,有著培育厚重思想底蘊的張力,有著融合智慧擴張的合力,而所有這些,都是一種既抽象又具體的企業文化。一個企業要在不太好的環境下站立起來,也必須依靠他的“腦體”———企業文化。湖北、武漢城市圈內一些成功的企業正是把企業文化建設當作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各自都在培育企業理念、品牌文化、經營哲學和服務文化上闖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創新之路,從而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就世界范圍來說,日本企業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后之所以能夠擺脫美國的扶持,進而在全球取得重要地位,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日本企業在總結自身豐富的管理實踐經驗之中建立了頗具特色的企業文化。我國絕大多數的民營企業雖然缺技術、缺資金、缺人才、缺品牌,但是最缺的是企業文化,這是我國現有的民營企業發展緩慢、步履蹣跚的根本原因。我國的一些民營企業必須改變現在這種只顧埋頭抓生產經營,不顧抬頭抓學習創新、抓人的思想素質、抓企業文化建設的運作和決策的現狀。
二、企業文化的基本內涵和特征
我國有的經濟學家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圍繞企業生產經營管理而形成的觀念和制度規范的總和,它堅持以人為本,包括企業的經營理念、經營宗旨、發展戰略、奮斗目標、員工品質、職業道德、行為規范、禮儀慶典、信譽形象等,是一個復雜的管理理論和現象,要作為支撐一個企業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常抓不懈。這個理論體系的基本內涵和特征是:
(一)企業文化是一種歷史積累,它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它是一個動態的觀念,具有歷史路徑依賴性。管理企業文化必須追溯企業的發展歷程,追溯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總結、創新的過程,不像做生意買賣那么簡單。
(二)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文化,而企業又是一個由文化決定的文化組織企業不僅是經濟存在,而且是一種文化存在。企業應建立反映自身組織特色的企業文化,滿足企業員工文化上的需要,這就決定了企業高管層的學習不能間斷,員工的學習也要形成制度。
(三)企業文化的基礎是社會大文化企業文化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社會文化基礎上發展的,正是企業與社會的文化交融,才使企業真正成為社會發展的活動細胞,社會成為企業成長的可靠溫床,但在這個溫床上是不能躺著睡大覺的,而只能在這個溫床上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文化增長點。
(四)企業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共同價值觀,企業共同價值觀也就是一個企業的基本信念和信仰企業文化理論強調塑造企業員工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創造和諧一致、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它不單使個體的自我價值得以實現,而且使人格化的企業組織價值得以實現,持續發展下去民營企業就能成為常青樹,很難衰敗。
(五)企業文化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新的管理理論傳統管理理論強調以物為中心,以生產和利潤為中心,人只是作為生產和利潤生產的一種工具和手段。而企業文化理論強調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在管理實踐中貫徹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信任人的原則,重視開發人的精神素質,通過對企業價值、企業精神、企業風氣的管理整合來激發全體員工奮發向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等。這樣的民營企業就會人才和新產品倍出。
三、企業文化的戰略意義
綜上所述,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的戰略意義應該是十分重要的。這表現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的企業由于建設成自己企業的特色文化,因而日本企業在世界市場的競爭中對美國企業產生很大的壓力和挑戰,曾一度使得美國對日本經濟出現的奇跡,即所謂“東方魔術”驚嘆不已。善于求新善變的美國企業紛紛邀請本國的管理學者偷偷地總結日本企業管理的經驗,終于探索到日本的企業文化不僅使得日本企業相對美國企業更具有優勢,而且使得美國在某些經濟領域在與日本經濟的比較中顯得落后。于是這些管理學者邊學習邊研究,接連出版了《日本企業管理藝術》、《理論—美國企業界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企業文化—企業的生活禮儀》和《尋求優勢—美國最成功公司的經驗》等著作,以其嶄新的思想、獨到的見解、精辟的論述和豐富的例證,指出了美國企業管理上的弱勢,并提出了美國企業如何加強向日本企業學習,積極組建本國企業文化和文化管理等一系列問題,這樣就使美國企業和美國經濟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后來美國的管理學者又在進一步研究學習日本企業管理經驗的過程中,總結提出了組建企業文化的戰略意義,后經我國管理學者結合我國企業改革和加強管理的實際學習、總結、歸納,得出如下幾點,民營企業更應堅持不斷學習、溫故知新:
(一)明確企業使命,樹立正確的經營觀念現代企業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企業是否擁有正確的經營理念是左右企業成敗的重要因素。它要企業準確回答“企業為何存在”“、企業應該向什么方向發展”等關系到企業發展的系列重大問題。企業經營理念是構成企業文化力的重要內容。世界上成功的企業,無不以立意領先的企業經營理念作為發展的哲學,貫徹一致的價值取向,規范企業行為,追求卓越的產品質量和完善的服務,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企業經營理念是企業經營的靈魂,貫穿在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同時,企業價值觀也是現代高效企業管理原則的決定因素。隨著管理層次扁平化、權力、控制和責任從高向低層擴展,從“參謀制”向“直線制”轉化,已經成為企業求變的大勢所趨。具有正確的價值觀,才能確保高層領導按照企業發展規律指揮和控制企業。
(二)培養企業精神,內增企業凝聚力培育企業精神,旨在將企業的經營理念轉化為全體員工的理想追求、奮斗目標、精神動力以及自覺遵循的行為道德規范,形成企業內部凝聚力。企業凝聚力是企業的戰略源泉,也是企業從事一切生產經營活動的保證,并直接影響企業的經營業績。企業內部團結、和諧、融洽、寬松的環境氛圍和催人奮進的企業目標,必然增加團隊精神,激發員工的自豪感,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發揮員工的創造力等。
(三)塑造企業形象,增強企業競爭力塑造企業形象,就是通過一整套企業識別系統的設計與實施,向社會公眾展示企業的個性特征,建立企業的信譽,增強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企業競爭力的強弱,除了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以外,還要看它的文化實力。同樣的產品和服務,可因為蘊涵的文化層次、服務水平的不同,而在市場競爭中一見高低。有人說“:名牌的一半是物質,一半是文化。”這是有道理的。名牌產品不僅質量好,而且蘊含豐富的文化要素,能夠為企業帶來極高的文化附加值。創造名牌的過程,就是調動全體員工積極性,把名牌意識印入員工的腦海中,建立創名牌的文化氛圍,讓名牌意識在企業生產經營中體現出來。
(四)構建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持續發展目前國內外管理界和經濟學界開始關注一個問題是:一個企業,或已處于領先地位的企業怎樣才能持續發展,而不會困死在生命周期之內。世界各國企業發展的實證分析可以看到,企業發展中有兩個衰亡率很高的時間門坎:10年左右和40年左右,前者稱為“死嬰率”,后者稱為“壯年夭折率”。據統計,1970年躋身“全球500強”的企業到1982年已銷聲匿跡了1/3,其中很多是“壯年夭折”。中國有許多取得輝煌成功的企業也未能逃脫曇花一現的命運。據研究,生命型企業(即學習創新型企業或持續發展型企業)具有持續優勢,而經濟型企業容易夭折。經濟型企業是指始終以追求經濟目標為根本終結,把獲得投入資本的最高報酬率、最高銷售額和最大市場占有率作為企業成功的最高標準的企業,結果使其成為一部循環運轉的賺錢機器,其壽命很快會衰竭。而生命型企業是超越經濟利益的生命組織,它是一個生命的有機體,它是為“生命意義”而發展,而不是為“賺錢利潤”而存在。其生存的能力和發展的潛力將伴隨機體的健康成長而不斷延續。在生命型企業中,通過建立強有力的、濃郁的公司文化,構筑核心競爭力,突破傳統管理模式中那種以解決現實問題為著眼點的短視行為,注重企業的長遠利益,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它充分印證了“物質資源終會枯竭,只有文化才生生不息”的哲理。
總之,企業文化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在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創造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它包括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歷史傳統、企業制度、文化環境、企業產品等。其中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但企業文化對企業不管多么有用,它是不會自然生長的,企業要用堅持不懈的學習、創新進行耐心的澆灌。這樣,良好的企業文化才能培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