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教育教學方法陳舊。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我們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一向過于關注對學生基礎知識的灌輸與技能方面的培訓,使得教學方式方法不能很好地從“傳授型教學”向“創新型教學”轉變,而且在教學活動中很少使用開發型與研究型的教學方式。此外,教材內容更新緩慢,極少涉獵行業的最新技術和理論,未能足夠重視通過科研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和創新能力意識,忽略他們科研創新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2.專業教師熱情不高。專業教師在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方面的熱情不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工作量大,二是缺乏動力,三是對未獲獎教師的肯定不夠。當前,許多高校學生的科研項目指導教師都是本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責任,不計付出與回報,這值得肯定,但僅僅依靠個人的奉獻遠遠達不到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所需的教師數量和質量。
3.經費與場地不足。學生要進行創新實踐活動,需要學校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物質,這是因為大學生科研成果有一定的特殊性,有可能會出現消耗大量物資卻沒有成果的情況。這對大多數普通高校來說,并不容易接受。國家教育部開展的“大學生創新型試驗計劃”,重點支持部屬高校,對最需要的普通省屬高校的支持力度不大。因此,普通高校中的大學生科研創新開展較為緩慢,許多實驗場地、設備、儀器會讓位于一線教學,也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學生自由使用課余時間,導致許多學生無法實施其想法。
4.科技創新態度過于功利。現在,許多高校在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時以“挑戰杯”等科技競賽為導向,常常臨時發動學生參加比賽,缺乏前瞻性和長期規劃。學校在組織上存在重比賽、輕普及的傾向,功利主義色彩比較濃,往往組織幾個知名導師帶著重點學生團隊完成指定的課題,缺乏對學生自主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從而導致很多學生將比賽成績看得很重,一旦失敗就會喪失科研興趣,實驗過程也存投機取巧心理,缺乏嚴謹的學術作風,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二、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措施
1.改革教育方法,加強創新思想培養教育。一方面,應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科技創新課應盡量將教師變成幫助學生獨立思考的助手,讓教材變成為讓學生煥發興趣的工具,把課堂變成學生開發自我創新潛能的空間。因此,要做好以下三點:一是深度充實教學內容,鼓勵教師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科最前沿理論及實踐知識,將相關的、彼此之間聯系緊密的內容整理成專題,引導學生善于聯想、發現,大膽設想,打破專業界限,促進多學科交融,形成敢于大膽預想知識之間的聯系、深挖知識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思維習慣。二是全面運用創新教學方法。教師應盡量遵循開放性、挑戰性、體驗性的原則,嘗試案例教學法、活動教學法、討論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等新的教學方法。在考核上,應突破只考核基礎知識的套路,強調學生的參與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和學習熱情。三是優化教學的心理氛圍。教師要注重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營造富有個性與特色的教學氛圍和環境,借助感染、模仿、暗示等心理因素的影響,對大學生的創新思維產生積極影響。另一方面,依托“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等創新項目,探索和建立以問題和課題為核心內容的教學模式,積極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本科人才培養和研究型教學人才改革,大力調動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時,逐步在項目實踐中掌握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從而提高其創新實踐能力。
2.建立“三位一體”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格局。高校“三位一體”的科技創新團隊,即學生科技創新教師指導團隊、學生科技創新管理團隊、學生科技創新技術團隊。推進高校科技創新工作,需要準確運用“三位一體”模式,發揮不同主體的作用,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充分激發指導教師、管理者、學生的積極性,將三支團隊有效結合,共同培養能夠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高科技實踐型人才。
3.構建與完善科研創新成果的激勵機制和考核機制。對于指導教師,學校應制定專門政策,將教師對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指導,與其工作量核算掛鉤,并將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的科研成果納入教師職稱評定體系。教師如果能夠指導學生參加省級或以上級別科技類比賽獲獎的話,可根據獲獎等級進行科研工作量的轉換,在減輕教師科研工作量的同時對其所在的團隊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解除指導教師的后顧之憂。學校還應從教師課外指導學生積極開展的科技論壇和講座、實驗實踐環節等方面入手,按照課時計算工資和教學工作量。此外,高校應依據教師是否能帶領學生按時完成科研課題,以及學生是否能做好科研實踐作為考核和評價教師教學業績和進行崗位聘任的重要依據。目前,高校實行目標管理考核,在設立學生科技創新指標時,不僅要考慮到競賽成績,還應考慮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普及度以及完成的數量和質量。為保證學生的試驗場地,在考核重點實驗室時,應考慮各實驗室對學生課外科技試驗的開放程度和學生取得的成績。從事科研是漫長、辛苦的過程,激勵機制不但應包括對學生的物質獎勵、保研加分,還應探索創新學分制。創新學分的實施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一塊基石。所謂創新學分,是指學生在學術論文、競賽、科技成果、專利發明、文藝和體育等方面取得較高水平的成績而獲得的一種特別學分,區別于學生在學校培養方案中(課內)學習而取得的學分,是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良好體現。現在,武漢大學等幾所重點高校在這方面做得都很好。
4.建立科研基地和社會實踐基地。一方面,充分挖掘校內資源,將各個實驗室當作校內進行科技創新的活動基地。實踐教學是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之必修環節,其目的是優化學生的能力結構、素質結構和知識結構,培養他們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創新知識的能力。實驗室則是學生進行創新實踐活動的“根據地”,是教師進行教學科研活動的重要場所。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僅僅依靠學校的努力尚且不夠,應同企業、社會合作,廣泛建立創新實踐基地。利用“三下鄉”———社會實踐、志愿服務、企業見習等機會,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服務于社會,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并通過接觸社會一線遇到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和靈感,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帶回實驗室,用現實需求引導學生創新。
5.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學術科技活動。應通過廣泛開展創新能力培養的講座討論、科研創新指導講座、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專業技能大賽等活動,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通過題目分析、資料查閱、方案論證選擇、作品組裝調試、論文撰寫、反復模擬答辯等一系列過程,在和隊友互相學習討論、分工合作、相互磨合中,學生要學會將課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這不但可以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增強他們的心理抗壓能力,而且對學生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意志品質的提高都是一次質的飛越,他們所爆發出的精神和能量往往令他們自己都感到吃驚。此外,還要特別注重依托“挑戰杯”等有社會影響力的科技賽事和創新性實驗計劃來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利用全校資源帶動大學生開展科研創新活動,提高他們的關注度、參與度。同時,要注重群眾性和基礎性,引導學生享受科研過程,享受創新的樂趣,不應過分關注競賽成績。
作者:丁英平 胡新顏 張登超 葉海波 單位:湖北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