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優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粗糙集理論與方法
1.1粗糙集基本概念設信息系統S=(U,A,V,ρ)其中U,A均為非空集合,分別稱為論域、屬性集,A=C∪D(子集C和D分別為條件屬性和決策屬性),V為屬性值域,ρ為信息函數.
1.2基于粗糙集屬性約簡和規則提取粗糙集在處理實際問題時研究對象是由一個對象集和屬性集共同構成的二維關系數據結構,通常稱作決策表(如表1所示),其關鍵步驟就是屬性約簡和規則提取.屬性約簡就是化簡決策表中條件屬性,但化簡后的決策表與化簡前的決策表具有相同的決策功能,同樣的決策只有基于更少的條件,從而使問題簡化,也就是基于粗糙集的屬性約簡可以客觀、科學的降低決策條件維數.目前,有關粗糙集屬性約簡算法很多,本文采用分明矩陣方法.基于粗糙集分明矩陣方法的指標選擇模型如下.基于粗糙集規則提取實際上就是規則的約簡,即利用邏輯分析分別消去決策算法中每一個決策規則的不必要條件和多余屬性值,從而獲取極小化的決策規則.實際上,在復雜信息系統中一般都包含噪聲,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和不完全信息,致使求取信息系統的極小決策規則是NP難問題,因此,本文從多個約簡規則中選取置信度αr,覆蓋度kr,力度sr比較高的規則,在一定程度消除噪聲干擾。
根據高校創新能力的內涵,結合地方高校自身的特點,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遵循可操作性、對比性、可獲得性的基本原則,同時認真征詢有關專家建議,本課題組集中討論初步確定基礎創新能力、學科創新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知識創新能力4個二級指標17項三級指標體系,具體參見表1.
2.1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優化為突出地方性,本文選取2010年安徽省除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之外71所地方本科院校和部分高職高專院校有關數據,數據來源于國家教育部科學技術司編輯的《2010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和《安徽省普通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與發展報告(2010年)》,結合粗糙集理論,構建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的知識系統,其中論域為71所高校分別用1-71進行編號,17項指標為條件屬性分別用A1,A2,…,A17表示,用科技創新的因子得分進行聚類,用{1、2、3}標記作為決策屬性集D.在屬性約簡前將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和離散化處理,再運用分明矩陣約簡模型對離散后的決策表進行約簡得到一個約簡屬性集為{A1,A3,A10,A11,A16,A17},即科技經費總額、科技課題當年投入人數、鑒定科技成果數、簽訂技術轉讓合同數、國家級以下科技成果獎、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另外,從約簡指標體系可見初始選取的學科創新能力指標沒有進入最終約簡指標,說明安徽省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中學科能力沒有形成.依此,本文認為安徽省地方高校在制定高校創新能力政策時要注重學科創新能力的培育.通過指標體系的約簡很大程度簡化了指標體系,消除了初始指標體系存在的信息冗余問題,使評價指標體系更加科學、合理、客觀.
2.2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規則提取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內涵比較復雜,目前沒有一個確定統一的定義,所刻畫的指標也是多維度的,構建的科技創新能力知識系統存在一定噪聲,故本文選取規則置信度、覆蓋度以及力度都比較高的規則(參見表2)作為我們決策的依據,于是按照此要求我們選取的規則如下,從以上提取的規則中可見A1,A3即科技經費總額、科技課題當年投入人數對安徽省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有很大影響,以此說明安徽省地方高校當下科技創新還處在基礎投入階段,這與安徽省地方高校除幾所老牌本科院校之外,大部分均為新升格院校有關.同時,這些規則也體現科技創新能力中諸如科技經費總額、科技課題當年投入人數基礎創新指標基礎作用.隨著安徽省教育振興,科技興皖戰略實施,安徽省最近十年高校規模發展很快,教育投入也比較大.但與全國其他教育強省相比,安徽省高校科技創新仍待加強,離教育強省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因此,本文認為安徽省應進一步加大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經費投入,促其在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皖北地區發展等三大戰略服務區中發揮應有作用,提升自己創新能力,從而實現安徽省提出的“扎實推進自主創新,實現加速崛起,建設創新安徽”戰略部署.
3結束語
目前,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還不夠完善,無論在指標體系構建還是評價方法上均一定程度存在主觀性和信息冗余等問題,本文利用粗糙集理論方法對指標體系進行優化,在不損失信息前提下,保證決策結果不變,充分精煉指標體系,消除冗余信息噪聲干擾,避免信息過分放大而使評價有失客觀性、科學系和合理性.本文還在此基礎上提取有用的決策規則符合安徽省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實際情況并根據規則提出一些建議以供參考.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是動態的,由于數據原因本文未進行動態分析.總之,本文為科學、合理、客觀評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供一種新方法.
作者:朱勇 李鐵范 李榮富 單位:池州學院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 科技處 經濟貿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