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辯證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兼具感性和理性的復雜體,所有建筑的誕生及使用都是由人類完成,其規劃、設計、審美、消費以及感知的一系列過程所涉及的諸多評判的標準都不是簡單的是或非可以絕對劃歸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非白即黑或0、1原理。在建筑設計的實踐中,定位一個建筑作品的優秀與否,這個評判和下結論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灰色的概念,好或不好都是相對而言,是通過運用一系列的標準或尺寸來進行衡量和評判。比如紅色,可以包括淺紅、桃紅、深紅、大紅……設計中碰到的大量問題都是這樣非絕對概念的灰色問題,或者定義為模糊的問題。
“模糊數學”理論的產生為分析模糊現象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工具。1965年,美國控制論專家、數學家L.A查德(L.A.Zadeh)教授發表了題為《模糊集合論》(《FuzzySets》)的論文,標志著這門學科的誕生。它以精確數學集合論為基礎,提出用“模糊集合”作為表現模糊事物的數學模型。在模糊集合中,給定范圍內元素對它的隸屬關系不一定只有“是”或“否”兩種情況,而是用介于0和1之間的實數來表示隸屬程度,還存在中間過渡狀態,當隸屬于0和1之間值時,就是模糊集合。很多模糊現象其實都是靠著“度”這個概念來區分,過之或不及,黑或白,都是一種相對界定,有一個過渡過程。比如酸堿度以數字化0~14的PH值來表示,達到7以上為堿性,7以下則是酸性,等于7時呈中性,在其間不同的取值點上則定義出不同的強度:比較酸、特別酸、很酸,或微堿、強堿……(詳細分析涉及到模糊數學理論中集合論、模糊邏輯等相關專業知識,在此不予論述)。建筑設計里也提到可靠性、可靠度的概念,引入概率進行分析,任何房子都不可能永遠不倒,只能保證在常規定義多少年的使用期內,是安全的,所謂安全也就是97.73%的不失效概率。建筑規劃及設計作為系統工程,其間涵蓋有大量的模糊現象,諸如地段區域的功能劃分合理性研究、各種受力面最大或最小承重值的取定、以及空間效果上高與低、寬敞與否、設計風格上古典與現代等等這樣一些對立的概念的運用,都沒有絕對分明的界限。而運用模糊數學則可以把這些模糊問題引入數學模型中進行可操作性處理,L.A.查德采用模糊集合理論來建立模糊語言的數學模型,就是把人類語言和思維過程提煉成數學模型,使其數量化、形式化。
隨著科學知識的進步諸如模糊數學的產生與運用,人們在實踐過程中認識到,建筑設計實際上是可以“模糊”的。在處理很多灰色問題時,通過運用相應評析體系,可以對建筑設計加以衡量并作出最終評判,典型的如組織專家組進行考核。一個建筑的好或壞,都要考慮很多因素,包括外觀、室內的風格定位、各功能空間的布局劃分、空間利用的實用效果等等,對各種對象和目標用相對確切的語言進行表述,設計指標體系,建立數學模型,得出綜合評價。
比如評判一個房子整體功能的好與差,評判對象:臥室、客廳、廚房、衛浴間、衣櫥;功能評判分成五級標準:好、比較好、一般、較差、很差
據此可以建立關系矩陣:建筑設計以及日常生活里很多事物的差異在中間過渡中的不分明性,都是其本身客觀存在的一種特性,人們在認識過程中,需要真實地反映這種客觀性,辨證地看待,才是真正接近科學意義上的“精確”。所謂建筑設計的評價可以“模糊”,亦是這種相對概念。當然,模糊數學在建筑學上的運用滲透,也不能僅作為一個概念或者一種理論被機械地套用,而是應該作為處理設計過程中所出現問題的一種方法,與其建立富有成效的關系。最近這些年,許多科學家已建立了模糊評價體系用于建筑設計的評價。
建筑設計是一個創作過程,完成一件設計作品需要遵循一定的設計理論。近幾十年來,人們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建筑事業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人們在得到收益的同時,也為建筑事業對人類自然環境的破壞而憂心忡忡。
自然辯證法是關于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學,其研究目的就是為了合理地處理人與自然的矛盾。建筑設計作為一項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活動,必然要遵循自然辯證法。系統觀、科學技術觀和創新觀是自然辯證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筑設計中體現這三方面內容必然有對建筑設計有所啟示。
系統觀
現代系統觀認為,事物的普遍聯系和永恒運動是一個總體過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對象,綜合地探索系統中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環境、系統與系統的相互作用和變化規律,把握住對象的內、外環境的關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