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培養機制的機械工程師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中德高校招收機械工程師專業的標準比較
在中國,高考是考生選擇大學和進入大學的資格標準,考生的成績達到所報考高校的成績線,并在高校招收人數限制以內,考生就能順利進入所報高校。當然,也有文理科限制,如大多高校的工程師專業接受高中理科學生。德國大學的入學條件是在學制13年的中學通過畢業考試的學生。一些較熱門的專業還要經過選拔與等候學期。德國大學的培養目標是:具有本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獨立工作能力的、能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才。其特點是基礎知識較寬、獨立工作能力較強及外文水平較高。與此相應大學的科學研究也注重學術理論。很明顯,德國高校招收制度采取只要達到條件就能報考,但由于人數限制,報考者或許被要求接收分配或是等候一段時間,成績較高者有優先權。而中國傾向于直接通過考試成績決定是否被高校錄取,一旦被錄取,正常情況下當年就能進大學入讀。
2中德高校工程師培養計劃和課程內容設置的對比
以中國某大學本科生課程設置與德國工程師本科生課程設置為例進行了對比:現行德國工科課程結構為:數理基礎30%,技術基礎30%,擇定應用領域的專門化20%,以及非技術科目20%。中國在相應方面的比例則為:數理基礎10%,技術基礎50%,擇定應用領域的專門化35%,以及非技術科目5%。中國高校在要求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求學生具有人文素養,即有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通俗必修課。以國內某高校機械專業為例,在專業課程方面,必修課也全面地包含了成為工程師必須具備的知識理論基礎課程,從機械原理、到材料成型工藝,以及其他周邊相關課程,如電工電子技術、計算機基礎、流體力學、熱力學等。德國高校在專業課方面毋庸置疑地要求未來的準工程師們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的同時,也非常注重本科生的實踐能力,在工廠的實習甚至占了學分的很大一部分。根據德國《高等教育總法》的規定,應用科技大學的教授必須具有博士學位,且一般都有在企業工作的經驗。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會把實踐教學環節放在非常首要的位置,也會把實踐知識和企業需求滲透到理論教學中。如果說在專業知識方面進入中德高校工程師專業的學生有著差不多的起點,那么在語言要求方面德國學生是比中國學生具有優勢的。德國學生在中學時就必須具備二門外語,即一門英語和一門選修語言。在這方面,也許因為語言語系的巨大差異,中國高校之要求學生在進入高校前具有良好的英語閱讀能力即可。多一門語言的優勢讓德國學生在專業課學習的同時就能參考其他國家的專業知識文獻了。
3中德授課模式的對比
中國高校由于招收人數相對較多,高校教師對于準工程師們的專業課授課方式限于大課教學,即一個教室六七十人,統一授課,這種授課形式的弊端在于教師無法顧及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程,只能憑作業監督管理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涉及專業機械設計的時候,教授會以小組為單位對學生進行輔導。在實驗課方面,實驗課作為理論教學的輔助工具,讓學生對所學的理論有更直觀的了解,但理論教學內容才是最后考察的依據。德國高校一般實行二三十人的小班教學,當然也有許多大教室里座無虛席的公開課。任課教授基本對他的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都能有所了解。在專業課程方面,德國人也遵循理論與實驗結合的理念,但是在試驗部分沒有通過的情況下,教授有權不讓學生進行最終的考核。
4合格的機械工程師,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
中國高校對工程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通常要求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具有與工程相關的經管知識,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和發展趨勢,具有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掌握文獻檢索方法,具有初步產品開發設計的能力,了解政策法規,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具有國際視野等。德國高校工程專業分為面向研究型和面向實踐型兩種,兩種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也稍有不同:
第一,技能與理解力。
面向研究型的學生應掌握豐富的數學、科學和工程知識,并具備工程科學的多學科融合能力。面向實踐型的學生應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工程、數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并能夠科學的運用到工作中,具備多學科融合能力。
第二,工程分析。
面向研究型的學生應具備運用學科基礎去精煉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具備依據系統技術分析和評估產品、過程和方法的能力,具備分析、建模、仿真和優化的能力。面向實踐型的學生應依據科學事實解決問題,分析和評估產品,并把分析、建模、仿真和優化方法應用到產品當中去,使產品更具競爭力。
第三,工程設計。
兩種學生都應理解復雜器械、機器、EDP程序及特殊設備的使用。面向研究型的學生應很好地理解設計方法,并做進一步的開發。面向實踐型的學生也必須掌握設計方法,并以更有競爭力的方式去應用。
第四,檢測與評估。
學生開展文獻研究,根據所學的知識和理解的狀態,通過使用數據庫和其他信息來源開展工作。使用對應他們知識與理解的文獻研究解釋數據,并得出合適的結論。
第五,工程師實踐。
面向研究型的學生應融合理論與實踐知識解決問題,應理解應用技術和方法,以及它們的限制,應在考慮經濟、生態、安全、可持續和環境兼容性的情況下應用并鞏固所學知識,應清楚了解工程活動中的非技術方面。面向實踐型的學生應能夠在考慮生態等各方面綜合因素下把工程和自然科學里的新發現轉化到工業和商業產品中,能夠計劃和監控生產過程,并開發和操作系統和設備,能夠獨立鞏固所學知識,清楚了解工程活動中的非技術方面。
第六,移動性技能。
畢業生作為個體與團隊中一員有效率地工作,顯示出對于健康、安全及合法問題的意識感,遵守機械行業規章準則,具有企劃組織能力,理解商業慣例,且能意識到終生學習的必要性,以此完成學習課程之外的發展。
作者:畢雪峰單位:上海理工大學上海漢堡國際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