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節能改造項目風險管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從法律法規體系、標準化流程、保險擔保制度、行業咨詢服務等四方面概括了國外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實踐特征;從政策體系構建、試點示范推動、行業交流平臺搭建、保險擔保市場培育等四方面總結了國內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實踐特點;在分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基本特征與風險管理實施困境的基礎上,探索適合我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風險管理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
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風險管理;實踐經驗
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是實現建筑可持續發展與節能減排目標的內在要求,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nergyPerformanceContracting,EPC)實施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是經國內外實踐證明的有效市場運作模式。EPC模式為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引入了市場機制,同時也為其項目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風險。因此,有效的風險管理對于EPC模式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的合理實施與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起步較晚,在風險管理實踐方面仍存在許多不足。國內外一般工程項目在風險管理領域經過不斷的實踐探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對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風險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但EPC模式的特殊性以及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與一般工程項目特征的差異使得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不能完全套用一般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模式。因此,探索符合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自身特性的風險管理模式成為必然?;诖?,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外一般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實踐經驗,結合EPC模式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基本特征分析,探索適合EPC模式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的風險管理模式,以期提高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管理效率,促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事業健康發展。
1國外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實踐特征
伴隨二戰以后西方國家的大規模戰后重建,工程項目風險管理逐步被重視并得到快速發展。經過60多年的探索,國外發達國家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在法律法規體系、標準化流程、保險與擔保制度、行業咨詢服務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特點。
1.1健全的政策法規體系保障風險管理有序開展設立政策法規來保障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有效實施是英、日、美等國家的共同特征。英國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層次分明,分別設有法律層、行政法規層、規范標準層和操作指南層4個層級,利用逐層細化、各有側重的條款規定為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具體實施提供法治保障[1]。日本注重風險管理法律法規的完備性,其在1999年頒布的《住宅質量保證法》中對住宅項目風險管理的外部環境、實施流程、責任劃分等內容提出了具體規定。其中在風險管理責任劃分方面,該法案不僅指出了項目風險管理參與主體及各主體應當承擔的風險責任,而且還精細到各主體所承擔風險責任的具體時間,避免了因主體責任劃分不明確而導致的其他問題。美國在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法律法規制定方面強調聯邦與各州政府的協調配合,聯邦政府負責制定風險管理實施標準。而50個州則在此基礎上提出更具體的實施要求,聯邦與地方政府構建多層次的法律法規體系保證了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有效實施。
1.2規范的標準化流程指導風險管理具體操作風險管理的有效實施得益于有效的運作流程,發達國家在風險管理規范中對其操作流程進行了標準化規定,為風險管理的具體實施提供了技術指導。英國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流程具有明顯的動態性特征,在其1996年制定的《風險管理第三部分:技術系統風險分析指南》中對風險管理的實施流程進行了標準界定,將風險管理過程按順序劃分為風險識別、風險評價、風險控制與風險監督4個階段,并在此基礎上將各階段整合于風險管理框架當中,實現了風險管理的動態循環。德國工程項目風險管理規范關注對風險管理流程的精細化界定,具體體現在對項目風險劃分的不斷細化,風險管理流程的邏輯化及風險評價機制的嚴謹化等方面。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合作制定的《風險管理標準》將風險管理流程劃分為風險管理目標與環境的定義、風險評估、風險處置、風險監控等4個階段,強調風險管理流程的全面性,并要求覆蓋于項目管理全過程[2]。
1.3完善的保險擔保制度強化主體風險管理意識工程保險與擔保是實現項目風險轉移的有效途徑。國外利用完善的工程保險擔保制度強制要求各類工程參與保險與擔保,強化了主體風險管理意識。美、英、日等國的工程保險與擔保制度具有多重強制的特征。例如美國在推行工程保險與擔保方面實行政府、銀行、市場的“三重強制”保障制度,即政府通過立法強制承包商購買保險和信用擔保,銀行通過設置貸款門檻要求承包商參保,而在招投標過程中,沒有購買相應保險的承包商將會在竟標過程中被淘汰。英國和日本分別設立了信托基金擔保及同業擔保等工程擔保制度,通過立法、行業限制等多重途徑強制要求承發包雙方參與信用擔保[3]。此外,美、日、英等國在工程保險與擔保方面都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政府監管機制。如美國實行聯邦政府與州政府雙重監管制度,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擁有各自獨立的立法權和監管機構。而日本實行由大藏省銀行局控制的集中單一式監管體系等,政府合理的監管體制是強制性保險與擔保制度有效實施的重要保證。
1.4高效的行業咨詢服務推動風險管理健康發展第一,發達國家分類齊全、層次分明的行業協會為項目風險管理的經驗交流與技術創新提供了廣闊的平臺。美國風險與保險管理協會層次分明,設有信息服務協會、專業服務協會、教育培訓協會三類二級協會,每一類二級協會下面又設立了更專業的服務委員會,不同層級協會通過相互配合共同為風險管理提供經驗交流、技術開發與人員培訓等服務。為了推動風險管理的健康發展,日本于20世紀80年代分別設立了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土木工程風險管理協會。全國性風險管理協會提供人員培訓、標準設立等服務。地方性風險管理協會承擔技術咨詢、市場調研等任務。全國性與地區性協會分工明確,并定期舉辦風險管理學術與業務交流活動,為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發展發揮了有效的助推作用。第二,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專業的風險評估、保險咨詢等技術支持,借助于保險中介機構專業化的技術服務,有利于提高項目風險管理效率。英國擁有龐大的保險中介市場,現有3200多家獨立的保險經紀公司,其數量是英國所有保險公司的4倍,主要提供保險事務的咨詢與銷售、風險管理與安排、風險價值評估等業務。美國的保險中介市場形成了以保險人為主體,包括保險經紀人、公估人和保險直銷等四種模式的多層次、多類別的保險中介服務體系,負責解決被保險人與保險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雙方的交易成本,并為工程項目提供專業的風險評估與監控服務。
2國內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實踐現狀
我國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實踐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借鑒國外經驗,在政策體系構建、試點示范推動、行業交流平臺搭建、保險與擔保市場培育等方面開展了積極的實踐探索。
2.1構建多層次政策體系,保障風險管理有效實施隨著我國對建設工程風險管理關注力度的不斷加大,各級政府、各相關部門構建了多層次、立體化的政策體系,保障風險管理有效實施。(1)橫向視角。住建部、交通部、水利部等國務院相關部門十分重視大型工程項目的風險管理工作,并擬定了不同類別項目的風險管理操作規范。例如,2000年原建設部組織有關人員收集翻譯國外資料,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工程項目風險管理進行了研究,并起草了《關于在我國建立工程風險管理制度的研究報告》。原鐵道部先后于2007年和2010年印發了《鐵路隧道風險評估與管理暫行規定》《鐵路工程安全風險管理暫行方法》,對各地方鐵路部門項目風險管理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并分別對項目風險管理工作目標、工作流程、風險因素及控制原則等做出了詳細規定。(2)縱向視角。各級地方政府的相關部門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地方性政策與操作指南,如四川省建設廳2009年印發《規范建設工程造價風險分擔行為的規定》強制要求在招標文件和合同中不得采用無限風險、所有風險等模糊性語句。上海市2013年《建筑工程施工質量安全風險管理指南》,提出“主動控制、主動管理”的風險管理思想[4]。多層次的政策規范體系不僅體現了我國各級政府對項目風險管理的重視程度,更為各地區項目風險管理提供了針對性的指導。
2.2推行試點示范工程,探索風險管理模式創新我國在積極借鑒發達國家風險管理成功經驗的同時,分別通過設立風險管理試點城市與示范工程來推進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模式創新。一方面,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政策,將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大連、蘭州等不同區位、不同發展階段的城市或省份列為工程項目風險管理試點地區,鼓勵各地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風險管理措施。經過不斷的努力探索,在以上這些城市中逐漸涌現出了如“上海模式”“福建模式”等一系列風險管理創新模式。另一方面,風險管理在長江三峽工程、黃河小浪底工程、上海地鐵、廣州地鐵等大型工程項目中的成功實踐為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模式創新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價值。其中由天津大學主持的“三峽工程風險研究”課題系統地分析了項目風險的識別、評價與控制策略,是我國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實踐中的成功典范[5]。事實證明,風險管理試點示范工程的設立,不僅是有效吸收發達國家風險管理成功經驗的重要手段,更是催生我國工程風險管理模式創新的重要驅動。
2.3搭建行業交流平臺,促進風險管理與國際接軌促進行業交流是推動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發展的有效動力,我國各類建筑業協會積極與國外相關組織舉辦學術交流活動,為風險管理搭建了國際化的交流平臺。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于2009年經由民政部批準成立了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程風險與保險研究會。該研究會主要負責開展各類工程風險管理與保險學術科研咨詢活動,加強與國外相關科學技術團隊的聯系與協作,推廣工程風險管理與保險的相關技術,促進行業共同發展等工作。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風險管理專業委員會于2009年成立,該委員會定期與美、日、英、法等國家的專業學術組織開展國際性的學術與業務交流活動,通過歸納、總結、借鑒國外水電工程風險管理的經驗,為我國水電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此外,中國建筑學會、中國建筑業協會等重要組織在其舉辦的學術交流會議及與國外其他行業協會開展的項目管理學術交流活動中也將工程項目風險管理作為重要議題,為風險管理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交流平臺。
2.4培育工程保險與擔保市場,推動風險管理市場化發展利用工程保險與擔保措施轉移項目風險是國際通用做法,我國各級政府重視工程保險與擔保市場的培育工作,為項目風險管理引入了市場機制[6]。1999年原建設部頒發的《關于在我國建立工程風險管理制度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建立以工程保險和工程擔保為主要內容的工程風險管理制度,之后在2004年原建設部頒發的《關于房地產開發項目中推行工程建設合同擔保的若干意見》和2005年原建設部與保監會聯合頒發的《關于推進建設工程質量保險工作的意見》均為工程保險與擔保市場的發展奠定了穩定的基礎。在國家大力推動保險與擔保市場發展的背景下,各省、自治區分別結合自身實際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工程保險與擔保市場發展的政策。例如廣東省建設廳明確提出自2005年起,所有新開工房地產項目必須實行工程建設合同擔保;上海市建委提出“共投體-共擔體”的工程保險新模式等。據國家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05~2014年,我國建筑市場工程保險保費從21.24億增長至82.74億元,工程保險與擔保市場的積極發展對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有效實施具有重要作用?;谝陨峡偨Y,分別對國內外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實踐特征進行了對比分析,見表1。
3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特征與風險管理實施困境
3.1EPC模式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基本特征EPC模式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與一般工程項目既存在一定的共性,又具有其各自的獨特差異。共性體現在二者均具有項目的共同屬性,具有相似的項目組織結構,類似的項目管理流程。而差異性則具體表現為兩個層面:第一,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與傳統新建建筑不同,其目的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節能改造技術對該建筑進行改造,以期在保證原有建筑質量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居住舒適度。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這一特殊屬性明顯區別于一般工程項目,但復雜的施工技術同時也為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風險,以至于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的風險因素更加復雜,更難以識別管理。第二,由于建筑節能改造的正外部性特征,傳統的節能改造均以政府為主導,而EPC模式的引入使得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從傳統的政府主導向市場化發展過渡,不僅減輕了政府的負擔,同時也提高了既有建筑節能節能改造的實施效率,可以說EPC模式的引入為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提供了高效的內部驅動。然而,EPC模式的內涵決定了節能服務公司需要為業主提供包括設計、施工、融資、節能量檢測等一系列服務,節能服務公司在與業主的合作中承擔了項目絕大多數風險[7],而一味地將項目中的大部分風險轉移給其中一方的做法卻嚴重影響著項目整體績效[8]。因此,合理的風險共擔對EPC模式的順利開展以及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整體績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3.2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風險管理實施困境基于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的基本特征,EPC模式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風險管理實施存在以下三點困境:第一,節能改造項目施工程序復雜,項目內外部環境因素的變化及主體的利益訴求的多樣性均是項目風險的源頭,眾多不確定風險因素的識別、評價與控制給項目風險管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第二,EPC模式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多層次的組織結構為組織間風險的合理分配設置了諸多障礙,如何科學界定主體風險責任,保證風險與利益的對等是提高項目整體風險管理效率的關鍵。第三,對于EPC模式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組織結構主層次上的主體———節能服務公司與業主來說,由于雙方在合作中的地位不對稱,業主通常占據主動地位,業主在節能改造過程中的信息隱藏以及用能行為的不規范為節能服務公司帶來了更多的主體行為風險,增加了項目風險管理的難度。綜上,EPC模式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其項目風險管理的諸多實施困境,在考慮項目特性與風險管理實施特殊性的基礎上制定針對性的風險管理措施更具有重要意義。
4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風險管理實施關鍵
借鑒國內外一般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實踐經驗及EPC模式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基本特征與風險管理實施困境,可得到如下啟示:
4.1科學界定主體風險責任,為風險管理奠定實施基礎EPC模式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組織結構復雜、風險配置不均衡,節能服務公司承擔了大量風險,這種風險分配方式必然會影響項目管理效率與整體效益的提升。故利用強制性、更加精細化的法律法規及合同文本明確界定主體風險承擔責任,是實施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風險管理的基礎。
4.2推行保險與擔保制度,為風險管理引入市場手段利用市場化的保險或擔保措施轉移項目風險是當前國內外一般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與一般工程項目相比,EPC模式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的風險種類更為復雜,僅靠項目各參與方有限的風險管理措施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故推行保險擔保制度可以為既改項目的風險轉移提供有效路徑。
4.3優化項目風險管理流程,為風險管理提供技術支撐科學的風險管理流程是提高風險管理效率的關鍵。EPC模式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組織結構層次復雜、風險因素眾多,設計一套囊括所有主體與風險因素的風險管理流程對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風險管理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5結語
我國既有建筑存量大、能耗高,開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對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應用為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市場化發展提供了發展平臺與驅動力,同時也內在地規定了對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風險管理的迫切性。總結國內外一般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實踐特征可以發現,以法律法規為保障、市場手段為驅動、風險管理流程優化為主導的風險管理措施均為提高項目風險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借鑒一般工程項目風險管理項目成功經驗,結合EPC模式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基本特征與風險管理實施困境分析,分別從科學界定主體風險責任、推行保險與擔保制度、優化項目風險管理流程等方面探索既有建筑節能改造EPC項目風險管理的有效實施路徑,以期達到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的順利實施,推動我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事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紅衛.建設項目風險管理問題研究:美國經驗及其啟示[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5):49-52.
[2]劉笑霞,李明輝.英國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的企業風險管理準則及其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140-143.
[3]閻長俊,張新卓,金潔.英國建設項目的風險管理及對我國建筑業的啟示[J].建筑經濟,2005(6):91-94.
[4]江勇.基于工程保險的建設項目風險管理應用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6.
[5]韓江濤.我國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現狀及展望[J].中外建筑,2012(5):131-132.
[6]李颯.文化產業園的產業布局風險管理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4(6):102-104.
[7]續振艷,郭漢丁,任邵明.國內外合同能源管理理論與實踐研究綜述[J].建筑經濟,2008(12):100-103.
[8]王守清,柯永健.特許經營項目融資(PPP、BOT和PFI)[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陶凱 郭漢丁 王星 林 單位:天津城建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