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節能及低碳建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盡管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已經被提出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并未得到很大范圍的普及與推廣,只有一些技術較為先進,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才初步實施了節能建筑的建設與應用。以下筆者就建筑的設計建造方面、政府方面、技術方面以及群眾方面對我國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的發展現狀進行論述。
1.1節能建筑的設計與建造
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是最近幾年才被提出的新型環保理念,很多建筑設計人員并沒有意識到節能建筑的真正內涵,因此在建筑的設計與建造中,很多時候都只是形式上的一種節能或低碳環保,并沒有將節能環保設計落實到實處,節能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另外在施工設計圖紙的審查階段,也并沒有真正的對節能效果進行估算,審核流程只是走個過場,并不能夠真正的體現審查的作用。而建造施工中,施工單位對節能建筑技術的了解較少,且處于經濟利益的考慮,往往不會在施工中真正應用到節能技術。
1.2政府方面
在政府監督方面雖然國家有相關方面的要求,但是由于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地域條件的影響,各個地區缺乏相對應的監督措施與鼓勵政策。對開發商來說,低碳建筑的成本較高,限制了利潤空間,況且公眾的認知程度有限,接受度也不高,因此大部分開發商為了追求最大利潤也就不會再考慮建造低碳建筑。
1.3技術落后
由于我國整體科技水平相對比較落后,在建筑節能水平方面不可與發達國家同日而語。在發達國家建筑能耗已經大大降低的情況下,我國的一部分地區仍然走高能耗、高排放的道路。在這樣的國情下,建筑節能技術的利用、發展低碳建筑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1.4群眾對低碳建筑的認知度
公共對低碳建筑認知度較低,熱情不高。雖然近年來相關部門對低碳建筑以及建筑節能的宣傳力度不斷加大,但效果仍不理想。民眾是低碳建筑的主要服務對象,而低碳建筑的成本顯然要比普通建筑的成本高,許多人會抵制這一部分成本加到自己身上。民眾的態度間接導致了開發商對低碳建筑的開發產生懷疑。
二、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的發展方向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并沒有真正走入我國的建筑行業,還需要進一步的引導推廣以求得更大的發展。那么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又應該以什么方向進行發展呢?在此筆者從建筑的規劃設計與建造、新能源與新材料的應用、政府管理、資金投入以及理念宣傳等方面對其發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2.1在建筑規劃設計與建造階段
首先在建筑選址時,應充分考慮氣候、地形、日照等對建筑的影響,盡可能選擇有利朝向,滿足日照間距要求,避免與周邊建筑物的相互遮擋干擾,夏季應能夠組織良好的通風,冬季則力求避開主導風向。另外在條件允許的條件的下,盡量減少場地內硬質路面的使用,增加綠地,以形成有利的小氣候,通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來降低能源的使用。
2.2積極使用新能源技術與新型節能材料
在施工的過程中盡量就近取材,減少材料的運輸能耗,以此降低建設能源的消耗。在另一方面回收可利用的資源(比如說水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例如在上海世博會第一次出現了“城市”的主題,作為東道主,我國的“中國館”從設計到建造就充分考慮了以上幾個方面:不僅通風性能良好,還采用了許多太陽能技術。中國館的頂部、外墻采用了無污染、無放射的聚氨酯硬質泡沫材料,還裝有太陽能電池,以確保提供強大的能源,有望使中國館實現照明用電全部自給。在景觀設計層面,加入循環自潔要素,在國家館屋頂上設計的雨水收集系統,可以實現雨水的循環利用,利用天然的雨水進行綠化澆灌、道路沖洗等。在建筑形體的設計層面,力爭實現單體建筑自身的減排降耗,比如所有的窗戶都是使用低耗能的雙層玻璃等。
2.3各級政府應提高認識
各級政府要把發展低碳建筑與建筑節能提高到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高度上認識,完善建筑節能規劃的相關規章制度,嚴格執行國家相關的規范與要求,使建筑能耗滿足標準要求。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推廣建筑節能發展成為一種強制性的行為,并加強落實和監督管理。對新建設的建筑走“能源消耗最少,環境污染達到最小”的發展道路,對老的舊的建筑進行完善和改造。
2.4加大資金投入并注重“產學研”的結合
由于我國在建筑節能方面起步比較晚、相關技術比較落后,因此要想在發展低碳建筑方面盡快追上發達國家,有關部門在建筑節能方面加大資金的投入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應鼓勵專業人士對科學技術、新能源的研究,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對依法建設的民用節能建筑項目采取免收或少收稅務的優惠政策。另一方面注重“產學研”結合,要采取強制措施把建筑節能的新技術、新產品、新能源、新工藝運用的實際當中去,加強學科和部門之間的聯合,建立和完善建筑節能的經濟獎勵政策。
2.5大力宣傳低碳建筑的重要意義
事實上,只有群眾接受了建筑節能以及低碳建筑的理念,才能真正實現節能建筑的廣泛推廣。因為群眾的需求是決定著建筑市場的發展方向的,為此必須要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要讓群眾明白節能建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就需要政府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各種途徑來宣傳節能低碳的優越性以及其對群眾帶來的好處,抵制購買能耗較高的建筑,促進低碳節能建筑的發展。
作者:李艷梅單位:廣東博意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