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混凝土產生裂縫的相關問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塑性收縮和干縮裂縫
塑性混凝土的裂縫出現在澆筑后的2~16小時內,這種裂縫有兩類:一是塑性收縮裂縫,常出現在樓板、路面等平面結構中;另一類是干縮裂縫。產生塑性收縮裂縫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多為室外露天澆筑。澆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受到日曬、風吹的影響,使新澆混凝土的表面水分蒸發過快,即蒸發速度大于泌水速度,表面混凝土的收縮受到底層混凝土的約束,使正在硬化的混凝土產生拉應力,從而導致混凝土表面裂縫。防止產生這種裂縫的有效方法是,盡可能的減少混凝土表面與內部的相對體積變化的差異。混凝土澆筑后振搗要密實;水、水泥、砂、石子用量要嚴格控制且配合比要合理;對裸露表面應及時覆蓋,加強養護;對高溫、大風天氣施工的混凝土應及時抹壓,防止裂縫繼續發生。干縮裂縫多發生于混凝土終凝前后,也有表面裂縫,寬度一般為0.05~0.2mm,個別情況也有大于0.2mm的。終凝前出現裂縫,較薄的梁、板類構件多沿短方向分布;凝固后期的裂縫一般較寬較深,此時出現的干縮裂縫一般均勻地分布于相鄰兩鋼筋之間并與鋼筋平行。產生這種裂縫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在硬化過程,由于環境氣候條件的影響,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蒸發,水泥石中的凝膠體逐漸干縮產生的初始應力,引起混凝土干縮裂縫[1]??刂坪蜏p少這種裂縫的有效方法是,加強早期混凝土的養護工作,特別要加強初凝和終凝前后的養護。砂、石含泥量要嚴格控制,且級配要合理,對于長期堆放露天的構件應覆蓋草袋或草簾,避免暴曬。
2水化熱引起的裂縫
混凝土澆筑后,由于水泥的水化反應,在凝結和硬化階段,溫度上升。這種內部蓄熱不能很快通過混凝土表面散發到外圍空氣中去,尤其是大體積混凝土,因此形成從構建核心到混凝土表面的溫度梯度。這種溫度分布使混凝土產生一種自應力狀態,外層受拉,中間受壓。當拉應力超過了硬化期混凝土較低的抗拉強度時,將產生裂縫。這種裂縫通常是不規則的龜裂,深度只有幾毫米或幾厘米。采用低水化熱水泥品種,減少水泥用量,降低攪拌時混凝土溫度,以及采取控制硬化過程中的施工工藝可減少裂縫出現的幾率[1]。
3荷載作用產生的裂縫
在施工中和使用中由于結構受荷都可能出現裂縫。例如早期受震、構件堆放、運輸、吊裝時的墊塊或吊點位置不當、施工超載、張拉應力值過大等均可能產生裂縫。而最常見的是鋼筋混凝土梁、板等受彎構件,在使用荷載作用下往往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縫。普通鋼筋混凝土構件在承受了30%~40%的設計荷載,就可能出現裂縫,肉眼一般不能察覺,而構件的極限破壞荷載往往都在設計荷載的1.5倍以上。所以在一般情況下鋼筋混凝土構件是允許帶裂縫工作的(這類裂縫也稱為無害裂縫)。在鋼筋混凝土設計規范中,根據不同情況規定裂縫的最大寬度為0.2~0.3mm,對那些寬度超過規范規定的裂縫,以及不允許開裂的構件上出現的裂縫則是有害的,需加以認真分析,慎重處理。
4溫度收縮引起的裂縫
當溫度變化時,由于材料熱脹冷縮,房屋各部分構件將產生各自不同的變形,引起彼此制約而產生應力。因屋面混凝土與墻體的線膨脹系數不一致,屋面變形較大,當屋蓋和墻體之間構造處理不當,會使墻體受拉,當其剪力和拉應力大于砌體的抗剪抗拉強度時,產生溫差裂縫。普通混凝土在空氣中硬結,濕度發生變化時,體積會有所收縮,由此而在構件內產生拉應力,在早期混凝土強度較低時,混凝土收縮值最大。因此,若構件早期養護不良,極易產生收縮裂縫。
5基礎不均勻沉降產生的裂縫
由于地基沉降不均勻也可引起梁板裂縫。不均勻沉降產生的裂縫多屬貫穿性裂縫,其走向與沉降情況有關,一般表現為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發展。防止這類裂縫產生的方法是,地基必須進行認真勘測,充分掌握地基下的土質特征,如果遇到軟弱土層,應對地基進行處理,保證地基滿足設計要求,同時還應注意基礎周圍的排水情況,防止地面水浸泡基礎下的土層。
6鋼筋腐蝕產生的裂縫
當保護層混凝土碳化或混凝土不密實、保護層厚度不足時,鋼筋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將發生銹蝕,削減鋼筋的斷面,同時鐵銹膨脹可引起混凝土開裂,破壞混凝土與鋼筋之間的粘結力,削弱混凝土與鋼筋的共同作用,降低結構的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