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戶外環境概念及發展方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高校里的人們都擁有一個工作或學習的空間,而且他們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此空間中度過的,日常校園活動也是在此空間內展開的。如把此空間看作“家”,而將鄰近的戶外空間、公共綠地等作為“前廊”、“院落”等具有“家”的特征的地方,那么在這些與“家”相關的空間之間則是校園的戶外空間。本文即著重討論如何使校園戶外空間成為人性化的教育場所,關注每天被使用的建筑物之間的戶外空間。
已有的對校園環境、景觀等領域的研究,大部分只停留在功能的改善和景觀環境方面的改造上,而在如何創造出真正的教育氛圍和對戶外空間的整體考慮方面并不多。難道不能把室外空間加以設計,使之如同教室一樣適宜教學嗎?戶外步行道和人流的集中點是否可以像室內走廊一樣成為師生們自發性討論的場所,并且在設計校園時體現這一需求呢?戶外場地是否可以成為學科的實驗室,而建筑和庭院是否可以展示大學生所從事的一些研究工作呢?假設有一條流經清華園的城市河道,如果利用學校相關專業知識的優勢,如水利、熱能、生物、環境工程、土木、美術、建筑等,將其改造成為多學科的實驗基地,把實驗對水域質、形、味的改變很好地展示出來,便可使其成為環境教育場地,從而促進人與景的互動關系。
二、分析幾所有代表性的高校校園中建筑與戶外環境之間的關系
大學校園空間形式=建筑+綠地(含水域)+局部小空地+道路。校園的綠化較合適,但在處理建筑與綠化、綠化與戶外活動空間及道路之間的關系上顯得過于草率,對使用者在戶外活動的心理及空間的考慮較少。校園北區保留了古典園林的自然環境,而且學校對已有園林的保護與整修下了不少功夫,如大片草皮的培育、新樹的栽培、植物的搭配等。但這些綠化空間的蔓延,把使用者的空間縮小了,沒有能讓多數人駐足、交流而又相對安靜的區域,使人只能觀看、欣賞、留影,而無法與環境對話,無法融入環境中去慢慢品味。由于歷史性,導致其可看性,加強了保護性,結果是少了參與性。
清華大學校園空間形式=建筑+建筑周邊局部空地+綠化(含水域)+道路。東部具有現代特色的主教學樓前建筑群采用中心建筑布局形式,空間布局端莊,具有震撼力。從景觀的角度來看,有其獨特特征并在綠化上做了不少的努力以緩解人的視覺疲勞,缺點是對使用者在戶外活動、心理、視角及使用功能的考慮較少。草地的處理是為更好地襯托建筑,但當建筑的四周大都是草地時,建筑也就顯得過于直白和笨重,人在戶外逗留的機會就少,急匆匆的過路人使此處顯得空曠。
中央美術學院校園空間形式=建筑+綠地+戶外活動空間+道路。中央美院新蓋的教學區,采用整體建筑群的形式,圍合組團,戶外活動空間滲透或鄰接著建筑,空間層次、序列豐富,建筑與戶外空間的過渡合理。但是戶外環境空間的組織形式缺乏對學生行為及心理的考慮。
大學校園建設很少把戶外空間和學習問題聯系起來,它們除了考慮在建筑物中容身和出入以外,并不認為戶外空間與其中心目標之間有什么重要的關系。各學科的師生囿于一隅,學科間的信息交流,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直接的交往受到空間的阻礙,已難以適應現代教育對物質環境的要求。應創造一個空間網絡和服務系統,為各種學科領域提供機會和場所。因此我們力圖把一些與學習相關的問題指出來,如校園的環境對學習的激勵或開放性的作用,對學生自發地相互影響或滿足學生不受干擾的需要,環境成為一種教育場所的可能性,以及學院政策鼓勵什么樣的相互交流活動。如果在相互交流活動中偶然的相遇很重要,那么教室、宿舍、走廊和中心地帶、活動空間的設計形式就成為關鍵的問題。
三、現代高校戶外空間環境人性化的探索
根據以上調查,作者認為現代高校校園空間形式應該由建筑、建筑灰空間、戶外灰空間、戶外空間共同構成(圖2)。建筑是為使用者提供相對固定的、私密的使用空間;建筑灰空間是建筑中相對開敞、明亮,可進行交流活動或聚集、休息的共享環境空間;戶外灰空間指建筑鄰近空間,有一定限定性,可與自然相對親密接觸的環境空間;戶外空間指公共綠地,具開闊性、自由性,可與自然親密接觸的人文自然環境空間。這些空間形式不能相對孤立,它們是相互交織、共生、融為一體的整體性校園空間形式。以下利用幾個例子說明這個理論:
在傳統概念之中,傳統雕塑就是一個封閉的實體,觀眾只能在其四周觀賞,缺乏與受眾以及環境的互動、交流。而現代的雕塑有一種探索,即突破雕塑本身的封閉性,在雕塑實體中留出空間,例如亨利·摩爾關于雕塑的“空洞”理論——他認為空洞比實體更有力量,更有吸引力,可增加空間感。這樣,雕塑與環境的融合增加了,觀眾的視角就不局限于雕塑的四周,觀眾甚至可以進入雕塑之中,體驗、感受雕塑空間的虛實與開放。
由此可見,在校園環境建設中,建筑灰空間與戶外灰空間的作用很大,如鼓勵人們交流,增加人與人接觸的機會等。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主要選擇戶外灰空間來探索現代高校校園環境的建設。要建立起上文所提出的校園空間組織形式,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校園戶外空間建設應遵循的法則
戶外空間設計應遵循校園環境的作用及使命并為其服務
校園是教育學生成才的環境,是培育精神的場所。這就要求校園戶外空間環境為學生提供進行文化活動的條件,以增加學生的人際交往與社會活動能力,養成高尚的品格和具有創新合作的精神。
校園環境是知識和文化的環境,是藝術的環境,這體現在對學校歷史傳統的尊重和發揚等方面。同時,校園環境是美的藝術性環境,是社會文明的櫥窗,富有時代性和前瞻性,滿足學生對未來的憧憬與追求。因此在空間環境的處理上應具有預測未來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