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程地質教程革新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劉翠然郭進軍單位:洛陽理工學院
改進課堂教學的方法
(1)利用多媒體教學。隨著科技的發展,課堂教學的方法不再是單調的敘述,多媒體也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工程地質課堂教學中,適當穿插多媒體方式講授,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比如在講授地形地貌、不良地質作用以及由于巖土問題引起的工程事故及常見的處理措施、實驗過程等內容時,僅靠講述的方法,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因此把這些章節相應的內容制成多媒體教學軟件,通過圖像、聲音、動畫、文字、錄像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樣不僅能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而且還增強了教學直觀性,激發學生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能起到加深學生印象及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
(2)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教師與學生之間既是師生關系,又是平等的同志或朋友關系。教師應充分利用有限的學時數,注意突出重點、講授難點,改變傳統的“注入式”教學為“互動式”與“啟發式”教學。對課程的重點內容、難點問題在課堂上采用問題設置、討論及布置課后專項小論文等多種方式進行。比如講到《特殊土》這一章節,由于內容枯燥、單調,單是課堂講述效果不佳,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學生找到特殊土施工的工程實例及處理方式,利用圖書館、網絡等多種手段對提出的問題積極思考,并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不良工程地質問題的處理及地質災害的預防等方面的問題可以通過不同的工程實例進行課堂討論,學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也可從學生身上學到一些獨特的思路或方法,真正做到教學相長。通過課堂討論及設置問題的方法可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參與興趣,激勵或啟發學生運用已學知識,結合所講授內容,聯系起來思考問題,提出問題,進行廣泛討論。
(3)注重教學中的反饋信息。教學過程是一個控制過程,是一個由教師、學生和知識信息3個要素構成的教學控制系統。教學過程中的反饋信息包括正反饋與負反饋,它們是教學效果比較真實的反映。對正反饋信息,我們繼續努力保持;對負反饋要采取正確態度對待,及時認真地分析負反饋產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教學辦法改進,使教學活動沿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
完善室內實驗環節
工程地質室內實習是工程地質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主要造巖礦物及三大巖類的肉眼鑒別及工程地質識圖。對于主要造巖礦物及三大巖類的肉眼鑒別,通過室內標本進行,并輔以課堂多媒體圖片講解。實驗室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人數一般為5人,讓學生在實習指導書的指導下獨立完成各項實驗內容,授課教師及實驗教師應跟蹤指導。實驗過程中小組之間進行相互考核,教師現場提問,并根據實驗效果及實習報告的完成情況,給出成績,實驗成績一般占總成績的20%。對于工程地質識圖內容,主要由3個步驟完成教學:(1)課堂理論講授;(2)進行實際工程地質圖分析;(3)布置工程地質識圖作業。通過這3個步驟,學生識別地質圖的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
加強及規范野外實習教學
工程地質學的一些地質術語比較抽象,直接理解起來有一些困難,需要建立感性認識,這就需要通過野外實習來實現。通過野外實習可以驗證、鞏固和進一步加深已講授的理論知識,使學生懂得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熟悉工程地質問題及其處理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為了不使野外實習流于形式,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野外實習,提高野外實習效果。
1建立多個固定野外實習基地
聯系和建立多個野外固定的地質實習基地,改善實踐教學條件,是野外實習得以成功的前提條件。沒有固定的實習基地,實習帶隊教師對實習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不甚清楚,無法保證實習的質量。洛陽地處豫西丘陵地帶,黛眉山、伏牛山地質公園為工程地質實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為保證實習順利完成,我們與3個有實習條件的單位建立了實習基地。
2做好實習準備
為了保證野外實習效果,必須精心做好實習路線的選擇。本著節省開支,充分利用本市資源的原則,我們的工程地質實習就在洛陽市的龍門和郊縣的黛眉山及伏牛山地質公園進行。在工程地質野外實習中要用到某些儀器設備,因此在實習前還要準備好實習中需要用到的地質羅盤、大鏡、地質錘及照相機等相關設備。此外,還要做好實習動員,為期一周的工程地質實習雖然很短,但工程地質實習本身所具有的危險性,要求我們不能放松實習動員,而要做好實習動員工作,讓學生明確地質實習的目的、要求和實習紀律。特別是要強調野外實習的開放性、危險性及分散性,以免給管理造成不便。在實習動員中帶隊實習教師要認真講解野外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及預防措施并簽訂必要的安全合同。在實習進行前一周,實習帶隊教師還要編寫實習計劃書及實習任務書并發放給學生,讓學生對實習內容有所了解并在實習前復習相關理論知識。
3加強實習內容,聘請有經驗的工程師現場講解
工程地質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通過課堂學習,學生只能學到理論性的知識,但對地質現象還沒有一個感性認識,理解它需要到野外,驗證它更需要到野外,可以說,地質學家的實驗室在野外。要做好野外實習這個環節,除了建立固定實習基地與做好實習準備外,我們更應該豐富實習的內容。所選路線地質內容要比較豐富,如野外識別巖石,我們所選擇的是欒川老君山,在通往老君山的道路上可以看到兩側的沉積巖,在老君山景區內可以看到變質的千枚巖、巖漿巖中花崗斑巖、花崗巖及巖漿巖的侵入關系,同時可以看到附近的巖溶現象。
另外,在實習過程中,為避免學生成群呈無序狀態,要適當增加實習帶隊教師,保證大部分學生能聽清教師講解的內容。特別是為了讓學生系統了解實習地區的地質史及工程地質問題,近幾年的工程地質野外實習中,聘請有工程勘察經驗的工程師到現場講解,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改革考核機制
由于工程地質學具有實踐性強等特點,我們的考察重點不單單是理論知識,還有學生的實際動手及野外認知能力,因此不能籠統地按以前的模式閉卷考試。在我校,專業方向不同,工程地質課程的性質也不同。對于土木工程專業的地下工程方向來說,工程地質是考試課,總成績主要由平時成績、室內實驗成績及理論成績組成。平時成績不再單純靠出勤率來給定,還要結合課堂討論情況及課后小論文完成的情況。室內實驗成績占總成績的20%,考核成績主要根據現場直接識別、實驗提問及實驗報告給定。理論成績占總成績的60%,在期末以閉卷的方式考核基本知識與基本理論。對于土木工程專業中的交通工程方向,工程地質課雖然為考查課,但同樣由室內實驗、平時成績及理論知識測試環節組成,考核時除注重學生理論知識、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外,更加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
結束語
工程地質學是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一門學時不多、內容豐富、教學難度大、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為適應土木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要緊密地與工程建設實踐相聯系,反映最新的學科成就;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新思維;考核機制注重全面反映學生工程地質的綜合應用能力,為適應土木工程專業培養“卓越工程師”的宏偉目標打下堅實的地質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