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課程優化的采礦工程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采礦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優化
我國開設采礦工程專業的院校共有40余所,大部分院校采礦專業辦學方向都因延續了其傳統優勢而各具特色。不同于國內其他礦業院校,新疆大學采礦工程專業辦學中斷15年,傳統優勢不復存在,辦學基礎薄弱。同時,由于學科建設周期短、“2008版培養方案”制定倉促,課程體系已經不能適應新疆獨特的資源賦存特色和行業發展特色對采礦人才所提出的特殊能力要求,急需優化和調整。為此,圍繞新的人才培養目標,教研團隊在深入分析中國礦業大學、中南大學等多所國內知名礦業院校采礦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上,針對新疆大學采礦工程專業辦學特色,以“寬采礦”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對現行“2008版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重新優化[2]。
1.課程體系整體架構優化按“寬采礦”培養模式根據煤炭(井工)、金屬、露天、礦山安全四個專業方向能力培養要求對課程體系架構進行調整。在原有公共必修課程、學科基礎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跨專業選修課程、實踐教學課程類別基礎上增設“專業主干課程”。公共必修課程、學科基礎必修課程、專業主干課程的學習,奠定學生扎實的“寬采礦”知識基礎后,通過專業選修課程、跨專業選修課程,有針對性地對四個專業方向的能力方面進行強化,以適應新疆礦山行業不同的專業方向需求。優化調整后的課程體系架構(見圖1),課程體系結構。
2.公共基礎課程優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國家教育教學制度的完善,在中學教育中學生已經完成了“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等課程相關內容的學習。因此,在采礦工程課程體系優化中取消了公共基礎課程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另外,考慮后期專業課程學習需要,在公共基礎課程中增設“機械設計原理”和“運籌學”課程。
3.學科基礎必修課程優化根據新的課程體系整體架構,新課程體系“學科基礎必修課程”優化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將原課程體系專業(專業方向)選修課程中“礦井提升運輸”課程(28學時)與原課程體系學科基礎必修課程中“采煤機械”課程(42學時)整合為“采掘機械與運輸提升”課程(48學時),歸入新課程體系“學科基礎必修課程”。(2)將原課程體系學科基礎必修課程中“巖體力學”課程(42學時)調整為“巖土力學”課程(48學時);原課程體系專業(專業方向)選修課程中“流體力學”課程(42學時)歸入新課程體系“學科基礎必修課程”,課時減為40學時;原課程體系跨專業選修課程中“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42學時)調整為“采礦CAD”課程(32學時)歸入新課程體系“學科基礎必修課程”。(3)取消原課程體系學科基礎必修課程中“彈性力學”課程(42學時)。
4.專業主干課程設置為達到煤炭(井工)、金屬、露天、礦山安全四個專業方向人才培養目標,根據新的課程體系整體架構在課程類別中新增“專業主干課程”。專業主干課程設置情況以下幾個方面:(1)將原課程體系專業(專業方向)選修課程中“礦山壓力及巖層控制”、“礦井通風與安全”、“鑿巖爆破工程”、“井巷工程”、“礦山測試技術”課程歸入新課程體系專業主干課程,并將課時分別調整為:48學時、48學時、32學時、32學時、32學時。(2)增設“露天邊坡工程”(40學時)、“巖土工程數值計算”(48學時)課程。(3)將原課程體系“專業(專業方向)選修”課程中“煤礦開采技術”(84學時)、“煤礦系統工程”(42學時)分別調整為“采礦學”(80學時)、“礦山系統工程”(40學時)并歸入新課程體系“專業主干課程”。
5.專業(專業方向)選修課程優化為完善“寬采礦”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四個專業方向的培養目標將專業(專業方向)選修課程按專業方向設置。除“采礦新技術”、“礦山信息技術”為必選課程外,學生根據自己選擇的專業方向任選2門相關課程(2學分)進行學習。具體專業方向選修課程設置情況以下幾個方面:(1)金屬方向可選課程:包括充填采礦、數字礦山技術、溶浸采礦、礦山設計原理,均為16學時(1學分)。(2)煤炭方向可選課程:包括非煤開采技術、綠色開采、特殊開采,除“非煤開采技術”為24學時(1.5學分)外,其余課程為16學時(1學分)。(3)露天方向可選課程:包括露天與井工聯合開采技術、露天礦設計原理、露天礦線路工程、露天采礦工藝、露天礦爆破工程、露天礦土地復墾,均為16學時(1學分)。(4)安全方向可選課程:包括通風網絡優化設計、瓦斯(煤層氣)抽采與利用、礦山事故與預防、安全系統工程,均為16學時(1學分)。
6.跨專業選修課程優化為拓展學生在相近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技能,開設跨專業選修課程。課程中除、“礦業經濟”、“礦產資源法律法規與礦政管理”、“科技文獻寫作”為必選課程以外,設置3個選修課程組,每個課程組選擇1門。即1號選修課程組課程為:礦山環境工程和地質環境評價與地質災害管理;2號選修課程組課程為:MAPGIS應用和地球物理基礎;3號選修課程組課程為: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和新疆地質概論。
7.實踐教學改革(1)提升實驗教學所占比重。原有實驗課程基礎上,在主干課程中設立單獨實驗課程巖土工程數值計算、礦山測試技術,將“專業主干課程”的部分實驗課程整合歸入這兩門課程。同時,將“礦山地質學”課程的實驗學時由4學時增加至16學時。(2)調整實習方式。根據新疆的氣候特征和提升學生實踐能力需要,合并生產實習與畢業實習為現場頂崗實習。現場頂崗實習安排在第7學期的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間進行。(3)優化設計環節。取消“井巷工程”課程設計(4周)、“采礦學”課程設計由4周減少至2周,增加“礦井通風與安全”課程設計環節(2周)。另外,畢業設計環節的時間由10周增加到12周。
二、采礦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特色
1.構建“寬采礦”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針對新疆礦業特色和人才需求特點,構建了“寬采礦”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該體系培養的畢業生具備固體礦床(煤礦、金屬礦和非金屬礦)開采(露天、地下)的基礎專業素質,稍加鍛煉或培養即可滿足行業“多元化經營”的用人需求,適應性強可以為自治區跨越式發展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
2.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針對現有課程體系的缺陷,調整了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優化以后的培養方案將實驗課程作為獨立課程,加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如礦山測試技術。同時,結合新疆氣候特點調整學生現場實習方式,將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整合為“現場頂崗”實習,時間安排在第七學期中段。
3.拓寬學生創新能力途徑通過設置相關學科發展前沿動態課程,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如采礦新技術。同時,課程體系優化過程結合學院推行的“本科生導師制”。依托科研項目,在教師的指導下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其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積極申報“大學生實踐訓練計劃”,并以此取得的成果為基礎,主動參加各級各類科技競賽。在現已舉辦的三屆“全國高校采礦工程專業大學生實踐作品大賽”中,取得了一等獎5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4項,獲獎率100%的優異成績。綜上所述,基于區域和資源特色,在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的推動下,新疆即將迎來嶄新的礦業大發展時期,新疆大學采礦工程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了給新疆優勢資源轉化戰略的實施提供智力支持,探索具有新疆礦業特色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方案,新疆大學首次提出“寬采礦”培養模式,并構建了“寬采礦”課程體系。該體系以培養基礎寬、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創新意識和初步創新能力的高級采礦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是采礦工程學科課程體系建設的一次全新嘗試,可以為自治區跨越式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作者:劉洪林張東升陳輝張志強單位:新疆大學地質與礦業工程學院中國礦業大學礦業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