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肺癌診治中的影像學特征及診斷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中央型肺癌診療過程中的影像學特征及診斷準確性。方法回顧性分析120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的病理學與影像學資料,所有患者均進行了X線檢查,49例患者行MRI檢查,46例患者行CT檢查。分別比較腫瘤的影像學特征與病理診斷之間的關系,判斷良惡性腫瘤的影像學診斷正確率。結果X線檢查與CT檢查在對中央型肺癌支氣管生長、支氣管壁不規則增厚、管腔變窄、腫塊邊界不清等方面表現相似,但在支氣管炎并感染、肺上葉片絮狀影、滲出性病灶、增厚的支氣管黏膜擴散、支氣管受累征象、縱膈等血管和脂肪組織豐富處等特殊部位其顯像CT更為清晰,而X線在支氣管炎并感染方面表現良好,對于血管的侵襲及縱隔淋巴結腫大、支氣管狹窄的顯像方面MRI表現更為優秀。以病理學判斷診斷為金標準,X線診斷的正確率為86.67%、CT診斷的正確率為93.47%、MRI診斷正確率為93.88%,3種影像學檢查對于中央型肺癌的診斷正確率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X線由于方便、快捷的優勢可作為中央型肺癌診斷的首選診斷,CT對于細微病灶、腫瘤的范圍具有一定優勢,MRI對于血管的侵襲及縱隔淋巴結腫大、支氣管狹窄顯像優勢明顯。3種檢查方法可作為中央型肺癌診斷的互補檢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關鍵詞】中央型肺癌;X射線攝影;磁共振成像(MRI);計算機體層攝影術(CT);病理學;診斷
中央型肺癌在臨床上屬于常見惡性腫瘤,原發于支氣管腺上皮、上皮、肺泡上皮,發生在肺段及及肺段以上,主要為大細胞癌、小細胞癌、鱗狀上皮癌、腺癌。該腫瘤的生長方式主要有管內、管外、管壁3種類型,可單獨存在或者同時存在[1]。目前臨床上主要采取X射、MRI、CT檢查以確診,不同的檢查方法對于中央型肺癌的特征表現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及優勢。X線是臨床重要的檢查方法,最早用于臨床中,具有檢查方便、價格低廉、檢查部位廣泛的優勢[2];CT檢查可獲得更為詳細的臨床資料,對中央型肺癌的病變具有較好的顯示效果;MRI對軟組織分辨率較高,無放射性優勢,具有較多的成像參數[3]。本研究我們分析中央型肺癌影像學的檢查特點及診斷準確性,將中央型肺癌影像學與病理學診斷的相關性進行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中央型肺癌患者共計120例,其中女性48例,男性72例;年齡35~88歲,平均年齡68.0歲。所有的患者均在手術后行活檢病理學檢查,所有納入的120例患者均行數字化X線檢查,49例患者行MRI檢查,46例患者行CT檢查,3組中央型肺癌腫瘤的年齡、性別、病變部位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影像學檢查方法
X線檢查:所有納入的120例患者均采用FCR5000型X射線攝影行正側位和斜位平片的X線檢查,攝影板大小分別為35cm×35cm,24cm×30cm,35cm×43cm。CT檢查[4]:所有納入的120例患者中46例患者行CT檢查,采用GE16排CT橫斷面掃面,矩陣為512×512,層間和層厚距為3~5cm,取骨窗及軟組織窗進行觀察,四肢有病變的患者同時行雙側的同時掃面。MRI檢查[5]:所有納入的120例患者中49例患者行GE1.5TMRI檢查,SE序列的T1WI、T2WI、STIR進行掃描,超導磁共振體線圈、腰線圈、頸線圈,對冠狀、軸矢方向成像處理,層距0.5~1.0mm,層厚5~8mm。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百分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兩樣本均數t檢驗,數據資料之間的統計學差異性以P<0.05表示。
2結果
2.1中央型肺癌影像學檢查特征
X線檢查與CT檢查在對相關中央型肺癌支氣管生長、支氣管壁不規則增厚、管腔變窄、腫塊邊界不清等方面表現相似,但在支氣管炎并感染、肺上葉片絮狀影、滲出性病灶、增厚的支氣管黏膜擴散、支氣管受累征象、縱膈等血管和脂肪組織豐富處等特殊部位的顯像CT更為清晰,而X線在支氣管炎并感染方面表現良好,對于血管的侵襲及縱隔淋巴結腫大、支氣管狹窄的顯像方面MRI表現更為優秀。
2.2術后病理學診斷及影像學診斷結果正確率對比
以術后病理學診斷結果為標準,X線診斷的正確率為86.67%(104/120),CT診斷的正確率為93.48%(43/46);MRI診斷正確率為93.88%(46/49),見表2-4。3種影像學檢查診斷的正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結構改變,肺癌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中央型肺癌起源于葉支氣管和主支氣管,早期的肺癌組織在支氣管黏膜生長,導致黏膜粗糙、增厚、充血,當癌組織繼續惡化發展,可突入支氣管腔內形成菜花樣或者息肉樣腫瘤,向支氣管壁發展,破壞支氣管壁,并浸入到周圍的組織及淋巴結[6]。當腫瘤組織環繞支氣管壁生長,造成支氣管腔內狹窄時,由于中央型肺癌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加上中央型肺癌的組織來源復雜,給診斷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不同類型的中央型肺癌可劃分為多種亞型,不同亞型之間的治療方案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確切的診斷給腫瘤的治療提供重要的方案制定線索[7]。不同的腫瘤類型其影像學可能具有相同的表現形式,因此給影像學診斷帶來了難題。近年來隨著影像學的不斷深入,臨床病例報道不斷的增加,影像學診斷的經驗也越來越豐富,對影像學特征不斷的總結歸納,為我們確診提供依據[8]。X線檢查是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檢查方法,具有經濟、操作簡單的特點,可為各類疾病的診斷提供一定的信息,尤為對肺癌診斷有著較高的利用價值,也是中央型肺癌的首選檢查方法,可良好地反映出腫瘤的部位及大致的病變范圍,另外還可以提供中央型肺癌對周圍管腔變窄情況及生長方式,平面化地將人體的組織結構顯示出來,其主要對定位提供了大量信息,超越了其定量的價值[9]。CT檢查是X線檢查的一個提升,分辨率更高,在臨床平掃中可提供大量的局部解剖學情況,可提供周圍組織的情況,尤其對于細微的結構具有較高的辨識度,但對細小支氣管炎并感染的反應清晰度及空間的分辨度方面不及X線檢查結果。
MRI對軟組織的顯像方面分辨度較高,能夠準確地顯示出病灶的軟組織腫塊和范圍,在任意切面成像,提供大量的病灶與周圍組織和器官的關系的信息[10]。我們通過對3種影像學在中央型肺癌中的應用,以金標準病理診斷作為參照,結果顯示,X線檢查與CT檢查在對相關中央型肺癌支氣管生長、支氣管壁不規則增厚、管腔變窄、腫塊邊界不清等方面表現相似,但在支氣管炎并感染、肺上葉片絮狀影、滲出性病灶、增厚的支氣管粘膜擴散、支氣管受累征象、縱膈等血管和脂肪組織豐富處等特殊部位其顯像CT更為清晰,而X線在支氣管炎并感染方面表現良好,對于血管的侵襲及縱隔淋巴結腫大、支氣管狹窄的顯像方面MRI表現更為優秀。與診斷金標準病理學判斷診斷正確率,X線診斷的正確率為86.67%,CT診斷的正確率為93.47%,MRI診斷正確率為93.88%。3種影像學檢查對于中央型肺癌的診斷正確率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X線可作為中央型肺癌診斷的首先方法,具有較高的臨床利用度,簡便、快捷、經濟;CT可提供更加細微的組織結構的情況;MRI對侵襲及縱隔淋巴結腫大、支氣管狹窄具有良好的成像優勢。三者結合起來具有優勢互補的作用,因此我們在臨床中應當根據患者的個體化情況進行綜合的影像學檢查,并對可疑病例進行病理學檢查,以提高中央型肺癌的診斷效率,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全面詳細的診斷信息。
參考文獻
[1]馬曉玲,周舒暢,夏黎明.動態增強MRI在孤立性肺結節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磁共振成像,2015,6(2):125-130.
[3]鄧敬鋒,邵汛帆,史建軍.肺癌骨轉移放療止痛效果臨床觀察〔J〕.河北醫藥,2012,34(4):533-534.
[4]馬玉波,王忠,顧愛春,等.SPECT/CT圖像融合鑒別診斷疑似骨轉移灶良惡性的價值〔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0(10):1246-1250.
[5]陳碧玲.核素骨顯像診斷肺癌骨轉移102例臨床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2,5(1A):89-90.
[7]湯志謀,許海富,李明智.SPECT核素骨顯像聯合MRI增強成像鑒別診斷骨轉移瘤100例臨床觀察〔J〕.實用癌癥雜志,2009,24(5):498-500.
[8]劉曉梅,張芳,高建青.SPECT、MRI在肺癌骨轉移診斷中的價值〔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3,30(6):489-490.
[9]任進軍,趙寶宏,訾學榮,等.磁共振DCE和DWI聯合評價孤立性肺結節的臨床意義〔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5,26(8):574-576,580.
作者:賈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