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師職業健康考察與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本文作者:范紅英王國莉吳宇輝 單位:廣東省惠州市惠州學院生命科學系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亞健康問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國家體改委的調查結果發現,我國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僅為58歲,比全國人均壽命低10歲。而在上海社科院《社會科學報》公布的數據中,廣東省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僅為53歲,比全國平均壽命低17歲,其中中年知識分子的死亡率更是超過老年人的2倍,死亡年齡段多為45~55歲。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于一體的職業,如果飽受生活壓力、經濟壓力以及繁重的工作壓力,就會對其生理和心理造成極大影響,使相當一部分的教師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甚至出現教師職業相關疾病,引發“過勞死”。據廣東省教育工會的調查,廣東高校教師大約1/10的人處于基本健康狀態,1/5的人處于各種疾病狀態,剩下約7/10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師亞健康人群中,有約1/3的人處于重度亞健康,即疾病的邊緣狀態[1]。另外2項調查關于高校教師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也表明,高校教師亞健康發生率較高,年輕教師也不能幸免,甚至引發各種病癥,如慢性咽炎、頸椎病和腰肌勞損等職業相關疾病較為明顯[2,3]。
現階段我國中小學及高等院校正進行著全面而深入的改革,特別是國家進行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以來,教師所體驗到的壓力無論是在頻率還是強度上都比以往任何時候強烈。教師所感受到的巨大壓力不僅威脅到了教師的身心健康,同時也給教師的教學、科研工作帶來了很大影響。研究調查教師的生理健康狀況,有利于了解教師職業病及亞健康發生情況,為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師健康管理計劃,預防職業相關疾病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隨機向惠州市第九小學、中堂小學、小金口中學、惠港中學、市第一中學、惠州學院6所學校的在崗教師發放調查問卷528份。選取50歲以下的教師調查問卷,得到研究意義問卷478份。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見表1.
1.2研究方法采用文獻資料法和問卷調查法,設計教師生理健康調查問卷,問卷內容涉及衡量人體生理健康的醫學分類的八大系統(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運動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健康問題,共15項(表2)。采用無記名隨機調查的方式發放問卷。每1項答案賦值分數“1”,問卷得分介于0和15之間。根據健康狀況程度不同,我們將其分為:健康、亞健康、前臨床狀態和疾病狀態4種[4]。分值0~2分為健康,3~6分為亞健康,7~11為前臨床狀態,12~15分為疾病狀態。
1.3統計學方法采用Epidata3.0軟件和SPSS13.0軟件進行數據和方差分析。
2結果
2.1教師群體生理健康水平的總體情況調查結果發現,478名有效被試者中,處于亞健康及前臨床狀態的占69.0%,處于疾病狀態的占4.3%,而處于健康狀態的只占26.6%(表3,圖1)。與廣東省教育工會的調查相比較,惠州市教師群體的總體生理健康狀況相對較好[1],但與其他調查結果相比,處于亞健康狀況的人數依然較多[2,3]。圖1中,從問卷調查的得分分布情況來分析,總體得分情況基本服從正態分布,以5分的頻率最高,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數最多,其次是健康和前臨床狀態,疾病狀態的最少,這完全符合生物學統計分析的一般規律。
進一步對調查問卷中各選項的選擇頻率進行分析后發現,在15個選項中,選擇記憶力減退、失眠、咽炎、腰酸背痛、脾氣急躁、抵抗力差等幾項的頻率都明顯高于其他選項,而這些癥狀和疾病都是教師群體中最容易出現的職業相關疾病,表明惠州市教師群體的健康狀況不容忽視,有向職業相關疾病發展的趨勢。這與他們經常需要加班加點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無法正常合理安排飲食、長期過度用嗓、發音不當以及粉塵刺激、長期伏案工作有重要關系[5]。
2.2不同教師群體間生理健康水平的比較以性別、年齡、學歷和教師類型為分類依據,對不同教師群體的生理健康狀況進行比較分析。
2.2.1不同性別教師群體的生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在478份調查問卷中,男教師177人,平均得分4.05分;女教師301人,平均得分5.52分,平均得分均處于亞健康狀態。方差分析表明,男女教師的生理健康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0.05),這說明女教師的生理健康問題比男教師更加突出,相關的調查結果也表明,教師中有63.5%的人缺少鍛煉,而其中女教師就占了85.6%[6]。心理學專家指出,由于女性特有的生理特點、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家庭角色定位等都會使其擁有沉重的工作、生活和精神負擔。對于女教師來說,不僅要完成學校的教學、科研工作,回到家還要擠出時間來寫論文和做家務,與男教師相比,她們的工作壓力更大,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更少。許多原因加起來就導致女教師較男教師更容易產生生理疾?。?]。
2.2.2不同年齡教師群體的生理健康水平差異不顯著對478份調查問卷按10歲為梯度進行分類,總體劃分為三個年齡段,即20~(歲),30~(歲),≥40歲。調查結果中有413名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況的教師,其中20~(歲)的青年教師占24.32%;30~(歲)的中年教師占38.16%;≥40歲的老年教師占37.52%。各年齡段平均得分情況見表4。方差分析表明,各年齡段教師群體的生理健康水平差異并不顯著。按照人體代謝和衰老的生理規律,年齡較大的教師群體在生理健康機能方面應該比年輕的要差些,但在調查結果中,中青年教師的生理健康水平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可能與中青年教師參與學校的行政、教學和科研任務比較繁重、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和義務有關[2.
2.2.3不同學歷教師群體生理健康狀況存在顯著性差異將478份調查問卷按學歷層次分為大專及其以下、本科和研究生及其以上三個教師群體。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學歷教師群體生理健康狀況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說明學歷是影響惠州教師群體生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與學歷高的教師比較注重自身生活習慣的培養,而良好的生活習慣能促進身體健康,減少生理疾病的發生[7]。另外,高學歷的教師比較注重飲食和養生,膳食結構較為合理,善于自我保護,也是發生亞健康較少的重要原因。
2.2.4不同從教類型教師群體的生理健康狀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6中,小學教師、初中教師、高中教師、大學教師的平均得分分別為6.5分,5.2分,5.0分和4.1分。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類型教師的生理健康狀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小學教師的健康水平最差,可能與其對健康的關注程度低、較少注重自身的護理和養生,以及面臨較大的升學壓力,學生管理難度較大具有一定的關系。大學教師整體素質較高,具有較強的健康意識,自我保護意識相對較強,再者大學生的管理也相對比較容易。初中和高中的教學模式、學生管理狀況以及教師水平基本相似,因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惠州市教師群體的總體健康狀況令人擔憂。478名有效被試者中,處于亞健康及前臨床狀態的占69.0%,處于疾病狀態的占4.3%,而處于健康狀態的只占26.6%。在調查選項中,諸如記憶力減退,失眠,咽炎,腰酸背痛,脾氣急躁,抵抗力差等幾項都明顯高于其他癥狀,而這些都是教師群體中最容易出現職業相關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標準是指“身體、精神對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對于大多數敬業的教師來說,既要教書,又要育人,這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工作時間很長而且繁忙,幾乎無上下班之分。不僅如此,教師還必須應對各種考試和競賽的壓力,面對自身的學歷提升和職稱晉升問題,導致精神壓力過大,思想負擔很重。再加上現代人膳食高糖高鹽、飲食過量、煙酒過度、缺少鍛煉的不良生活習慣,長此以往,必將引起機體平衡失調,內分泌紊亂,最終會使機體抵抗力下降產生生理疾?。?]。所有這些都可能是教師生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的重要原因[9]。
所以,作為教師一定要要提高并加強自我保健意識[10],宣傳并倡導積極的生活方式。第一,教師們尤其是是女教師要抽出時間,多參加有規律的體育運動。因為生命在于運動,身體的運動可以轉移心理的疲勞,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是調整情緒的良方[6]。第二,教師要注重營養,調整膳食結構,合理安排膳食,為身體健康提供極佳的物質動力。第三,要戒煙戒酒,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第四,注重并培養心理平衡能力,保持積極、樂觀、寬容的生活態度,多組織、參加學校和家庭的文化娛樂活動,愛護自己和家人。
但需要提出的是,關注教師的生理健康,需要社會、學校和教師等諸多方面的積極和主動面對,教育主管部門應對教師身體健康狀況深入研究,探索影響身心健康的因素,加大教職工進行體育活動場地建設投資力度,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等[11],學校應加大教師健康宣傳力度,邀請專家定期舉行健康、保健知識講座,提高教師的健康意識,讓教師掌握自我心理調節方法,保持生活規律,積極休息并進行科學鍛煉,來降低生理疾病發生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