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老年人神經痛術后護理知識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三叉神經痛(TN)是一種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出現的反復發作性陣發性劇痛,又稱痛性抽搐,為常見的神經性疼痛之一。三叉神經痛的治療主要有藥物和手術兩種。近幾年來,我科對19例老年人進行手術治療,并加強了術后護理,效果滿意?,F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三叉神經痛病人19例,男8例,女11例;年齡60歲~76歲,平均68.5歲;病程3個月至20年;左側7例,右側11例,雙側1例。其中2例合并面肌痙攣,2例合并舌下神經痛。本組術后疼痛消失12例,減輕6例,無變化1例。
2術后護理
2.1一般護理術后24h去枕平臥,軸線翻身,密切觀察有無活動性出血以及生命體征、瞳孔、肢體活動、語言的改變,有異常報告醫生,給予相應的處理。術后24h持續低流量吸氧,以預防切口周圍腦組織水腫。術后24h禁飲水,以后流食過渡到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飲食。若出現短暫性面目麻木,食物不宜過硬、過熱或過冷,以免損傷口腔黏膜。
2.2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
2.2.1顱內出血后顱窩水腫是手術最嚴重的術后并發癥,表現為病人術后麻醉清醒,數小時后迅速轉為嗜睡、血壓升高、脈搏洪大有力、呼吸深慢,很快出現意識障礙和呼吸停止,甚至在出現意識障礙以前即可出現呼吸停止。因此術后應密切觀察呼吸、意識、瞳孔變化,持續心電及血壓監測,觀察有無顱內出血發生[1]。本組1例病人術后第1天發生顱內出血,表現為呼吸深慢、嗜睡、一側瞳孔散大。護士發現病情變化后立即通知醫生行腦室穿刺引流術,行CT檢查示后顱窩血腫,急診開顱清除血腫,對癥治療后痊愈。
2.2.2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手術過程中過度牽拉面神經或過多觸動神經根可導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本組4例病人出現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表現為同側面部麻木、咀嚼食物無力、口歪。由于咀嚼食物無力,食物殘渣易停留在頰齒間,護士幫助病人飯后漱洗口腔,保持口腔清潔。其中1例病人出現眼瞼閉合不全,采用油紗覆蓋雙眼,每24h更換1次,應用抗生素滴眼液4h~6h滴眼1次,以保護角膜,預防角膜炎的發生。遵醫囑給予營養神經藥物治療,如維康福等,告訴病人此類藥物可促進三叉神經髓鞘再生,盡早使三叉神經功能恢復正常。本組4例經對癥治療后,均在1個月~3個月內恢復。
2.2.3腦脊液漏系由于手術中縫合硬膜不嚴密,加之術后發生顱內壓增高或切口愈合不佳,腦脊液自切口漏出;或術中打開乳突小房,腦脊液經乳突小房至鼻腔流出。本論文格式組2例發生腦脊液漏。腦脊液漏可引起顱內感染,因此應注意保持清潔,預防感染。開始漏出的為淡紅色不凝液體,以后漸漸為淡黃色。護士應告知病人嚴禁填塞或沖洗鼻腔,不可用力打噴嚏、咳嗽,防止逆行感染。本組2例經治療于2周后痊愈。
2.2.4口唇皰疹由于手術中損傷神經導致抵抗力下降所致。本組17例病人出現口唇皰疹。囑病人不可用手抓撓,保持局部清潔,防止糜爛或化膿性感染。用氯霉素眼膏外涂皰疹區域,促進水皰愈合。本組17均于2周~3周痊愈。
2.2.5頭暈、嘔吐系由于術中長期暴露手術部位,釋放大量腦脊液,加之術后顱內滲血與麻醉藥的刺激可致腦脊液分泌減少,造成低顱壓,故術后病人均有不同程度低顱壓癥狀引起的眩暈、嘔吐。眩暈、嘔吐的發生與體位變動有關,當頭部太高時眩暈、頭痛癥狀加重,平臥后可減輕。本組術后采取平臥位或頭低腳高位,個別病人因眩暈劇烈不敢翻身,護士應小心協助其翻身,以防止壓瘡。部分病人術后第2天仍有眩暈感,按醫囑給予眩暈寧口服。本組經處理后均于72h內恢復。新晨
3出院指導
3.1預防感染問題手術后一般1周拆線,出院后保持切口干燥,敷料保留3d,1周后洗澡,避免局部抓破感染。少數病人切口處數月后發現有黑色的縫合線頭,不可自行扯拽,需到醫院拆線。若體溫增高、頭痛且體溫超過38.5℃時應及時就醫,以除外顱內感染。
3.2疼痛問題對于少數疼痛殘留的病人,若疼痛程度較輕,可口服復合維生素B和少量潑尼松;疼痛嚴重可口服卡馬西平。一般部分病人需改變咀嚼習慣,避免單側咀嚼導致顳下頜關節紊亂。
3.3防止復發問題外出時注意不要讓面部受風,季節變化時要注意保暖,預防感冒[2]。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煙、飲酒、剔牙。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不要過于勞累。多做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以調節單調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術后如有復發應及時就醫,不可自行用藥。
參考文獻:
[1]朱宏偉,李勇杰,胡永生,等.顯微外科手術治療三叉神經痛169例臨床研究[J].神經外科雜志,2004,17(1):22225.
[2]張錦清,李靜其,李丹.種植體填塞神經孔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護理21例[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