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靜脈解剖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結果
1.1ZJ區域靜脈分布椎外后靜脈叢位于椎管外后方,主要收集脊柱后方豎脊肌、多裂肌及筋膜軟組織等靜脈血。該靜脈叢在肌肉內分可為內、外叢,由后向前方走行,接近ZJ及椎板時伴腰動脈的分支走行,于腰椎峽部中份表面匯合,向前繼續走行至橫突根部同橫突前靜脈匯合并注入LV或ALV。椎外后靜脈叢圍繞ZJ外上部和內下部,呈類環形包繞ZJ周圍,在上下節段之間、經椎板間隙在椎管內外之間均存在大量靜脈吻合,形成網狀分布。腰椎側前方腰大肌等血液經椎旁靜脈叢回流,由外向內走行并匯合至橫突淺靜脈,同橫突前動脈伴行,至橫突下緣根部偏腹側匯入LV或ALV。椎管內前、后靜脈叢之間相互吻合,其中部分靜脈行至椎間孔下緣時匯合形成椎間靜脈,跨越椎弓根上表面出椎管,至橫突根部匯入LV或ALV。LV之間在椎體側方、橫突根部腹側表面形成連續升支,稱為ALV。LV伴行于同名動脈上方,左側LV穿過交感干和腹主動脈背側后匯入下腔靜脈,右側LV穿過交感干背側后匯入下腔靜脈(見圖1)。
1.2ZJ區域靜脈出現率及外徑本組中76.25%(122/160)標本的椎外后靜脈叢匯合至腰椎峽部中份表面,隨后同橫突前靜脈匯合并注入LV。LV并非絕對成對出現,常出現單側LV缺如,總出現率為69.38%(111/160)。LV缺如同ALV的存在沒有必然關系。ALV并非絕對連續,有15%(3/20)的病例出現單側單節段ALV缺失。經統計學處理,左右兩側數據行t檢驗,均示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各節段椎外后靜脈叢有部分血管匯合至腰椎峽部中份表面,其平均外徑對比:L1(0.930.13)㎜<L2(1.01±0.21)㎜<L3(1.20±0.12)㎜<L4(1.24±0.16)㎜;橫突前靜脈匯入LV前平均外徑對比:L1(1.06±0.24)㎜<L2(1.11±0.32)㎜<L3(1.17±0.24)㎜<L4(1.20±0.15)㎜。椎間靜脈匯入LV前平均外徑對比L1(0.88±0.16)㎜<L2(0.90±0.10)㎜<L3(0.94±0.30)㎜<L4(0.95±0.31)㎜(詳見表1、2)。
1.3ZJ區域靜脈分布特點ZJ區域靜脈分布復雜,根據收集靜脈血回流部位可分為椎外后靜脈叢區、椎間靜脈區、橫突前靜脈區。椎外后靜脈叢在后方肌肉軟組織中可分為內、外叢,分別收集腰內、外側肌肉的靜脈血。,內叢由后向前,分布于第Ⅳ象限內上位ZJ內側面,于上位的ZJ背側內下緣3-5點鐘范圍內向下外走行匯合并跨過腰椎峽部中份表面;外叢由后向前,分布至下位ZJ外上緣第Ⅱ象限內,于ZJ腹外側面8-10點鐘范圍內向上內走行匯合至椎間孔區。內、外叢多數靜脈走行至椎間孔區,注入LV或ALV。椎間靜脈區,椎間靜脈區包括經椎間孔下緣穿出椎管的椎間靜脈以及經椎板間隙和椎外后靜脈叢之間形成的細小吻合支,可回收部分椎管內靜脈血走行并注入LV。橫突前靜脈區,椎旁靜脈收集脊柱兩側肌肉內的靜脈血,由外側向內走行,匯合至橫突下緣偏腹側形成橫突前靜脈。繼續行走并在橫突根部注入LV或ALV。
2討論
腰椎ZJ周圍靜脈之間存在大量吻合支,形成靜脈網。其分布仍有一定規律,在具體部分走行密集,匯合并形成粗大靜脈,伴動脈走行。靜脈壁薄,在局部解剖中顯露困難,手術中重視程度不足,目前研究重視通過造影行椎管內靜脈叢解剖學研究[4]。ZJ區域靜脈的臨床應用研究有助于為手術中止血、減少術后并發癥提供依據。
2.1LV的出現率及臨床意義既往研究認為LV多成對出現,為4對[5],VinayJ[6]的解剖發現LV和ALV存在于全部標本中,與我們結果存在差異。本組標本常出現單側LV缺如,總出現率為69.38%(111/160)。LV缺如時椎外后靜脈叢回收的靜脈血可注入ALV,回流至相鄰節段的LV。LV互聯吻合的特點提供了強大的代償能力,結扎單階段LV或ALV并不影響靜脈回流,此外由于交聯豐富,也存在靜脈損傷后出血量大,術后易滲血形成深部血腫的特點。
2.2ZJ區域靜脈的分布規律及臨床意義觀測發現:①ZJ區域靜脈同動脈分布存在相互伴行的規律,粗大動脈多有相應靜脈伴行。②ZJ區域靜脈由椎外后靜脈叢的內、外叢呈類環形毗鄰包繞,內側的內叢走行匯合至下位椎間孔區,外側的外叢走行匯合至上位椎間孔區。③接近ZJ背側頂端,靜脈纖細,越接近ZJ腹側,靜脈逐漸粗大,椎外后靜脈叢走行匯合至椎間孔區時外徑可達1.24±0.16mm。臨床工作中發現,ZJ周圍區域存在數個常見出血點。①電刀緊貼ZJ背側骨面顯露時,因血管較細,電凝止血確切。②ZJ腹側血管粗大,內下緣和外上緣為動靜脈走行區域,常見出血,同動脈損傷后的出血情況不同,靜脈損傷后的滲血在術中表現并不明顯,止血時易遺漏,存在形成深部血腫的可能。
2.2.1椎外后靜脈叢的分布特點及臨床意義內叢靜脈走行經ZJ內下緣3-5點鐘范圍內,至峽部中份表面時伴行于腰動脈(LA)背側支發出的升肌支。顯露腰椎峽部,可預先電凝峽部外側,推撥內側軟組織并顯露峽部。在其外側電凝不應過深,可能傷及神經根及其他重要組織。外叢靜脈走行至ZJ腹外側面8-10點鐘范圍內時伴行LA背側支分出的降肌支。顯露ZJ腹、外側時,在該范圍內應貼ZJ上、外側緣緩慢電凝,可減少出血。椎管內靜脈同椎外后靜脈叢在椎板間存在大量細小吻合,顯露椎板間時可在淺部貼椎板緣行點狀止血,效果確切。切忌深部操作,避免進入椎管后因傳導損傷脊髓。
2.2.2橫突前靜脈的分布特點及臨床意義橫突前靜脈行走于橫突下緣,伴行橫突前動脈。顯露橫突時超過橫突下緣的界限則可能傷及該靜脈。橫突根部存在LV以及ALV的吻合,外徑可達到4.22±0.95mm。橫突間入路時不可避免涉及該區域[7],若出現損傷出血在深部電凝止血效果不佳,可采用紗布填塞按壓,利用椎體側方肌肉形成的壓力減少滲血。由于位置較深,肉眼對該區止血效果的觀察并不準確,應延長填塞時間,使止血充分,避免深部血腫形成。
作者:孫兆忠李瑞房清敏王光林張漢立邢建強單位: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脊柱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