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發展模式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從消極被動式的問題解決,向積極預防式的健康品質的培養塑造轉變。從生命教育的視角出發,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發展模式,就是以認識、尊重、欣賞生命,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為導向,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完善、創新教學方法,開展參與、體驗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建立成長和發展的實踐平臺,培養學生健全的個性品質,預防或減少心理危機的發生。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積極發展模式
一、引言生
命教育是一個新開拓的研究領域,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育人過程中的具體化和實踐化。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邏輯起點,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它將成為21世紀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新趨向顯示,心理問題不僅僅是理想和現實矛盾導致的心理沖突,或是成長過程中形成的人格障礙,還會是涉及到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核心問題的缺失,以及由此導致的生命活力和生存意義的缺失。本文探討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發展模式,即從生命教育的視角出發,以培養核心素養為目標,以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為根本,選擇貫通知、情、意、行的教學內容,創設參與、體驗、成長式的健康教育活動和情境,構建尊重生命規律,促進心理健康發展的立體化的實踐教育模式,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減少或避免心理問題的發生。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新趨
向調查和研究顯示,當代大學生心理危機除具有傳統特點以外,還出現了更為復雜和微妙的現象,一是北京大學徐凱文老師提出的“空心病”①,二是北京大學中文系錢理群教授命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傾向②。
(一)徐凱文提出的“空心病”現象徐凱文梳理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發展脈絡:早期來訪者大多是神經癥水平的問題;近些年更多的是人格障礙水平的個案;而最近三年出現了精神障礙患者,比強迫癥、神經癥障礙以及人格障礙更加復雜,甚至讓人感到束手無策———這就是“空心病”。“空心病”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或可稱其為“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空心病”的主要表現為:
(1)情緒低迷,興趣淡漠,但是在智力、性格、為人處事等方面與其他人沒有明顯差別,甚至非常優秀。癥狀上較為符合抑郁癥診斷。
(2)孤獨感和無意義感強烈,不知道活著的價值和意義,多年來就是為了追求出色的成就而拼搏,并以此為唯一的支撐。甚至當這些東西都得到的時候,內心還是空落落的,出現強烈的無意義感。
(3)人際關系良好,但協調人際關系中的一切都是為了別人而做,而且做得非常辛苦,感覺疲憊不堪。
(4)對生物治療不敏感。常規的用于治療抑郁癥的藥物以及生物療法對他們都沒有效果。
(5)有強烈的自殺意念。這種自殺意念并不是由現實中的困難、痛苦和挫折引起,而是由于缺乏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感,缺乏人生信仰和生活目標。
“空心病”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功利的應試教育。在這種教育體制和考試機制下,所有師生和家長都只關心分數,學生也完全被訓練成分數的奴隸,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活著,只知道高的分數可能獲得獎賞,獲得成就感,獲得別人不能得到的東西。學生不僅在承受壓力,而且其價值觀也被扭曲、被功利化,生命的活力和張力被封殺,自我的需求被壓抑。
(二)錢理群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義”
錢理群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義”傾向在大學生身上普遍存在,成為影響他們提升素養、塑造健康人格的瓶頸和障礙。“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是指經過精心打扮甚至偽裝的‘利己主義者’。精致指的是對生活有著自己的追求,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質價值,有自己的生活品味的一群人;利己主義者就是一切活動都以利己主義為核心的人。高智商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最大特征。造成‘利己主義者’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孩子出生之始,經幼兒園、小學、中學不斷強化,大學階段不過使其越加‘精致’而已。”
“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養成是長時間、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家長的個性特征、貧窮狹隘的家庭環境或過于溺愛的家教方式,是造成“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家庭原因。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性格特點和個性特征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及行為。無論貧窮或富裕,農村或城市,家長自私自利的生活方式都將使子女過分注重個人利益。此外,貧苦的生活環境或過于溺愛的家教方式,生活資源的稀缺或資源的獨占等,也會使孩子產生習慣化的自私心理。
其次,“唯分數論”是造成“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教育原因。中國的現實是人口眾多,教育資源相對短缺或不平衡。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優勢,從孩子進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再到大學,無論家長還是教師一直都在強調分數。拿到高分似乎就贏得了一切,人們意識中以為上學的高分數直接影響著畢業后的好工作,最終影響著人生的成功。為了拿到高分數,學生可以不擇手段,可以盤活各種資源,可以不惜一切代價,顯現出較高的智商和情商。
這就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典型表現。第三,唯利是圖的大環境是造成“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社會原因。社會環境中,為一己私利而導致的醫患糾紛、食品安全、誠信危機、道德困惑等現象不斷出現。高校環境中,教師為自身發展熱衷于報課題、申經費,對本是主業的教學工作精力投入不足現象,是現成版的“利己主義”教材。大學生作為社會人不可能不受影響。“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其問題的要害,就在于沒有信仰,沒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關懷、大悲憫,缺乏責任感和擔當意識,必然將個人的私欲作為唯一的追求和目標。
如果說“空心病”是自我的迷失,那么“精致的利己主義”就是對社會的迷失,無論哪種迷失都將導致個體人生價值和生命意義的缺失,結果或傷害個體,或危及社會。當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普遍化、復雜化態勢,說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有所調整和改變。審視生命教育,探討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將其有機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方面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發展模式構建
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發展模式,就是從生命教育的視角出發,探尋生命本質,激發生命活力,豐富生命體驗,塑造核心素養,實現生命價值。這需要融匯課上課下、校園內外、時間空間等全方位資源,打造立體多維的框架。
(一)以培養科學生命觀為導向,確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科學的生命觀喚起積極的心理,而積極的心理是核心素養的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則以核心素養為中心。近期,國際范圍內都在關注培養人才的核心素養問題①②。2014年,教育部發文提出,要“組織研究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016年11月6日,清華大學心理系主任彭凱平教授在第十五屆明德論壇上提出“核心素養的本質就是積極教育”的理念。對大學生實施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養核心素養的具體化、實踐化,教育目標的確定則以核心素養為基礎和框架。“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③由此,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即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圍繞“三大要素”和“六大素養”確定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目標。
(二)以激發生命活力為主線,選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發展模式,旨在以生命教育為線索,以核心素養為框架,選擇激發生命活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為此,在傳統、常規教學的基礎上,筆者帶領研究團隊選擇了與核心素養中“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大核心要素有關聯的三個代表性課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公選課,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發展模式的創新和課程改革嘗試。第一,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針對大學生入學之后出現的目標缺失、動機乏力和生命困頓現象,為在校大學生開設《生命導航———心理學視角下生命解讀》選修課。通過認識生命之貴、體驗生命之美、跨越生命之痛、引爆生命行動力四個專題,幫助學生尋找自我,尊重、規劃自我,實現自主發展。第二,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借助分析教育之異化現象、解讀生命教育的內涵和原則、性健康教育、死亡教育等專題,引導學生一方面在發現自我、尊重自我的過程中接納個體自我,另一方面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找到社會自我。通過個體自我與社會自我的相互融合,踐行社會參與,實現自身價值。第三,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課程———“茶與茶文化”。通過介紹中國茶史、普及茶的基本知識、了解茶與身心健康的關系、展示茶葉的沖泡技藝等專題,宏觀上使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產生民族自豪感,微觀上促進學生思考人生,自我完善,并且在操作中讓學生感悟那種崇尚自然之精神、待客之道及文明禮儀等。
(三)以互動體驗為主要方式,改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種成長課,互動體驗是其主要方式。首先,課上專題授課,師生互動。老師簡要解讀基本理念和規律,更多時間以學生展示、分享、體驗與表達等方式進行。授課環節使學生對自我、他人、社會和生命理念的認知有所改變,豐富初步的情感體驗。其次,課下參觀體驗、調查研究。通過參觀茶樓、殯儀館,對社會群體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獲得直接經驗,充實內心體驗。“生命教育”課外體驗課———“殯儀館里的死亡教育”是一個集中體現。在殯儀館里看到無人認領的死刑犯的骨灰,學生們認識到“路是自己走的,只有自己才能選擇死后骨灰的存放方式。那就是好好做人,做好人,做令人尊敬的人,做服務他人的人”。體驗式、分享式、成長式的教育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觸動和震撼。第三,借助校內社團、校外社會實踐活動,以情境教育入手,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心靈協會”社團,利用心理學專業優勢組織策劃相關活動,讓學生們在體驗分享中解疑釋惑,化解交往、戀愛、生涯規劃中的矛盾和沖突,并學會溝通與合作。“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團隊以心理學、學前教育、教育學專業為依托,在全國心理學家大會、老年人心理療愈、社區親子教育、留守兒童、特殊兒童教育等領域開展專業型志愿服務。團隊項目實施三年,學生專業水平和工作能力有所提高,學生專業認可度和自身價值感得到強化,增強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互動體驗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的“三觀”在知、情、意、行的相通相融中得到了塑造和固化。
(四)以全程式一體化為統領,構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立體途徑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素養的培育過程,融匯了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是一種全人教育。全人教育需要匯聚學校資源,整合不同崗位、不同角色的教職員工統一思想、統一意識,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全力以赴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具有人性化的同一性的教育元素,并以此與培養“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相銜接。筆者以高校基層教學單位為平臺探討了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立體途徑。
1.強化管理,完善制度,制定規劃,實現管理育人
強化管理是保障。通過建立組織機構,分解目標,責任到人,加強督促和檢查等措施,確保實效。完善制度是根本。建立工作規程、明確導師職責,并與評優、考核掛鉤,保證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制定規劃是前提。針對大學四年中入學適應階段、發展方向分化階段、充實提高階段和學用結合的沖刺階段,制定相應規劃。①管理育人環節旨在幫助學生明確人生目標、規劃學習生涯、利用各種資源、實現生命價值。
2.發揮教師專業優勢,實現教書育人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塑造
更多體現為專業能力的培養,并由專業教師來完成,他們在入學教育、課堂教學分類指導以及實踐能力培養等方面具有獨到作用。任課教師的入學專業教育突出專業性,幫助學生熟悉培養方案,介紹課程內容、作用及專業地位,鞏固專業思想。實施課堂教學分類指導是因材施教的具體體現。首先,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特長和職業傾向。其次,幫助考研和就業學生各自完成六個明確,從而有的放矢地規劃好學習、實踐、社團活動等。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專業老師的重心。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大賽、完成畢業論文、畢業實習等環節,幫助學生實現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化。②教書育人環節,助推學生形成專業實踐能力,使核心素養落地生根,彰顯生命的張力與活力。
3.突出輔導員功能,實現服務育人
輔導員作為生活導師,在入學教育、生活指導、綜合測評、社團活動等方面應給予學生幫助,對他們思想、品行、人格的成長與發展進行指導。輔導員老師在入學教育環節,重在幫助學生熟悉新環境,明確學生守則,組織其活動,緩解其孤獨與陌生,增加安全感。生活指導方面,應把握學生信息,關注特殊群體,營造溫馨和諧的班風。綜合測評工作,要發揚民主,深入調查,細致組織,貫徹公正、公開、公平的原則,弘揚正能量,塑造學生積極的“三觀”。社團活動個性化指導,應幫助學生了解社團、自己、未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提高有效性。服務育人環節輔導員應該成為學生成長發展中的重要人物,傳遞正能量,激發積極情感,培養學生良好品行和健康人格,強化人生信仰和生命的意義。
四、結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培養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個體“三觀”的塑造和養成也是全社會多維元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發展模式就是在這一特殊時期從生命教育的視角對大學生心理給予幫助、疏導和調試,使其積極的“三觀”具體化、實踐化,培養其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使其具備立足社會的核心素養,避免或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
作者:王艷玲 單位:廊坊師范學院